1株新抑锈病素产生菌FIM03-1149的分离鉴别

合集下载

一株产纤维素酶益生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

一株产纤维素酶益生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

株产纤维素酶益生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
但 言 陈元坤 朱杰 马跃刚
( 重庆市水产科 学研 究所 ,重庆 4 0 1 1 2 1 )

要 :从 健康 大 鳍 鲮 (
)肠 道 菌群 分离 得 到 的2 5 株 细 菌 ,通过 平 板 筛
选 、发酵 液酶活力 测定和菌株 安全性检 测 ,筛选 出一株具有较 高产纤维 素酶能力 的益生 芽孢杆 菌 D Q H Y 一 7 菌株 。通 过 对 D Q H Y 一 7 菌 株 形态 观 察 、生理 生 化 试 验 ,对 D Q H Y 一 7 菌 株进 行 了分 类鉴 定 。结果 显示 :D Q H Y一 7 菌株 具有较 强 的分 泌纤维素 酶能力 ,水解 圈/ 菌落直径 比为 l 2 . 7 7 ,2 0 h 发
3 0 mi n。
1 . 2 . 4安全性试验 取1 0 0 c m ×5 0 c m×6 0 c m的 水族 缸 5 只 ,充 入曝气 自来水 ,每缸 ̄. / N . 2 0 只健康大鳍鲮( 2 0 ±
1 . 2 方 法
0 . 5 ) g ,取4 只缸 进行 动物 毒 性试 验 :将最 符合 益生 菌条件菌株 接种在 营养 肉汤 ,2 8 ℃培养2 4 h 后 ,用0 . 8 5 %无菌生理盐水稀释菌悬液至浓度
度接 种 3 个 平板 ,最 后将 平板 置 于2 8 ℃恒温 培
C F U / E 。将 不 同稀 释度 的 菌悬 液用 无菌 注射 m 器对 每尾 大 鳍鲮 注射 0 . 3 mL 作 为试验 组 。对照
组则注射 同体积 的无菌生理 盐水 。注射后放 回
水族箱 中继续饲 养 ,每 日记录死亡情 况 ,连续
观察7 d 。

《2024年分离自芦苇根系一株芽生球菌的新菌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范文

《2024年分离自芦苇根系一株芽生球菌的新菌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范文

《分离自芦苇根系一株芽生球菌的新菌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篇一一、引言芽生球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生物活性。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菌种被发现并展开研究。

本文旨在报道一株从芦苇根系分离出的新菌种,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以及全基因组测序等方法,对新菌进行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为进一步了解其生态功能及潜在应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样品来源:本实验所使用的样品采自自然环境中的芦苇根系。

(2)培养基:采用营养丰富的肉汤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2. 方法(1)菌株分离与纯化:将芦苇根系样品进行系列稀释后接种于培养基中,通过划线法纯化获得单菌落。

(2)形态学观察: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

(3)生理生化特性分析:通过一系列生化试验,测定菌株的酶活性、碳源利用等生理生化特性。

(4)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组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1. 形态学观察结果新菌株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为规则的球形,表面光滑,无鞭毛。

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其细胞壁结构完整,无异常形态变化。

2.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结果新菌株具有较高的酶活性,能够利用多种碳源。

通过一系列生化试验,发现其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和生理特性。

3. 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结果(1)基因组基本信息:新菌株的基因组大小适中,基因数量丰富,具有较高的GC含量。

(2)基因功能注释与分类: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新菌株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分类,发现其具有丰富的代谢相关基因和调控基因。

(3)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将新菌株的基因组与其他芽生球菌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发现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一些独特的基因和基因簇。

(4)潜在功能预测:基于基因组分析结果,预测新菌株可能具有某些独特的生态功能和潜在应用价值。

四、讨论本实验成功地从芦苇根系中分离出一株新菌种,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全基因组测序等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和分析。

《2024年分离自芦苇根系一株芽生球菌的新菌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范文

《2024年分离自芦苇根系一株芽生球菌的新菌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范文

《分离自芦苇根系一株芽生球菌的新菌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篇一摘要:本文报道了从芦苇根系成功分离出一株新型芽生球菌,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新菌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

