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地球科学概论》离线作业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地质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二、填空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将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

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

第二章地球一、名词解释地球表面重力:指地面某处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

原因: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

磁异常:指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上。

实测值经过校正后减去磁场的正常值,其差值为正称正异常,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

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增加的温度。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5度;欧洲为3~3.5度。

岩石圈: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

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平均厚度16km。

地壳均衡: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

二、填空题1、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2、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

3、陆壳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质,下部为硅镁质。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

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3、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

4、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

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离不开物质和能源,人类也是如此。

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和能源,来自于自然环境。

这意味着,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贯穿人类历史长河的一个永恒主题。

自然环境,既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结构,还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人类对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认识。

人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全球的范围去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人类的生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地球环境愈发表现得不“乖顺”了。

人类,陷入沉重的思考之中。

到底,人类对地球环境有哪些作用与影响?地球环境系统即为生物圈,生物圈有五大圈层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

这五大圈层受到人类影响也就影响了整个地球环境系统。

据联合国环境署提供的材料,目前十大环境因素困扰着地球:由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而导致的全球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减少,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酸雨快速蔓延;全球森林面积锐减;滥垦滥伐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空气中的有害排放物有增无减;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使得江河湖泊污浊不堪。

这些都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的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

地球科学概论课堂作业

地球科学概论课堂作业

011.狭义的地球系统是由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2.0分)A、自然环境B、生态系统C、动植物D、生物圈正确答案: D2.以下不属于地质学研究围的是( )(2.0分)A、生命的起源和演化B、地核的形成与演化C、古生物学D、地壳运动正确答案: B3.下面哪一个理论的确立,标志着现代地球学的建立。

( )(2.0分)A、水成论B、板块构造理论C、均变论D、生物进化论正确答案: C4.下面哪位学者与地球科学早期发展无关。

()(2.0分)A、亚里士多德B、祖冲之C、达·芬奇D、括正确答案: B5.“将今论古”的原理不能用来解释下列哪种现象或科学问题( )(2.0分)A、地壳的形成B、沧海桑田C、化石的形成D、太阳系的演化正确答案: D1.科学方法一般包括(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说)及(检验假说)等方面。

2.“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是过去的钥匙)。

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所提出,并由(赫顿)发展和确立。

3.写出科技成就或科技著作的创作者:候风地动仪(衡);《梦溪笔谈》(括);《天工开物》(宋应星);《地质学原理》(莱伊尔);《水成论》(尔纳);大陆漂移学说(格纳); 《天体运行论》(哥白尼)。

1.地球上存在孤立的系统。

(×)2.理论或定律的提出一般是基于某位科学家的工作成果。

(×)3.现代地质学是在地球演化的渐变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深地”、“深空”、“深海”及“深时”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5.历史上“灾变论”与“渐变论”、“水成论”与“火成论”、“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极促进了现代地质学的发展。

(√)6.如果建立一个科学模型能合理解释某种地质现象,则这种模型可以称为理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2015-201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2015-201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2015-2017)目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2015-2017) (1)2015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真题 (1)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真题 (2)2017考研地概611(回忆版) (3)2015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简答题1、煤的形成作用与形成条件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步骤3、岩溶作用影响因素与常见岩溶地形论述题1、滨海与浅海的沉积作用2、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基本思想和板块构造的提出过程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和D”层代表的意义及其地质意义读图题今年读图题比往年难度有所降低,主要是地层接触关系,形成时代,断层性质及其形成时代,褶皱的性质及其形成时代,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等等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真题名词解释,1、基岩与岩基2、安山岩与闪长岩3、准平原与夷平面4、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简答题1、煤的形成作用与形成条件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步骤3、岩溶作用影响因素与常见岩溶地形论述题1、滨海与浅海的沉积作用2、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基本思想和板块构造的提出过程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和D”层代表的意义及其地质意义读图题今年读图题比往年难度有所降低,主要是地层接触关系,形成时代,断层性质及其形成时代,褶皱的性质及其形成时代,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等等2017考研地概611(回忆版)一地层层序律、河流阶地、岩溶作用、风化作用、将今论古、侵蚀基准面、地温梯度、区域变质作用、成矿作用、贝尼奥夫带。

