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分析
解读《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

解读《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山东省临邑县兴隆镇西袁学区小学陈恒利郎玉香邮编:251505 电子信箱:*****************本文主要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战争故事情节的分析,浅析作者描写战争的艺术。
本文由官渡大战之两雄对决;赤壁大战之壮志难酬;彝陵大战之蜀帝遗恨等三部分组成。
通过对这三部分的分析,总结作者对战争描写的深刻之处:他叙述的重点并不放在战场上厮杀场面的面,更突出的是描写战争前后敌我双方的智谋较量也即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智、斗武、斗勇结合起来。
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都做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的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
《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其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在纷繁的战争描写过程中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
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军事实力,他与战争各方的政治状况、人心向背、战争的正义与否都密切相关。
《三国演义》因其战争描写的深刻性被认为是中国人写的描写战争的史诗性作品。
一、官渡大战之两雄对决两雄者,袁绍、曹操也。
袁绍乃布衣之雄,能聚人不能用人。
曹操奸雄,奸则奸矣,其雄才大略也昭然若揭。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曹操深谙此道,是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举措,首先给自己在政治上“正名”以示其名正言顺。
其次,其“唯才是举”的人才观,又给自己的霸业走向成功增加了筹码。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武为表,文为里。
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
文所以视利害,辨安危;武所以犯强敌,力攻守也。
”其“武力为表,智谋为里”的兵家思想申明谋略的重要性。
惜哉袁绍,不谙此道,崇尚武力,刚愎自用,终致败亡。
还是在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袁绍就问过曹操:“若事不辑,方面何所据?”曹操反问道:“足下意欲若何?”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战争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众多英雄人物在战火中展现出了自己的勇猛、聪慧和忠诚。
例如,关羽单刀赴会,一刀三斩华雄;张飞勇猛无畏,单枪匹马击退魏军等都是战争描写中的经典形象。
这些英雄形象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英勇,也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成为读者崇拜和敬仰的对象。
四、战争描写充满情感。
三国时期的战争是悲壮的,是英雄气概的体现。
小说中战争的描写往往伴随着许多悲壮的情节,比如赤壁之战中刘备与张飞告别的场景,吕布被杀的惨烈描写,甚至刘备临终前对刘禅的嘱托等。
这些情节中流露出的悲壮和情感,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战争的叙事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不幸。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以其壮丽的气势、丰富的策略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满情感和准确的历史背景成为小说的精彩之处。
读者通过对这些战争描写的阅读,不仅能在文学艺术上得到享受,更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斗志。
浅谈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浅谈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第一篇:浅谈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浅谈《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一个各方势力军阀割据、战争频发的换乱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宏大的战争史。
而《三国演义》就是以这个历史时期为题材的,描写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的伟大历史小说。
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历史性再现,因而战争描写成了小说的主基调,体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最为突出的特点如下: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
小说写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例如空城计;或分伏击战、偷袭战,例如诸葛亮六出祁山;或分阵地战,游击战,例如周瑜火烧曹操大军,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诸种形式的战争在作者笔下千变万化,互不重复,各具特点,表现出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
同中求异,构思精巧。
如同是南征,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而曹操的南侵则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
虽然战争总是在紧张、惊险、激烈的气氛中进行,但有时赋予英雄史诗般的激昂格调,如赤壁之战、七擒孟获;有时则显出从容不迫的安详,比如空城计中诸葛亮专心弹琴、赤壁之战中庞士元挑灯夜读,动中有静,余味无穷。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
胜负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摘要:《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其中的战争是很激烈,很热闹的,但里边也很有一些讲究和门道,值得我们去思索和体会。
本文结合专门描写战争的古书《孙子兵法》和《左传》,分别从战争描写的结构、视角、语言特点、叙事节奏、情节描写、描写手法等六个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艺术《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其中的战争是很激烈,很热闹的,但里边也很有一些讲究和门道,值得我们去思索和体会。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文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国的战争描写既符合冷兵器时代大小规模战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主帅的“谋略”得失为成败关键的原则,为军事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具有科学价值的材料,又不失优美的文采,刻划了一个系列化的历史人物的艺术长廊。
