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学堂
北洋水师学堂简论

“筹议海防”成为北洋水师学堂创建的重要因 素 ,在其存在的 20 年间 ,它所制订的规章制度以 及新的教育方式 、教学内容 ,成为清末各种军事学 堂开办的仿照的“成法”,在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史 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
一 、危机与觉醒 自 19 世纪中叶以降 ,西方列强势力大举侵入 我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 震”, 第 二 次 鸦 片 战 争“夷 兵 犯 津 通 而 根 本 遂 危”。[1]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
5. 淘汰与奖励 。对于报考者 ,首先进行初试 。 “如其合选 ,留堂习英文三个月”,由校长“甄别 ,择
其聪俊者留堂肄业”,成为正式学员 。“凡初选学 生到堂 ,第一年秋考 ,如不中试即行剔退 。第二年 秋考不中试 ,难其展限六个月 ,俟至次年春季再 考 ,如不中试 ,即行剔退 。”[3]
凡学生在堂肄业四年 ,由北洋大臣大考 ,择其 中式者 ,派上练船 。在船练习一年 ,凡大炮 、洋炮 、
19 世纪 70 年代后 ,边疆危机纷至沓来 。1874 年 “, 蕞尔小国”———日本竟敢藐视天朝上国 ——— 大清帝国 ,派兵进攻台湾 ,朝野上下为之震动 “, 筹 议海防”遂成舆论之焦点 。
加之 19 世纪 60 年代的“阿思本舰队”事件 , 使得清政府认识到建立自己海军的重要性 。李鸿 章清醒地认识到“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 ,舍变法与 用人别无下手之方 。”[1] 所谓变法指改革军事制
下辖会办 (副校长) 、监督 ,负责管理学校的行政事 务 。第一任总办为前船政大臣光禄寺卿吴赞诚 , 在吴勘定校址后 ,因“旧病增剧 ,不能转动 ,难期痊 愈”,由久充福建船政提调的二品衔分发补用道吴 仲翔接任总办 ,后又由吕耀升接任总办 。严复任 总教习 (教务长) 一职长达 9 年 ,1889 年晋升为会 办 ,1890 年又升为总办 。教务 部 门 设 总 教 习 一 员 ,分设驾驶 、管轮正教习各 1 人 ,聘请洋人充任 , 副教习无定额 ,由归国留学生充任 ,兵操 、汉文教 习各 1 人 。后勤部门设文案 、医官各 1 人 ,书记 2 人 ,司事 2 人 ,号手 1 人 ,鼓手 1 人 。
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的故事

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的故事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着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的故事从1880年到1900年,严复一直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
其间他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等,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在天津度过的20年,成为严复一生最辉煌的时期。
之后因工作关系,严复又多次来天津,因此他自称是“三十年的老天津”。
李鸿章看中严复将其调到天津严复(1854—1921),字又陵,号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他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占有显着地位,其中以西学最为显着,故康有为称严复是“中国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则把严复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一起,列为“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严复1867年考入左宗棠、沈葆桢等创办的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
学习五年毕业后,在军舰上实习。
1877年被派往英国保穆士德大学,不久转入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海军专业。
1879年毕业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严复被李鸿章看中调到天津,在新创办的海军学校——北洋水师学堂任职。
北洋水师学堂坐落在天津旧城东八里的贾家沽道东天津机器局东局旁(今东局子一带),校舍很好:“堂室宏敞整齐,不下一百余椽。
楼台掩映,花木参差,藏修游息之所,无一不备。
另有观星台一座,以备学习天文者登高测量。
”该学堂1880年由李鸿章创办,1881年7月落成并开始招收学生,学制为五年。
严复给学堂带来了现代海军思想严复的到来,给北洋水师学堂带来了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
05、洋务运动中的洋学堂

洋务运动中的洋学堂洋务运动又名自强新政或同光新政。
它在军事上,以“自强”为目标,仿效西方建立新式军事工业,创办海军,装备、编练新式陆军。
在经济上,以“求富”为目标,建立以官办和官督商办为主要形式的新式民用企业,“稍分洋商之利”。
在文化教育上,建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语言、科技、军事,派遣留学生。
文化教育是洋务新政中与军事、经济同等重要的内容。
“认识外国文字,通解外国言语”,以应外交需要,这是清政府兴办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的最初动机。
洋务教育由通解西语发端,根本原因是当时亟需翻译人才,是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语人才匮乏的刺激。
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咸丰皇帝逃往热河,临行前把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訢留在北京议和。
奕訢令先期被俘的英国参赞巴夏礼致信联军统帅联系,巴夏里遵嘱草成中文书信一封,但在信的末尾写了几行英文。
当时朝中文武无一人认识英文,不知所写何意,不敢立即发送。
后听说天津有一叫黄惠廉的广东人识得英文,于是急忙请黄惠廉来京。
黄到京后一看,几行英文不过是巴夏礼的英文签名及年月日。
巴夏礼的这次不大不小的玩笑深深地刺激了奕訢。
和议成后,痛定思痛,他立即与桂良、文祥联名上奏,要求开办外语学校。
奕訢在奏折中沉痛地说:“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①1862年7月,同文馆正式上课。
