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影视的历史与现状
国内外及云南省文化产业研究现状分析

系。
一
、
国外 文化 产 业 研 究 现 状
( 一) 概 念 提 出 。“ 文化产业” 的概 念 起 源 于 德 国法 兰 克 福 学 派
动” , 并 在其公开发表 的文件 《 文 化 的发 展 》 中, 充分 肯定 了文化产 业 的文 化保护作用和 经济性 。 由此 , 文化 除 了意识形 态 的属 性外
还 可转 化为 巨大 经济效 益 的特性 获得 国际理 论界 认可 。2 O世 纪 末, 布迪厄文化 资本论 , 将 文化 的经济性提到更高 的高度 。但是 文
6 9 1 0 0 3 )
研 究的历 程 、 中 国文化 产业 尤其 是 以云 南 为代 表 的 民族 文化 产 业 的发 展 历程 进行 梳 理和 展 望 , 以期 为我 国民族 文化 产业 发展提 供 理论 支持 。
【 关 键 词】 国外 ; 国内 ; 云南; 文化产 业 ; 研 究
国内研究 表明 , 难 以有统一 的文化产业定义 , 总体宏观层面研 究较多 , 中微观层 面少 , 尤 其对 少数 民族 地 区 的微 观实 证研 究有 限, 包括制度 、 法律 、 产业关联性 、 动力等方面研究较少 。 三、 国 内 民族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研 究
( 一) 云 南 省 民 族 文 化 产 业 发 展研 究
化产业 如何定义 、 内涵如何 , 各 国意见不一 。 ( 三) 内涵界定 。进入 2 1 世纪 , 各 国根据 自身 的状况对 文化产
云南省 十分重视 民族文化产业 的支柱 带动作用 。1 9 9 6年 , 云 南省率先提 出建设“ 民族文化 大省 ” , 大力发 展 民族 文化产业 的 口 号, 对 云南 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 , 建立了系统的 民族文 化 产 业 化 的战 略 、 指导思想 、 研究方法 、 指标体系 , 并进行 了实证研
官渡区影视基地施工方案(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影视基地建设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官渡区作为昆明市的核心区域,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具备发展影视基地的巨大潜力。
为满足影视拍摄需求,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特制定本施工方案。
二、项目概述1. 项目名称:官渡区影视基地2. 项目地点:昆明市官渡区3.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约1000亩4. 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5. 项目周期:18个月6. 项目目标:打造集影视拍摄、旅游观光、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影视基地。
三、施工方案1. 施工组织机构(1)成立项目指挥部,负责项目整体规划、协调、监督和决策。
(2)设立施工项目部,负责具体施工管理和现场协调。
(3)组建专业施工队伍,包括土建、安装、装饰、绿化等。
2. 施工进度安排(1)前期准备阶段(1个月):完成项目审批、设计、招投标等工作。
(2)土建施工阶段(6个月):包括场地平整、基础建设、主体结构施工等。
(3)装饰装修阶段(3个月):包括内外装修、设备安装、室外景观等。
(4)后期完善阶段(2个月):包括设备调试、绿化种植、配套设施完善等。
(5)竣工验收阶段(1个月):完成项目验收、移交等。
3. 施工内容(1)场地平整:对基地进行平整,确保场地平整度达到设计要求。
(2)基础建设:包括场地排水、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3)主体结构施工:包括拍摄区、办公区、住宿区、餐饮区等建筑物的主体结构施工。
(4)装饰装修:包括室内外装饰、设备安装、艺术景观等。
(5)绿化种植:对基地进行绿化设计,种植各类树木、花卉,打造优美环境。
(6)配套设施完善:包括停车场、消防设施、安全监控等配套设施的完善。
4. 施工技术措施(1)土建施工: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确保工程质量。
(2)装饰装修:选用环保、耐用的装饰材料,确保室内外环境舒适。
(3)绿化种植:采用本土植物,确保绿化效果和生态平衡。
(4)设备安装:选用优质设备,确保设备运行稳定。
我国影视文旅融合模式解析与困境突围

THE REALM OF MOVIE AND TV ARTS影视艺苑影视文化旅游作为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产物,无论是在产业发展实践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发展历史都不长,属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
影视文化旅游产业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面对当时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下滑的企业效益,环球影业公司率先采取创新措施,将其所属的环球影城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向大众开放,实现了公司宣传与经济增收的双重效益,开启了影视文化旅游的先河。
随着影视文化旅游产业持续深入的发展实践,逐渐形成了几种主要的发展模式,构成了当代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面向。
影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业态之一,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地域文化传播的同时,存在产品结构单一、游客体验性不足以及可持续性较弱等困境。
