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北洋海军甲午惨败实属必然》讲解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看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看洋务运动的失败政法学院096 张文清 2090712228摘要: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为维护其统治的“自救”运动,并希望借此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可是到最后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从开始走到了它的尽头,洋务运动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通过写北洋海军覆没的原因来分析这场洋务运动的失败,由此来解开一些作为远东第一水师被日本海军击败的悲剧结局的面纱。
关键字:洋务运动北洋海军宝贵财富原因悲剧结局的面纱洋务运动,也称“自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改革运动,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最初瞩目于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后逐步到政治、文教和社会伦理等方面)增强国力,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①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总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标志着洋务运动正式开始。
洋务运动也从此开始了它令世人希冀和惋惜的一生。
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总纲在北洋海军覆没和洋务运动失败中的作用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提出的处理中西学关系的原则:“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②加上魏源在《海国图志》上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论断发展成后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其后主持同光新政的洋务派官僚的中体西用思想,并且贯彻洋务运动之始终。
洋务派对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自始至终采取了坚定的甄别、遴选的审慎态度,他们对“自强”过程中学习、引进的认识,全在一个“用”字上,“他们虽然意在使国家实现富强,但却不敢提出文化、制度方面的改革,即变革国‘体’,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体’本质上是优越的”③关于“唯技术论”,李鸿章有一个十分精到的解释:“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而这个所谓的世界无人能及的“文武制度”却成为北洋海军失败的最大原因。
中国当时四大海军,在管理上无一不采用封建衙门式管理,内部官僚化、贪污中饱、挥霍无度等现象严重,而且在晚清政治出现了中央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地方上还有淮系、湘系等权力集团,加上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洋务运动的干预,各个集团在权利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博弈,北洋海军成了牺牲品。
论甲午战争[讲解]
![论甲午战争[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1d5d771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75.png)
论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究竟为何输给日本?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失败和损失最惨重的一场战争。
在这场短短九个月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等地(后辽东半岛由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的代价“赎回”);赔款白银2.3亿两。
甲午战争带来的民族尊严之痛,国人自尊之痛,却要远远超过割地赔款之痛!——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携带全权委任状,乘坐德国商船“公义号”抵达赤间关马关港(今下关港),与日方全权代表、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
谈判其间,伊藤博文极为横蛮,屡屡逼李鸿章在早已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称:“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并限定必须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的手续,李鸿章哀求放宽期限,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二十多天过去,日本下最后通牒,限四天内答复,否则北京必不可保。
清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了日方提出的条件。
“马关条约”签字消息传回国内后,“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人”(谭嗣同)。
李鸿章,成了“国人皆曰可杀”的“汉奸”、“卖国贼”。
今年的7月25日,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国耻纪念日”。
在21世纪的今天,回忆这段历史,记住这个教训,仍有极为重要之意义。
中国日本一衣带水,自汉朝始两国开始交往频繁。
历史上曾经长期同属儒家文化圈。
进入近代后,两国又一度面临相同命运:1840年,英军炮舰轰开了“天朝上国”大门;1853年,美国“黑船叩关”,日本结束了二百多年的封关锁国政策。
不久,两国先后开始了旨在“船坚炮利”、富国强兵的变革:1861年,中国开始实行“洋务运动”;1869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然而三十年不到,昔日的“徒弟”、“莞尔小国”日本后来居上,甲午一战,洋务运动首领李鸿章最终俯首于明治维新首领伊藤博文面前,签订了大清有史以来最屈辱的《马关条约》。
