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
论语八则

《论语》八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注释:1.选自《论语译注》。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儒家的 经典著作之一。
2.论语:论,论籑。
语,语言。
3.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z ōu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4.时:按一定的时间。
习:温习,实践。
5.说yuè:同“悦”,愉快。
6.朋:同门(师)为朋。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7.知:了解。
8.愠y ùn:怨愤。
9.君子:指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10.罔:通“惘”,迷惑。
11.殆:疑惑。
12.诲:教导。
13.女rǔ: 通“汝”,你。
14.知:通“智”,智慧。
15.好h ào :喜爱。
16.乐之:以之为乐。
17.省:反省。
18.谋:策划,考虑。
19.忠:尽力,竭力。
20.信:诚信,真诚。
21.传chu án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2.患:担心。
23.思齐:看齐。
24.从之:学习。
25.改之:(以不善者的缺点作为借鉴)改正自己的缺点。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 áng 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 è。
《论语八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七则讲的是学习态度。)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师:老师,这里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焉:这里相当于“于之”,在里面
而:顺接连词
可:可以
以:凭借,“以”后省略宾语“之”
为师:做老师
矣:表示陈述语气,可译成“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三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学:死读书,死记硬背
学:指认真学习
思:思考,动脑筋
诲:教,教导
女:同“汝”,你
为:就是。是:这
知:第1和6个“知”指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之:第1个“之”代孔子的训言,后两个“之”代事物。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态度)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择:选择
其:代词他们的,指文中“三人”的。
从:跟从,遵循,这里的意思是学习
而:顺接连词,相当于“就”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八则讲的是教导方法)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论语八则

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阐明学习的方法态度
旧(知识)
5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温习 从 知道 可以
而
以 (之) 为 师 矣。”
把
作为 了
(代词,他,指代这样的人)
第五则译文
温习旧知识,从而知道新知识,可 以把他作为老师了。
阐明学习的方法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年
这 样 以
取消句 最 凋谢 子独立 后 性,不
阐明学习由浅入深的境界,“乐”最高
4
虚数,几个人
子曰:“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
他们
走
兼词,相当于 一定 “于此”在这
里
择其 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的
跟随,
方面。善:好 此指学习
改变,更正
第四则译文
几个人一起走,在这里面一定有我 的老师。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 他们不好的地方,如果自己也有,就 要改正。
阐明学习方法、乐趣与态度胸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道 代词,它 是
是知 zhì也。
这 通“智”,聪 明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 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阐明学习的态度和做人的道德。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了 代词,它,
喜
解 指知识。
爱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 ------为快乐
第三则译文
(对于知识)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 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 的人。
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 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 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 《书》,定《礼》、《乐》。 序《周易》,作《春秋》。被
初中语文《论语八则》(共28张)ppt29

个性解读
示例:“言寡尤(过错),行寡悔”(言语要 减少错误,行为要减少悔恨)
有个孩子在家中经常乱发脾气,他的爸爸受不了了,就 把他领到篱笆边对他说:“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我就在篱 笆上钉一根钉子”一天下来孩子发现钉了一大堆的钉子,自 己都不好意思了,觉得要克制。爸爸又对他说:“以后你能 一天不发脾气,就拔掉一根钉子”这个孩子真的就努力地克 制自己,终于有一天,这一天的到来多不容易呀,终于那一 天,孩子高兴地对爸爸说:“钉子都拔光了!”但是爸爸指 着篱笆上的洞对孩子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好像在亲人的 心上戳了一个洞,虽然可以道歉,但洞却永远留下了”所以 说我们要慎行,少犯错误,世上没有后悔药卖呀!
(一)通假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诲女知之乎?
(二)古今异义词
①可以为师矣 ②是知也 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 。
③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三)词类活用
不耻下问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羞耻
温故而知新 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即72岁),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 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 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 苌弘,学琴于师襄。思想核心是“仁”, 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 “仁”,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他 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你认为对你影响最大的一则是什么?
明确: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为学”和“修身” 两个方面。
为学: (1)为学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 而知新”; “默而识之”;“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为学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八则

成语
• 不亦乐乎:不也是快乐的吗?后用以形容事态发展 到过甚的地步。 • 三人行,必有我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 学习。 •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而遵循。 • 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 新的东西。形容回顾过去;认识现实。 • 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 (岁寒知松柏: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 出一个人的品质。) • 欲速则不达: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论语》八则
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 • • • • • • • • • 1、《论语》和孔子 2、时习 3、说 4、愠 5、是知也 6、好 7、乐 8、凋 9、尝学习是快乐的事;2、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 度;3、以学习为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 4、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以别人的不足为戒; 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 • 5、经常温习是学习进步的好方法; • 6、处境艰难方显出人的品德;为学为人,都要 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 7、做事要目光远大才能达到目的;学习要循序 渐进,目光远大; • 8、实在的学习比无益的空想重要而有意义。
【高中古诗词阅读】《论语八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论语八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高中古诗词阅读】《<论语>八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论语》八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如果你复习旧知识,了解新知识,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教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从,教女人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静默学习不关我的事,学习永不厌倦,教学永不厌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不要生气,不要多愁善感。
如果你不把一个角和三个角对立起来,这种事就不会再发生了。
”【试题】1.解释课文中下列附加词语的含义。
(1)思而不学则殆殆:()(2)永远不要厌倦学习:()(3)不愤不启不愤不启:()2.在下列小组中添加一些单词。
具有相同含义的组是()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我可以当老师。
我能打一场战争c.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d、有远方的朋友,从七百里的三峡来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你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来成为一名教师。
B.有时早上是白帝,晚上是江陵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将“敏感且渴望学习,不羞于提问”这句话翻译成白话。
5.用原文填空。
(1)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精神,教师应该抓住适当的机会进行启发,正如文章所说:“,。
”(2)从课文中选择一个能表明你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6.相关内容链接。
(1)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 ③ 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说“一半的论语统治着世界”。
今天我们阅读它也将受益匪浅。
请在《论语》中再写一篇你熟悉的文章(与试卷上的不一样),并简要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参考答案】1.精神疲惫,毫无成果,心满意足,心想理解却无法理解。
论语八则翻译