为此,必须突破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原有发展局限,以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现代影视文化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推动影视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美国学者Roger Riley将影视文化旅游定义“电影、电视、文学作品、杂志、唱片、录像等加强了游客的感知,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和心灵震撼,诱发游客到影视拍摄地旅游活动。
”[1]影视文化旅游的核心和关键是影视作品,正是影视作品涉及到的文化内容、摄制场地以及节庆活动等吸引物激发了大众的旅游动机。
可以说,影视文化旅游产业是由传统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价值整合、产业融合形成的新型业态,是以摄制外景地、故事发生地、故事内容以及影视节事活动等影视作品相关事项为核心旅游吸引物,借助影视作品对观众的触动,吸引他们到与之相关的现实客观事物中寻找和体验影像世界所带来的愉悦、感悟等精神文化内容。
基于大众出行旅游的主要驱动因素视角,可将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影视内容驱动发展模式影视产业的核心在于内容,高品质的文化内容不仅是提升影视作品市场占有率及其在消费者心中口碑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还是激发大众进行影视文化旅游活动,体验和感悟影视作品中呈现的高品质文化内容的重要推动力。
我国影视旅游开发现状及前景

浅谈我国影视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前景摘要:影视作品的推出和风靡,不仅能提高拍摄地的知名度,还能对拍摄地旅游经济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影视旅游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对旅游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近年来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概括了影视旅游的概念,影视旅游的主要特征,分析影视旅游在我国发展的现状,指出了一些发展中的不足。
最后,对今后我国影视旅游的开发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影视旅游开发模式现状一、引言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追求更加新鲜愉悦的生活方式,文化需求的增长促进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各种新兴的专项旅游应运而生,影视旅游便是其中一种时尚的特色旅游。
目前国内影视旅游的开发实践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面对国内各地影视旅游开发的热潮,对影视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探讨其开发模式、现状及前景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影视旅游的基本理论研究1、影视旅游的概念及内涵国外对影视旅游概念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便有学者开始涉猎。
在我国,刘滨谊、刘琴较早地对影视旅游下过定义,认为影视旅游是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这一概念得到国内大部分学者的认同和引用。
[1]具体到本次研究来说,影视旅游面对的客体可以是人造景观,也可以是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只要与影视活动相关的任何活动均可以称为影视旅游。
2、影视旅游的特征相对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言,影视旅游属于深度旅游,它有以下特征影响着其开发和发展:(1)覆盖的受众范围广(2)对旅游的宣传是附带、间接进行的(3)影视和旅游产业的相互渗透化三、我国影视旅游开发现状1、影视旅游开发成绩(1)刺激当地经济。
如今,影视旅游已成为一种影响区域经济的有利生产力,影视文化是旅游目的地促销的重要媒介平台,可以吸引公共注意力,增强旅游者出游动机,给目的地带来经济收入。
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刺激经济发展,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就业。
云南大学影视人类学教学实践之路

132020① “民纪片”是指由中国科学院民族所主持创作,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等电影机构承制的,“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为理论指导的影片创作,后来这批16部少数民族科学纪录片被视为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开山之作。
参见杨光海《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记录影片的回顾与展望》,载《民族学研究第三辑》,1982年。
影视人类学与云南的渊源可谓深远。
1956年至1965年出现的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简称为“民纪片”)为标准模式的科学民族志电影,打破了西方世界一直认为中国早期无民族志影像的主观想象。
①在一共生产出的16部“民纪片”里,云南的少数民族占了其中的7部。
其后,云南本地学者、研究机构和高校相继开始关注影视人类学学科领域,并以云南大学在影视人类学的科研与教学上取得的成绩更为突出显著。
本文介绍云南大学自1991年至2019年近30年影视人类学教学发展的历史。