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那么,它在战争描写方面的主要艺术特点都有哪些呢?一、战争描写符合古代战争规律小说战争描写体现了以“人谋”为成败关键的原则。
作者在第三十八回借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口向刘备点明“三分天下”的大计时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①”人谋即战略战术的正确安排。
在小说数量众多的大大小小战争描写中,最终获胜的一方,必是主将运用了正确的战略与战术,战前戒骄戒躁,审时度势,谨慎用兵的结果。
高明的主帅甚至能预料敌人的动机,两兵虽未相交,却已胜券在握。
反此道而行的一方则必败无疑。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赵学丽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军事思想谋略的应用战争描写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善于描写战争,提供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而且这本书在描写军事战争的同时,也不失文采。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_三国演义_的战争描写艺术_周松英

!""#$%初中生版战争描写艺术名著赏析一、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整体描写匀称和谐,重点突出《三国演义》中描写得最成功的战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这三次战役对天下局势的形成有重大的作用。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胜袁绍而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与孙权之间的战斗,在此战役中,刘备在痛失关羽和张飞两员大将后,不听劝谏,为兄弟报仇,结果自己也在战争中身亡。
二、把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注重描写战前形势的分析、力量对比,参战各方之间以及某方内部的矛盾层次,战争过程中主观人为对于客观形势的转化作用。
斗智与斗争相交错,在战争过程中逐渐揭示胜负的决定因素。
例如赤壁之战,曹操率军南下,吴国孙权本来无心抵抗,欲投降曹操。
诸葛亮为了刘备的利益,智激周瑜。
诸葛亮故意曲解曹操《铜雀台赋》中的“揽二乔”,使得周瑜勃然大怒,因而孙权决计破曹操。
赤壁之战,虽然双方力量悬殊,但诸葛亮善于分析当时形势:虽曹军号称百万,其实只不过十五、六万,且疲惫已久;所得袁绍之兵有七、八!周松英主持:马超勤《三国演义》的!&!""#$%初中生版名析赏著万,他们对曹操不会忠心耿耿;北方军士不习水性,不利于水上作战。
所以曹军虽然数量多,不足以惧怕。
吴国虽然只有五万兵,但是精通水性、勇猛善战、精壮强悍,必然会大败曹操。
由于诸葛亮的正确分析,树立了战争胜利的信心,鼓舞了将士们的勇气。
在斗争中诸葛亮和周瑜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曹操上当受骗。
例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使得曹操错杀蔡瑁、张允;黄盖受刑假降曹操,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献连环计。
这些战略、战术的正确运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虽然曹军强大,但是由于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致使曹操失败,从而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再如官渡之战,在战前田丰和沮授也分析了战前的形势:曹操起兵从许都而来,袁军应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举。
但袁绍所信逢纪的谗言,不但不听从田丰的意见,而且还要杀田丰,因此袁绍的刚愎自用,袁军内部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
《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分析资料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自学考试毕业论文题目(中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汪慧倩准考证号:指导教师:李昱2012年12月21 日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
论文中所引用是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独自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汪慧倩 2012 年 12 月 21 日目录1.引言 (4)2.智谋天下 (5)2.1 懿亮之争,斗智斗勇 (5)2.2 赤壁之战,彰谋显略 (6)3.计与争锋 (8)3.1外交斗争—无间道之反间计 (8)3.2军事斗争—心理战之空城计 (9)4.战术风云 (10)4.1 后发制人—官渡之战,声东击西,以少胜多 (10)4.2地利之战—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以弱胜强 (11)5.结束语 (12)6.参考文献 (12)论三国演义战争艺术特色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它大小共计四十多场,场场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它能让读者充分领略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深刻感受变幻莫测、星移斗转的战场风云,获得酣畅淋漓的精神愉悦。
它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在这些战局中作者突出了智慧的力量,把握了战争的焦点,洞悉了战争的变化,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历史战争智慧深刻1.引言《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意义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意义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逼真的战争场景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为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资源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以及这些战争所承载的意义。
1. 战争描写模式1.1 单挑和群雄混战《三国演义》对于战争描写采用了多种模式。
其中之一是单挑,表现了英勇战士之间的交锋。
关羽与华雄、张飞与吕布等对决场景极具激烈性和紧凑感。
此外,群雄混战也是《三国演义》中常见的战斗形式,例如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等都展示了各方势力在巨大规模上发生冲突。
