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文化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知识点整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讲解: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3)政策:A、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手工业,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应用。
B、文化专制和八股取士,使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实际,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西正常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条件。
4)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
天文历法不断进步与中国的农业文明有关
《石氏星表》
星表是研究天文的重要工具,后人据石申原书辑成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天文观测仪
浑仪:至迟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简仪:元代郭守敬改进
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历法
夏朝:《夏小正》,保留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商朝:“殷历”,使用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延续至今最长的纪日方法
印刷术
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火药
①唐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录
②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③两宋广泛使用于军事
①结束欧洲的冷兵器时代,改变人类作战方式;
②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③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7)历史因素(科技的继承与创新)
其二:对科技影响的认识
1)科技是生产力,科技进步必然推动社会进步。
2)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或转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西方领先的原因
1)经济: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2)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表现:
①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③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和简仪等。
(四)历法、农学及医学成就
领域
历 法 农 学 夏 元
成就
《夏小正》 《授时历》
地位及影响
商朝改进为殷历(干支纪年月日)
古代最优秀历法,比现行公历颁行早三百年
促进近代欧洲社会进步和社会转型 外传 影响 12世纪经阿 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 拉伯人传到 代中世纪使用的羊皮纸,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非洲和欧洲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中国:发明与发现的摇 篮》一书中说:“古代中国在1500年内科技处于世界 领先地位,……现代世界科技赖以存在的发明一半来 自中国的北宋……” 探究一:三大发明在北宋得以获得发展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火药对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了重要作用。
对中外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原因?
四大发明在东西方不同境遇原因
西方:资资 本主义兴起 发展的大背 景
1、反对天主教、封建统治的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促进对印刷术造纸术需求。 2.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攻占封建城 堡促进对火药武器的需求。
3、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开拓市场促进 了航海发展(指南针)
①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在隋唐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其推动了 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使伟大发明在当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经济繁荣→根因) ②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术提出了新要求,促使了毕升发明活 字印刷术。 ③唐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促使指南针在北 宋时期用于航海。 ④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这促进了火器的发展。
逐渐落后于西方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知识总结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一)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二)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推动欧洲社会在文化、思想、航海及政治上的巨大进步,欧洲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推动全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1)造纸术传到欧洲,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2)火药传到欧洲,推动了火药武器的发展;火药及火药武器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自己的活字印刷机。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古代文学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文学发展趋势:平民化、通俗化2、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兴盛原因: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三、汉字与古代中国的艺术、(一)了解汉字的演变1、背景: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乾隆末年,安徽徽班戏曲进京,风行一时。
【专题归纳】1.四大发明中,大大推动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发明是活字印刷术2.四大发明中,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和被用作打开世界市场的法宝的是指南针;3.四大发明中,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最为显著、久远的是造纸术4.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做出贡献最大的是阿拉伯的商人5.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的是文人画6.在所有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的是草书8.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楚辞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9.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也是古代成就最高的伟大戏剧家;10.《三国演义》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揭示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历史,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三)

B
2、(09广东)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 方文献中的是
A
B
C
D
D
3、(08广东文科基础)京剧的京指的是下列哪个 朝代的京城 A、汉 B、唐 C、宋 D、清
D
4、(09浙江)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 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 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 展。这主要是因为 A.白话文开始兴起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放松
(三)、艺术 (书法、绘画和戏曲艺术)
1、书法
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1)汉字的起源:
“图画文字”(六千多年前) 符号化 字 汉
(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趋势:由繁到简)
书法艺术的特征、发展过程
自发阶段 书法 艺术 魏晋 自觉阶段
特
征
发
展
楷书开始于东汉。魏晋有钟繇和王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 羲之;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 实用价值较强 楷书 卿、晚唐的柳公权;宋代黄庭坚、 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清代何 绍基。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 盛唐的张旭、怀素 审美价值较强。 行书 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 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 的放纵,兼具实用和 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审美价值,雅俗共赏。 王羲之、唐代颜真卿、宋代苏轼
甲骨文
由于是刀刻 的,所以其线条 多方折,劲直为 主,同时字体的 结构,长短,大 小都没有定势。
