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答案及练习题:《撒哈拉的变迁》
1、(解析)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5分)学校开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一段介绍“丝绸之路”的文字。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2)题。
(共3分)公元前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300多人的使团,带着牛羊、丝绸等物品出使西域。
此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
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漆器等货物,从长安(今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①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载.入史册的“丝绸之路”。
后来,汉朝又开辟多条海上航线,逐渐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二者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人类交融互鉴、共同发展的历史篇章。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②续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开创灿烂未来而贡献的卓越智慧。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A.载(zǎi)载(zài)B.载(zài)载(zài)C.载(zài)载(zǎi)D.载(zǎi)载(zǎi)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载”是易考多音字,有两个读音。
“zǎi”①代表“年”,如三年五载:②代表“记载;刊登”,如刊载。
“zài”指装载;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如:卸载。
由此可知,第一空读音为载zài。
第二空读音为zǎi。
故选“C”。
(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勾②沿B.①勾②延C.①沟②沿D.①沟②延(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字形正误的辨识和运用汉字的能力。
新疆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新疆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 (word版。
含答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西部的重要地区。
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卷共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2页。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共20分)1.下列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诘问(jié)羞怯(què)悄然(qiǎo)混为一谈(hún)B.瞥见(piē)卑鄙(bǐ)两栖(qī)随声附和(hè)C.贮蓄(zhù)迸溅(bèn)拙劣(liè)参差不齐(chā)D.恐吓(xià)聪颖(yǐng)倜傥(zhōu)信手拈来(niān)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详云宵入目三分轻歌曼舞B.服侍帐蓬语无伦次眼花潦乱C.震撼喧闹重峦叠嶂持之以恒D.妥帖狡辨惊慌失错神采奕奕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与亚洲众多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同时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前行。
B.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美国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将可能抑制全球的经济增长。
C.走进温宿大峡谷,奇峰林立,如千年古堡,像巨轮飞渡……全国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
D.贝聿铭留给了世人一幢幢栩栩如生的精美建筑,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能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是培养青年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B.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
C.“一带一路”将在非洲这片充满潜力的土地上,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
D.许多内地教师心怀理想,奔赴新疆,开创新时代教育援疆的壮丽画卷。
5.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词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徜徉于宁静之中,人生就多了一份韵律、多了一种意境。
在月下,感受大地之精美,望、揽、听天籁之音、赏梅花弄影;在雨中,感受自然之清新,观梧桐细雨、眺、闻、恋雨打芭蕉。
《撒哈拉的变迁》阅读题的参考答案

《撒哈拉的变迁》阅读题的参考答案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
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
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在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
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
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
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
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
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
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勇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者密切的关系。
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
撒哈拉脚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21.第1段末尾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
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 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22.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6分)( )一( )一( )一(沙漠)23.第4段中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4.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启示。
黑龙江哈尔滨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黑龙江哈尔滨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d3bdc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a.png)
黑龙江哈尔滨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轻盈(yíng)琐屑(xiè)格调(tiáo)B.真挚(zhì)砂砾(lè)伟岸(àn)C.古朴(pǔ)汲取(jí)硕果(shuò)D.矗立(cù)皎洁(jiǎo)沐浴(m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自言自语妙手偶得鸟语花香B.油然而生轻描淡写以身作侧C.叹为关止思贤如渴十拿九稳D.交头接耳呼朋引半神通广大3.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少年长时间一直玩网络游戏,不利于身心健康。
删掉“长时间”或者“一直”B.优秀的文学作品会制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将“制造”改为“建造”C.“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同学们更加热爱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将“热爱”和“了解”调换位置D.通过老师的教育,使他端正了线上学习的态度。
删掉“通过”或者“使”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及名著的相关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宋代文学家B.《孟子》——儒家经典C.寒舍——属于谦辞D.吴用——沂岭杀四虎5.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情境】学校要举行防火演练,同学们都认真准备,只有王欣雨同学满不在乎,嘴里还不停地嘟囔:“又不是真的,干嘛小题大做啊!"班长听后想要劝说他认真对待防火演练。
班长对王欣雨说:A.“防火演练很重要,怎么就你唱反调儿呢?你就不能认真点儿吗?”B.“防火演练很重要,请你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在若火时保护好自己。
”C.“防火演练一会儿就结束了,你要不愿意去,就在教室里写作业吧。
”D.“学校一搞活动你就胡言乱语快点儿把嘴闭上!”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恰如一棵树,如果花不漂亮,也许________________;如果叶子也不漂亮,也许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