一、开篇:自我探索1988年,云南社科院于晓刚、王清华、郝跃骏三位学者在《云南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定义影视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并用现代影视技术和表现技巧,对人类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进行科学综合观照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
它对现存人类社会中的可观性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系统搜集、拍摄、分类以及剖析研究,最后制作成能揭示其人类学内涵的、具有科学性、真实性、视听综合全息性特征的影视纪录片”。
[1]文章第一次把“影视人类学”这一西方学科的历史产生、发展现状及其理论框架正式介绍到中国人类学学术圈里来。
同一年里,当时担任云南大学历史系主任的林超民博士,经过很长时间的准备和筹划,最终实现了在云南大学历史系建立人类学本科专业的愿望,这是继厦门大学之后中国设立的第二个人类学专业。
人类学专业建立后,于1991年率先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里开设了“影视人类学”选修课,云南大学由此成为中国最早设立影视人类学课程的高校。
第2课2025年上海、云南等戏剧影视编导专业考题简析

第2课2025年上海、云南等戏剧影视编导专业考题简析[提要]上一课我们分析了山东、河南、广东省的考题,都是与“时代在进步”主题相关,无论老房子多么不舍,但我还是喜欢现在的生活......时代的进步、青年的奋进、继承与创新,将是还没有开考的省份出题的方向,而且在形式上会选择邻里之间、父子亲情、老少两代作为出题的题目。
今天我们来看看上海、云南、贵州、内蒙、吉林、黑龙江等省的考题,不再做破题分析,直击要害,看看你能不能认同。
叙事性作品写作共同的要求叙事性作品写作试卷共1页。
满分2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
2.答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不能写在试卷上;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要求:写一篇叙事类作品,叙事散文、短故事、微小说、微剧等均可,不少于1200字。
例1、云南省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表(导)演类专业考试试题题目:《当时只道是寻常》简析: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想当时怎么寻常还是现在的不寻常?应该你会想到现在怎么不寻常,而不是当时怎么寻常。
这就有了一个变化的故事,改变的故事。
当时就成了一个事件、一种起因,矛盾和情节就在从寻常到不寻常的过程中。
当时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种不为人看好的手艺、一个不惹人注意的动作.......形成一种不寻常的结果。
鲁迅的《一件小事》,车夫的一系列动作言语只是寻常,不寻常的结果,我的惭愧。
朱自清《背影》中爹爹给儿子买橘子、叮咛,都只道是寻常。
这可以是第一视角“我”看到现在的不寻常,通过人物讲述知道当时没有人认为不寻常,由寻常到不寻常,矛盾、情感纠葛就在其中。
一个典型的短故事、微小说题目。
时代的进步、非遗传承、命运的改变皆是这个题目的内容。
例2、2025年内蒙古蒙古族自治区戏剧影视导演统考题目:智勇双全小英雄简析:智勇双全,小,英雄,三个规定性出现,英雄的诞生必定要遭遇巨大的常人看起来不可能克服的困难。
凉山彝族电影的困境及发展探究

凉山彝族电影的困境及发展探究作者:侯默黄立佳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20期摘要:凉山彝族电影作为少数民族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在梳理凉山彝族电影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凉山彝族电影《我的圣途》为例,探讨凉山彝族电影发展困境,并以此寻求凉山彝族电影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凉山彝族电影;我的圣途;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J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02凉山彝族电影《我的圣途》,改编自电视文学剧本《山神》,由凉山文化广播影视、加拿大巨龙海升国际影业公司联合出品,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四川大凉山地区,一位毕摩(彝族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者)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一路“寻找圣途”的故事。
该影片获得第十一届加拿大中国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人文精神奖”,第十届韩国安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十二届中美电影节“最佳影片天使奖”,并入围蒙特利尔、威尼斯、韩国釜山等多个国际电影节。
《我的圣途》于2016年底在国内上映,国内排片量少、票房不理想、观众口碑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使得《我的圣途》国内“遇冷”,与国际电影节广受“追捧”形成鲜明对比。
一、凉山彝族电影的发展现状我国彝族题材的历史可追溯到1955年,《神秘的旅伴》可算作第一部关于彝族题材的电影。
[1]1964年,根据彝族撒尼人同名民间叙事长诗改编的彝族电影《阿诗玛》被观众认可且广为流传。
在文化大革命后,彝族电影迎来了“复苏”期,代表影片有《奴隶的女儿》《奇异的婚配》《彝海结盟》等。
21世纪以来,彝族电影开始进入发展期,数量较早期相比有所增加,如2005年的《花腰新娘》,2012年的《彝文之恋》《支格阿鲁》,2013年的《月亮花》,2016年的《我的圣途》,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彝族电影在新时期数量有所增加,但被观众熟知的彝族电影如《花腰新娘》仍是由“汉族导演”选取“汉族明星”进行“扮演”,而彝族本土导演拍摄的彝语电影依然是“小众”的。
历史和现实的交叉点上_评纪录片_最后的马帮_

电视研究 !"