论语八则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夫子说:“学而时习之,岂不是一件开心的事么?假如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不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么?人不自知而不愠怒,岂不是君子的表现么?”礼记: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翻译:孔夫子说:“君子应该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要知道礼仪,而且要按照礼仪去行事,这也是必须的!”先进后说:子曰:“先进而后言,则民兴而不疑也。
”翻译:孔夫子说:“先行以身作则,然后才去言说,那么百姓就会兴致勃勃,而不会有怀疑的想法。
”管仲:子曰:“君子闻讫而后喜而笑,大夫闻讫而不笑,士闻讫而作,下士闻讫而莫之知也。
”翻译:孔夫子说:“君子听说后便高兴并笑出声来;大夫听说后却不肯笑出声来;士族听说后事先行动;而下层士族听说后,则没有人知晓。
”能任事: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夫子说:“人应该不仅仅只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还要担心自己不了解他人。
”礼之用:子曰:“学而优则仕,礼之用也。
”翻译:孔夫子说:“学习,尤其要学习如何胜过别人,这样才能胜任官职,而礼仪则是如此学习的必要技巧。
”信:子曰:“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翻译:孔夫子说:“君子之间的相处宁静而有序,小人之间的相处讨好而不真实。
”节义: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孔夫子说:“一个没有守信用的人,根本不知道他行得对不对。
”宽容: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夫子说:“由,我要教你一句话:如果知道,就知道;如果不懂,就不管,这也是知道的一种。
”以上就是论语八则的翻译,以及孔夫子所言的话语的深刻含义。
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他的教诲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诲强调的是仁爱、节操、尊重、宽容、谦逊和守信用,而这些核心价值观仍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孔子通过“论语八则”传达了他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重视和继承,从孔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价值观并不仅限于政治和社会,而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家庭中朋友之间的关系、尊重长者等等。
论语八则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
人不知而不愠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 不耻下问 举一反三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3、掌握“而”字的用法。 4、学习古人端正的 学习态度,改进学 习方法。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乎: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朋: 志同道合的人。 4、知:了解(自己)。 5、愠: 恼怒。怨恨。 6、君子: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尼山砚因取材孔子诞生地尼山而得名,是鲁 砚的著名品种。被誉为"曲阜三宝"之一。 • 尼山砚石,石质精腻,抚之生润,色呈柑黄, 上有疏密不匀的青黑色松花纹。制成砚台, 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以尼山石制砚, 清乾隆年间已有记载。多利用料石的自然形 状,雕制砚床,利用天然石纹雕刻装饰,造 型古朴大方,砚台色泽鲜明,极具实用价值 和收藏价值。
尼山
• 尼山位于曲阜城东南30 公里处。本名尼丘山, 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 孔子”,所以孔子名丘 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讳 称为尼山。山东麓有孔 子出生的山洞--夫子 洞和孔子感叹“逝者如 斯夫”的观川亭。
尼山孔庙 • 即 尼山书院,位于曲阜东南30公里处的尼山 上,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公元954--959年 (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因孔子诞生于尼山 而始建庙祀。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 重修,建夫子殿,寝殿,讲堂,学舍。公元 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重修,易土墙为石 墙。公元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重修, 形成现存规模。尼山孔庙现占地约16000平方 米。有殿、堂、祠等81间,分为中、东、西 三区。中区有两院,前为棂星门、观川亭、 大成门、两庑、大成殿;后为两庑、寝殿; 东区有讲堂、土地祠;西区有启圣王殿、寝 殿,毓圣侯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圣人。
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
首开私立学校的先河,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它对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自汉以来,儒学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又是先秦文学语言的总集。
3.《论语》八则内容,以“学习”为中心,分别阐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内容。
《论语》八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二、”重点字词解释:
1、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2、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
但朱熹在《论语集。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3、说:同“悦”,高兴,愉悦。
4、朋:志同道合的人。
5、乐(lè):快乐。
6、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
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7、愠(yùn):恼怒,生气,怨恨。
8、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9、知:通“智”,聪明。
10、好(hao):喜爱,爱好。
11、乐(le):以(之)为快乐。
12、调(diao):凋谢。
13、尝:曾经。
14、寝:睡。
三、课文译文
1、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这不是一种乐趣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是君子的风格吗?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的人。
”
3、(对于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
4、几个人同行,必定有我值得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而跟从他们学习,看到自己有像他们那样的缺点就改正它。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
5、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
6、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
7、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
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
8、“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四、课文分析
(一)、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个人修养。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二)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