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视角与民国初年币制现代化
民国时期的财政研究及对当前财政改革的启示_刘京

经济学不同分支 学科的 细分 可以发 现, 财政 学著述 中以 日文 译 本的财政 学著作 在整个 财政学 译著中 仍然占主 要部分, 租 税理
本为多, 而经济学 原理和 货币 银行方 面则 以西文 译本 为多。 以 论和市政研究著作则主要译自美国。
下依据北京图书馆编 5民国时期总书目 1911) 19496对民国时期
刍议 6 (吴贯因编著, 内务部编 译处, 1918), 5中 国之预 算与财 务 (贾德怀编, 商 务印书馆, 1941)。
行政及监督 6 (吴贯因著, 建华 书局, 1932), 5中 国预算 制度与 财 政实况 6 (杨汝梅著, 中国计政 学会, 1934), 5五 权宪法 的预算 制 度 6 (王延超著, 博文书局, 1944), 5国地 财政划分问 题 6 (李权 时 著, 世界书局, 1929), 5中国财政收支系统论 6 (马大英著, 中国 财 政学会丛书, 1944) 。
要地位, 关于财政 制 度的 研究 专著 有 5中 国财 政 制度 与财 政 实 著作 5民国财政 史 6 (贾 士毅 著, 商务 印书 馆, 1917 ), 5民 国续 财
况 6 (杨汝梅 著, 中华书 局, 1935 ), 5公 库制析 述 6 (秦 汉平 著, 公 政史 6(贾士 毅著, 商务 印书 馆, 1932) , 5中 国财政 史 6 (胡 钧著 ,
比较财政学 财政政策论
2
1
1
0
2
2
0
0
析, 按照学科分类, 财政学、经济原理、货币 学位列前 三。已有 的
对民国时 期总书目 的整理发现 (见表 1), 这一时期 中国的
研究表明, /五四 0以后, 由于自 西方留学 返国 的经济 学家 增多, 财政学 体系 已经 比较 完善, 财 政学 著 作包 含财 政学、比 较财 政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教案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高一年级历史教学设计【讲授新课】第1课时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太史公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
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
——《史记·平准书》作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
1.中国古代的货币演进(1)天然货币:海贝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的仿制贝。
问:与财富、商业有关的汉字,许多都以“贝”为偏旁,间接反映了上古时期曾以海贝充当货币的史实。
你能列举出哪些这样的字?(2)人工货币出现:铜铸币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3)币制统一:①秦朝,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乃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史记·平准书》原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行币值。
货币混乱;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
意义: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
②汉朝,汉武帝在位时开始铸造一种标准铜币——五铢钱,铸钱权进一步收归中央“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
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
”——《史记·平准书》意义: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对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有促进作用;五铢钱大量流通,使币制和币值保持长期相对稳定,并影响后世。
③唐朝,从文书重量向文书通宝、元宝、年号演变。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铸“开元通宝(或读开通元宝)”钱,钱文为欧阳询所写。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6讲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主题二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视角1 唐代赋税制度的调整
材料 唐德宗建中元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 法改革。两税法实施之前的租庸调,往往较为混乱,征税时间过长,效 率很低。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 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是以钱计税,然 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
3. 阐释 ·核心概念
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指对两国货币之间汇率的变 动幅度不加以限制,使其随市场供求变 化而上下浮动的汇率制度,各国央行不 再承担干预外汇市场的义务。
知识点二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①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②人头税: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汉朝时,分口赋、算赋,
视角2 中国海关税率调整
材料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 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 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 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多年 来未有的出超。——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视角2 主要国家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化
材料
主要国家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化图