同文馆的创办是中国近百年来教育现代化①奕訢等人奏折,《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2679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的开端。
同文馆创办之初,只有英文馆,1863年添设法文馆并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设立的俄罗斯文馆归并进来。
1867年添设天文馆和算学馆。
1871年添设德文馆,1873年附设印刷所,所中有手摇印刷机7台,并备有中文活字和罗马体活字。
1876年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
同年,制定“八年课程计划”,学生不仅要学西语,而且要兼习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测算、万国公法、政治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等。
晚清时期历史事件

晚清时期历史事件清朝晚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下面是由店铺为你整理的晚清时期历史事件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晚清时期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没落的清王朝风雨飘摇,列强侵略,内忧外患,有志之士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口号,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
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
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
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北洋水师

大沽口炮塔
• 大沽口炮台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 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门户,海河要隘。是入京 咽喉,津门之屏障。自古即为海防重镇,素有 “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说。在中国近代史中, 大沽口炮台更是成为我国重要的海防屏障。从 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间,特别是第二次 鸦片战争期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 和政治特权,于1858年、1859年、1860年、 1900年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侵略战争。他们依 仗“船坚炮利”把大沽地区置于其铁蹄蹂躏之下, 甚至进逼京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侵略者 枪炮威逼下,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
近代中国第一所正规化的 近代海军学堂
北洋水师学堂
北洋水师学堂,又名天津水师学堂,1880 年8月19日经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 朝廷,于1881年8月正式落成的。1900年八国 联军入侵后停办。 北洋水师学堂,是中国北方第一所海军学 校。从 1881年开学至 1900年停办, 20年间培 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在此毕业的学生很多成为 北洋海军的骨干,不少人在甲午海战中为国捐 躯,有的成为后世名人。如现代女作家冰心之 父谢葆璋、民国总统黎元洪,人们熟知的著名 爱国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先生, 当 年都曾就读于天津水师学堂。
兴盛
• 北洋水师1888年成军,刚建成时亚洲第一、 世界第六,拥有大小船只50多艘,排水量 达4万多吨,成为亚洲第一舰队。 • 在人员方面,各舰的管带都是马尾船政学 堂中最好的学生,并且有一大半是出国学 习过军事技术的,有的还有过作战经验。 • 先进的舰船和优秀的作战将领,使得北洋 水师在成立之初耀眼于世界。
北 洋 水 师 的 兴 衰
小组成员:
李娜 1002034114 植保一班 王曌莹 1002034102 植保一班
初二历史新式教育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历史新式教育试题答案及解析1. 1998年是北京大学的百年诞辰,这所大学的前身是百日维新时创办的()A.京师大学堂B.商务印书馆C.北洋水师学堂D.南通师范学校【答案】A【解析】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是戊戌变法期间创办的,它的初名是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北洋水师学堂是1881年8月正式落成的;南通师范学校的是中国近代著名人物张謇于1902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等师范学校。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新式教育的开端。
2.在我国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正式废止是在A.1895年B.1905年C.1915年D.1925年【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中的废除科举制的史实,新的教育体制确定后,清政府于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
所以该题选B。
【考点】科举制废除的史实点评:科举制从创立到废除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命题的重点,同学们对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完善以及它的影响都要全面掌握。
3.中国近代,改变报纸不发表评论的传统,始于( )的创办A.《时务报》B.《民报》C.《新青年》D.《申报》【答案】D【解析】《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
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因历史原因停刊。
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
