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艺术特色
三顾茅庐具体语言赏析

三顾茅庐具体语言赏析三顾茅庐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传说的典故,它讲述了诸葛亮三次前去拜访刘备的故事。
这个典故被后人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简单却充满了深刻的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忠诚和信仰,更是对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一种理想化表达。
在现代社会,三顾茅庐的精神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道德榜样,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诸葛亮是刘备的忠实臣子,他深知刘备的雄才大略,希望能够为他效力。
于是,他三次前去拜访刘备,表达自己的忠诚和愿望。
第一次,他到了刘备的府邸,但被门卫拒之门外;第二次,他写信给刘备,但被刘备的侍从马谡嘲笑;第三次,他冒着风雪,穿越千山万水,终于见到了刘备。
刘备被他的忠诚和才华所打动,于是任命他为军师,从此开始了一段传奇的合作。
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是其中蕴含的内涵却是非常丰富的。
首先,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忠诚的崇尚。
诸葛亮为了表达自己的忠诚和愿望,不惜冒着风雪,穿越千山万水,三次前去拜访刘备。
这种忠诚的精神,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所崇尚的,也是现代社会所应该学习的。
在当今社会,诚实守信、忠诚守信的品质已经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其次,三顾茅庐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一种理想化表达。
在古代中国,人们讲究的是礼义廉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诸葛亮三次前去拜访刘备,不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更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诚意和忠诚。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人们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交往方式,即以诚相待,以忠相待,以信相待。
最后,三顾茅庐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诸葛亮为了能够为刘备效力,不惜冒雪穿越千山万水,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执着。
刘备被他的忠诚和才华所打动,于是任命他为军师,从此开始了一段传奇的合作。
这种忠诚和执着的情感,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所崇尚的,也是现代社会所应该学习的。
三顾茅庐抑扬顿挫的赏析

三顾茅庐抑扬顿挫的赏析“三顾草庐”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章节。
从第35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司马徽推荐诸葛亮起,至第39回《博望坡军师初用兵》止,都与“三顾草庐”有关,占了整整五回,相当于《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中的二十四分之一。
《三国演义》何以用这么多篇幅写“三顾草庐”呢?这是因为,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重要人物,《三国演义》的中心人物,正是诸葛亮的“出山”辅助刘备,才使刘备先取得荆州作为根据地,后进取四川建立了蜀国。
可以说,没有诸葛亮的“出山”就没有刘备的基业,没有后来的蜀国,也就没有三国时代。
抓住这样一件大事,罗贯中着力描写,单是这一点,就显示了罗贯中高超的历史眼光和卓越的艺术构思。
从第35回起,罗贯中即为“伏龙、凤雏是何许人”设立了悬念。
刘备为蔡瑁所逼,跃马过檀溪,脱离了危险,来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庄院。
司马徽一见刘备,就从刘备的气色中测知“公今必逃难至此”,表明司马徽是个非凡人物。
而后由司马徽提问刘备:“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遇耶?”刘备归之于“命途多蹇,所以至此”。
司马徽否定了刘备的回答,直接了当地指出:“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
”刘备不服,与之抗辩说:“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
”认为他左右有文有武,不能说没有人才。
司马徽再进一步否定了刘备的回答:“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
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也就是说,在司马徽看来,关羽、张飞、赵云的确是“万人敌”的武将,但孙乾、糜竺、简雍这些人不过是“白面书生”,并非规划政治、匡治天下的大政治家、大战略家,凭这些“白面书生”是不能建功立业的。
刘备听说后,才承认这一事实,但又诿之于客观:“备亦尝侧身以求山谷之遗贤,奈未遇其人何!”司马徽接着告诉他:“‘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何谓无人?”有大才能的人是有的,就看你是不是访求他们:“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
三顾茅庐赏析

