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应该研究点国学
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学?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杨细丹(浙江苍南县龙港镇龙港第四小学,浙江温州325801)随着社会上国学热的兴起,曾被遗忘了多年的国学教育,近年来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正在全国许多小学得到加强,北京奥运2008会气势恢宏的开幕式上所展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是给国人给世界留下了心灵的震撼,也对我们在小学加强国学教育给予了巨大鼓舞,但在国学教育正在许多小学大力兴起的今天,有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加以思考,只有理清了这些问题,才能使国学教育更好地开展。
1语文课程中国学的界定国学,早在周朝时就使用了,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一些知识分子产生文化危机感,为抵御西学的冲击和西化倾向,他们开始积极地倡导国学对于国学的具体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是,相对于新学它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它指中学。
正如章太炎所言: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国学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有过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2关于加强国学教育的目的如前所说,小学每天所进行的教育中都包含国学教育的成分。
那么,加强国学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让小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具体地说,对小学生的国学教育主要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2.1打好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中国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记载的,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知晓方方面面的道理,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
国学与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其二,人文风范的感受:“学为人师,行 为世范” 一是伟人的典范:“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 二是教师的风范:“风范”与“情谊”
2、教师人文素养:经典、境界、风范 1)叩问经典:文化经典与文学经典
其一,三部文化经典,三大文化轴心
西方哲学史—“柏拉图阐释史”
西方神学史—“《圣经》阐释史”
中国思想史—“《论语》阐释史”
2)词章之学:包括诗学、词学、曲学、文章学、小
说学、俗文学等。
3)经世之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
学、地理学、军事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数 学等等。 4)义理之学:包括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 哲学、宗教学等。
二、国学与语文教师的素养
(一)国学与语文教师的人文使命
“人是需要教育的唯一的生命。人只能通过教育而
(《论语· 为政》)
生命双重历程:自然生命的历程,精神生命的境界。
(三)国学与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
1、语言文学系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
2、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本”与 “末”
专业素养的“本”——“学” “语言” “文学” 全面系统的学识素养 “文化” 专业素养的“末”——“术” “语文教学法” “教学新技术” 教学与高考的博弈 “高考新趋势”
1、国学四部——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 四大部类。
(1)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 “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古籍”、
“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
“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
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ppt
(2)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 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
小学语文国学经典主题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国学经典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发布时间:2022-05-10T05:56:22.216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月2期作者:张小梅[导读] 为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改善学生阅读量不足、阅读内容散乱、阅读方法随意等问题,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张小梅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万盛小学 400800摘要:为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改善学生阅读量不足、阅读内容散乱、阅读方法随意等问题,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该教学模式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教育界关注。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决定了国学经典在语文学科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立足国学经典教学,探究了其主题阅读开展的方式,希望借此加强国学经典的教学,促进学生国学素养的提升,也对主题阅读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主题阅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且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承担的责任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品质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形成,以此更好地传承文化。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一点上,语文课堂中的国学经典教学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主题阅读教学在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将主题阅读应用于国学经典教学中,将有力地提高其教学的意味,提高学生阅读效率,营造更浓郁的国学氛围,促进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一、制定合理的主题阅读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在语文学习中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伟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与文化传承的统一。
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方面有具体解释。
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渗透国学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渗透国学思想教育摘要: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者,博大精深,其至理名句经大浪淘沙已成中华思想文化之瑰宝。
特别是当代不少中学生,忘记历史,盲目追新。
学习国学,重拾民族遗志,抵御不良风气,尤为迫切而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国学思想教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它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带来一种文化扩张,西方社会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文化冲击很大。
中国的国学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曾一度时期被冷落过,近年来国学开始升温。
国学作为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存在于两千年来传诵的儒道墨法等国学经典篇章之中。
可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这种国学文化传承。
真正发现几乎被遗失的中国民族精神是在近几年来核心价值观丧失后出现了大量悲痛而深刻的事实。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年初国家公务员考试近千人作弊,600多份试卷雷同等等,无不昭示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丧失。
这与半个世纪以来国学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断裂不无关系。
所以发扬传统,振兴中华,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也许,国学在所有的中学独立开课尚待时日。
而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和阵地,因此让国学首先迈进语文课,语文教育工作者是责无旁贷的。
国学教育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自我修养的道理、方法,是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中充满的是先哲和先贤的教育智慧。
目前的语文教育大多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缺乏道德、文化熏陶、人格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为了使我国教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国学教育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关键话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好国学教育尝试:第一:语文老师应该自觉研究“国学”,广泛地阅读些经史子集,作为平时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
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发表时间:2020-12-30T13:39:58.477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作者:李玲[导读] 我国的国学经典是经过长久的发展和传承的,将国学经典进行很好的诵读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李玲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西宁市杨家庄小学810000摘要:我国的国学经典是经过长久的发展和传承的,将国学经典进行很好的诵读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阶段,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为学生奠定夯实的基础。
做好学生兴趣的导向工作,通过诵读经典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国学内容产生认识和学习兴趣,所以制定较好的开展计划,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能够得到较好的提高。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小学语文教学;实施随着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教学思想、育人理念得以革新,为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体系创造条件,其中经典诵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一环,需通过教学创新与实践打破传统诵读教学瓶颈,引导学生自主诵读,激发学生经典诵读兴趣,为教师创设高效诵读讲堂奠定基础。
本文通过研究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1 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老师就会告诉学生多读书,而且老师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读书的习惯。
但是读什么书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小就多让孩子接触国学经典作品,加大识字量,丰富词汇,积累名句,对于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很有裨益。