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是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书 同文”政策,在全国推 行的标准字体。小篆的 主要特点是:笔画比大 篆简化,以柔婉、圆转 的线条构形;形体呈竖 长方形,整齐、匀称; 偏旁写法、部位安排有 定。
高一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提纲(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成就对世界的影响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出“蔡伦纸”。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大大推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促使欧洲向近代过渡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二)古代数学成就成就影响《九章算术》东汉时成书,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用数学著作。
标志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计算工具算筹和算盘;珠算运算法歌诀明清时期,珠算得以普及和发展,并开始外传。
(三)古代天文学成就1、原因: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封建王朝的重视。
2、天文观测记录(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1)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战国的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据此辑成《石氏星表》(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保留一百多颗恒星坐标数据)。
3、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等(1)在望远镜发明之前,浑仪一直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天文观测仪器。
(2)元代郭守敬革新浑仪,称为简仪。
(四)历法和农学成就历法——时期成就地位夏《夏小正》商殷历,天干地支纪日法元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历法,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三百年,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
四大农书——时间作者书名地位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主要记录了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
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构图解史】 四大发明及对世界的影响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易错提醒】 (1)毕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因为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 了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时期开始西传到阿拉伯,毕昇发明 的是活字印刷术。 (2)中国四大发明的确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但不能 认为四大发明在古代中国没有发挥作用。任何重大发明和创 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改造社 会的巨大作用。
四大发明
名称
概况
影响
(1)西汉前期,中国已 (1)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
经有了纸(2)105 年,东 革命
造纸术 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 (2)8 世纪(唐代)经阿拉伯人
术,造出 “__蔡__侯__纸_____”
传入欧洲,促进了 欧__洲__文__化_____的发展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知识拓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进步明显。纸张白度增加,
表面平滑,质地细薄。纸的产量大增,纸逐渐取代简牍,成 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 州,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唐宋时期,造纸产业迅速增多, 竹纸、皮纸成为主要品种。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科技包括四大发明及数学、天文学、 医学、建筑、造船航海等方面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科技 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 封建社会后期,中国自然科学渐趋落伍。
从先秦到清代,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各具特色的文 学成就,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 要地位。
必修3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春秋末期:《诗经》 春秋末期: 诗经》
内容; 1、特点; 2、内容; 3、地位 特点;
二、战国:《楚辞》 战国: 楚辞》
屈原和《离骚》 1、特点; 2、屈原和《离骚》 特点;
三、汉朝:汉赋 汉朝:
1、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 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
巡游之风兴盛。 巡游之风兴盛。
造纸术 火药 指南针
取代欧洲传统的羊皮和牛皮纸, 取代欧洲传统的羊皮和牛皮纸, 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得 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衰弱。 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衰弱。
促进了远洋航行,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 发现。 发现。 印刷术 大大推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 促进思想解放运动。 革,促进思想解放运动。 四大明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四大发明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四大发 明与欧洲内在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结合起来, 明与欧洲内在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结合起来,使 欧洲各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形态到资本主义社会 欧洲各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形态到资本主义社会 形态的飞跃。 形态的飞跃。
战国时期,发明指南仪器——司南。 战国时期,发明指南仪器——司南。 ——司南 北宋时期发明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 北宋时期发明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
谈谈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思路: 思路: 四大发明的技术在中国的成熟和应用, 1、四大发明的技术在中国的成熟和应用, 对中华文明造成的影响; 对中华文明造成的影响; 四大发明传播到西方, 2、四大发明传播到西方,恰逢西方社会转 型期,结合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 型期,结合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殖 民扩张等知识,分析四大发明造成的影响。 民扩张等知识,分析四大发明造成的影响。 落脚点:世界从古代向近代的发展。 落脚点:世界从古代向近代的发展。
精品文档 (12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介绍

历史必修3第二个专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包含了以下四个学习要点:①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②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③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④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特色。
经过整合,本单元的教科书设置编写为如下三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讲的是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从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上看,“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时间上理应包括至少170万年,空间上理应涵盖960万平方千米国土,主体上理应反映56个民族的智慧,部门上理应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农业、医疗、物理、化学、机械、航海、纺织、建筑等;然而呈现方式却是“概述”。
这就产生一个矛盾,那就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简明扼要的呈现方式的矛盾。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我们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采用了以点带面,运用典型事例说明古代中国科技辉煌成就的概述方法。
选点时,我们把握了如下几个标准:第一,知识点必须是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第二,对后世产生巨大、深远影响的古代中国科技成果;第三,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教育对象的古代中国科技成果;第四,知识点必须照顾到面;第五,尽可能避免与初中教材内容重复。
根据上述的五条标准,我们确定了“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和珠算”、“石氏星表和浑仪”、“《授时历》和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五目,选定现在课文上的这些知识点。
希望使用本教材时,能在两课时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