《三顾茅庐》赏析
本文略写了刘备前两次拜访,详写第三次拜访。
文章特点明显:
1、运用了鲜明的对比。
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
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2、精妙的比喻。
本课共有三个精妙的比喻句,比喻句的结构大体相似。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刘备听了顿时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我得到了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本课最精彩的部分是第三自然段,精彩在哪?其一,是细节描写。
作者按顺序娓娓道来,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刘备对人才的敬重与虔诚。
精彩之二,环境烘托。
本段开头有一段秀丽的环境描写。
如“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一,《三国演义》是许多人从小就熟悉的故事。
其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节可谓是数一数二的经典场景。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刘备三顾茅庐呢?
首先,从情节上来看,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节设计得非常巧妙。
刘备在此前多次向诸葛亮求贤若渴,而诸葛亮则一直潜心研究典籍,不露锋芒。
这时,刘备故意前往草庐,利用三顾之情,让诸葛亮自愿成为他的谋士。
这种反转和情节设计的巧妙,使得整个情节紧凑有趣,令人印象深刻。
其次,从角色塑造上来看,刘备三顾茅庐还呈现了刘备和诸葛亮两个角色的特点。
刘备表现出了他的果敢和坚定,他毅然前往茅庐三次,为自己的大业不懈追求。
而诸葛亮则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深度思考,他通过天文、地理、人情等方面的发掘,得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为刘备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才华。
最后,从文化价值上来看,刘备三顾茅庐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个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重视人才的传统,也折射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治国理念。
这种思想观念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刘备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经典情节,它通过精心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才观念和治国理念。
- 1 -。
《三顾茅庐》写作特征解读

《三顾茅庐》写作特征解读首先,该诗的描写手法简练明快,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感。
首联“人生好比寄宿鳞鲤,"这句话用了一个简单的比喻,将人生的坎坷和艰难与寄宿的鳞鲤进行了类比,通过生动的比喻使诗意一下子展开,引起读者的共鸣。
全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诸葛亮的才智和刘备的信任,让读者耳目一新。
其次,该诗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第二联“中山靖王,世代杰出一人”,第三联“天星斗突显,孔明何其难寻”,分别强调了刘备和诸葛亮的非凡之处,使人对他们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和才能。
再次,该诗创造了一种悬念和紧迫感。
第四联“前番慧眼,握时之柄,卧费推三顾,舍家难得,天意常偏,为尔调贤,诚哉此谓有他难?!”这一组描写创造了一个悬念,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气氛。
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了想要知道刘备在三次茅庐之行中的命运的欲望,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最后,该诗展示了刘备的坚定信仰和勇气,以及诸葛亮深藏不露的才华和智慧。
第五联“三顾诸葛,却为天子,留待先生,卧疾知须”,第七联“骥龙喷辞郁金香,难得作诗玩巧童”,通过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刘备面对艰难困苦时的坚持和勇气,以及诸葛亮深藏不露的才智和智慧。
这种展现人物内在特质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令人动容。
总的来说,该诗以简练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绘、悬念和紧迫感的营造展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坚定的信仰和勇气,以及诸葛亮深藏不露的才华和智慧。
通过这种手法,诗歌令人印象深刻,展现了人物形象和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三顾茅庐的语言技巧分析