作品评析
!"!#$%&% ’( )’*+%
解说词中对于这些细节,均未给予任 何评论性的语言,但细心的观众,已经 从中体味到这些场景和细节所包含的 深刻内涵,并不禁为之动情、动容。
堆历险故事。据说,有位记者掉队以后 遇到老熊失声惊叫,结果他的叫声把 老熊吓跑了。然而,郝跃骏从南磨王山 哑口回来以后,带回的历险传奇似乎 最少& 也许,长期的纪录片生涯,已经 使他对这一切习以为常了,对一切常 人难以想像的困苦习以为常! 正是在 这 种 艰 难 困 苦 的 环 境 下 ,《 最 后 的 马 帮》不仅完成了它的历史学、文学、人 类学以及政治使命,同时也完成了电 视艺术家对于电视艺术的本体使命。
冲击力过于强烈了,有“导演”之嫌。而 对于更多的习惯于虚构性的电视剧、 故事片的观众来说,对于这种非虚构 的生活细节的编织、整合,仍有平淡、 随意之感。
而笔者认为,这正是《最后的马 帮》恰到好处的地方。《最后的马帮》不 一定是标准、严格学术意义上的纪录 片,但肯定是大众传媒上最耐人寻味 的一部纪录片。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笔者并没有 正式对郝跃骏进行过采访,只是大略 知道为了拍这部片子,他们历时半年 四次走上高黎贡山,四次跟随马帮翻
越高黎贡山,个有过纪 录片现场工作体验的电视人,透过一 个个镜头,已经足以看到拍摄过程的 艰辛。我们不得不惊叹郝跃骏在那么 恶劣的环境下,竟然能把徒步跟拍的 镜头拍得那么稳。我们难以想像,在泥 泞的驿道上,在大雪封山的季节,并不 算强壮的郝跃骏扛着 $% 公斤的摄像 机,加上野外工作必须备足的电池、磁 带以及其他器材又是十几公斤,从高 黎贡山东脚到西脚不知疲倦地奔走该 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我们更不能不 惊叹,雪山大突围那段长达十几分钟 的镜头,剪辑后的节奏张力,竟犹如出 自一部资深导演手中的电影故事片, 让人看了喘不过气来,仿佛自己也置 身于海拔 "### 米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云南影视的历史与现状
导读:本文论云南影视的历史与现状,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云南影视的历史与现状
张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2003前,云南影视作品呈现出“少数民族题材丰富、比重大,不同历史阶段主题各异,主角以女性为主,总体上影响力广泛,重视音乐歌曲创作”等特点。
近年来,云南影视创作中,本土影视作品拍摄少、外来片或借景拍摄较多,拍摄模式以“外来导演+外来演员”为主,电影创作减少、电视剧创作增多,影视产业化进程加快。
但云南影视发展也存在云南本土和云南题材影视作品少,对云南重大题材挖掘不足,缺乏本土人才等问题。
关键词:云南影视;历史;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23X(2012)10 -0063 -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XW023)
作者简介:张婷婷(1981-),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研究。
云南地理环境奇特,民族众多,多民族的交汇融合缔造了绚丽丰富的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
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以云南少数民族生活
为叙事对象的影视作品开始大量出现,成为了中国电影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近年来,云南本土的影视创作更成为了宣传云南的一张名片。
2003年7月,云南省委明确提出要用3年左右时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云南省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新增长点,使云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体进入全国前10位。
2003年9月专门组建了云南省影视创作指导小组,文化先导战略促进了云南影视业的发展,使云南的影视作品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
本文以2003年作为时间界限对云南影视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一、云南影视回眸
