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三 (17)

合集下载

八佾第三原文及解释

八佾第三原文及解释

八佾第三原文及解释
原文:
3.11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有人问禘祭之礼的学问。

孔子说:“不知道啊。

知道这个学说的人,明了天下大事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

”他一边说着,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诠释:
孔子之所以不回答这样的提问,实在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越礼的行为令孔子生气。

孔子是不屑于回答这样的提问的。

从“八佾舞于庭”到“三家以《雍》彻”,再到“季氏旅于泰山”,处处都是违礼的行为,孔子已是忍无可忍。

所以干脆不说。

原文: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时,就像祖先在面前;祭祀神灵就像神灵在面前。

孔子说:“我如果不能真诚地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一样。


解释:
这段文本强调了祭祀应该持有的虔诚态度。

孔子认为,祭祀的时候,人们应该如同祖先或者神灵真的在面前一样对待,不能有任何的虚假或者不敬。

如果不能真诚地参与祭祀,那么不如不祭祀。

这是对祭祀礼仪的一种重要阐述,也是对人们道德行为的一种规范。

论语第三-八佾

论语第三-八佾

八佾篇第三【本篇引语】《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3.1孔子谓季氏,⑴“八佾yì⑵舞于庭,是可忍⑶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

一说可以容忍。

一般人把它解为“容忍”、“忍耐”,不好;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讨伐季氏的条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齐,又到晋,终于死在晋国之干侯。

这可能就是孔子所“孰不可忍”的事。

【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3.2三家⑴者以《雍》⑵彻(撤)。

子曰:“‘相xiàng⑶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当他们祭祀祖先时候,[也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

’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注释】⑴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

⑵《雍》——也写作“雝”,《诗经?周颂》的一篇。

⑶相——去声,音向,助祭者。

【评析】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

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八佾篇第三原文及翻译

八佾篇第三原文及翻译

八佾篇第三原文及翻译如下: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翻译: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这首诗歌来撤除祭品。

翻译:孔子说:“《雍》诗说的‘诸侯都来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呢?”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翻译: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翻译:林放问礼的根本。

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求形式上的豪华,不如俭朴一些好;治丧,与其在仪式上面面俱到,不如内心真正悲痛。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翻译: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中原之地的没有君主而讲礼节哩。

”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翻译: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

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

射完后,登堂喝酒。

这是一种君子之争。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翻译: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

’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

”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1、学而第一。

儒雅是君子风度,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一日要有数次的反省功夫。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这是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要有温良恭俭让的风范,要继承先人的遗志,要掌握和与礼的辩证法。

怎样才算是好学?如何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不忧虑别人就不了解自己。

2、为政第二。

道德与政治,诗与政治,德治与法治,人生的历程和滋味,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态度不是小问题。

大智若愚的颜回。

观察人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

做一个通才。

不要吹牛皮。

要团结不要分裂。

书呆子与空想家。

异端的问题。

不要不懂装懂。

做官的学问:提拔正直的干部,执政者要以身作则,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

人不能不讲信用,看过去知未来。

3、八佾第三。

不要铺张浪费。

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文献的重要性要有一颗虔诚的心问者不相亏凡事不必苛求理解的困难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尽善尽美的追求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是可忍,孰不可忍?仁德是礼乐的前提4、里仁第四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追求仁德,摈弃邪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天下事无可无不可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关键在于练好内功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义与利的选择用坏人做你的镜子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父母在世,不要远游记住父母的年纪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严于律己总不会错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5、公冶长第五孔子怎样选女婿?处世的艺术不要耍嘴皮子人贵有自知之明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朽木不可雕也无欲则刚“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政治家的君子之道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愚不可及的大智慧不念旧恶少怨恨伪君子的丑恶嘴脸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自我批评的难得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6、雍也第六不迁怒,不贰过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该得的不要推辞不要搞“血统论” 贵在坚持安贫乐道的典范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不开后门,不拉关系不自夸,不居功口才可以免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直是立身之本知之、好之、与乐之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有耕耘才有收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圣与仁的不同境界7、述而第七述尔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人的忧虑旷达的个人生活举一反三的教学法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富可求吗?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富贵如浮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是天才,敏以求之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冒充内行闻过则喜节俭总比奢侈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8、泰伯第八弃天下如敝屣一切以礼为标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锋芒毕露就是祸是不是愚民政策?德行更比才能重读书不为稻粱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论语-八佾篇第三》注音诵读版

《论语-八佾篇第三》注音诵读版

《论语-八佾篇第三》注音诵读版八(bā)佾(yì)篇(piān)第(dì)三(sān)孔(kǒng)子(zǐ)谓(wèi)季(jì)氏(shì):“八(bā)佾(yì)舞(wǔ)于(yú)庭(tíng),是(shì)可(kě)忍(rěn)也(yě),孰(shú)不(bù)可(kě)忍(rěn)也(yě)?”三(sān)家(jiā)者(zhě)以(yǐ)《雍(yōng)》彻(chè)。

子(zǐ)曰(yuē):“‘相(xiāng)维(wéi)辟(pì)公(gōng),天(tiān)子(zǐ)穆(mù)穆(mù)’,奚(xī)取(qǔ)于(yú)三(sān)家(jiā)之(zhī)堂(táng)?”子(zǐ)曰(yuē):“人(rén)而(ér)不(bù)仁(rén),如(rú)礼(lǐ)何(hé)?人(rén)而(ér)不(bù)仁(rén),如(rú)乐(lè)何(hé)?”林(lín)放(fàng)问(wèn)礼(lǐ)之(zhī)本(běn)。