李鸿章、伊藤博文,分别是当时中日两国最杰出政治人物,他们相同历史条件下的截然不同命运,可以说是两个国家政治人物和民族命运的一个缩影。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中国不是败在了军事上,而是败在了思想上和政治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二,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假的打不出来,子弹稀缺,三,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层层阻拦,四,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
甲午战争失败的启示一要高度警惕日本的各种举动日本是一个岛国,在历史上又是一个外向型的国家,但日本走的是一条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曾提出一套完整的对外侵略扩张路线图,即先占琉球、朝鲜、台湾、吕宋之岛,再占领整个中国,继而控制印度和世界。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登基,并开始了“明治维新”。
1874年,日本利用台湾与清属番国琉球之间发生的“牡丹社事件”和清朝政府官员的昏聩,签订《北京专约》,吞并琉球,更名为冲绳。
此后,日本一方面积聚实力,一方面谋划侵吞朝鲜和中国的战略。
为了发动侵略战争,连明治天皇都带头捐款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
在天皇的感召下,日本富豪们也纷纷捐款,一年就达上百万元之多。
1894年,日本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秘密操纵,以朝鲜东学党的农民起义为借口,挑起事端,发动甲午战争,偷袭援朝的中国军队,击沉中国的运兵船“高升”号。
这场战争是由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
从古至今,中日两国之间发生过近百次战争,其中持续8年以上的战争就有3次,但每一次战争都是日本主动进攻中国。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日本作为侵略成性的国家,又想把自己打扮成和平天使,便对所有的侵略战争都用中性词“战争”或“事变”来定位,如日本1931年9月18日发动战争,侵占中国东三省,却称为“九一八事变”,还有1937年的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入侵中国的战争,进攻北京卢沟桥,称为“七七事变”,企图混淆人们的思想认识,掩盖其侵略罪行。
因此,我们对日本的各种举动要高度警惕。
甲午战争失败的启示二腐败和堕落必然导致战争失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拥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其中“定远”“镇远”号铁甲舰,排水量达7335吨,各装12英寸大炮4门,时至今日也是大吨位的舰船,日方叹其为“东洋巨擘”。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因1894年为甲午年,故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给中国带来了伤害和危机。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人民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什么中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共有以下几点原因:1.清朝政府缺乏远见,当时的清朝沉浸在自给自足的世界,闭关锁国,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轻视西方。
2.中国在甲午战争时的作战战略不佳,没有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因此没能寻求好时机出击,进行决战。
3.中国武器的落后也是重要的原因,当时清军的兵力处于劣势的地位。
当时在黄海中作战,但火炮威力不足,水洋北师的各艘舰艇年龄较长,养护不佳,马力不足,在战斗中处于劣势。
中国的近代史充满了血和泪的教训,在甲午战争中,中国人惨败,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下降,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也随之覆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被大大地加剧。
值得庆幸的是爱国人民在觉醒,探寻新的救国之路,中国在失败后必会重新站起来,继续向光明前进。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当时的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越来越强,因为产业革命出现了高潮,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此急于寻找对外扩张的出路。
定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沉沦,此时的中国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处处尔虞我诈,纪律十分松弛。
当时欧美方面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都盯上了中国这块宝地,为日本实现侵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最后,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缺乏预见: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2、战略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
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
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3、装备劣势: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迎击日军。
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