1.2 攻城与围困攻城与围困也是《三国演义》中常见的战术手段。
刘备攻打荆州时,曹操对付刘备的攻势时常采用围困战术。
关羽围城令曹操陷入困境的故事也成为了流传甚广的经典描写。
2. 战争意义2.1 政治斗争与合纵连横《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并非简单的血腥冲突,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政治斗争。
各个势力通过战争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巩固统治地位等政治目标。
而合纵连横则是各方智者所采用的策略,通过利用战争形式来达到政治联盟的目标。
2.2 忠诚与背叛《三国演义》中,一些人物在战争中展现了忠诚和背叛之间的选择。
例如曹操身边的贾诩,他以智谋帮助曹操在战场上屡屡取胜,然而最终出于民生不得已离开曹营;关羽向刘备效忠,在长坂坡之战中表现出了对主公无尽忠诚,即使面对死亡,也坚守信仰。
2.3 英雄气概与悲壮味道《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是以英雄气概和悲壮情调为主线的。
无论是吕布的浴血奋战、刘备的群英会、还是诸葛亮献计连环计,都在展示出人物对于忠诚、荣誉和理想信念的追求。
结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冲突和恶斗,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复杂而真实的政治斗争和人性之间的纠葛。
在这些战争场景中体现出来的意义包含了政治联盟、忠诚与背叛、英雄气概与悲壮味道等方面,这也使得《三国演义》成为文学作品和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自学考试毕业论文题目(中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汪慧倩准考证号:指导教师:李昱2012年 12月 21 日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
论文中所引用是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独自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汪慧倩 2012 年 12 月 21 日目录1.引言 (4)2.智谋天下 (5)2.1 懿亮之争,斗智斗勇 (5)2.2 赤壁之战,彰谋显略 (6)3.计与争锋 (8)3.1外交斗争—无间道之反间计 (8)3.2军事斗争—心理战之空城计 (9)4.战术风云 (10)4.1 后发制人—官渡之战,声东击西,以少胜多 (10)4.2地利之战—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以弱胜强 (11)5.结束语 (12)6.参考文献 (12)论三国演义战争艺术特色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它大小共计四十多场,场场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它能让读者充分领略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深刻感受变幻莫测、星移斗转的战场风云,获得酣畅淋漓的精神愉悦。
它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在这些战局中作者突出了智慧的力量,把握了战争的焦点,洞悉了战争的变化,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历史战争智慧深刻1.引言《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
它是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当时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以其生动,凌厉的笔墨描绘出了三国历史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历史文化都极具时代特色,三国演义中一共描绘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小到军阀混战,大到王朝覆灭,作者罗贯中以战争为轴,将乱世三国70余年的历史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三国演义中对战争的描写更是让读者刻骨铭心。
如临其境。
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六个词:丰富、深刻、生动。
所谓丰富,是指他描绘出了三国战争的多姿多彩,或以弱胜强、或以强制弱、或先胜后败、或败中取胜等等每场战争都各具特点。
所谓深刻,是指通过艺术描写,反应了三国的战争艺术,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等等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启示,所谓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战争其实就是各个人物之间在军事政治上的分歧,战争的爆发必定会牵涉军事与政治,二者合二为一,相互影响,三国演义中每一场战争的描写,都是以每一次政治斗争为前提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军事斗争发生之前必定会发生政治斗争,而军事斗争永远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通过对各个展战役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非常注重谋略,谁能在战略中寻得先机,谁就能在战略中取得主动权,所以说谋略在双方斗争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而在一些战争之前通常都会进行几次政治外交,其目的是为了促使有利条件向自己一方转化。
在三国演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战争有:官渡之战(第三十回),赤壁之战(第三十回至第五十回),夷陵之战(第八十一直八十四回),这三次战役最具历史代表性,他们影响着整个三国的历史进程。
接下来我们就谈谈这个战中所用到的一些智谋与战略2.智谋天下古语有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战争胜败的原因,除取决于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外,还取决于指挥者采取的战略战术。
《三国演义》在进行战争描写时,除了对交战双方的实力进行交代外,还用大量笔墨来写双方主帅之间的斗智斗勇。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写战争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写战争不着力写武力相斗,而更注重写智谋较量。
在洋洋洒洒百万言中,写用智几乎随处可见,从而使全书增光溢彩,“瑰伟动人”。
2.1 懿亮之争,斗智斗勇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司马懿是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的。
正是因为有了司马懿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败。
最后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实际上是死于跟司马懿的对抗当中的,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军事较量则将三国演义所描绘的战争艺术完美表达。