在写每个知识点时,我们除了努力体现上述五条标准外,还努力渗透世界意识,关注这些知识点与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所谓“渗透世界意识”,就是说要把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放在世界文化史的大背景下考察,既要看到它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的不足,实事求是,保持科学、冷静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
二、数学:《九章算术》和珠算
1、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2、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由算筹演变为算盘。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繁荣,珠算得到普及和发展。
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天文:《石氏星表》和浑仪
1、天文学产生发展的原因:为了采集、狞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
2、成就:①设置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②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以及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的记录;③编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④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历法和农学四大农书
1、历法: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夏小正》;②商朝改进为“殷历”③秦汉以后,历法越来越精确;
④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的颁布早300年。
2、四大农书:①西汉《氾胜之书》;②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③元代王祯的《农书》;④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五、医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集大成的中医专著,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被
称为“万世宝典”。
3、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药学的系统总结,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
4、针灸疗法是我国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
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3、统治者的重视
4、发达的文化教育
5、劳动者和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6、国内民族间交流和对外交往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2、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3、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带有封闭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能够领先世界的原因:
1、经济因素:我国古代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2、政治因素:大多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的重视和组织。
3、文化政策:统治者重视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4、交往政策:历代王朝大多实行开明开放政策,民族的融合与交流,中外的交流,兼收并蓄。
5、人的因素:科学家的努力、刻苦钻研、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古代科技为何到了近代却没有向近代理论科学的演变?
①政治:明清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重农抑商、文化专制、“闭关”政策)
②经济:明清自然经济占主导,限制生产力发展,也就不能推动科技发展
③思想: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和迷信落后思想阻碍科技发展
④科技结构本身的缺陷(经验性、封闭性)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政治: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产生。
(根本原因)
⑴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⑵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⑶“闭关”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
经济: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
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如重实用性而少理论探讨)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程标准】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诗歌——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⑴地位:《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⑵时限: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⑶内容特点
①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其中的精华。
②特点:以四言为主,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⑷影响:经孔子整理编订,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屈原创立“楚辞体”
⑴起源:战国时期,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而创作的新的诗歌体裁。
⑵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⑶代表作:《离骚》(浪漫主义抒情长诗)
3、汉赋:
⑴起源: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
⑵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大一统时的恢宏文化气度。
⑶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⑴繁荣的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物质条件)
②南北、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基础)
③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直接原因)
⑵代表诗人及作品、名句:
1、宋词:
⑴原因: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⑵成就:①婉约派:北宋柳永;两宋之交李清照:
②豪放派: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
2、元曲:
⑴散曲: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⑵元曲: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⑶成就:元曲以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三、明清的小说:
1、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⑴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志怪小说:《搜神记》
⑵唐代——传奇:短篇小说;
⑶宋代——话本:把小说创作推向新阶段;
⑷明清——空前繁荣。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经济领域出现新气象,如手工业、商业的繁荣,资本主义的萌芽;
③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诗歌赏析】比较李白与白居易诗歌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⑴特点:
①李白诗歌想象丰富,韵调清新激越,风格雄奇豪迈,语言明快生动,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②白居易诗歌采用现实主义写实手法,讽刺批判了统治阶级的腐朽、贪婪。
⑵原因:
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②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衰落时期,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程标准】
1、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汉字
1、起源: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
2、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
3、趋势: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书法艺术的发展:
1、两个阶段:魏晋以前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京剧的出现:
1、戏曲的发展历程:
原始歌舞→春秋战国优伶→-元杂剧(开始走向真正成熟)→明代昆曲→京剧等
2、京剧的形成:
⑴乾隆末年,徽班进京(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⑵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即湖北汉剧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吸收其他剧种特点形成京剧)
⑶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涌现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著名艺人)
⑷民国以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3、其他戏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序号:3-4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