通过对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全基因组序列的分析,为进一步了解该菌的分类地位、遗传特性和潜在应用价值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引言芽生球菌属于细菌界的一类重要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中。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不断深入,从各种生态环境中分离出的新型芽生球菌逐渐增多。

芦苇作为一种常见的湿地植物,其根系土壤中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因此,从芦苇根系中分离新型芽生球菌,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1. 样品采集与菌株分离选取生长良好的芦苇,采集其根系土壤样品。

采用梯度稀释法进行菌株分离,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菌落进行纯培养。

2. 形态特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包括菌落大小、颜色、边缘形状等。

3.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对菌株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如糖发酵试验、酶活性测定等,以了解其代谢特性。

4.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5. 全基因组分析对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组装、注释和功能分析,以了解菌株的遗传信息和潜在功能。

三、结果与分析1. 形态特征观察结果新分离的芽生球菌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颜色为乳白色,边缘整齐。

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呈短杆状,无鞭毛。

2.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结果该菌株能够利用多种碳源进行生长,具有较广泛的代谢能力。

通过酶活性测定,发现该菌株具有多种酶活性,可能参与多种代谢途径。

3.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确定该菌株属于芽生球菌属,与已知菌种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独特的基因组结构,与已知菌种存在一定差异。

4. 全基因组分析结果全基因组序列组装后,共注释到多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和其他功能基因。

一株三价砷氧化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情况分析

一株三价砷氧化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情况分析

砷离子与银离子发生反应 , ( 产生亚砷酸银呈淡黄色 , ( 产生砷酸银呈红棕色 , 且溶 液 A s A s Ⅲ) Ⅴ) 中两种价态砷含量的不同与银离子反应亦有不同颜色产物 。 且颜色变化呈梯度变化 。 因此根据菌株 在含 A ( 培养基中生长过后与 A /A 梯度混 合溶液 与 A s NO s( s( NO Ⅲ) Ⅴ) Ⅲ) g g 3 反应的颜色与 A 3 [ ] 4 反应后产物颜色相对比即可获得该菌株大致氧化 A ( ) 能力 。 取砷耐受菌株 , 置于终 浓度 sⅢ 0. 1M 的含 A 于2 ( /A 梯度混合 s( T S B 培 养 基 中, 8ħ , 1 8 0 r m 恒 温 摇 床 中 培 养。 配 置 A s s( Ⅲ) Ⅴ) Ⅲ) p /A / / / / / / / / T S B 培养基溶液分别为 A s( s( 1 0 0 0; 9 0 1 0; 8 0 2 0; 7 0 3 0; 6 0 4 0; 5 0 5 0; 4 0 6 0; 3 0 7 0; Ⅴ) Ⅲ) / / / 2 0 8 0; 1 0 9 0; 0 1 0 0 置于 2 8 ħ, 1 8 0 r m 恒 温 摇 床 中 培 养。 培 养 1 2 h及2 4 h后分别取1 m L 培养液 p , 取1 观察并对比实验 组与 A 1 0 0 0 0 r m 离心 5 m i n 0 0 L 培养液上清加入等体积 0. 1 MA NO s p g 3 溶液 , μ ( /A ( 梯度组产物颜色 。 s Ⅴ) Ⅲ) 1. 3 1 6 Sr R NA 基因测序鉴定砷氧化菌株 取1 弃 上 清; 向离心管中 1. 3. 1 制备扩增模板 将细菌液体培养 至 对 数 生 长 期 , m L 菌 液 离 心, 将离心管至于沸 水 中 煮 沸 5~1 取2 加入 5 0 L 无菌水重悬菌体 ; 0 m i n, 1 0 0 0 0 r m 离心2 m i n; L 上清液 p 作为 P C R 模板 。 根据 1 1. 3. 2 P C R 扩增 : NA 为模 板 , 6 S r R NA 通用 扩增 引 物 2 7 F: 5 ' -AGAG T T T 以砷氧化菌 D ; 进行 P GAT C C T G G C T C AG-3 ' 1 4 9 2 R: 5 ' -G G T TA C C T T G T T A C GA C T T-3 ' C R 扩增反应 。 扩增体系 ( : 5 0L) ( 0ˑP C Rb u f f e r +M C l 0 L 1 5. g 2) 细菌总 D NA 2. 0 L 2 7 F( 1 0 M) 1 0 M) 1 4 9 2 R( ) 1 0 mMe a c h d NT P( / T a 1 0 U L) q酶( 1. 0 L 1. 0 L 1. 0 L

