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保护

, 1 /  ̄ 19 " 0
西 部 地 区 生 态 环 境 昀 破 坏 其保 护
◎王 美霞 高海清 z
摘 要 :环境 问题是 2 世 纪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处理好西部生态环境保 护和西部 经济发展 的关 系是 1
生态环境 保 护措 施
*
西部经济发展 的重 中之重 ,也是我 国实现可持 续发展 战略 的关键 ,保 护好生态环境是 为 了西部 经济更好 的发展。
关 键 词 :西 部
“ 西部 ”是一个特殊经济概 念 ,相对于经济意义上 的东 、 战略,这种战略固然曾经给西部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也严 中部而言 ,地理概念上包 括蒙 、陕、宁 、甘 等 l个 省区市 , 重制约和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 2 土地面积 约 6 s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 的 74 8 1%,人口 3 7 . 6 二、造 成 西部 环境 问题 的原 因 亿 ,约 占全 国总人 口的 2 . 8 %。在我 国西部地 区,由于人 口的 6 西部地 区的生态极为脆弱 ,自我平衡能力很差 ,生态功能 增长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原因 ,使 西部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 持续下降,一旦破 坏将面临不可恢复的难题 。追究其 原因,主 破坏 。发展经济是西部发展的根本 ,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的好 要有 : 大开发和 西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 果 。所以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了] 洞道泥沙淤积 ,磁. 游 坏了生态平衡 。 境建设 因为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 ,生态投资效益较差 ,生态恢
2 、风 沙灾 害频繁 ,水污染加剧 。农业 失去 生态屏 障的黄 复和建设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 土高原北部靠 近西北干旱 区 、半湿润 区 占 3 %,半干旱 区 占 3 3 、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 所谓环保意识 ,是指人们在认知 6 %,干旱区 占 7 0 %。最主要的问题来 自半干旱 区 ,黄河每年 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 l 6亿吨 的泥 沙量 ,有 8 9来 自半干旱 地区 。半干旱地 区是生 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 陡,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 06 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气候比较干燥 ,沙漠遇到大风 ,还会形 护的行为上 。 目前我 国多数人对环境问题的客观现状缺乏清 ” 成沙尘暴,不仅污染当地 ,也会使其它地区受到污染 。黄河流 醒 的认识 ,据调查 ,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态度 中庸 , 域的污染 已经从支流发展到千流 ,千流的水污染 范围从原来的 无敏感 陧, 对许多根本性I 环境 问题缺少 了解 ,甚至根本不了
西部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

西部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作者:裘飞飞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0年第06期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赶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须经过长期奋斗。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思路,在追求西部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后劲,才能使中国经济在融入国际化的进程中拥有更广阔的腹地。
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确立规划先行意识马克思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对于西部大开发这样一个长远的宏伟工程,其每一步行动都不能是盲目的、自发的、纯经验式的,而应是体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精神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理智行动。
规划先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合理的规划既能贯彻发展战略,又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因此,西部大开发的首要工作实际上是从构思和制定合理的规划开始的。
制定规划时,必须做到开发建设中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统一;区域规划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以达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开发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要努力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努力使西部地区向形成高科技产业、支柱产业、都市重工业和现代农业合理布局、齐头并进的方向发展;并在资源配置上,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留下充足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的决策要善于“融智”。
无论是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宏观的发展规划,都应先请专家智囊作科学论证,提出合理化方案,以使决策、规划实现最优,确保资金投入效益的最大化。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不少深层次的问题,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十分薄弱,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等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要高,不能搞重复建设。
要抓住我国产业结构进行结构性调整,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
民族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宝贵的自然资源和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历史、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来看待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对于许多民族地区来说,生态系统与其特有的文化和传统密不可分。
例如,藏族地区的雪山、草甸和湖泊一直被视为神圣的地方,并且受到当地居民的崇敬和保护。