子(zǐ)曰(yuē):“大(dà)哉(zāi)问(wèn)!礼(lǐ),与(yǔ)其(qí)奢(shē)也(yě),宁(níng)俭(jiǎn);丧(sàng),与(yǔ)其(qí)易(yì)也(yě),宁(níng)戚(qi)。

”子(zǐ)曰(yuē):“夷(yí)狄(dí)之(zhī)有(yǒu)君(jūn),不(bù)如(rú)诸(zhū)夏(xià)之(zhī)亡(wáng)也(yě)。

精粹国学之(论语集注)八佾第三

精粹国学之(论语集注)八佾第三

精粹国学之(论语集注)八佾第三八佾第三凡二十六章。

通前篇末二章,皆论礼乐之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音逸。

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也。

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每佾人数,如其佾数。

或曰:“每佾八人。

”未详孰是。

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

或曰:“忍,容忍也。

”盖深疾之之辞。

范氏曰:“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可以毫发僭差也。

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

”谢氏曰:“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

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弒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彻,直列反。

相,去声。

三家,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之家也。

雍,周颂篇名。

彻,祭毕而收其俎也。

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彻,是时三家僭而用之。

相,助也。

辟公,诸侯也。

穆穆,深远之意,天子之容也。

此雍诗之辞,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

程子曰:“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当为,鲁安得独用天子礼乐哉?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

其因袭之弊,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彻,故仲尼讥之。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

”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

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锵,亦将如之何哉?”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

林放问礼之本。

林放,鲁人。

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故以为问。

子曰:“大哉问!孔子以时方逐末,而放独有志于本,故大其问。

盖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矣。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易,去声。

易,治也。

孟子曰:“易其田畴。

”在丧礼,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周天子的八佾舞蹈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跳,这件事如果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容忍的呢?”【诠释】孔子所处的时代奏乐舞蹈是一种礼仪,在仪式乐舞中“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有着严格的规定。

根据社会级别的不同而不同。

大致有天子、诸侯、大夫这样几个级别,按级别规定天子使用八佾,也就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的;诸侯使用六佾,也就是六行,六八四十八人的;大夫用四佾,也就是四行,三十二人的。

季氏的地位是大夫,应该用四佾,却用了八佾。

孔子认为季氏僭越了礼节,是绝不能容忍的,所以才说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季氏的胆大妄为,另一方面我们还能窥见中国人的“好大喜功”的文化背景。

此章所言的“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季氏的行为对别人而言,不能忍受;另一个角度是对季氏自己而言,他可以忍心做出这样越礼的事情,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了。

【原文】3.2三家者以《雍》彻(撤)。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鲁国的孟孙、仲孙、季孙三家唱着《雍诗》撤出祭品。

孔子说:“诸侯帮助天子祭祀,天子庄严肃穆。

这句话怎么用在这三家的庙堂之中呢?【诠释】祭祀时撤出祭品的时候也有固定的礼仪,孟孙、仲孙、季孙这三家这样做也是僭越了礼仪。

孔子认为他们不该这样做,这三家应该说不是不懂这些礼仪的要求,而是自大的体现。

【原文】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仁德,礼又能怎么样呢?一个人不仁德,音乐又有什么用呢?”【诠释】本章孔子谈论的是“仁”与“礼”“乐”的关系问题。

“仁”是孔子思想的全部内核,是内容;“礼”与“乐”是“仁”的外在表现,是形式。

孔子是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在内容与形式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孔子更注重内容。

所以,孔子说没有“仁”,“礼”与“乐”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白话《论语·八佾》

白话《论语·八佾》

白话《论语·八佾》八佾篇3.1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也,孰不可忍也!”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当时的鲁国三大权门之一。

②八佾(yì):天子规格的礼仪用奏乐舞蹈。

③是可忍:忍心做出此事。

【翻译】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在自己的家庙中使用天子规格的乐舞,这样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样的事情做不出来呢!”3.2三家①者以《雍》②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史称“三桓”。

②《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彻:通“撤”。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xiàng,助的意思。

维,语气词,无意义。

辟(bì)公,指诸侯。

穆穆,态度庄严肃穆。

【翻译】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中说的是'诸侯助祭,天子庄严主祭。

'这样的诗句,怎么能用在三家的庙堂里呢?”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①如礼何:“如……何”古代固定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它词语,意思是“对……怎么样”。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缺乏仁德,怎么会尊重礼?一个人缺乏仁德,又怎么会尊重乐?”3.4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②;丧,与其易③也,宁戚。

”①林放:鲁国人。

②奢:超过限度。

俭:约束、不放纵。

③易:和悦,指说死者的好话。

【翻译】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本质。

孔子说:“这个问题很重大啊!礼仪,与其超越礼制,宁可约束自我;丧礼,与其赞扬死者,宁可心存悲戚。

”解读:孔子在第一、二两章中对三桓的越礼行为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进而在第三章中指出礼乐的本质在仁,没有了根本,礼乐就成了摆设和门面,所以在此章中借林放之问明确表示礼就是遵守礼制,心存慈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