如“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和“上方谷司马受困”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相互斗智。
在首回合较量中,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大败蜀军。
而在接下来的较量中,司马懿使诈降计反被诸葛亮识破最终大败。
前两回合,两人互使诈计,各有胜负。
第三次较量时,双方费尽心思,使出浑身解数。
将整个战争色彩推向高潮。
先是司马懿为消耗蜀军粮草而坚守不出。
到诸葛亮在察看了上方谷地形后,想到破敌之计。
秘令手下造木牛流马,用来运输粮草。
司马懿得知后,派人劫得数匹木牛流马,用来运送己方的粮草不想正中诸葛亮下怀,粮草被蜀军截去。
而当司马懿前去救援时,又中伏兵,狼狈而逃,且差点丢了性命。
此后司马懿变的更加小心翼翼,只与蜀军对峙而不出战。
在此情况下,诸葛亮又生一计,先是故意让魏军多次劫得蜀军粮草,使魏军上下麻痹轻敌,接着又派人散布他不在祁山的消息。
司马懿大喜,一面派人攻打祁山大营,一面领兵去上方谷“烧其粮草”,结果自己险些命丧上方谷,不但没攻得蜀军祁山大营,反而丢了自己的渭南大营,并且“十伤八九,死者无数,余众奔过渭北逃生。
”这些都生动反映了双方在战争中的斗志斗勇,足智多谋。
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
他相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过程当中一次又一次地输。
司马懿不停地在和诸葛亮“磨”,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着你。
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牛皮糖”战术:打不赢也打不垮,你急我不急,粘你没商量。
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
在这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
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了他们的智谋。
2.2赤壁之战,彰谋显略“赤壁之战”是小说精彩部分之一。
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有关篇章记载的史料着意剪裁,组织润色而综合写成的。
作者匠心独运,设计精巧。
主要写了魏、蜀、吴三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赤壁地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大战之前,三方却先进行了一场奇智异谋的较量,它启示人们:智术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一、诸葛亮“隆中奇策、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便挥师南征,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刘备兵败当阳,东吴上下人心惶惶,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建议刘备开始实践其战略大计:联吴抗曹(见42回)。
“联吴抗曹”’的目的是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是诸葛亮在分析了天下形势后提出的图兴汉室的根本大计.早在隆中时,他就向刘备分析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38回)刘备只有取代庸弱的刘表、刘璋,据荆、益二州,先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才有可能图兴汉室。
这也被后人誉为“千古奇策”。
众所周知它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劣敌优”的经典战例。
赤壁战争之前,已在北方的军阀混战中,破陶谦,平张绣,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击乌桓,纵横天下,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接着又乘势挥师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荆州不战而降,刘备节节败退。
当曹操以八十三万大军逼近长江、挥师江南的时候,与其对抗的孙刘联军仅有五万人马,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这场战役的描述可以概括为以智取胜。
因为这次战役虽然用了八回的篇幅铺写,但真正的战场厮杀却只有一回,其他几回都是人物间计谋智慧的比拼。
二、周瑜黄盖“苦肉诈降、东风助火”的战术诸葛亮草船借箭以后,又不谋而合地与周瑜一起提出了火攻曹操水旱大营的作战方案。
恰在此时,已投降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受曹操的派遣,来到周瑜大营诈降。
心如明镜的周瑜又装聋卖傻,将计就计,故意接待了二蔡。
一天夜里,周瑜正在帐内静思,黄盖潜入帐中来见,也提出火攻曹军的作战方案。
周瑜告诉黄盖:他正准备利用前来诈降的蔡中、蔡和为曹操通报消息的机会,对曹操实行诈降计。
并说:要使曹操堕于诈降计,必须有人受些皮肉之苦。
于是周黄二人便上演了一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好戏。
另外,周瑜等虽然确定了火烧战船的作战方案,但曹操水军战船各自独立,一船着火,他船尚可以迅速离去。
为了为火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周瑜又巧妙地让庞统潜至曹营,为曹操献上了将战船拴到一起的“连环计”。
最后巧借东风,黄盖诈降,深入曹营,曹军战船一时俱燃,因各船已被铁锁连在一起,所以水寨顿时成为一片火海。
大火又迅速地延及北岸的曹军大营。
危急中,曹操在张辽等十数人护卫下,狼狈换船逃奔北岸。
孙刘的各路大军乘胜同时并进,曹军被火焚水溺、着枪中箭而死的不可胜数,曹操本人也落荒而逃。
周瑜、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至此取得重大成果,它是孙刘联军取得赤壁大战胜利的重要计谋之一。
3.计与争锋战争不但是军事实力的较量,也是战役谋略的比拼。
我国古代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
在《三国演义》中,无论是其描写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还是各种人际关系,都大量运用了各种计谋。
正所谓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前人从战争中总结出了各种谋略形成了三十六计,而读《三国演义》能使人增长智慧,就如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日本的商业界把《三国演义》列为必读书类,将其中的战争谋略运用到商界中而大获收益。
所以说用心去读三国演义,便可收获其中的一些计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从此处得可知有心者可以好好利用其中的一些计谋来助于自己。
而我们在三国中可以看到那些谋士无论是在外交斗争、政治斗争还是在军事斗争中都采用了一些小小的计谋来帮助自己解决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甚至能够帮助自己在战场上由败转胜。
3.1外交斗争—无间道之反间计其中就以“反间计”来举例子,通过查找资料可得知它主要有二方面的含义:一是巧妙地利用敌方的间谍为我方所用,一是当敌方某个将领对本方构成威胁时,故意捏造他为我所用的假证据,以离间对方领导层内部之间的良好关系,使敌方高层最终舍弃这个将领,为我方拔去“眼中钉”。
孙子说,“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唐人杜牧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