思 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主要国家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的主要演 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试答:_趋__势_:__由__固__定__汇__率__制__到__浮__动__汇__率__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原__因__:__第__二__次__世__界__大__战__严__重__削___弱__了__英__国__等__欧__洲__国__家__;__美__国__经__济__实__力_ _空__前__膨__胀__,__成__为__资__本__主__义__世__界__霸__主__;__1_9_4_4_年__布__雷__顿__森__林__体__系__确__定__美__元__与_ _黄__金__比__值__固__定__,__各__国__货__币__与__美__元__挂__钩__,__美__元__实__际__上__等__同__于__黄__金__。__2_0_世__纪_ _7_0_年__代__,__美__国__经__济__放__缓__;__欧__洲__一__体__化__、__日__本__经__济__崛__起__使__得__世__界__经__济__多__极_ _化__趋__势__不__断__加__强__;__美__国__的__经__济__霸__主__地__位__逐__步__衰__落__;__美__国__宣__布__停__止__美__元__兑_ _换_黄__金__,__布__雷__顿__森__林__体__系__瓦__解__。__固__定__汇__率__制__被__浮__动__汇__率__制__取__代__。________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由材料可知,唐初实行的租庸调制允许农民输庸代役,使得农民可以不 因为向国家服徭役而耽误农时,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D项正确。 材料主要涉及百姓的赋役制度,与抑制土地兼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 A、C两项错误。 “庸”的出现,使得手工业产品流向了政府,而非市场,不能体现促进 了商品经济发展,B项错误。
教材挖掘
阅读教材本目“史料阅读”,思考:政府为什么直到1980年才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提示 (1)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民的个人收入受到种种限制。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逐渐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
思维点拨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和意义 征收个人所得税能够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征收个人所得税能够 调节收入分配,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个人所得税具有自动稳定 器的功能;个人所得税作为直接税,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纳 税意识。
第 二 次 重 大 改 革 是 秦 汉 时 期 …… 秦 统 一 后 , 征 收 田 租 “ 舍 地 而 税 人”,即按每人应有土地亩数征税,田租约为“什一之税”……至唐时 实行租庸调制,国家征收租庸调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定额缴纳②。
第三次重大变革是唐中后期的两税法…… 第四次重大变革是明代的“一条鞭法”……标志着中国赋税制度向 以稻田为课税对象的租税制度转化。 第五次重大变革是清代的“摊丁入亩”……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 统一的地丁银。完成了赋役合并③,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人头税基 本废除。——摘编自《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史》 读史 ①征税依据;②税额缴纳标准;③征税方式。
制 度的起源与演变
导学 教材自主梳理
1.关税制度
时期
内容
(1)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古代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表现: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增加
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
(速度和规模是空前的) 3、特点: (轻工业有了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
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轻工业发展迅速 重工业基础薄弱
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性半 半 质封 殖 建民 的地
分布在沿海地区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
官僚资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 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 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
蒋介石
宋子文
孔祥熙
陈立夫
陈果夫
四 大 家 族
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1937—1949):
1941年 被日军强行接管。 1949年 烟台解放,濒临破产的张裕得以重生。 合作探究: 4、“1941年,张裕葡萄酒公司被日军强行接管”,你 能以此得出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大概趋势吗? 说说你的理由。 5、“濒临破产”形象的说明了此时期以张裕葡萄酒公 司为代表的民族工业面临的情况。找一找,是什么原 因导致这一情况的出现的?
第二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近代中 国民族 短暂春天: 民国初年(1912--1919) 资本主 一战后:迅速萧条 义的曲 民 折发展 国 短暂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 时 抗战时期(1937-45):日益萎缩 期 陷入困境: 国民政府统治后期(1946—1949)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 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 矣! ——《工业建设会趣旨》 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央设立实业部,管理农、工、商、 矿等业,要求各省设立实业司,鼓励民间办各种实业团体, 鼓励人们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颁布了一些有 关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如《商业注册章程》,《商业银行 度例》等。 ——《中国近代史》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研究综述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研究综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了巩固和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摆脱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着手进行币制改革。