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4、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
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当时中国处于清朝晚期,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朝鲜独立。
(二)中国向日本割让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三)中国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
以及新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共11款。
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
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
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战后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
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
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凌50多年。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
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
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
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缺乏预见战略原因装备劣势党派争斗甲午战争失败的启示中国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远东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
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
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而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甲午战争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那么你了解甲午战争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做为战败方,损失了一支实力最强的海军舰队即北洋水师。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遭受全军覆没,中国的海上军事实力受到沉重的打击。
北洋水师在对抗日本时,究竟输在了哪些地方呢,是武器装备还是军事管理?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时期成立的。
在初期时管理森严,纪律以及训练等方面都堪称一流。
管理者都经过细心的选拔。
但是后期,管理方面冲突越来越明显,北洋水师的纪律等方面越来越差。
对于北洋水师的投资虽然巨大,但是却买不到好的纪律和管理。
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北洋水师的内部矛盾极为尖锐,内部不团结。
在做事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平等。
调动兵力的权力甚至光绪帝都没有。
所有的人全部听从李鸿章的调遣。
在甲午战争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方面武器装备方面差距较大。
虽然在人数方面,北洋水师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等方面却大大落后于日本。
当时,虽然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的生产制造等方面有了大的突破。
但是,大部分的重要的机器都是靠国外进口,并不是自己国家生产,对于武器装备相对于日本还是较落后的。
使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因素主要有武器装备和军事管理。
纪律的败坏,内部的不团结,管理观念的落后,军费的滥用,权利的不平等都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失败。
甲午战争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日益衰败,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等领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渡。
在平静一段时间后,中国又再一次爆发了战争,甲午战争。
那么甲午战争的结果如何,甲午战争为何会取得这样的结果?从甲午战争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存在着怎样的问题?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是一场源于日本阴谋而刻意挑起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近九个月,最终以日本胜利、中国战败为最终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僚倾轧下的窘迫成长——
一支在官僚倾轧中艰难成军的海军,从始至终的窘迫绝不仅源于挪用经费 这样的数目与比例,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谓不高。道理不复杂,此时不论慈禧太后还是同治、 光绪两任皇帝,皆意识到海防对维护统治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但为什么自1888年北洋成军后,“添船购炮”的工作就停止了呢?请注意三个人物:醇亲 王奕譞,北洋大臣李鸿章,帝师翁同龢。 首当其冲是慈禧旨派的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譞。此人在任上筹措款项,建立机构, 确实做了一些事情。但从他入主海军之日,便带来了过多政治利害。
在光绪被立为皇帝之后,最初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的奕譞,变为挖空心思挪用海军经费修 园的始作俑者。铁甲舰和颐和园是一对矛盾体。对慈禧来说却并不矛盾。危机时用铁甲舰 来维护统治,承平时用颐和园来享受统治,一切都是天经地义。掌握数百万银饷的海军大 臣奕譞,知道慈禧既要购舰、也要修园的两个心病。他也有两个心病:既要保己、也要保 子。他最终选择用海军经费作为协调利益的粘合剂。这不但可巩固自己政治地位,还能让 政权早日转移到光绪帝手中。