申报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改变了报纸不发表评论的传统,题目中的A项《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1854年严复

⊙1854年(清咸丰四年甲寅)1岁⊙ 1月8日(阴历清咸丰三年癸丑年十二月初十),严复出生于福州南台苍霞洲。
后有两妹,大妹适何,小妹适陈。
⊙ 1855年(清咸丰五年乙卯)2岁⊙ 1856年(清咸丰六年丙辰)3岁⊙ 1857年(清咸丰七年丁巳)4岁⊙ 1858年(清咸丰八年戊午)5岁⊙ 邻家打井,严复独自爬上井架大叫:“井打得好圆好圆!”已透出聪慧孩子的顽皮。
⊙ 1859年(清咸丰九年己未)6岁⊙ 1860年(清咸丰十年庚申)7岁入私塾读书。
⊙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辛酉)8岁严复遵父命回家乡阳岐随五叔严厚甫读经书。
⊙ 1862年(清同治元年壬戌)9岁继续跟五叔读书。
⊙ 1863年(清同治二年癸亥)10岁严复回苍霞洲家中,父亲请义序黄少岩来家坐馆教读。
黄少岩管教严格,除教经书外,还给严复讲宋、元、理学案和典籍,为以后他在学术研究上面打下了基础。
⊙ 1864年(清同治三年甲子)11岁继续在黄少岩的教导下学习。
⊙ 1865年(清同治四年乙丑)12岁黄少岩病逝,其儿子黄孟修来严家教学。
⊙ 1866年(清同治五年丙寅)13岁按阴历算,严复这一年14岁。
春季,严复遵从父母之命,与一王姓女子结婚。
⊙ 6月,父亲严振先因病而死。
家境贫寒,无法从师读书。
⊙ 12月,严复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沈葆桢创办的福州船政求是堂艺局。
⊙ 1867年(清同治六年丁卯)14岁 1月,求是堂艺局开学,因新校舍还未建成,暂时借用福州于山法雨堂上课。
⊙ 6月,新校舍建成,求是堂艺局搬到马尾的新校舍,改名为福州马尾船政学堂。
⊙ 1868年(清同治七年戊辰)15岁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
⊙ 1869年(清同治八年己巳)16岁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
⊙ 1870年(清同治九年庚午)17岁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
⊙ 1871年(清同治十年辛未)18岁在船政学堂读了五年书,以考列最优等在船政学堂毕业。
⊙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壬申)19岁与同学18人登“建威”号练习船练习。
南开中学创始人——张伯苓

南开中学创始人一一张伯苓张伯苓(1876 —1951)近代著名教育家。
原名寿春,天津市人。
1892年入北洋水师学堂。
毕业后入海军服役。
后停职从事教育工作。
1904年赴日本考察教育事业,回国后协助严修创办敬业学堂,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次年增设高等师范科。
1917年赴美国研究教育。
1919年创办南开大学,后又开办南开女子中学、实验小学等。
抗战期间,南开大学与其他学校改组为西南联合大学,他任校务委员会常委。
曾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1945年被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
1948年出任国民党考试院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由重庆回到北京,不久移居天津。
张伯苓先生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是中国奥运先驱。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造了中华教育史上一道辉煌篇章--------------- “南开”教育。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七七”事变后,南开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大学部先迁长沙,继迁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
1936年迫于抗战形式的紧要和南开学校的生存发展,张伯苓亲自入川,在巴渝大地的嘉陵之津先后购地800余亩,创办了被千百万重庆人赞誉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摇篮"的重庆南开中学。
1938年7月,张伯苓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
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45年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1946 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48年6月,他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
1949年没去台湾,留在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伯苓称赞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曾致电周恩来表示祝贺。
1950年5月,从重庆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
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
他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
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刻苦奋斗,颠扑躅蹶,矢志不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天津市河东区的东局子,坐落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这里曾是我国第一所正规化的近代海军学堂——大名鼎鼎的北洋水师学堂所在地。
北洋水师学堂是近代中国众多军事学堂中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一所,在《光绪纪要》中,北洋水师学堂被推崇为“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之本”。
19世纪60年代清朝的统治面临着内忧外患,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一些封建统治阶层中的有识之士如李鸿章,严复等主张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由此洋务运动兴起。
北洋水师学堂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因此洋兵船陆续增置,驾驶、管轮两项需才甚亟”,而于1880年8月22日(光绪六年七月十七日)倡议筹办的,着重于为北洋水师培养军事人才。