1.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丰富、比重大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云南拍摄的50多部电影中,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影片就占了95%以上,主题丰富多彩,如建国十七年间拍摄的《山间铃响马帮来》、《五朵金花》、《阿诗玛》等;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这一时期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大约有24部,有《孔雀飞来阿佤山》、《孔雀公主》、《青春祭》、《相约在凤尾竹下》等;九十年代拍摄的《彩月和她的情人》、《云南故事》、《兰陵王》等。
此外,还有少部分电影只将云南设置为故事的发生地之一,而不是以少数民族为主题,如真实再现红军长征艰辛的《金沙水拍》,是对红军长征途经云南的历史描写;影视经典《西游记》、《孽债》、《棋王》等都只是借了云南的风光作为背景拍摄,或只是将云南设置成故事的发生地之一,主题并不是本土原创故事。
2.不同历史阶段影视作品主题各异
电影并不是一门“孤岛”艺术,它总是要和时代背景相契合,或反映现实,或借古喻今。
云南的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也不例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身上总是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1)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七年间,所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由于统一中国、解放云南的需要,里面包含着较强的政治色彩和国家意识形态,如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芦笙恋歌》、《摩雅傣》、《景颇姑娘》、《勐垅沙》、《边寨烽火》等都遵循着这样一个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正义而勇敢的各族群众与企图对新中国政权进行破坏与颠覆的敌人构成了一对互相对立的戏剧矛盾,最后以正义战胜邪恶,人民群众战胜凶恶的敌人,或者当地少数民族同胞通过解放军的帮助打败欺压他们的邪恶势力,获得新生活结尾。
(2)文革后期至八十年代末,这一时期经历了动荡,社会开始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确立后,全国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建设。
这一时期的云南电影淡化了政治性的话语,主要是记录和展现云南的历史,如《从奴隶到将军》、《孑L雀公主》、《四渡赤水》、《姑娘寨》等影片。
另一主题则是用外来者或者说“闯入者”的视角看云南的某个少数民族,继而深受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受其改变。
如《青春祭》、《绿海情波》、《阿星,阿新》、《台湾情侣的奇遇》等。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也是出现较多少数民族题材儿童电影的时期,如《应声阿哥》、《红象》、《神奇的剑塔》、《走进象群》等。
(3)九十年代,好莱坞大片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本土电影也在慢慢崛起,云南的影视创作受到冲击,进入了发展的低谷期。
主题较
之前两个时期创新不足,主要有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葫芦信》、《兰陵王》等;讲述云南人民抵御侵略的《国际大营救》、《抗暴生死情》等;讲述经济发展对云南当地少数民族造成冲击的《梦断南洋》等。
3.影视作品主角以女性为主
云南的电影中主角基本上都是以女性为主,女性在影片中成为了承担多重意义的表象。
如《摩雅傣》、《景颇姑娘》讲述的就是一个在旧社会被欺凌,迫害的女性,最后在党的帮助下走向了新生。
在这里女主人公成为一种民族新生的象征物,个人命运又直接象征了少数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命运,他们受尽奴役,在新中国获得新生;《芦笙恋歌》、《边寨烽火》、《勐垅沙》等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则是既勇敢又泼辣,带领本民族兄弟与共产党一起赶走欺压人民的山官、地主与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五朵金花》中的五位女性角色是新中国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