2019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 蜂蝶纷纷过墙去,。
(《雨晴》)2. ,若出其里。
(《观沧海》)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 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5. ,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 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
(2分)7.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8. 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分)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太医以王命聚之。
9. 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②段讲述了蒋氏单带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三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④,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
甘肃省兰州市2019中考语文阅读题练习含精品解析

毫无疑问,“漆”不单单是一种工艺材 料,它已经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一 种东方精神的传达。我们欣喜地发现,艺术 家们的创作热情赋予作品的深刻审美意象, 艺术家们在艺术作品中呈现的高度文化自觉, 无不散发着坚定的文化自信。这是最难能可 贵的,也正是当代漆艺对“文化中国”构建 的独特贡献。
⑤但我们有些饿了,父亲就索性找来一 个废弃的陶罐,
就着湖水洗净,然后支在火堆上——他要煮 一罐鱼汤。水, 从湖里汲取而来,白白净 净;鱼,是刚刚钓上来的,也白白净净;月 光,自星空流淌而来,更是白白净净。父亲 说,喝下这白白净净的汤,心里就会安宁无 比,少怨,无烦。
⑥很快,鱼汤泛起了奶白色,像一捧捣 碎的月光,皎洁地盛在罐子里。没有碗,父 亲便让我对着罐子先喝,喝剩下的再给他, 好东西他总是让我先尝。这罐未放油盐酱醋 葱的鱼汤,竟将鱼天然的鲜美展现得淋漓尽 致,没有一丝的鱼腥!
⑦父亲还不忘在一旁说道:“这可不是一
般的鱼汤,而是罐月光汤,只不过是里面游 进了几条白白净净的鱼。”记忆中,这是父 亲说过的最富诗意的话,让我终身难忘。
⑧那一刻,眼前黝黑、整日忙碌的农民 父亲,俨然像个白面书生,中年文艺男,只 是他把精力全给了日复日的田间劳作。
⑨是的,为了家人,父亲不得不埋身田 间地头。每遇旱季,我们都要用好几台水车, 将山下的泉水往高处的梯田里翻送。白天轮 不到我们翻,只有等晚上,月光下,父亲、 我
积加在一起却非常巨大,100 克材料的孔洞面 积相当于 5 个
足球场大小。
④这些细小颗粒的基础材料是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磷: 硅元素通过
植酸改变前驱分子结构,将硅键有序排序, 形成和人体组织接近的三维网状细胞支架, 诱导细胞的键合、修复、再生, 形成和原
201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39分)1.(15分)默写(1)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2)草枯鹰眼疾,。
(王维《观猎》)(3)狼不敢前,。
(蒲松龄《狼》)(4),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5)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4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两首诗都写到愁情:《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写的愁情。
(2)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
B.“故人”“昔人”都指曾经的老朋友。
C.“青山”“晴川”都写了山色秀美之景。
D.“浮云”“白云”都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
3.(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作者是(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耕者王清臣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
【2019最新】语文阅读:《撒哈拉的变迁》-精选word文档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语文阅读:《撒哈拉的变迁》《撒哈拉的变迁》训练题目撒哈拉的变迁“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
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
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1X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
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本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
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大。
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
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
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
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成沙漠。
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首段末尾横线上若要填写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
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答案及练习题:《撒哈拉的变迁》《撒哈拉的变迁》阅读答案:
1。
第1段末尾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D)
A。
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
B。
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
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
D。
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2。
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茵时代或青葱草原)
一一(希树草原)一(干矿草原)一(沙漠)
3。
第4段中“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
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降雨量和蒸发量的比例失调,降雨
量少与蒸发量的趋势不可改变。
4。
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
漠给我们启示。
答案:撒哈拉成为沙漠的原因是:(1)自然原因。
因为季风雨的
变化使撒哈拉大草原在湿润期与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最后处于长期
干旱而形成沙漠。
(2)人为原因。
人类对撒哈拉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加速了撒哈拉大草原的沙漠化。
撒哈拉犬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
是:人类应该强化环保意识。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活的空
间,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附:撒哈拉的变迁原文: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
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
当时
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
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在改变:沙海茫茫,无路
可寻;。
不过“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
毛之地,这个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能够得到证明。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
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
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
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
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
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
不过,从这以后
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
无可逆转的失调。
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
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
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勇
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
践踏植被有者密切的关系。
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
植物枯萎退化。
撒哈拉脚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
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