小学生可能对所读的内容不甚了解,甚至完全不懂,但他们有了语言的积累,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大,他们会逐渐领悟经典作品的美妙,而从小所积累背诵的语句段落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做到融会贯通,厚积薄发。
经典诵读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一个作品时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去理解它,但是如果学生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去诵读它,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把握文章中的感情,理解文章传达的主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国学经典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行国学经典教育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在小学生中展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还有利于增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准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现在本人就将在语文课上如何实行国学教育及一些浅显的见解总结如下:一、利用汉字激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标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
欣赏汉字之美,能够说是学国学的基础。
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孩子们走近我们的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
一个汉字就是一部简易的历史。
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
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班班通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
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
这样不但从形体的变化,而且到文字意义的理解,都给学生一个具体形象的印象,寓教于乐。
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学”字,上面两边是两只手,表示合力办学;中间是金“爻”,表示读音;下边是个房子,房子里有个“子”,表示教孩子读书。
所以,“学”本来意思是学习,引申为学校。
另外,还能够科学地安排书法、古诗等传统文化进入语文课堂教学。
特别是针对现在电脑、手机流行,让学生写好字,书写姿势端正、字体工整。
老师面临着重大的责任和压力。
写字教学中可融入书法教学,因为汉字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美,教学中每周都有一节写字课,实行写字教学,要求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规范。
这样孩子对字的字形,演变等都有了理解和练习。
二、诗词吟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可见,诵读诗词的重要作用。
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水平、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升。
探索中国文化传承——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本为例

探索中国文化传承——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本为例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观。
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课文《荔枝飘香》: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荔枝的由来和传说,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老”的概念和文化价值。
课文《伏羲与女娲》: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的伏羲和女娲,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深厚底蕴。
课文《国学经典》: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论语》和《三字经》等国学经典的内容和价值,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观,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
教学难点:探索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现代价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阅读和解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
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
教师引导和点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导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荔枝和伏羲女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和解析课文:引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理解其内涵和价值观,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
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展示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交流。
回归课文: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归课文,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5. 结束: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估:阅读理解能力测试:通过测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阅读理解能力。
个人口头表达能力评估: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评估:通过作文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评估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一、课题名称:《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童子诵读国学经典已不是新鲜事,自从由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发起,由全球经典诵读推广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倡导(于九八年起在香港),业已整整十年之久,十年的经历,成果数不胜数,经验已经很丰富了。
今天我们将此话题重新提起,意在从目前轰轰烈烈的背诵之中,从各地你学我仿的表演之中冷静下来,更深层次地反思国学经典的正确位置。
(二)选题的意义:1、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
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渐成风气。
3、“以德治国”应从孩子开始。
4、国学启蒙与素质教育可有机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一)调动学生德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人、造就人、成就人。
(二)保证学生在全球化大潮中关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三)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判断能力、领悟能力等等是极有帮助的。
(四)让国学经典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大大方方地“占领”课堂,与学生朝夕相处,通过耳濡目染,达到陶冶其高雅情操、锻造其文明素质之效果。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近几年,国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而且各界仁人志士倡导了许多活动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江苏省扬州市的“小学古诗文辅读实验”、中华孔子学会成立的“国学启蒙馆”、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开设“国学”诵读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文章根据语文新课程的安排及现时代中国教育一些实例,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论述了语文老师研究国学的必要性、方向、目标、内容、措施等,既有理论方法,又侧重实践技巧,尤其是国学教育的实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谨以此文给我们语文新课程教育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关键词:国学哲学文字学国学教育“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研究这个题目太大,我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只能缩小口径,选取了国学与当前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联系较多的特点,说说个人的看法,角度集中,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的本身的特性,靠船下篙。
我从下列三个方面谈谈。
为什么研究首先,是针对一些眼前的现象而言:现象一“呱呱坠地”不能读作“guaguazhuidi”,“炙手可热”并不是东西太烫手的意思……在最近一次的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
这一结果让大多数评委大跌眼镜。
现象二在今年广东省高考中,一万多名考生的古文翻译成绩为零分,许多考生在作文中将“林则徐”误作“林侧徐”或“林则楚”,有关人士发出强烈呼吁: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基本功训练。
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语文没用”。
很多学生都坦言:现在对英文学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大于对母语的学习。
其实,语文恰恰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从小里说,语言文字是表达工具;而从大里说,文学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前一阵,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一事引起广泛关注。
如果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是一种国学的"精英意识"的话,我们更应意识到,重振国学,更应是一种大众行为,更应从语文基础知识、从学习母语和热爱母语抓起。
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孩子,心灵脆弱,自私偏狭,不懂关爱……小学生为了一句玩笑话就离家出走,中学生因为担心考分后进竟杀父弑母,大学生为了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就用硫酸泼洒动物,博士生竟因为室友的休息时间与自己冲突同室操戈……这样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剧发生得太多。
教育本应像阳光一样照亮他们的人生,而实际上,工业社会“唯己”的经济学价值观的耳濡目染使跨世纪的一代在教育预期的轨迹上已偏离得太远……其次,阅读了“人教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就有一个想法:语文老师应该研究点国学。
其前言部分提到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老师在高中语文课程中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并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提出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针对这些近景和远景目标,这些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应该与国学的研究范围是近乎统一的。
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应该研究点“国学”,作为平时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
据权威部门调查,某些学校、特别是人民大学开始了《国学》课程实施一年后,赢来了来自教师、学生、家长和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教师:留给我们自己开发的空间很大。
学生:学到的不只是丰富的知识,还有如何做人的道理。
家长:从儿时开展“国学”教育,会使孩子从中汲取丰富的人文素养。
专家:不仅是对知识的沿袭,更重要的是对思想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