一株生防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一株生防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一株生防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作者:广泽宇来源:《乡村科技》 2018年第11期植物病害一直在农业生产中有较大影响,化学防治是控制植物病害的有效方法,其具有见效快、杀菌谱广、成本低、使用简便等优点[1],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致使病原菌产生了耐受性,并且农药对人、畜和环境都有一定的危害。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问题关注度的提高,一些化学杀菌剂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被严格限制使用[2]。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无残留无污染、不杀伤天敌、不会产生抗药性[3]、有利于人畜安全及环境保护的无公害环保技术,有利于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广阔的发展前景[4]。

因此,生物防治尤其是微生物防治在将来可能替代化学药剂成为一个环保安全的选择[5]。

本研究旨在从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植物病原微生物具有生防作用的芽孢杆菌,对其进行鉴定。

分离筛选出高效生防的芽孢杆菌,为以后拮抗型生物肥料以及生物农药的生产提供高效的菌种,同时为菌种的工业化发酵生产提供科学的试验数据。

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供试植物病原菌株。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葫芦科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玉蜀黍离蠕孢(Bipolaris maydis)、链格孢(Alternaria Nees)、尖孢镰刀(Fusarium oxysporum)、腐皮壳霉(Fusarium solani)、交链孢霉(Alternariasp.),试验室保藏。

1.1.2 主要试剂NA。

固体培养基、NB液体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FastDNA? SPIN Kit forSoil DNA试剂盒,Trans 2K Plus Ⅱ DNA Marker、6×DNALoading B uffer、Agarose、50×TBE。

1.1.3 仪器设备。

一株产黑色素链霉菌的分类鉴定

一株产黑色素链霉菌的分类鉴定

一株产黑色素链霉菌的分类鉴定作者:赵昌会叶德赞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21期摘要:菌株S3是从厦门石胄头近海海水中分离到的,不产生抗菌活性物质,而产黑色素的一株放线菌。

在其形态、培养及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组分测定等传统的分类学方法的基础上测定和分析了菌株的16S rDNA序列。

结果表明,菌株S3在多种培养基上产黑色素,孢子椭圆或圆柱状,在ISP培养基上培养特征与Streptomyces Puniciscabiei基本一致,菌株S3的16S rDNA序列与S. Puniciscabiei的同源性为99.595%,鉴定其为S. Puniciscabiei。

关键词:链霉菌,黑色素,分类中图分类号:Q9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1-5145-03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1.023Taxonomy of the Streptomyces Producing MelaninZHAO Chang-hui1,YE De-zan2,3(1.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425100, Hunan, China;2.The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Xiamen 361005,Fuzhou, China;3.Th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Biogenetic Resources of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Xiamen 361005,Fuzhou, China)Abstract: The actinomycete strain S3 producing melanin with no antibacteria activity was isolated from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Shizhoutou of Xiamen in China. Strain S3 was identified by methods of traditional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taxonomy including determination of morpholog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cell wall components and 16S rDNA sequences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strain S3 produced melanin on many medium. Spores were oval or columned in ship.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 S3 on ISP medium were in close agreement with S. Puniciscabiei. The 16S rDNA sequence of strain S3 had 99.595% similarity with that of S. Puniciscabiei. The strain S3 was identified as S. Puniciscabiei.Key words: Streptomyces, melanin, taxonmy黑色素(Melanin)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体内,是一类由L-多巴、酪氨酸和半胱氨酸氧化或聚合而成的天然或合成色素[1]。

1株产3―羟基丙酸菌株的分离和鉴定

1株产3―羟基丙酸菌株的分离和鉴定

1株产3―羟基丙酸菌株的分离和鉴定摘要:通过平板筛选,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菌株Y31,并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产物的薄层层析鉴定。

结果表明,Y31菌株初步鉴定为短乳杆菌变种,能够以丙酸为唯一碳源发酵生产3-羟基丙酸。

关键词:3-羟基丙酸;分离;鉴定;短乳杆菌;薄层层析中图分类号:Q93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381-033-羟基丙酸(3-hydroxypropionic acid,别称β-hydroxypropionic acid,简写3-HP)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平台产品,被美国能源部列为当今世界12 种最具潜力的化工产品之一[1]。

