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四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微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案例(附:经典案例及解析)

高考地理微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案例(附:经典案例及解析)

高考地理微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案例(附:经典案例及解析)某区域生态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1)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的成因针对上述每一问题,要综合分析其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成因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对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对上述与某生态问题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自然条件包括:由高原山地向平原过渡、坡度较陡;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形成,冲刷力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土质由粉砂颗粒组成,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人为原因包括:对植被的破坏尤其是对森林的砍伐;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等;露天开矿的采矿方式。

(2)针对成因,提出应对措施要做好这一步,关键在于加强针对性,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总结出应对措施,即包括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对人类活动的规划、管理,总之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

【经典案例】1.(2020·云南省模拟)宁夏中卫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过去这里受流沙侵袭,黄沙蔽日,包兰铁路也常被风沙掩盖,造成交通中断。

近年来,当地采用“麦草方格”治沙法(也称草方格沙障法),通过轧制1米×1米的麦草方格,在格子中间种植沙生植物来固定流动的沙丘,植被覆盖率由过去不足1%上升到42.4%,在铁路线两侧形成了“绿带”,基本上控制了沙害侵袭。

原来人工固沙1.2亩/天,现机械铺设草方格达48亩/天。

这种治沙方式已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

左图为中卫沙坡头自然保护区景观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草方格沙障景观。

(1)试说明草方格沙障的治沙原理。

(2)分析在草方格沙障中种植固沙植物的生态效益。

(3)根据图文资料说出草方格沙障法应优先治理的地区。

【解析】第(1)题,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经地面层风速,减弱风的输沙能力,沙障阻止流沙的移动,可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第14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课件】-高考一轮地理单元复习(通用版)

第14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课件】-高考一轮地理单元复习(通用版)

原来的农牧界 线向西北推移
荒漠化趋 于严重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点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一) 荒漠化的防治可以概括为: “三项内容、两条原则和一个重点”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点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B.人口增长快,工业发达C.耕作技术和方式落后, 作物品种少
D.滥垦滥伐,破坏地表植被10.黄土高原A小流域综合
治理的重点是( )A.保持水土
B.提高中、
低产田的产量
11.关于甲、乙、丙、丁四处利用和治理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 B)A. 甲处通常用作耕地 B.乙处C适.宜改开良垦土成壤梯田,种D植.水解稻决C农.村丙燃处料应不大力足植树 造林 D.丁处打坝建库
C
6.贵州省石质荒漠化面积和潜在石质荒漠化比例都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大风日多 B.工农业发达,植被破坏严重C.石灰岩广布,易
溶蚀 D.地质灾害频发,易引起缺水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当堂检测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 来防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见下图),可增强沙 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 人。据此回答以下小题。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 ,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点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林体系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4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第1节碳排放与环境安全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4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第1节碳排放与环境安全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
指标。
3.碳减排中的中国贡献
贡献
内容
承诺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 2030 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
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参与南南合作
行动 积极推进 绿色 发展,构建 低碳 经济体系
成就 碳排放强度呈现逐年下降 的趋势
❻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①共同:各国都有减少碳排放的责任。 ②有区别:发达国家要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要率先减排;应 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援助、市场开放等形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 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江苏的碳排放总量,③错误。第二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限制第 二产业的发展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④错误。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全球气候变 暖对许多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2)全球海平面升高
(3)极端天气频发: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高温、干旱、强降水 等极端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加剧。
[知识体系导图]
01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一、自然界的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碳存在形式:99.9%贮藏于岩石圈和化石燃料中,只有很少 一部分分布在大气、水和生物体中。
(2)碳循环概念:碳元素不断地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 物圈之间进行转移和 合作应对全球变暖 (1)为什么要合作 全球变暖是全球尺度的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 要加强国际合作。
(2)合作的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①发达国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大气中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 要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产生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 害者;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仍是世界上最多的。发 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碳转移,进一步加重发展中国家的 环境污染和碳排放负担。

重难点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年高考地理(解析版)

重难点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年高考地理(解析版)

重难点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目录重点01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重点02 国家安全战略与政策重点03 生态环境建设【命题规律】高考考查本考点时常以区域图、文字材料、景观图等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要素分布、特征、成因及可持续发展,侧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考查。

【命题预测】区域图是高考试题必不可少的图示,试题情景的背景往往隐藏在区域图、文字材料、景观图等中,将定位与区域认知结合,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将人地协调观融入试题。

重点01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1.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1)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地区不匹配。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2)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紧张。

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3)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浪费严重。

(4)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5)石油进口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很不稳定。

(6)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对策措施(1)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提高能源开采率;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2)节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

(3)区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

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1)增加粮食产量(a)扩大耕地数量:1949年以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目前总体呈减少趋势。

(b)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发展农业机械化。

(2)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3)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5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5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成因 ①自然原因:地理位置具有 过渡性;土壤质地疏松,夏 耕地质量下降, 季降水集中,多暴雨;自然 单产降低;河 灾害频繁发生。②人为原因: 流泥沙含量剧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轮荒 增,河床抬升; 耕作和露天开矿、无计划地 生态环境恶化, 危害 治理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 加强小流域综合 治理,采取工程
不注意环保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 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分析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 土壤盐碱化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
农作区
牧区草原 干旱的内陆 地区
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
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思路
1.水土流失成因综合分析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它 们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 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 大,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
气候
地形
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减小降 植被 雨对地表的冲击强度和削减地表径流的能力就越低, 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问]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可用“松、中、少”三个字分析。

高三总复习地理课件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类题目的两大命题视角(科学发展)