通过研究民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居民与自然界的关系,从而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其次,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长期以来,许多民族地区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农牧业和自然资源的开发。
然而,由于资源开发的过度和不合理,许多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
这可能包括发展生态旅游业、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农牧业的可持续性。
此外,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需要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
许多民族地区存在着教育水平低、农村人口流失等问题,这些都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者应该关注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问题,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意识。
同时,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合作,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体系,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最后,为了加强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我们还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的支持。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监测生态系统的变化,从而制定更科学的保护措施。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提前预警生态环境的风险。
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来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民族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民族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生态环境我国民族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张晓庆 1 郑时 1 黄剑桥 2 (1. 大连民族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2.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116024)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
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利用草原,合理利用水源,发展生态农业,以及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Minority Regionsin ChinaZHANG Xiao qing1, ZHENG Shi1, HUANG Jian-qiao (1.Dalian Nationality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0,1China 2.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 116024, China )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is facing austere challenge in the minority regions in China, and this seriously influenc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eco-safet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exist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beyondthem, and then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utilize the plains and water resources scienti,cally, promote eco-agriculture, as well as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and enhance the people’s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 minority regions;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西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面临的难题与对策

护 的 巨 大 矛 盾 和 冲 突 如 何 推 动 经 济 发 展 和 推 进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进 程 中 必 须 解 决 的 是
两大赋 有 挑 战 性 的 问题 : 在发 展 中保 护 、 保 护 中发 展 是 贯彻 科 学发 展 观 实现瓜 州经 济发 展 与 生 态保 护 在 良性 互动 的 必 由之路 ; 实践 中 , 以科 学发展 观 为指 导 , 要 坚持 以人 为本 , 以科 学发展 为 根本 、 以科 技 进 步为
更 为 恶 化 从 生 态 环 境 现 状 看 . 面 临 已
着 一 系 列 的 生 态 破 坏 及 退 化 问 题 : 山 矿
上 还 存 在不 少 困难 和 问题 , 临着 一 系 生 态 雪 上 加 霜 虽 说 国 家 实 施 了 退 牧 还 面
将 面 临经 济发 展 与生 态 环 境 保 护 的 巨
环 境 . 能 提 高 人 们 的生 活水 平 . 小 量 . 小 了经 济 可 持 续 发 展 空 间 . 且 才 缩 缩 而
快移 民经 济发 展 . 差距 扩 大 的 幅度 控 将
制 在 合 理 的 范 围 之 内 . 促 使 其 朝 不 断 并
发中. 必须 将 经 济 发展 与 生态 重 建 有 机 结 合起 来 . 现 二 者 的 良性 互 动 , 有 实 惟 如 此 .才 能实 现西 部 地 区 的 可 持 续 发
临着 经济 发展 的巨大 压力 在发 展道 路 列新 的挑 战 主 要 是 : 域 经 济基 础 还 县 比较 薄 弱 . 济 总 量 偏小 . 业 发 展 的 经 产 结 构性 矛 盾 仍然 比较 突 出 . 兴 产业 尤 新 其 是 高新 技术 产 业 比重小 . 政扩 张能 财 力弱 . 自主创 新 能 力 和水 平 低 . 民增 农 收 难 度 比较 大 . 源 保 护 、 境 治 理 与 资 环 等。 大 量 移 民 的 迁 入 是 瓜 州 全 面 建 设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人发展的基础。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经济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一、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已初显成效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很难在短期内使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的遏制,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再生功能、净化功能、循环功能及承载功能呈继续下降趋势。
