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论语》原文及译文

《论语》原文及译文

《论语》原文及译文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2. 原文: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孔子说:“我每天都要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谋划策时,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实?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3.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在实践这些品德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4.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的人。

”5.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

”《论语》原文及译文6.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7.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8. 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

”9. 原文:子曰:“民无信不立。

”孔子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信用,就无法立足。

”10. 原文:子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译文:孔子说:“仁者关爱他人,智者了解他人。

”11.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够和谐相处,即使意见不同;小人虽然意见相同,却不能和谐相处。

”12.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八则 解释和译文

《论语》八则 解释和译文

二六《论语》八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è]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ān]。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也。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qǐn],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注释:①节选自《论语》。

《论语》,儒学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编撰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而成。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

②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③说:通“悦”,喜悦、高兴。

④愠:怨恨,生气。

⑤知:通“智”,聪明。

⑥好:喜爱,爱好。

⑦乐:以(之)为快乐。

⑧凋:凋谢。

⑨尝:曾经。

⑩寝:睡。

二七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guǎ]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yǐ]。

注释:①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名轲[kē],战国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

②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③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④三里之城:周围三里的城。

⑤环:围。

⑥夫:发语词。

⑦池:护城河。

⑧兵:武器。

⑨委而去之:委,抛弃。

去,离开。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以,用。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论语八则译文

论语八则译文

《论语》八则译文
1.学到学问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们,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啊。

3(对于知识)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4.几个人一同出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里面。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5.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6.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7.不要想速成,不要贪图小利。

想要速成,那么就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那么就做不成大事
8.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也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更好。

论语原文句子及翻译

论语原文句子及翻译

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

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

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8、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11、言必信,行必果。

译文: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流水一样,不分日夜的流淌。

1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高中古诗词阅读】《论语八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论语八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论语八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高中古诗词阅读】《<论语>八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论语》八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如果你复习旧知识,了解新知识,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教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从,教女人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静默学习不关我的事,学习永不厌倦,教学永不厌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不要生气,不要多愁善感。

如果你不把一个角和三个角对立起来,这种事就不会再发生了。

”【试题】1.解释课文中下列附加词语的含义。

(1)思而不学则殆殆:()(2)永远不要厌倦学习:()(3)不愤不启不愤不启:()2.在下列小组中添加一些单词。

具有相同含义的组是()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我可以当老师。

我能打一场战争c.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d、有远方的朋友,从七百里的三峡来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你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来成为一名教师。

B.有时早上是白帝,晚上是江陵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将“敏感且渴望学习,不羞于提问”这句话翻译成白话。

5.用原文填空。

(1)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精神,教师应该抓住适当的机会进行启发,正如文章所说:“,。

”(2)从课文中选择一个能表明你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6.相关内容链接。

(1)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 ③ 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说“一半的论语统治着世界”。

今天我们阅读它也将受益匪浅。

请在《论语》中再写一篇你熟悉的文章(与试卷上的不一样),并简要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参考答案】1.精神疲惫,毫无成果,心满意足,心想理解却无法理解。

论语八则翻译

论语八则翻译

论语八则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夫子说:“学而时习之,岂不是一件开心的事么?假如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不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么?人不自知而不愠怒,岂不是君子的表现么?”礼记: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翻译:孔夫子说:“君子应该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要知道礼仪,而且要按照礼仪去行事,这也是必须的!”先进后说:子曰:“先进而后言,则民兴而不疑也。

”翻译:孔夫子说:“先行以身作则,然后才去言说,那么百姓就会兴致勃勃,而不会有怀疑的想法。

”管仲:子曰:“君子闻讫而后喜而笑,大夫闻讫而不笑,士闻讫而作,下士闻讫而莫之知也。

”翻译:孔夫子说:“君子听说后便高兴并笑出声来;大夫听说后却不肯笑出声来;士族听说后事先行动;而下层士族听说后,则没有人知晓。

”能任事: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夫子说:“人应该不仅仅只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还要担心自己不了解他人。

”礼之用:子曰:“学而优则仕,礼之用也。

”翻译:孔夫子说:“学习,尤其要学习如何胜过别人,这样才能胜任官职,而礼仪则是如此学习的必要技巧。

”信:子曰:“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翻译:孔夫子说:“君子之间的相处宁静而有序,小人之间的相处讨好而不真实。

”节义: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孔夫子说:“一个没有守信用的人,根本不知道他行得对不对。

”宽容: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夫子说:“由,我要教你一句话:如果知道,就知道;如果不懂,就不管,这也是知道的一种。

”以上就是论语八则的翻译,以及孔夫子所言的话语的深刻含义。

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他的教诲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诲强调的是仁爱、节操、尊重、宽容、谦逊和守信用,而这些核心价值观仍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孔子通过“论语八则”传达了他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重视和继承,从孔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价值观并不仅限于政治和社会,而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家庭中朋友之间的关系、尊重长者等等。

《论语八则》解读

《论语八则》解读

论语八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 (《为政》)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è)之者。

”(《雍也》)曾子曰:“我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 )【赏析评点】第一则:“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是三种为学体验。

“学而时习”体验到实践的乐趣。

“有朋自远方来”体验分享的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体验孤独的乐趣。

第二则: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思结合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

两者是生命开发中相辅相成的事,结合起来才是好的学习方法第三则:言行要谨慎,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第四则:论述学习的三种境界。

“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享受,心灵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是陶醉的学习。

第五则:自知者明。

告诫人们要从做事、交友、学习等多方面不断地反省自己,完善自己的品德。

第六则:知人者智。

及时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恶,才能和谐相处。

所以,不必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随时提醒自己去主动了解别人。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高尚的人生态度。

第七、八则:学人者强。

要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篇一:论语八则原文
《论语》八则
1.子曰:“,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快乐吗?旁人部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怎样做人。

2.子曰:“,可以为师矣。

”(《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知道新知识,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精神倦怠。


段解:这一段主要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翻译:孔子说:“由呀,(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得就是懂
得,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懂啊。


段解:这一则主要讲学习的态度:实事求是。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翻译: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
就应该自我反省。


段解:这一段主要讲学习态度: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6.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翻译:子贡向孔子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回答说:“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为‘文’”。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好学者还需不耻下问。

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学知识并且不满足,教导别人并且不疲倦,这三种哪一种我能有呢?”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做一名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8.子曰:“,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做我的老师的人在其中。

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他们不好的要改正。

”(《述而》)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篇二: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三则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文章翻译编辑本段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2、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

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论语八则第1页共1页
篇三: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
一、《论语八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
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
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译文:子贡问道:“皇上为什么赐给孔夫子‘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译文:孔子说:“认真学习知识并且记住,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育学生却不感到疲倦,我又做到了哪一点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是有话想说,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能举一反三的人,就不再教他了。

二、《三峡》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陵,沿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