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历史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洋政府在1912年至1928年期间的统治情况,包括其腐败、军阀割据、制度名存实亡等黑暗现象。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北洋政府的历史背景、状况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学生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状况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增强对国家历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状况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北洋政府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洋政府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北洋政府的特点和问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状况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现象,从、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4.讲授与分析:教师进行讲解,深入分析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
5.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增强对国家历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北洋政府清朝末年的实验

北洋政府清朝末年的实验近代中国历史上,北洋政府作为清朝末年的一场实验,对于中国的政治演变和国家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北洋政府的成立、组织结构、改革措施以及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解析北洋政府这一历史事件。
一、北洋政府的成立北洋政府成立于清朝末年的1912年,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
它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积极尝试,旨在摆脱帝制政治,推进民主政治。
北洋政府以天津为基地,由袁世凯领导,旨在推行新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二、北洋政府的组织结构北洋政府的组织结构由行政部门、立法机构以及军事机构组成。
在行政部门中,设立各级政府,如中央政府、省政府、县政府等,实行较为集权的行政管理。
立法机构则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以实现政治权力的分立和民主化。
军事机构则是北洋政府的重要保障,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北洋政府的改革措施为了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北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政治方面,推行宪政、设立国会,实行选举制度以及采取了一系列的法规制度。
在经济方面,实行采取了国有化、工业化以及推动外贸发展等措施。
在教育方面,进行了现代教育的兴起,加强了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力度。
这些改革举措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四、北洋政府实验的结果然而,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北洋政府的实验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
内部的腐败和权力斗争不断侵蚀了政府机构的公信力,使政府难以有效地运作。
外部的国内乱象以及列强的干预,更加削弱了北洋政府的执政地位。
最终,北洋政府不得不解散,使中国政治进程回到了一片混乱和动荡之中。
综上所述,北洋政府作为清朝末年的一次实验,虽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但对于中国政治的改革和国家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北洋政府的实验结果并不理想,但它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历史的演进和中国政治的发展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深入探讨北洋政府实验的历史意义和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北洋政府黑暗统治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2、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 权益的“二十一条”
主要内容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
借或割让他国 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北洋政府黑暗统 治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1916年1月1日—1916年3月22日称帝83天
的袁世凯被迫八年宣级上册告历史第退11课北位洋政府。黑暗统6月6日病逝。 治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蔡锷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北洋政府黑暗统 治
李烈钧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示护 意国 图战
争 形 势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北洋政府黑暗统 治
治
历史知识
袁世凯和北洋将领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北洋政府黑暗统 治
袁 世 凯
奎屯市一中李新亮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北洋政府黑暗统 治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
1、“宋教仁案”
1912年,以宋教仁为 首的国民党在第一届国 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的 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 恐。1913年春,准备北 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 火车站遇刺身亡。经查,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签订,给中 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 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 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 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北洋政府黑暗统 治
情境导入
袁世凯上台后,一再破环责 任内阁制,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为了维护共和制度,以孙中山 为首的革命派又做了哪些斗争 呢?本节课我们一起就这一问 题进行学习。
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出卖国 家主权 ,接受 二十一 条
制造宋 教仁案
强迫国 会选举 他为正 式大总 统
解散 国会
修改总 统选举 法
计划称 帝,改 元
三、护国战争
P53材料研读: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 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思考:试通过以上材料分析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1.对内专制独裁