这不仅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制约,也使中部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危害,这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第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造成经济的巨大破坏。
民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除占用和破坏大面积土地外,还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塌陷、地面沉降,并引发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由于滥垦、滥伐、滥牧,湿地围垦、陡坡地开荒、河流上游毁林垦荒等,导致森林、湿地的蓄洪调洪能力大幅度下降,一方面洪水灾害加大,另一方面抵御干旱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旱涝灾害加重。
由于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使森林树种趋于单一化,林龄结构不合理,进而导致林地的抗干扰能力降低,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减弱,生态功能下降;过牧、樵采、过垦、滥挖使草地植被破坏严重,群落结构改变,质量与功能下降,鼠虫害肆虐。
第二,农牧业生产受灾损失严重,产出下降。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环境承载力相对低下,农牧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加之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干旱、霜冻、雪灾、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农牧业生产发展不稳定现象加深,经济难以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生态环境恶化使民族地区脱贫难度加大。
西部贫困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山区、沙漠等地带。
民族地区发展保障措施

民族地区发展保障措施引言:随着中国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对于民族地区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促进经济发展与扶贫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 加大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投资力度,提供适应民族地区特点的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鼓励各地区发展民族特色产业。
2. 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在民族地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民族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强教育与文化保护教育和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1.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民族地区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保障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发展。
2. 注重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传统,鼓励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文化艺术活动,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3. 加强民族地区语言的保护和发展,推动多语种教育的普及,并为民族地区人民提供母语教育权利。
三、加强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保障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 完善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公平正义。
2.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3. 加强民族地区的宗教和民族关系管理,深化宗教改革,倡导宗教和睦相处,促进民族团结。
四、保障生态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是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1. 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资源的科学管理,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发布时间:2022-03-10T14:30:29.35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3月2期作者:刘丽霞[导读]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是长江黄河的重要发源地,更是我国的生态屏障所在。
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逐步发展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我们必须要对当前西北地区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生态问题有效分析,并探索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刘丽霞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 733000摘要: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是长江黄河的重要发源地,更是我国的生态屏障所在。
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逐步发展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我们必须要对当前西北地区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生态问题有效分析,并探索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3-157-01西北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贯穿地,多年来对于内地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西北地区的优势不复存在,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日趋严重。
而西北地区本身地域辽阔,山脉众多,西北地区生态屏障建设工作的推进,对整个中东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号召带动之下,我们必须要重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恢复,为内陆的长远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当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植被破坏严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由于多种复杂原因的推动,导致了天然的森林资源被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现象非常严重。