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币制改革,在中国漫长的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无论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交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然成为历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新的档案资料的挖掘和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不同领域的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本文试图从现代化的角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此次改革从时代背景、消费心理、历史意义等方面做点简单的、尝试性的综述研究。
标签:废两改元;币制改革;现代化;研究综述。
一、引言纵观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国内综述性的成果有香港学者郑会欣先生发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上的文章《近年来国内有关币制改革的研究综述》、复旦大学历史系徐锋华的《近二十年来法币改革研究综述》等等,这些都是比较综合性的成果,使人深受启发。
而吴景平先生的文章《美国和1935年的币制改革》(《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周春英《英美日三国与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历史教学》2005年第6 期)等是从对外关系方面论述,给人以新的视角。
国外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有日本学者城山智子教授《再论国民政府1935年的币制改革》(《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美国阿瑟*思*杨格《1927年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他们的见解也非常独到。
这些研究摆脱了意思形态的束缚,其结论更加客观。
但目前很少有人用现代化的观念去思考和研究这一问题,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币制改革是否具有消费心理或社会需求的因素,更是无人问津。
本文旨在此方面有所突。
二、时代背景1、国际背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依靠、经济上依附英美等国的中国也难逃厄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2 第7单元 第18讲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第18讲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课标要求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3.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考点定位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政权性质。
2.民国时期的政治特点。
主题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统治1.建立过程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东北易帜背景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日本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将他炸死标志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影响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2.国民党的训政(选必1,P15-16)(1)纲领文件:《训政纲领》,1928年。
(2)内容: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②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③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④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3)评价: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实质上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3.国民党宪政(1)时间:1948年。
(2)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3)评价: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最终崩溃。
4.公务员制度(选必1,P41)(1)确立: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2)依据: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3)内容①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②1929年,颁布《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③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
(4)评价①积极:制度规定严格;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关于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历史作用研究

关于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积极作用研究刘曼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 1211 1220501115摘要30年代西方国家由于通货紧缩而发生了经济危机,美国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通货紧缩,中国经济遭到巨大打击,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推行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的贵金属货币本位向纸币制度的转变,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近二十年学术界对币制改革的背景、性质内容、影响以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对于币改的作用,学者们也都不惜笔墨,论述较多。
本文就对法币改革的积极作用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并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法币改革积极作用社会经济抗日战争1935年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财政部改革币制令》开始在全国实行法币改革。