2.对外出卖国家
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下令解散_国__民__党___。 ③解散__国__会___。
谋正式总统
④废除《中华民国_临__时__约法》,颁布 《中华民国约法》,改_责__任__内__阁__制___为总
统制。
⑤修改总统__选__举___法,规定总统可
__无__限__期___连任,可指定继承人。谋终身总统
在拟定内阁各部总长名单时,袁世凯竭力排斥革命党人。在袁世凯 组织的政府中,外交、内务、陆军、海军、财政等重要部门的总长 ,都是他的亲信,由革命党人任总长的,只有当时人们称之为“冷 衙门”的教育、农林、工商、司法四部。
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府组织形式,内阁 一般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几个政党联盟的领袖 人物组成,其首脑称总理或首相,阁员叫部长或大臣。
北洋军阀
清朝末年对辽宁、河北、山东等北方沿海各 省统称为北洋。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 “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世 觊任北洋大臣,军队称北洋军。1912年,袁世觊 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北洋政府
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和军阀割据
为获得帝国主义国家 支持,不惜牺牲国家 主权和民族利益,接 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 的“__二__十__一__条__”的 大部分内容。谋民国皇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共18张PPT)

同步练习
• 1、1913年,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的反 对袁世凯的斗争是(A )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同步练习
• 2、“二次革命”的导火索是 A(
)
• A.宋教仁被刺 B.段祺瑞拒绝恢复《临
时约法》
• C.袁世凯称帝 D.张勋拥溥仪复辟
同步练习
• 3、1916年,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上 联是“袁世凯死了”,下联是“中国人民 万岁”,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 者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 样说的主要理由是D 袁世凯( )
• 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 革命被镇压下去。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措施
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下令解散国民党 ③解散国会 ④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 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⑤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 任,可指定继承人
袁世凯祭天
三、护国战争
• 影响: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 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小结
•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倒行逆 施,为建立独裁统治,实现自己的皇帝梦 ,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接受日本提出的“ 二十一条”,这种复辟行径,受到国内各 界人士的强烈不满,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 党人积极活动,领导护国战争,终于迫使 袁世凯取消帝制,不久死去。袁世凯死后 ,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
1、宋教仁遇刺 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并 在国会选举中占有明显 优势,引起袁世凯的恐 慌。1913年春,准备北 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 火车站遇刺身亡。
宋教仁遇刺
• 2、“二次革命”的发动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护国战争
蔡锷,湖南人,是中华民国初 年的杰出军事领袖。他积极参加反 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 体的护国军起义。在护国战争中, 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 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 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 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 气概。
宋教仁
二次革命
宋案经过:袁世凯本想以重金 收买宋教仁,但宋教仁不为所 动。袁世凯便密令国务总理赵 秉钧策划刺杀宋教仁。1913年 3月20日晚,宋教仁在_上__海__ 火 车站遭歹徒枪击,遇刺身亡。
宋教仁被暗杀,这成为革命 党再次发动革命的导火线。
二次革命
2、二次革命的发动
(1)背景:“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 国内舆论的谴责。_袁__世__凯_下令以武力镇压 国民党,罢免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 ,并派兵南下。 (2)时间: 1913年 (3)过程:____孙__中_山和_黄__兴___号召兴师讨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 权; 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 的权益; 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 或割让他国 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签订“二十一条”
复辟帝制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 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 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爆发
背景: 孙中山发表《 讨袁檄》文,梁启超和蔡___锷___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 爆发的时间: 1915年底 爆发的地点: 云南 经过:__蔡__锷、 李__烈__钧、 唐__继__尧__ 宣告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
(1)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2)下令解散国民党 (3)解散国会。 (4)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 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5)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 定继承人。至此,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袁世凯复辟帝制
⑦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 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请袁称帝的推戴书》 1915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在袁世凯的精心策划下,国民代表大会召开,一致
投票赞成帝制。12月11日,参政院开会,通过了请袁称帝的“推戴书”。次日袁世凯 下令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中国一场复辟闹剧由此拉开帷幕!