它采用西方先进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培养出大批有影响的军事人才.关键字:近代中国,北洋水师学堂,人才,教育。
近代中国第一所正规化得海军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一.北洋水师学堂建立的历史背景19世纪60你年代的清政府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名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逐渐加深,社会各阶层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其中地主阶级洋务派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为出发点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由此掀起持续30多年的洋务运动。
在这期间兴办了一批企业,创建了海军和一些新式学堂。
鸦片战争后,清朝一些有识之士对海洋方面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陆续提出了应对之策。
林则徐堪称为清朝高级官员中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特别重视学习和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及装备,大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方略。
思想家魏源接受林则徐的委托,编撰出一百卷的伟大著作《海国图志》。
提出了建设海军海防的一系列主张,开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之先河,成为杰出的海防思想启蒙家。
魏源指出,抵御强敌入侵的上策是要“严修武备”,尤其要严修海上武备,因为入侵之敌主要来自海上。
他指出:“夷之长技,一战舰,二火炮,三养兵练兵之法”,主张必须老老实实向西方国家学习。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再次落败。
清朝有更多的高层人士看到了英法联军海军舰队的巨大优势,于是创建强大海军以御外侮,被列入清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由于中国缺乏工业及其造舰制炮的技术和人才,咸丰皇帝决定向西方购买一支舰队。
于是便有了一支挂洋旗的“阿思本舰队”,朝野舆论一片哗然;清政府不得不遣散了这支不伦不类的舰队。
在此次付出昂贵的“学费”之后,中国人充分领略了海权在握的西方列强的狼子野心。
19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的“洋务运动”,在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重重环视下,紧锣密鼓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一大批军工企业应运而生。
1866年,在左宗棠再三请求下,清政府终于在这一年批准创办了福州船政局。
这是中国近代海军海防事业的第一个也是极其宝贵的造舰育才大基地。
但清朝高层内部的思想并未能真正统一,因此海军海防事业不得不在泥泞道路上艰难跋涉。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湾。
此事虽以和谈告终而未开启中日战端,却在中国朝野引起强烈震动并在清廷内部引发了一场“海防大讨论”。
其中,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最令人瞩目,充分陈述了海军海防问题在当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此后,李鸿章又急切进言呼吁购买铁甲巨舰。
而建立新式军队不仅需要坚船利炮,更需要驾驶、指挥、轮机等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又是原有科举制度所培养不出来的。
因此建立新式学堂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中国最早培养海军人才的新式学堂是186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建船政局,即后来的福建船政学堂。
事实证明这一明显带有试验性质的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一间新式学堂对于偌大一个中国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因为天津拥有当时号称“亚洲最大军工厂”的天津机器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开为商埠,是直接与西方交流的重要窗口;更重要的是天津是北京的东大门,在此培养新式人才不仅便于随时了解学习进展,更为就近训练新军保卫京畿提供了基础。
因此,李鸿章决定在天津创建北洋水师学堂,就地培养人才。
二.北洋水师学堂的的发展历程北洋水师学堂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因此洋兵船陆续增置,驾驶、管轮两项需才甚亟”,而于1880年8月22日(光绪六年七月十七日)倡议筹办的。
清廷先委派前船政大臣光禄寺卿吴赞诚筹办水师学堂有关事宜,后因吴有病在身,不能继续胜任此职,1881年5月朝廷改派久充福建船政提调的二品衔分发补用道吴仲翔继任。
光绪七年七月校舍落成,坐落在天津卫城东三里天津机器局一带.北洋水师学堂在初建时的学堂设备是非常先进的,“堂室宏敞整齐,不下一百余椽。
楼台掩映,花木参差,藏修游息之所,无一不备。
另有观星台一座,以备学习天文者登高测望,可谓别开生面矣。
”这样的办学条件在当时的中国可以称得上是第一流的。
该校设置了较为齐全的管理机构,有行政、教务和后勤三个部门,所有经费由北洋海防经费内开支。
因为创建该校的初衷是为一支有战斗力的海军输送人才,所以对于挑选入校学生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要经过初试,复试,还有一个月的实习期。
由于这种专门学习西方技能的学校在当时是新生事物,民间有很多人对这种不习孔孟,不走科举之路的学堂抱以怀疑的态度。
因此,学校成立之初竟一度面临“投考者或资质平庸、或年纪过大,终少出色之才”,甚至是无人报考的窘境。
为应对这种局面,李鸿章分析原因并采取一些措施使投考的人逐渐增多。
李鸿章曾对学子未来的前景做了十分乐观的展望,“今日之学生,即他日之将佐,投考该学堂,将会有远大之前程”。
同时北洋水师学堂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不仅能成为军事人才,在其他领域也能有所建树。
学堂在办学方面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学规范,其所设立的课程除了轮机、驾驶、兵操等专业课程外,学生还必须修习英文、数学、化学、物理、地理、天文等课程。