草原植被的严重破坏不仅影响了西北牧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使得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日趋严重。
2.水资源危机加剧西北地区占国土面积约1/3,而蓄水量不及全国10%。
近年来,西北地区河流断流、湖泊退化、水位线降低、冰川融化等问题日趋严重。
加之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导致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这又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4期 J OURNAL O F Q I NGHA I NAT I ONAL IT I ES I NST ITUTEVOL.31 NO.42005年9月(soci a l sci ences)Sep .2005收稿日期:2005-03-22作者简介:刘海威(1948-),男,土族,青海化隆人,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教学法和环境科学。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刘海威(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摘 要:本文结合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现状和特有的生态地位,分析了该地区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及生态保护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对构建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和畜牧业生产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民族经济;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 1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447(2005)04-0075-03一、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民族经济增长与资源承载力的矛盾十分突出。
西部民族地区主要的经济形式是以牧区为主的畜牧业和农牧交错带的农业。
草原是发展牧业的天然场所,是畜牧业生产的资源,畜牧业的发展要依靠草原。
然而,千百年来,草原上的牧民们始终追求着牛成群、羊满坡的理想,他们对牲畜总量的无限追求,造成草场放牧过度超载。
超载放牧,加剧了草原植被的严重破坏和退化。
以内蒙古锡盟的白旗为例,1983年理论载畜量为59万只羊单位。
由于扩大四配套、五配套草库仑建设,理论载畜量达到90多万只羊单位。
目前牲畜维持在110)120万只羊单位,超载30)40万只羊单位。
平均每一只羊单位占有草场仅6.7亩,有的地方比例更小。
由于牲畜越养越多,每个羊只单位占有的草场越来越少,草畜、人畜矛盾尖锐,再加上其他灾害,牧民无法脱贫致富。
2、草原生态恶化。
草场退化是西部民族地区草原资源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1)牧草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降低;(2)草质变坏,草群中优良牧草减少,杂草、毒草增加;(3)生态环境恶化,旱化、沙化、盐渍化等严重;(4)草原植被覆盖度降低,相应地造成草原涵养水源、保护水土的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重。
由于草原退化,导致我国草地畜牧业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很低。
目前,我国每公顷草地产肉3.6㎏,产毛0.45㎏,产奶4.04㎏。
单位面积产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内蒙古锡盟草原和青海环湖草原,由于牧民抢着在夏秋草场上过度放牧,不仅直接导致草场退化,而且也加速了整个草场的持续退化。
内蒙锡盟草场2.9亿亩,可利用草场2.6亿亩,目前已有60%的草场退化。
西藏8亿亩可利用的草场中,35%已经退化,5000万亩沙化。
青海省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5亿多亩,约有90%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据2001年统计,全省退化草地面积987hm 2,占全省草地面积的27.4%,其中300hm 2已经退化成/黑土滩0,比上个世纪70年代初增加了两倍,不同区域单位面积产草量分别下降30%)80%。
沙漠化面积已达1252万公顷,潜在沙漠化面积98万公顷。
牧民反映,草场一年不如一年,草原畜牧业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边缘。
一旦失去草原,草原畜牧业无从谈起,牧民脱贫致富将成为一句空话。
3、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在开发利用中,明显存在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牧区传统生产方式大多是世代继承下来的,由于靠天养畜,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圈养、舍养牲畜的比例低,牲畜露天过夜、越冬,冬季饲草料匮乏,加上雪灾频繁,牲畜缺草、掉膘、死损严重。
掠夺式的经营,加剧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754、自然生态状况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相互制约。
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近年来,自然生态的恶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实施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尚未解决温饱的乡镇和行政村分别有2448个和20915个,均占民族自治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25%左右;目前民族地区仍有1700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的半数以上。
三江源地区95%以上牧民的生活仍处于贫困状态。
/生态难民0数量有增无减,2002年5月,沙尘暴使内蒙古阿拉善盟的3.8万人沦为/生态难民0,30多万人的生存受到威胁。
居于长江源头的青海省曲麻莱县,由于荒漠化加剧,河流、沼泽干涸,近一半的牧户和25万头(只)牲畜严重缺水,几乎所有的牧户不得不为水源而到处转场。
自然生态的破坏不仅制约了民族地区当前的经济发展,而且将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5、科技认识不足,科技研究滞后。
民族地区的部分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对依靠科学进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缺乏认识,对环境科技工作不重视,环境科技发展失去了动力。
我国对三江源自然生态领域的研究十分薄弱,仅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初期作过一些野生动植物区系和资源调查方面的一般性研究,而目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领域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如三江源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监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研究等。