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发布
解散国民党令,限令3天内解散国
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民党的一切机关,国民党籍议员一
律驱逐出会。两天里赶走议员之多
②下令解散国民党。
竟令国会不足召开会议的法定人数。
③袁世凯解散国会。
④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 统制。
地点
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起义,宣布独立。随后,江苏、广东、 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李烈钧
孙中山发动二 次革命期间,用地 图指示革命党人赴 各地起义。
这次革命以孙中 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 命派,为反对袁世凯 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 攻,保卫民主共和的 一次武装斗争,是辛 亥革命的继续,所以 称之为二次革命。
经过
1915年12月-1916年6月
①开始: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 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护国战争爆发。
②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 ③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 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护国战争
护国军部分的将领(右起:3蔡锷,4李烈钧)
结果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在绝望 中死去。
(3)“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 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 派兵南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课堂笔记2018年9月13日,我校八年级上历史第11课堂笔记。
课题: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导入:通过百度识图,展示了北洋政府和军阀的各类图片。
一、北洋政府的成立1. 什么是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是1912年1月1日在北京成立的一个具有临时性质的政府。
2. 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1)辛亥革命后,北洋地区出现了许多势力,沿江派、淮军、旧军阀等相互之间矛盾重重,甚至军事上发生了不少战斗;(2)此时,孙中山制定了“三民主义”,提出了“民主、民权、民生”的三大原则,并希望建立一个民主政府;(3)孙中山眼看着国家内蒙古、新疆、西藏和台湾等地还需要统一,皇民化问题没有解决,又有日本等列强对我国进行扩张,他认为,如果按照南方的建立共和的方式,恢复民族尊严会受到影响,于是他计划建立北洋政府。
3. 北洋政府的性质与认识(1)北洋政府的成立具有普遍性和不合法性(即案如起诈),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一种解决危机的权宜之计,取消了帝制的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民主政治体制。
(2)北洋政府成立后,在全国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权,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里程碑。
(3)总之,北洋政府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北洋政府的统治1. 北洋政府机构的设置北洋政府主要机构有:总统府、参议院、立法院和监察院等。
2. 北洋政府的政策(1)政治方面:改革选举制度,保障言论自由,加强党派意识。
但是北洋政府始终不能摆脱军队和军阀的控制。
(2)经济方面:致力于发展军事工业和外贸,加强对民间工商业者的管理,实行小农经济政策。
(3)军事方面:大陆长城的修建,发展海军,加强军备。
3. 北洋政府的失败(1)政治上,北洋政府存在各政權初步統整,效力不强;相对权力划分不當,沒有完整充足的宪法;少数豪强仍然掌控权力,影响内阁和国会的决策。
因此,制定的各项政策都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普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至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临时宪法,南京为临时首都。
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宣统帝溥仪的母亲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一大中华民国”;至此,中华民国正式取代与继承大清帝国。
1912年4月孙中山辞职,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首都迁至北京;此后至1928年间称为“北洋时期”,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称为“北洋政府”。
代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的即是北洋政府。
北洋时期的中华民国国旗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
国歌为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的《卿云歌》,其中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北洋政府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府的通称。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3月10日在北京就职,又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标志着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