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无论在经济、金融史还是在政治、外交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中国漫长而又坎坷的现代化进程中,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自然成为历史学乃至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法币制度改革在全国产生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法币改革制度的作用评价不一。
一种观点是全盘否定,认为1935 年实行法币政策,从本质看,是国民党政府的一项反动财政经济政策,既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服务,又为维护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服务;另一种观点是负面远大于正面,“对中国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就其占主导地位和长期发生影响这两方面来说,它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①认为币制改革使国民党势力大增,排挤民族资产阶级,向帝国主义妥协,借币制改革之名,垄断货币发行权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等。
近年来开始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法币政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货币措施。
”②肯定了法币改革在货币形式上的进步及在货币史上的地位,法币改革对促进当时国内农业、工商业和外贸、国际关系的发展、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对抗①黄如桐:《一九三五年国民党政府法币政策概述及其评价》,《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6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2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12第26卷第6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6No.6●历史学研究政府视角与民国初年币制现代化申成玉(新乡学院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在币制现代化方面做了相当之努力,其中,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整顿银行、统一币制;北洋政府则在建立中央金融体系、统一货币和整顿纸币等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是,民国初年的币制现代化进程却因为列强的阻挠、地方势力的反对和当时政府整合能力的低下而中断了。
尽管如此,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在币制现代化上的功绩不容抹杀。
关键词:币制;币制现代化;政府视角中图分类号:K2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2)06-0060-04收稿日期:2012-09-03作者简介:申成玉,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教授。
币制的完备是一个国家和政府在政治、经济、国防建设诸方面保持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币制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币制现代化有两大明确标志,其一是货币发行集中,其二是货币统一。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开始步入现代化改革之旅,币制现代化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币制现代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国民政府时期,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前,中国货币的纷杂混乱状态没有多少改变,发行集中更是无从谈起,而对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初期所进行的币制现代化的研究,则显得薄弱①。
而且学界已有的研究也仅仅是对某一时期的举措作了探析,对其间的联系及发展进程缺少系统研究。
此外,忽视政府在币制现代化中的的作为也是学界存在的问题之一。
事实上,民国初年中央政府对币制的现代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政府视角出发,对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初期所进行的币制现代化罗举分析,以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一、南京临时政府币制现代化的尝试清末民初之际,中国的币制仍然十分混乱。
其一,当时中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货币发行机构。
既有清朝开办的大清银行、交通银行,也有民营的银行和钱庄,更多的是外国金融机构在华开设的银行。
这些银行种类繁多,职能不清,导致了中国金融的紊乱。
其二,当时中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繁多。
有银币、铜币和纸币之分。
其中银币有中国银元、外国银元、银角、银锭之分;铜币有铜元和铜钱之分;纸币有银元票、银两票、铜钱票和外国钞票之分。
而且,各地的银币、铜币和纸币也是各式各样,大多不能跨省流通[1]888-889。
这么多的货币,市价、计量标准各不相同,不仅不利于商品交换,而且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临时政府在其存在的仅有的三个月时间里,由于财政极其窘迫,不仅没有能力控制货币流通,更来不及建立国家层面上的统一而稳定的币制。
即使这样,它也对币制现代化做了有益的努力,在整顿银行、统一币制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由于银行是组织货币流通、资金运动的重要经济部门,南京临时政府为了消除货币发行机构繁多和紊乱的弊端,对整顿银行给予了高度重视,努力改变这一局面。
南京临时政府首先致力于整顿银行。
临时政府接收了清政府的国家银行大清银行在南方各省的分行。
在上海大清银行的基础上,1912年2月5日,06新成立的中国银行开业,这是一家经南京临时政府批准的具有中央银行性质的国家银行,它可以发行纸币,经营国债。
为了加强对它的管理,临时政府财政部订立了《中国银行则例》,由孙中山送参议院审核。
南北议和后,袁世凯承认了中国银行的地位,孙中山创办中央银行的愿望,终于以中国银行的成立而告成。
中国银行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在中国币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南京临时政府也制定了专业银行法规。
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商业银行暂行则例。
12日,颁布了海外汇业银行条例。
在1912年1月至3月间,南京临时政府先后草拟了一系列条例,如兴农银行则例、农业银行则例、殖边银行则例、庶民银行则例、中华惠工银行则例和储蓄银行则例[2]等并提交临时参议院审议。