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落后,像/三江源头0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将近一半人为文盲,对依靠科技保护环境、依靠科技发家致富,几乎不了解。
对牧区肉牛羊生产基地建设、/四配套0畜草业基础设施建设更不清楚。
宗教文化对牧区社会经济也有很大的影响,信仰天命,听天由命。
二、发展思路和对策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西部民族地区在今后的经济开发过程中,不能以牺牲生态来发展经济,也不能只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
环境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应建立科学体系,离开了科学,就是盲目行为,因此,不论搞经济建设还是搞生态保护都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
实践证明,要以/双精产业0(精品农牧业、精深加工业)推动特色农牧业发展。
优化布局,加快建设特色农牧业商品基地,是西部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出路之一。
农牧业的结构调整必须尊重规律,顺天而行;尊重实践,顺势而上;尊重群众,顺心而为。
按照培育/双精产业0的思路,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
瞄准市场需求,突出高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加快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畜产品优势产业带,形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突出特色商品基地建设,推进农畜产品区域化。
要把建设特色商品基地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重点扶持0和/顺应天时,尊重规律0的原则,围绕区域布局把规模调大,围绕产业结构把效益调高,围绕品种结构把质量调优,致力打造/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0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率先在奶牛、肉牛羊、草业以及油菜、马铃薯、蔬菜等六个主导产业上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
同时,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0的地方特色经济。
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意识,改变生育观念,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优生优育,使子女上学受教育,提高科学水平,以科学求发展。
结合牧区生产发展状况,进行/阳光0工程培训,授于农牧民一技之长,从而加速高原农牧区的现代化进程。
2、提高自然生态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首先,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保护,把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西部大开发中将自然生态保护摆在重要位置。
其次,民族自治地方的各级领导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
改变简单地以经济发展速度或地区生产总值衡量政绩的观念,树立经济、社会、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观念,不能只走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自然生态的保护。
各地政府要遵循生态规律,不断研究制定详细的可操作规划。
如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推行的/季节畜牧业0的生产经营方式,根据季节利用牛羊膘情的特点,尽量多出栏牲畜,进行屠宰变钱,减轻草场压力,重点保证母畜生产,来年春天多育活幼畜,加快畜群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全州牧民围栏封育,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牧场;建设暖棚、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畜群的防灾能力;以基础建设促使牧民定居,将传统模式下的被动抗灾变为主动防灾,变靠天养畜为建设养畜。
彻底摆脱了自然季节的羁绊,人为地/制造和控制0牲畜出栏的最佳季节,育肥牛羊羔反季节出售,给牧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成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
3、调整富余劳力,实行生态移民。
为解决农牧民的贫困和减缓人畜矛盾,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转移76第31卷刘海威: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剩余劳动力,让他们去干第二、三产业。
如青海海东农民走出山门,跳出农门,跨进城门,发展/拉面经济0。
2004年海东农民在全国近百个城市开办了8000家拉面馆,带动了海东地区6万多贫困农牧民脱贫。
转移剩余劳动力,改变了一个碗里抢饭吃现象,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作用非同小可。
4、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改善产品流通渠道。
一是改善畜群结构,提高繁殖母畜比例,实现/一高带三高0(母畜比例高带动繁殖成活率高、出栏率高和商品率高)。
二是进行牲畜品种结构调整,增加良种畜和改良畜的比重,提高肉牛羊育肥效益和质量。
三是畜种结构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经济效益好的畜种比重,压缩经济效益低的畜种。
四是改善畜产品流通渠道薄弱的环节。
加大幼畜育肥,加快畜群周转、扩大/西繁东育0、推进川水奶牛、浅脑山良种肉牛羊、农区瘦肉型猪、青南与环湖藏羊牦牛、柴达木绒山羊等7个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实施力度,建立肉牛羊舍饲圈养集约化生产目标。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要落实到各个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上,特别是要加快农牧交错地带、贫困地区肉牛羊舍饲圈养集约化生产目标的实施。
这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牧区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是牧区、农牧交错地区农牧民维持生活,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键所在。
特别是加快加大对肉牛羊集约化生产示范工程的建设和投入,让群众亲眼目睹贫困地区肉牛羊舍饲,农牧民增收与生态恢复的实例,启发引导农牧民肉牛羊舍饲的积极性,使养殖业更加科学化。
本项目要利用先进的胚胎移植技术,迅速改良肉用种羊,建立种羊生产基地,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经济杂交,提高肉羊生产水平。
同时通过肉羊营养参数的研究,确定舍饲肉羊的饲料标准和配方,满足肉羊对饲料养分的需求,开发利用农业区农作物秸杆,确保牲畜越冬和抗灾。
建设饲料加工厂,开展疫病防治。
以户为单元,农牧结合,农民提供草料,实行农(牧)户加企业组建肉牛羊集约化育肥集团公司,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逐步做到肉牛羊生产工厂化、饲养标准化、产品规模化,使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