目前,3-HP主要通过丙烯酸水合法、β-丙内酯水解法等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在生产过程中依赖一些特殊条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2]。

而微生物技术方法逐渐成为当前3-HP生物合成的研究热点[3-6],主要是通过自然选育、基因工程或代谢工程技术选育优良的3-HP产生菌。

从自然环境中选育的3-HP菌株主要有克雷伯氏菌、假丝酵母、假单胞菌、罗伊氏乳杆菌和红串红球菌等[2,7-10]。

为了获得其他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3-HP产生菌,本研究从不同的土壤环境中分离产3-HP菌株,并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 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以期为丰富产3-HP的微生物资源提供技术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样品土壤样品采集自果园、耕田、化工厂周边污水环境。

1.1.2培养基(1)初筛培养基:葡萄糖20 g/L、蛋白胨20 g/L、酵母膏10 g/L、琼脂20 g/L,pH值自然,高压灭菌后加入0.1%~1.0% 丙酸。

(2)复筛培养基:蛋白胨20 g/L、酵母膏10 g/L、琼脂20 g/L、pH值自然,高压灭菌后加入05%丙酸。

(3)发酵培养基:蛋白胨20 g/L、酵母膏10 g/L,pH值自然,高压灭菌后加入0.5%丙酸。

一株产生广谱抗菌物质地衣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

一株产生广谱抗菌物质地衣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材 料 .
土壤 样 品分 别采 集于 徐州 的屠 宰场 、 物 园 、 动 菜地 、 树林 、 菜市 场等 地.
1 2 试 剂 与 仪 器 .
试剂 : 菌株 DNA提 取试 剂购 自上海 生物工 程有 限公 司 ( AMR S ( 分装 ) 酵母 提取 物和胰 化蛋 白胨 购 E C) ;
第 2 卷 第 2期 7
Vo1 7 .2 No. 2
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un l f o ra o Xu h u I si t o Teh oo y ( t rl ce cs zo n tue f t c n lg Nau a S in e Edt n) ii o
食 品防腐 剂作 为一类 新 型安全 高效 的防腐 剂 , 已成 为食 品科 学研究 的热 点口 . ] 目前抗 菌物 质在 国 内外 的研 究 主要 集 中于 医药 、 业 、 农 畜牧业 等方 面 , 在食 品防腐 方面 的研 究甚 少 ; 且抗 菌 物质 多从 植 物 、 虫等 材 料 而 而 昆 中提 取 , 因提取 原料 受 限和提取 工艺 复杂 、 成本 较高 , 以形 成产 业化 . 过微 生 物发 酵 , 取 高活 性 的抗 菌 难 通 获 物 质是具 有 重 要 前 景 的 生 产 技 术 .目前 , 他 霉 素 ( aa c ) 表 面 活 性 素 ( uf ci ) 制 磷 脂 菌 素 纳 n tmy i 、 n sr a t 、 n ( l s t ) 芬荠 素 ( eg cn 、 酸链球 菌素 ( ii) 伊 枯草菌 素 (trn 、 霉枯 草 菌素 ( csbi n 、 pi t i 、 pan f n y i) 乳 ns 、 n i i)抗 u my ou t i ) l 杆 菌霉 素 (a i o cn 等微生 物源抗 菌 活性物 质 的鉴定 、 b cl my i ) l 抑菌 机理 和安 全性 均 得 到 了深 入 研究 . 而 , 。 然 目前微 生物 源防腐 剂仍 然存 在产 量低 、 价格 昂贵等 缺点 , 大地 限制 了其广 泛应 用 , 极 因此 高 产 广谱 抗 菌 活性 物 质 的菌种选 育 仍亟待 研究 人员 不懈努 力. 课题 组从 徐州 周边 土 壤 中分离 筛选 到 了一株 具 有 广谱 抗 菌 活 本 性 的菌 株 F 9 本 实验 主要对 其进行 筛选 、 6, 鉴定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 如 ,聂毅 磊 ,张 慧 ,江 红
300) 5 0 7
( 建 省 微生 物 研 究 所 福 建 省新 药 ( 生 物 ) 福 微 筛选 重 点 实验 室 ,抗 生素 的 过 程 中 , 海 洋 放 线 茵 FM 314 从 I 0 —19发 酵 液 中分 离 到 抗 真 茵抗 生 素新 抑