同时还坚持大量使用外国教官授课,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西方科技精华。
为保证育才成功,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严格规章制度,“奖勤罚懒,褒优汰劣”是其精髓。
《学堂章程》中规定了学员在生活、学习、考试等诸多方面的规范,成为后来其他海军学校兴办时所积极效仿的榜样。
1893年(光绪十九年),天津水师学堂学制改为7年,即课堂课4年,船课3年。
加大了实践的比重,使学生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
6月17日凌晨,侵略军攻陷了大沽口炮台,接着将大批人马开进了天津。
27日早晨,以俄军为主的一支部队,倾泻无数炮弹,创建于1868年的天津机器局随之成为战场,机器局城垣内的水师学堂连同其所在的机器局均毁于战火。
至此,一座投资巨大、苦心经营30余年的机器局和经营20年的水师学堂全部毁于外国列强之手。
可叹这些洋务运动的成果,本来是为抗御外敌而创立的,但它终究还是被外敌毁灭,其所在之地丧失了中国主权。
先是俄军占领;继又成为法军营盘;再后来被日军盘踞;日本降伏后,又由美海军陆战队接管;直到1947年7月美军撤离,这块土地才回到国人手中。
如今,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运输学院的所在地。
早年屈辱的一页已经成为绝不可以忘怀的历史。
三.为国育才,推动社会近代化发展北洋水师学堂,是中国北方第一所海军学校。
北洋水师学堂从 1881年开学至 1900年停办,20年间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有的成为后世名人。
如现代女作家冰心之父谢葆璋、民国总统黎元洪,人们熟知的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先生,当年也就读于天津水师学堂。
在校期间,张伯苓如饥似渴地学习近代科学知识,是该学堂驾驶科最好的学生。
因受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时任学堂总办严复影响,后来走上救亡图存、开办教育之路。
此外,北洋水师学堂的毕业生中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北洋海军的骨干,仅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就有 20多名毕业于该学堂的军官为国捐躯。
据史料记载,北洋水师的主力舰艇中,均有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任职,同时参加了中日战争。
公元1894年9月17日(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八日)中午11时左右,中日两国的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遭遇,展开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海战。
在这个不普通的日子里,众多天津水师学堂毕业生的身影又一次闪现。
天津学生在当时基本都是舰艇中一线基层军官,在他们的指挥下,炮位的士兵们给予日军一次又一次地迎头痛击。
甲午海战中,最为让人熟知的恐怕就是“致远”舰和它的管带邓世昌了。
当时在邓世昌指挥下,“致远”号与敌奋战,中弹累累。
在激烈的战斗中,炮弹垂尽。
这时,恰与日舰“吉野”相遇。
邓世昌决意与之冲撞,同归于尽。
天津水师学堂毕业生大副陈金揆亲自掌舵冲向“吉野”。
但不幸的是“致远”被鱼雷击中,锅炉迸炸,舰身破裂而沉没。
全舰官兵除7名遇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对于水师学堂涌现出如此之多的人才,李鸿章为此欣慰:“臣于天津创设水师学堂,将以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之本。
”1.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严复提到北洋水师学堂就不能不提严复。
他是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西学最为显著,被康有为称为“中国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则把严复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一起,列为“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严复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五年毕业后,在军舰上实习。
1877年他被派往英国保穆士德大学,不久转入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海军专业。
1879年毕业回国后,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28岁的严复被李鸿章看中调到天津,在新创办的海军学校——北洋水师学堂任职。
严复的到来,给北洋水师学堂带来了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
由于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有方,加之严复对李鸿章曾有所表示,因此他由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一直升至总办(校长)。
特别是在总领校务的时候,严复大力主张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军事方法,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因此将自己在格林尼茨海军大学中学到的有关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引入课堂,传授给学生,使“堂中所授繁难诸学,多为从前闽厂驾驶学堂所未及深”。
同时,严复又是一位提倡维新救国的启蒙思想家,坚信只有“开民智”才能使国家富强,1895年,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完成了被后世称为不朽译著的《天演论》,这部举起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启蒙大旗的著作深刻影响了毛泽东、鲁迅、胡适等一大批中国志士,同时也被看做是维新运动到来的先声。
他还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可以说在天津度过的20年,是严复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之后因工作关系严复又多次来天津,因此他自称是“三十年的老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