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帝国主义支持,对内主要代表国内封建势力,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镇压人民,排斥异己,在全国建立起军事化的统治。
北洋政府与北洋军阀各个派系的兴衰关系很密切,以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皖系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四个阶段。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袁世凯上台后,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唐绍仪首任内阁总理,不少北洋官僚入阁。
袁世凯为了清除革命势力,逼迫主张调和南北矛盾的唐绍仪辞职,换其亲信赵秉钧组成御用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袁并无约束力。
但此时政治形势仍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其主要表现是资产阶级民主形式得以保留,国会中同盟会员居多数,南方多数省政权也掌握在同盟会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有与北洋派一争高下的实力。
1912~1913年上半年,由于两大政治势力的对峙,形成了民国史上一个短暂的特殊时代。
政党林立,舆论活跃,全国大小党派团体上百个,报刊几百家,表现出难得的资产阶级民主气氛。
众多政党中,最重要的是以同盟会为主体改组的国民党,以前清立宪派旧官僚为支柱的进步党。
国民党领导人希望通过和平方法建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发展实业,具有进步意义。
但他们在理论上的主张脱离了以土地问题为核心的广大农民的现实需要,行动上组织松散,缺乏强有力的行动手段,对袁的野心也认识不足。
相反,袁世凯暗中集聚力量,文武并用,扩军备战,寻求列强财政支持,实力雄厚。
1913年初,大选揭晓,国民党获胜,袁立即摘下和平假面具,指使暴徒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挑起战争。
革命党人意见纷纭,仓促中在7月发动二次革命,终因不敌早有准备的北洋军而失败。
这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一次重大挫折。
二次革命失败后,南北对峙局面宣告结束,袁世凯用武力统一全国,北洋集团由此独占了全国政权。
接着,袁通过威胁手段,于10月当选正式大总统。
随即解散国会及省议会,用一批官僚政客组织政治会议、约法会议、参政院等御用机构,建立起个人独裁统治。
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总统制,总统独揽一切大权,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被袁破坏殆尽。
袁世凯统治期间,镇压了革命派的活动,北洋派也保持着大体上的一致,因而政局相对稳定,北洋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各种体制的基础多在这一时期奠定,公布的一些法规、条例对工商业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但大总统职位仍不能使袁世凯满足,自1915年春开始,他在英、日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改行帝制。
同年12月12日宣布恢复帝制。
旋下令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废除民国纪元。
但经过辛亥革命,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加之袁为称帝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与日本订立“二十一条”以换取支持,遭到全国人民一致反对。
袁在北洋派内部排挤手握兵权、对帝制不甚积极的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造成北洋派内部的分裂。
忙于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列强也不可能给帝制运动以有力支持。
因此,袁世凯称帝后彻底动摇了他的统治基础。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坚持反袁,组织了中华革命党与中华革命军,在沪、鲁、陕等地发动起义,但因孙中山、黄兴有分歧,缺乏实力,又脱离群众,故影响不大。
结果,反对袁氏帝制运动的领导权反而被进步党夺走。
他们在全国反袁浪潮推动下,联合西南地方势力,打出反袁复辟旗帜,占据了主动地位。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首义,护国战争爆发,很快得到全国响应,资产阶级两大派别在反袁基础上联合,北洋派内部却无法一致。
在全国反袁的浪潮下,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
这场战争反对帝制,维护共和,具有革命性,势不可挡。
袁世凯虽然还想挣扎,但已力不从心,于1916年6月6日病死。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自1916年袁世凯死至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北京政府基本上为皖系军阀段祺瑞把持。
袁世凯之死,结束了北洋集团的大体统一局面,开始了群雄纷起、兵连祸结的军阀割据年代。
北洋内部分裂为直、皖两大系,奉系在东北迅速崛起,各地大小军阀如晋系、滇系、桂系等无不割据一方。
中国的小农经济基础与帝国主义列强分而治之的政策为军阀割据创造了条件。
北洋集团内部缺乏坚固凝聚力,本身并非统一的军事团体,袁世凯生前尚能维持,袁死后中心既失,兵为将有,政治权力分散在各路军阀手中,不仅中央不能控制各省,甚至省不能控制下属各县。