二10个选择题,题库里的原题三作图题,见最后图,古生代褶皱产状倾角都是53或54度左右,中生代褶皱倾角约25度。

问题和答案没什么好说的,关键是会分析题就行了(图比较丑,见谅)四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主要依据2.海底扩张学说基本思想及主要证据3.浅海沉积作用及其沉积物特征和分布规律。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与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与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与答案地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1. 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法。

2. 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 解理:矿物受⼒后沿⼀定的结晶⽅向裂开成光滑平⾯的性质。

条痕』物在⽆釉的⽩⾊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

断⼝』物受⼒后在解理⾯以外的裂开⾯。

4. 地质作⽤:由⾃然动⼒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

5. 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上覆岩层新,利⽤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法。

6. 变质作⽤: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形成新岩⽯的过程。

经变质作⽤所形成的岩⽯称变质岩。

7.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发⽣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 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引起岩⽯圈的机械运动。

9. 结晶分异作⽤: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先后分离出来。

10. 重结晶作⽤:岩⽯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重新结晶成粗⼤颗粒的作⽤,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 地球岩⽯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点到震中的⽔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任⼀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 风化作⽤:由于温度的变化,⼤⽓、⽔和⽔溶液以及⽣物的⽣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矿物在原地发⽣物理或化学变化,从⽽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 ⼟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的产物再经过⽣物风化作⽤改造⽽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 风化壳残积物和⼟壤在地表形成的⼀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作业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作业

日本为什么多地震作为有名的“地震国”,日本公元6世纪就有地震记录。

全国每年平均有1万多次地震,有感地震平均每天约有4次,5级以上的大地震在近百年中发生过100多次。

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

日本列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按照地质板块学说,太平洋板块比较薄,密度比较大,而位置相对低一些。

当太平洋板块向西呈水平移动时,它就会俯冲到相邻的亚欧板块之下。

这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其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从而产生火山爆发和地震等现象。

日本成为地震多发地的原因是该国地表下方有好几个板块在这里交汇。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边缘,这一全长4万公里的地震带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板块移动剧烈。

它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

反观同样是岛国的英国,因其地处亚欧板块内部,最重要的是其地壳比较稳定,所以火山和地震很少。

据统计,日本每年发生地震数千次,其中震级在3级以上的每天就有4次,日本人为何不怕大地震?日本是地震频发国家,据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所发生的里氏6级以上地震,有20%发生在日本。

记者发现,面对这场严重的天灾,日本民众却没有恐慌、混乱,而是异常镇定、沉着,社会秩序有条不紊;日本政府则以极高的效率,组织实施了抗震救灾行动。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不怕大地震呢?1、镇定面对灾难灾民谈笑风生面对这场巨大的灾难,日本大多数老百姓却一点都不怕。

新潟地震发生后,很快,日本NHK电视台就播放了架设在东京闹市区街头的多架摄像机拍下的镜头,人们可以看到地震时街面都在晃动,带着镜头里的万家灯火也跳跃着,摇摆着。

然而,大街上的行人却照常走路,汽车照样运行,商店里依然人头攒动,看不到一个人东张西望,惊惶失措,更没有人大呼小叫,就像没发生地震一样。

次日早晨,记者又在电视上看到了异常镇定的新潟人:由于部分道路塌陷,救援车辆无法及时到达灾害现场,成群结队的受灾者在寒风中只是静静等待,默默地采取着自救措施;从人们的表情上,很难区分出谁是灾民谁不是灾民,他们用一种十分平静的心态对待自己失去房屋、财产甚至亲人的现实;刚刚从脱轨的“新干线”列车上被救下来、还困在附近一座车站里的旅客,竟然有许多人面带微笑,向记者描述地震时的遇险场面。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及地球科学知识竞赛题库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及地球科学知识竞赛题库