高三总复习地理课件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类题目的两大命题视角(科学发展)
《贵州省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 计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传统 村落培育打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推动贵州由传统村落大省向强省跨越。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镇堂安寨,是中国与挪威合作建设与 保护的中国唯一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坐落在半山腰上,四面环山,峰峦叠嶂,梯田 层叠,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鼓楼、戏台、吊脚楼、石板路、古瓢井 以及侗族服饰等保持着原始的风味,成为“浓缩的侗乡”,被称为“人类返璞归真” 的范例。贵州省传统村落众多,目前部分村落存在明显的环境问题,亟待合理解决助 推乡村振兴。如图为堂安寨景观图。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P97~P98“活动”)
[思考探究] 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合当地或你了解的案例,谈谈福 建长汀经验带来的启示。 提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命题视角(二) 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选材,体现责任担当 [典题感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到2020年我国已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 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材料二 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表。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 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类题目的两大命题视角(科学发展)
命题视角(一) 从践行“两山理论”上选材,体现制度优势 [教材案例]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福建长汀的生态巨变
长汀县地处福建省西部山区,历史上山清水秀,林茂田肥,人们安居乐业。近 代以来,由于森林遭到严重破坏,长汀一度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1985 年 , 长 汀 水 土 流 失 面 积 达 146.2 万 亩 , 占 全 县 总 面 积 的 31.5% , 不 少 地 方 出 现 “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晴三天,闹旱灾;雨三天,闹洪灾”的现象。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四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四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

综合题 息,考查区域荒漠化原因、危害以及
2013课标Ⅱ,
措施
36(1)、(3)题,
防治措施。
14分
2.常结合示意图或统计材料,考查森林
在不同区域环境下的生态效益或者考
森林的环境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查森林对地下水及生物的影响。
益,热带雨林 2013课标Ⅱ,
形式探究:多以综合题形式考查,难
被破坏的原因、37(3)、(4)题, 综合题
什么是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提示 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 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 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深 度 解 读]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 图:
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解析 冬春季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少、植被覆盖差,又多大 风,而图示地区盛行西风经过湖面,摩擦力小,湖东北部 地区为河谷,由于狭管效应,故风大沙多 答案 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 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 谷,风力强劲。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激增
放牧
不合理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古代: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_过__度__开__垦___,破坏固沙植被, 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 (2)北方农牧过渡地带__大__规__模__移__民__开__垦___,人口剧增,迫于 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 (3)现代: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一、选择题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

建国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几乎拦截全部河水。

随着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

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

读图,回答1~3题。

1.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气候变暖B.土地荒漠化
C.旱涝灾害D.水土流失
2.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过度用水B.沙漠广布
C.过度放牧D.气候干旱
3.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合理措施有( )
①放弃全部耕地②合理调水③加强能源建设
④恢复自然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民勤县由于过度用水导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减少,从而使该地区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要进行治理就必须找准方向,“对症下药”,因此主要解决由于过度用水所导致的问题。

答案:1.B 2.A 3.D
(2016·沈阳质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国际公约》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里,蒙古国约有850个湖泊和2 000条河流完全干涸,整个国家有四分之一变成了荒漠。

据此完成4~5题。

4.在过去的30年里,导致蒙古国荒漠面积扩大的原因是( )
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②生态系统脆弱③人类活动方式游牧为主④全球气候变化⑤
多内流河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5.在过去的30年里,蒙古国气候要素经历的整体变化过程是( )
A.降水大量减少B.降水大量增加
C.气温升高D.气温降低
解析:第4题,蒙古国深居内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成因与地理位置、人为因素、气候变化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关。

第5题,由题干中湖泊河流干涸可知,气候变暖的影响显著。

答案:4.B 5.C
(2017届天津模拟)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7.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6题,依据图中荒漠化严重区位置,结合非洲气候分布,可判断答案。

第7题,从图中可看出,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图中显示过度砍伐面积大约为60百万公顷,过度放牧面积大约为240百万公顷。

在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面积最大,应该是首要因素。

答案:6.B 7.A
(2016·青岛期末)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的生态屏障,也是生态集中表现的地带。

下图为
清代鄂尔多斯地区农耕推进的界限和幅度示意图。

据此完成8~9题。

8.影响图示农耕推进幅度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B.水分
C.地形D.土壤
9.清代鄂尔多斯地区农耕推进会导致( )
A.河套平原水土流失加剧
B.长城西北草地面积扩大
C.河套平原土地盐碱化加重
D.长城东南森林面积增加
解析:第8题,题目设问角度为:推进幅度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

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农耕推进幅度最大的地区是有黄河水源可供灌溉的河套平原,而推进幅度小的区域位于鄂尔多斯地区的干旱且缺少水源的地区。

所以可以推断出,影响图示农耕推进幅度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第9题,清代鄂尔多斯地区农耕推进会导致河套平原引黄灌溉面积扩大,而该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加重土地盐碱化。

答案:8.B 9.C
(2016·山西质检)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

据此,完成10~11题。

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10.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
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土壤肥力提高
11.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D.过度的农业活动
解析:第10题,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图示过程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了。

第11题,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答案:10.C 11.D
二、非选择题
12.(2017届泰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每年以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说出图示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科尔沁草原的变化可知,1980~2008年草原退化程度逐渐加重,重度和荒漠的比例增大,说明该地存在草地退化问题;草地退化,生产力下降,加剧荒漠化进程。

第(2)题,分析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密度的变化可知,放牧强度越大,植物密度变化越大;随着时间变化,放牧强度越大,植物密度越小;说明过度放牧是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第(3)题,针对科尔沁草原退化的原因,主要措施应是合理放牧,保护草原。

过度放牧与人口增长过快有关,应控制人口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管理等都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的措施。

答案:(1)土地(草地)退化。

危害: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3)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13.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 mm。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
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

(1)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

(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_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
(3)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

第(2)题,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第(3)题,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中的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第(4)题,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答案:(1)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

(2)“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