这一系列条例的拟定与颁布把资本主义金融体系蓝图比较全面地绘制出来,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通过开办银行发展实业、振兴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
这些法规尽管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很快结束而未付诸实施,但却是一个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临时政府实业部制定《约束钱庄暂行章程》,对具有封建行帮性质的钱庄进行限制。
《约束钱庄暂行章程》第九条指出:“近数年来,商业不振,恐慌屡见,推其原因,皆由于金融机关之不能敏活,而钱庄实尸其咎。
兹本部为维持商业起见,特拟就约束钱庄草案九条,略加限制,俾免因纷歧而召恐慌之患。
”[3]455它的实施使旧式的金融组织———钱庄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使之逐步走向衰落,为银行取代钱庄开辟了道路。
其次,南京临时政府试图统一币制。
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了筹建中央造币总厂、铸造开国纪念币和回收各省军用票等措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伊始,为统一币制即着手中央造币总厂的筹建工作,先将货币发行权收归中央。
经反复论证,决定在南京造币厂的基础上把苏州铜元局迁至南京并入成立中央造币总厂。
不久就饬令其铸造新的模具,把市场上回收的旧币按金银铜质区分进行熔毁,制造统一的民国货币。
在统一币制这个问题上,临时政府还停留在初步规划的基础上。
“临时政府总统府及财政部先后几次就确定币制本位、货币式样、重量、成色及金融管理机关的设立等项进行商议,肯定‘统一币制,实为当今急务’、‘全国币制,法贵统一’。
但是因为临时政府过早夭亡,它没有能完成这一历史性事业”[4]。
为了庆祝和纪念中华民国的建立,临时政府还铸造和发行了开国纪念币。
开国纪念币原计划铸造一千万元,面值分为一元、二角、一角三种,分别用金、银、铜铸造。
这些纪念币的成色、重量、形状都因袭清制。
其中一元纪念币刻有第一期大总统肖像,各种纪念币上均有“中华民国”和“1912年”等字样。
由于从1912年3月9日颁发到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铸币数远不足一千万元。
作为法定货币的开国纪念币,由于其铸造得规整、精细、标准,尽管临时政府很快解体,但该币却能够长时间在全国通行。
最后,南京临时政府要求各省军政府将其发行的军用钞票设法收回,并严禁续发。
财政部于1912年3月13日电令各省:“当中央政府未成立以前,又值军需迫不能待之际,纷纷发行军用钞票以救眉急,本属一时权宜之计。
现在本部成立,中国银行亦在组织,行将议定划一币制之法颁布施行,则各省军用钞票届时自当设法收回,庶免币制混淆之弊。
”“倘不慎重稽查,何以维信用于目前,更何以资整理于异日。
”“所有以前发出票式及数目列册呈报本部,以凭查考。
倘目前足资周转,不再续发,以免金融之危险,固属甚善。
如果万不得已有须续行印刷发行者,亦须呈明本部核准照办。
”②但是,由于临时政府缺乏对南方所属各省的整合能力,这项措施遭到了多数省份的抵制,没有取得太大效果。
总之,南京临时政府所进行的中国币制现代化的尝试,在当时币制混乱、金融业不发达的中国,十分难能可贵,对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进行的的币制现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北洋政府初期所进行的币制现代化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在建立后,在币制上几乎面临着与南京临时政府同样的难题。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北洋政府在币制现代化上也付出了巨大努力,在建立中央金融体系、统一货币和整顿纸币等问题上做了大量的积极的工作。
首先,确立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国家银行地位。
中国银行曾随临时政府北迁并将总行设于北京,1912—1913年间先后在天津、汉口、山东、河南、长春、营口、山西、扬州、青岛、奉天等地设立分行。
至1916年,除云南、广西、甘肃、新疆和西藏外,其余各省一律设立了分行。
“1913年4月15日,参议院通过了《中国银行则例》,规定中国银行为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为银元6000万元,政府先认垫一半(三十万股),余数由人民认购”[5]457。
其业务涉及经理国库,发行货币和兑换券等。
当时另一大银行———交通银行实力雄厚,经管航、电、路、邮四项款项。
交通银行在总理梁士诒代理财政部部务期间,于1913年5月也代理金库,享有与中国银行一样的特权。
交通银行根据1914年交通部制定的《交通银行则例》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为100016万两,官商份额为四比六,也享有经理国库、发行兑换券之特权,从而与中国银行一样具有国家银行的地位。
1912—1915年间,中、交两行同时行使国家银行职权,实力逐渐强大,信用增强,其影响逐步向全国扩大。
中、交两行国家银行地位的确立,为北洋政府统一货币和整顿纸币提供了便利,增强了中国金融业的实力,改变了有史以来中国没有国家银行或国家银行金融地位不稳的状况。
其次,统一货币。
北洋政府于1913年成立了新的币制委员会,积极筹备统一货币事宜,并由财政总长周学熙亲自负责。
在确定币制本位时,采用金本位制,还是银本位制、金银并行本位制,币制委员会成员意见不一,争论不休。
1914年2月,北洋政府公布了《国币条例》,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实行银本位的货币制度[6]。
之所以采用银本位制,熊希龄在《国币条例及实施细则理由书》中做了这样的解释:“以今日世界大势论,银本位固非可持久无弊,虽然恶本位犹胜于无本位。
今日中国所大患者,无本位也。
与其梦想最良之本位,而力未能逮,徒致迁延,何如因势利导,采一较易行之本位以整齐之,而为之过渡。
”[7]59《国币条例》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一圆,总重七钱二分,银九铜一,此外还规定“国币之铸发权,专属于政府”[5]457。
1915年1月,新一届“币制委员会拟订了《修正国币条例草案》,确认国币成色的变动,即一圆银币由含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改为含库平纯银六钱四分零八毫,银九铜一变为银八九铜一一”[6]。
《修正国币条例草案》还涉及铸造金币的内容,为向金本位制过渡奠定了基础。
之后,政府通过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会同钱币公会决定自1915年8月1日起在全国发行新银币以替代以前的龙洋。
根据《国币条例》的规定,新铸的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自1914年开铸,到1916年已铸出1.6亿元。
新银币不仅式样新颖、规格统一、做工精细,且重量、成色与法定误差均在千分之三之内。
新币一发行,很快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在全国各地流通开来,很快取代了其他银币,这是近代中国铸币史上唯一成功的银币。
1917年,财政部又将新币与税收联系起来,规定一切税项要用国币计算税率。
要求税收机关在各地征收税款一概收新主币,对旧币数量严加限制,不得已时方可收受,严禁收受外国银行钞票。
上述措施巩固了“袁头币”的法定地位,大大增加了其流通力度,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