地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1910年苏联地理学家勃罗乌诺夫提出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地球科学与人类生存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异差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一、名词解释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支配、并围绕它作旋转运动的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主要包括太阳和围绕太阳旋转运动的八大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彗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

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

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数量众多的、用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也和八大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行,科学家称之为小行星带。

估计其中有50万颗小行星,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是其中最大的四颗。

太阳黑子:名为黑子其实不黑,仅温度比周围光球低1000oC±, 在明亮光球反衬下呈暗黑色。

黑子是太阳表面剧烈活动所激起的气旋涡。

黑子数量和分布范围出现较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黑子周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大《地球科学概论》离线作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的岩石可分为哪三类?这三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三类岩石之间如何进行转化?答:a、分类:沉积岩、火成岩及变质岩三大类。

b、火成岩也称岩浆岩。

来自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当熔浆由火山通道喷溢出地表凝固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

常见的火山岩有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

当熔岩上升未达地表而在地壳一定深度凝结而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按侵入部位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花岗岩、辉长岩、闪长岩是典型的深成岩。

花岗斑岩、辉长玢岩和闪长玢岩是常见的浅成岩。

沉积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物质、火山碎屑、有机物及少量宇宙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

按成因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和化学岩(包括生物化学岩)。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凝灰质砂岩、砾岩、粘土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铁质岩、磷质岩等。

变质岩: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根据变质作用类型的不同,可将变质岩分为5类: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和交代变质岩。

常见的变质岩有糜棱岩、碎裂岩、角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角闪岩、片粒岩、榴辉岩、混合岩等。

c、变质岩、岩浆岩等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环节,可以转化为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等各类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可以转化为变质岩。

只有变质岩可以直接转化为岩浆。

其他各类岩石,在靠近岩浆的过程中,首先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了。

各类岩石都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

而要经过变质、重融再生为岩浆、岩浆冷却凝固等环节,才可以变为岩浆岩。

2、地震可以分为哪几种?简述各种地震的成因。

答:根据地震的成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构造地震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房摇地动,这种地震占世界地震总数的85%致90%左右;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占世界地震总数的7%左右;塌陷地震是因地下岩洞塌陷、大型山崩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它占世界地震总数的3%左右;诱发地震是由于人类活动如水库蓄水、矿山采矿、油田抽油注水等引发的地震;人工地震是指核爆炸、工程爆破、机械震动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3、淡水一般有哪些来源?水与水资源有何区别?
答:淡水的主要来源有,江河湖泊,地下水,降雨水和水资源的区别,只所以说是资源,说明它能被人们所利用,像江河湖泊,地下水,降雨,都可以用到我们的生活、农业、工业等行业;但海水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算是资源,像新加坡,本身没什么淡水资源,他们就是靠海水淡化来生产生活、工农业用水的。

所以是不是水资源没有严格的界定,只要它能被人类利用,都算是水资源!
4、请表示出矿物的摩氏硬度计。

答: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5、火山喷发的灾害与资源有哪些?
答:火山灾害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于火山喷发本身造成直接灾害,另一类是由于火山喷发而引起的间接灾害,实际上,在火山喷发时,这两类灾害常常是兼而有之。

火山碎屑流、火山熔岩流、火山喷发物(包括火山碎屑和火山灰)、火山喷发引起的泥石流、滑坡、地震、
海啸等都能造成火山灾害。

火山喷发的资源第一个是它可以给人类创造一些土地资源,第二,就是火山能创造很多的自然景观,世界上很有名的一些风景区大部分是火山区,像美国的黄石公园,夏威夷,日本的富士山。

第三,就是矿产资源,由火山作用形成的矿产资源是挺多的,包括非金属资源和金属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