fr na in brt fa m ai e a t my e e F M 0 1 9. I g e welo mo tm e a t se e me tto o h o rn ci no c t I 3・ 4 1 t r w l n s di e td,t e c ln e r ae h oo i swe e p l
锈 病 素 ( ers i n 。 菌株 FM 314 N out e ) m i I 0 .19在 多数 培 养基 上 生长 良好 , 淡黄 一 黄 色, 气 生 茵丝 , 产 生 可 溶 性 橙 无 不.
色素 。形 态特 征 、 学分 类 特征 和 生理 生化 特 性 等 研 究表 明 菌株 F M 3 1 4 化 I 0 — 19属 于 小 单 孢 茵 属 。 1 S r N 6 R A基
LI Ru,NI —e ,ZHANG i I N E Yil i Hu ,J ANG n Ho g
( uinPo.KyL b fSre. o e d Mio. ,Fj nl Fj r a v e a.o cen frN wMe.( c b ) ui m.o Mio. uhu3 00 ) r a r f c b ,F zo 50 7 r
y lo t r ng elw ,lc fa ra y a n o s l b e pg elw o oa e y lo a k o e ilh ph e a d n o u l imenswee o s r d. Is moph lgc lc aa trs t r b eve t r oo ia h r ce i— t s,c e tx n mi p y il gc la ay e i c h moa o o c, h soo ia n ls s,a d bic e ia r p ris idiae tb lng d t e u ir mo o — n o h m c lp o e t n c t d i eo e o g n sM c o n s e po a P l g n i n lss u i g 1 S r r . hyo e tc a a y i sn 6 RNA e e s q n e n iae swelt a ta n FI g n e ue c si dc td a l h tsr i M03— 49 eo g d t h 1 1 b ln e o te
g n s M ir mo opo a b si ifr n v lto a y b a c t e u co n s r utwa n d f e te ou in r r n h wih e
sa n i T i me ss T2- . S me p y ilgc la i- 4‘ o h soo ia nd bo
3 8
微 生物 学 杂 志 2 1 0 0年 1 月第 3 0卷 第 1 期
J U N LO IR BO O Y Jn 00V 13 o1 O R A FM C O I L G a .2 1 o 0N . .
1株 新 抑 锈 病 素 产 生 茵 F M0 -1 9的 分 离 鉴 别 I 31 4
茵属 的 1个新 种 。
关 键 词 海 洋放 线 茵 ; 抑 锈 病 素 ; 真 茵 抗 生 素 ; 新 抗 小单 孢 茵属
中图分类号 Q 3—3 l 9 3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 5—7 2 ( 01 O 0 1 2 0) 1—0 3 o 8~O 5
I o a i n a d I e i c to n Ne r s m i i o ucng S r i M 0 1 4 s l to n d ntf a i n o o u t c n Pr d i t a n FI i 3- 9 1
Absr c I h o re o ce n n o e ani itc , ala iu g la i itc Ne r sm ii sioae r m h ta t n t e c u s fs r e i g frn w tbo is l nt n a ntboi o u t en wa s ltd fo t e f
t sr i M0 11 9 ma e a ne s e i s o he g nu i r mo s o a. a. ta n FI 3— 4 y b w p c e f t e s M c o no p r
因序 列分 析 也 表 明 菌株 FM 314 I 0 .19属 于 小 单孢 茵属 , 与 最接 近 已知 种 Mi o oo o i es T _ 但 c m ns r s m niT 24 r pa a s 处 于 不 同 的进 化 分 支 , 2个 茵株 在 某 些 生理 生化 特 性 上 也 有 不 同。基 于上 述 数 据 , 菌株 Fb0 —19可 能是 小 单 孢 ll314
c e c lp o e t s as h we tan F M 0 1 49 wa sig s e r m . same ss TT 4 h mia r p ri lo s o d sr i I 3— sditn uih d fo M e 1 i ni 2- . Ba e n t e e d ・ s d o h s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