官僚倾轧下的窘迫成长——
一支在官僚倾轧中艰难成军的海军,从始至终的窘迫绝不仅源于挪用经费
李鸿章加入挪款,矛盾表现得更加深刻。 李鸿章当年未处朝政中枢时,就在反对修园上起过重要作用。他还曾上奏“停内府不急之需,减地方浮 滥之费,以裨军实而成远谋”。奕譞入主海军衙门之初,要李鸿章挪用购船款项30万两“修三海工程”, 他也推说:“因购船尚不敷,请另指他处有著之款拨付。” 但是,最终他还是加入了挪用海军经费的行列。这首先是因对自身政治地位的忧虑。在奕譞入主海军, 光绪帝亲政在即的情况下,李鸿章不得不开始新的政治算计。在最初婉拒挪款后不足一月,李鸿章函 “请奕譞在亲政撤帘后继续主持海军”。五个月后,奕譞要李“借洋款七、八十万两”,李鸿章立即办 理。1888年奕譞又称万寿山工程用款不敷,要李鸿章以海军名义从各地筹款,李即分函两广总督张之洞 等多地督抚,从各地筹到260万两,以利息供慈禧修园。 李鸿章加入挪款行列的第二个原因,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李鸿章本是清廷中最具危机感的大臣,但随 着“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的到来及北洋海军成军,在一片夸赞声中,他也开始飘飘然,感觉 “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可摇之势”。1894年7月大战爆发近在眼前,他仍认为“即不增一兵, 不加一饷,臣办差可自信,断不致稍有疏虞”。早年对日本的高度警惕,变成了晚年的昏庸和麻木。 当初筹建海军最力的人,后来腾挪海军经费最力。当初反对修园最力的人,后来别出心裁暂借、直拨、 挪用、吃息筹资修园最力。 这种极其矛盾复杂的现象,还出现在李鸿章的反对派、光绪皇帝师傅翁同龢身上。他是甲午战争中激烈 的主战派,也恰恰是此人,和平时期异常坚定地克扣、停发海军经费。翁同龢如此行事,既有多年与李 鸿章深结的宿怨,更来自满族中央权贵对汉族封疆大吏的排斥。在翁同龢等一批满族权贵眼中,北洋水 师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削弱李鸿章,就要削弱这支舰队。“主战”与“主和”的争斗,不过是由承平 延伸到战时的官僚倾轧。 斗来斗去,吃亏的只能是夹在中间的海军。在内外利害纵横交织的形势下,谁也不会将主要精力投入海 军建设。一个政权将如此多的精力、财力用于内耗,无法有效迎接外敌的强悍挑战。
引子:我们无权不殇思(——写在前面的话)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压在中国人心中的一 块大石头,就是横亘在中国命运之途的一道大坎儿, 就是留在中华民族记忆中的一个噩梦,就是每一个 中华儿女心中永远滴血的伤口。
今年,又逢甲午。中国,又被触痛。为了痛定思痛, 为了噩梦不再搅碎好梦;为了坎儿不致成为跨不过 去的鸿沟;为了伤口不再被戳,为了流泪的人不再 流血,为了流血的人不再流泪———
一位将军和诗一首表达心志:
回首甲午心惟痛, 放眼新春梦汉风。 何惧鬼魅再作孽, 策马待命箭在弓。
这样的文字让人读之热血沸腾。忘记意味着背叛,冷漠无异自弃。岁逢甲午,狼烟犹在。
我们无权不殇思!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声东、《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张铁柱)
核参考消息网站3月3日报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军人的实践,军队的 实践,从最根本上来说都是这两个字:战争。战争 从来用血与火,对一支军队进而对一个国家作出严 格检验。被甲午战争检验了的北洋海军,是一支什 么样的军队呢?
官僚倾轧下的窘迫成长——
一支在官僚倾轧中艰难成军的海军,从始至终的窘迫绝不仅 源于挪用经费 北洋海军成军主要受到三个事件的推动:1860年的第二次鸦 片战争,1874年的台湾事件,1884年的中法战争。这三大事 件,无不与海上力量的有无和强弱密切相关。在危机愈加深 重的时刻,清廷终于确定“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的决断。
引子:我们无权不殇思(——写在前面的话)
从今天起,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本报联合推出பைடு நூலகம்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专题报道,将连续刊发金一南、丁一平、皮 明勇、肖裕声、罗援、彭光谦、孟祥青等一批军事研究领域名家大腕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成果、心血文章。同时,新华 网、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及其手机电视台等也将同步展开集成报道。
“虽有其心,难有其力。”是尴尬。
“虽有其力,难有其心。”是悲哀。 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人民,反思反省,应有其心;抗耻拒 辱,当有其力。
引子:我们无权不殇思(——写在前面的话) 马年春节,在拜年的海量短信中,有这样一条特别提神提气:
甲午重触中国痛, 天马扬我汉唐风。 谁敢兴风作恶浪, 叫他赎罪到祖宗。
奕譞是光绪皇帝的生父,主持海军衙门,正值慈禧应撤帘归政、光绪亲政在即的关键时期。 奕譞深知慈禧专权,亲睹即使慈禧亲生子同治帝,亦被长期作为“儿皇帝”对待的境况。 同治病亡无子,两宫皇太后宣布奕譞之子入承大统,奕譞竟然“警惧敬惟,碰头痛哭,昏 迷伏地,掖之不能起”,可见对祸福的感受有多么深。多年来,他担心其子光绪永远只能 做个儿皇帝,也担心自己不慎惹怒慈禧,招致更大祸患,“谦卑谨慎,翼翼小心”。其最 大心愿并非海军建设,而是如何使光绪帝平安掌权。海军衙门不过是他完成这一夙愿的平 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专题之一 综述
北洋海军甲午惨败实属必然
风云变幻的120年
引子:我们无权不殇思(——写在前面的话) 压在心中的石头, 横在命运中的坎儿, 留在记忆中的噩梦, 永远滴血的伤口…… 这些,被世人称为晦气和厄运的事儿,谁遭遇了谁倒霉,谁 摊上了谁痛苦。一个人如此,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亦如此。
从1861年决定投巨资向英国购买一支新式舰队起,到北洋舰 队成军的二十七年时间内,清廷为建设海军到底耗去了多少 银两,至今无法精确统计。有统计说,清廷支付的舰船购造 费超过3000万两。再加舰船上各种装备器材的购置维持费、 舰队基地营造费及维持费等,对海军的总投资约在1亿两上 下,等于每年拿出300余万两白银用于海军建设,平均占其 年财政收入的4%强,个别年份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