督军团横行无忌,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大多徒具形式,中央政府只能在对外关系上勉强代表着国家。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临时约法》、国会等资产阶级民主形式也已恢复,但实质与袁世凯时代并无二致。
段祺瑞以国务总理身份把持北京政府实权,但他不能缓和北洋派与其他派别以及北洋派内部的矛盾。
首先引发的是府院之争,手无实权的总统府敢与大权在握的国务院相抗衡是因为得到部分国会议员及对段不满的派别的支持,到1917年春因对德参战案达到高潮。
黎元洪解散国会,免去段祺瑞的职务,段立即煽动督军团叛乱,并阴谋在天津另组政府。
正值此际,张勋复辟发生,段率兵打败张勋。
冯国璋任代理大总统,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英雄自居,把持中央政权。
皖系政府对外以参战为名,签订了中日军事协定,出卖主权,投靠日本,借款编练参战军;对内奉行武力政策,排除异己。
为了独霸政权,段废除《临时约法》,由皖系安福俱乐部包办选举,1918年8月成立新的御用国会,选北洋元老徐世昌为大总统,派兵讨伐南方护法运动,皖系势力发展到了最高峰。
段祺瑞破坏民主的行径,遭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对。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广州发起护法运动。
他没有提出发动民众的切实方案,手头无军队,只能依靠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等人,而唐、陆等人的目的则是借机扩充势力。
孙中山最后被排挤,不到一年即辞职。
南北武力对峙演化为争权夺利的议和。
皖系虽然控制了北京政府,但不能控制北洋各派,对非北洋系的西南军阀更是鞭长莫及。
皖系军阀扩张的同时,其他大小军阀也在扩充各自的实力,直、奉两系的扩展尤其迅速。
直系兵精械足,不甘久居人下,首先在与南方军政府作战问题上与皖系发生矛盾。
直军在前线自行停战,其停战主和言论,迎合了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心理;直系极力攻击皖系卖国,一时又赢得了人心。
皖系上台后一系列倒行逆施,本已引起人民反感。
1919年巴黎和会时,皖系政府的表现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它陷于完全孤立的境地。
直系在政治、军事上都占据优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压制日本的扩张,依靠英美支持的直系在与依靠日本支持的皖系的争斗中又多了一重筹码。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终于爆发。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直皖战争爆发,直系与奉系结盟,未及半月,皖系即败下阵来,直系曹锟、吴佩孚成了北京政府的新主人。
直系是打着反对皖系武力统一的旗号上台的,然而当他们上台后,就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实行武力统一政策。
这一政策遭到一切非直系的反对,纷纷以“民主”、“自治”、“联省自治”以及其他各种名义对抗。
首先与之发生矛盾的是昔日倒皖的盟友奉系。
双方起先共同控制着北京政府,但因胜利果实分配不均,在组阁等问题上互相指责,矛盾愈演愈烈。
1922年4月,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果直系击败奉系,独占了中央政权。
新胜之后的直系脱下“爱国”、“进步”的伪装,镇压工人运动,造成“二七”惨案,暴露了它的敌视人民的本相。
他们先打着“恢复法统”的旗号,恢复国会,逼徐世昌下台,迎黎元洪复任大总统。
继之又对黎元洪“逼宫夺印”,接着直系便高价收买国会议员,于1923年10月通过贿选,收买“猪仔议员”,让曹锟当上了大总统,搞得举国哗然,丧尽民心。
反直的一方,奉系败退出关后,宣布“闭关自治”,锐意整军经武,实力大增,皖系不甘寂寞,企图卷土重来;南方的孙中山准备北伐,也在寻找盟友,由此形成了孙、皖、奉“反直三角同盟”。
直系内部则因争权夺利而四分五裂,冯玉祥部自成一派,且与反直一方暗通款曲。
1924年9月,以江浙战争为前奏,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大举进攻,直军作战不利。
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直系腹背受敌,吴佩孚失败南下,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告终。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直系垮台后,奉系控制了北京政权。
他们抬出皖系首领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实际则在背后操纵。
段祺瑞提出召开“善后会议”,但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各派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纵横捭阖,敌与友之间根本无一定之分。
北方的奉系与冯玉祥国民军系首先发生矛盾,这一矛盾的激化,又使奉系与吴佩孚重新携手,共同反冯,1926年初将冯部挤出华北。
奉系内部,郭松龄于1925年底联合冯玉祥倒奉,由于日本的干涉而失败。
同时,东南孙传芳与奉军激战,一跃而为五省霸主。
到1926年4月,段祺瑞下台,其后奉、直两系在围攻倾向革命的国民军的共同目标下“联合”起来,暂时建立了他们在中国中部和北部的统治,并组成直系和奉系军阀势力所控制的北京政府,这个政府由内阁“摄政”。
这时,南方国民革命兴起,经过五卅运动,形成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使广东革命军的北伐时机成熟。
1926年7月,北伐开始,北伐军先打吴,再攻孙,最后击奉,各个击破,不到一年,即控制全国半壁江山。
北洋军阀在面临失败的最后关头,仍不愿意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自任大元帅,企图联合各派军阀,进行最后挣扎。
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进行“清党”、“分共”,使北伐中途停顿,给北洋军阀以短暂喘息之机。
然而为时不久,国民党各派再度联合继续进行所谓后期北伐,张作霖见大势已去,遂于1928年6月下令退出京津一带,向东北收缩。
他本人在回沈阳途中,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