三顾茅庐的语言技巧分析
“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来到草庐拜访诸葛亮。
这个典故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达成某个目标,经过多次尝试和努力。
其语言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拜访诚恳:刘备的态度非常诚恳,表示自己需要一个能够辅佐自己的人才,而且非常希望能够得到诸葛亮的帮助。
2. 表达需求:刘备在每次拜访中都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即希望诸葛亮能够辅佐他,共同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3. 赞美对方的能力:刘备在每次拜访中都赞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卓越能力。
这样的赞美对别人来说往往是一种鼓舞和认可,能够增加对方帮助自己的意愿。
4. 诚意与坚持:刘备通过多次拜访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并且不放弃,坚持不懈地向诸葛亮求助。
这种诚意和坚持往往能够打动对方,让对方对自己产生认同感,并增加自愿地帮助自己的可能性。
5. 言辞恳切:刘备在每次拜访中的言辞都非常恳切,表达了自己的迫切需求和对诸葛亮的强烈期望。
这样的言辞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对其帮助的重要性,从而更愿意提供帮助。
总之,“三顾茅庐”的语言技巧在于以诚待人,表达明确的需求,赞美对方能力,
诚意与坚持,并通过恳切的言辞打动对方,从而获得对方的帮助。
这些技巧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运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互动。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09 名著阅读(含解析)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09 名著阅读1.【2018年中考广西桂林卷】名著阅读回得五庄观,那大仙又让道童抬一大锅油出来,架起干柴,发起烈火。
顷刻间,那油锅热腾腾。
大圣见那台下西边有一个石狮子,便咬破舌尖,把石狮子喷了一口,叫声“变”,变作他本身模样。
油锅滚透后,大仙说:“把孙行者抬下去!”二十个小仙扛将起来,往锅里一掼,“砰”的一声响,溅起些滚油点子,把那小道士们脸上烫了几个燎浆大泡!只听得烧火的小童喊道:“锅漏了!”原来是一个石狮子在锅里。
以上文字出自《西游记》,这位大仙是_______(名字),他惩治唐僧师徒四人是因为___________。
【答案】(1)镇元大仙;(2)孙悟空推倒(毁掉)了人参果树。
2.【2018年中考广西柳州卷】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在《格列佛游记》描述的小人国里,如果重要职位出缺,候补人员就会通过绳上跳舞比赛来决定谁接任这个官职。
B.《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宋江等好汉诱使杨志上钩而全然不露痕迹,体现了宋江的足智多谋。
C.《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印第安人乔最后死在山洞里。
汤姆和哈克挖出海盗埋在山洞的金银并分了那一大箱金子,汤姆和哈克都成了富人。
D.“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她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一生恪守的人生原则。
【答案】B3.【2018年中考广西梧州卷】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僧师徒四人行至五庄观,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各自偷吃了一个人参果,猪八戒囫囵吞咽下肚,不知是啥滋味,于是央求悟空再去给他摘。
B.“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此诗出自冰心的《繁星》,歌颂的是一个充满童真的世界。
C.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文学作为继续战斗的武器,靠顽强的毅力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
《三国演义》中对于“三顾茅庐”的艺术特色赏析

《三国演义》中对于“三顾茅庐”的艺术特色赏析作者:王雯洲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34期摘要: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塑造成一个贤德的明君形象,作为一个封建君王,“三顾茅庐”体现了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诚恳态度。
而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是一个充满抱负和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作者政治理想的化身。
在“三顾茅庐”中,不仅在全书中是情节发展的经典章节,同时也具有不可多得的艺术特色,起着关键性意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三顾茅庐艺术特色赏析《三国演义》是我国首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小说围绕着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展开,是了解我国明清白话小说的重要突破口。
《三国演义》表达了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表达了对于明君、仁君的赞美和对暴君苛政的批判。
《三国演义》全书中,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尤为突出,他出山辅佐的刘备集团的兴衰是全书的线索所在,诸葛亮的活动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
正如很多学者在研究三国演义时所说,《三国演义》同时也是诸葛孔明的人物传记。
[1]一、《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艺术特色的赏析“三顾茅庐”中,刘备三次前往茅庐诚心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并向他请教了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就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他的请求。
并为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作者在这一段描写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得“三顾茅庐”成为了经典的章节。
作者主要是采用了衬托和抑扬顿挫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和可读性,使得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艺术特色《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长篇章回小说,作品围绕着魏、蜀、吴三国之间矛盾冲突的展开,着重表现了作者对于群雄鏖战及暴君苛政的不满与谴责;对于和平统一及明君仁政的政治理想的追求与赞扬。
这部一百二十回的长篇巨著,以刘备集团的兴衰过程作为全书的主要线索。
作者歌颂的理想人物主要是刘备集团的君臣,特别是以刘备与诸葛亮为代表的明君贤相。
其中,诸葛亮的形象尤为突出。
诸葛亮的活动,占全书的二分之一以上,诚如郑振铎先生所说:“〈三国演义〉实际上是一部〈诸葛孔明传〉。
”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中“三顾茅庐”是诸葛亮出场文字。
在这一片段中,字字句句都渗透了作者的心血,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这部长篇,“三顾茅庐”之前的全部情节,是诸葛亮出山前的政治形势的介绍,如果把这些都看成诸葛亮出场的远铺垫,那么“元直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两段故事,则是直接的铺垫。
紧接在后面的“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记录了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一段照应的文字。
“三顾茅庐”在这部小说中所占的地位由此可见。
这一章的内容可分为“刘玄德三顾茅庐”与“定三分隆中决策”两部分。
刘备作为一个贤明的封建仁君,他的“三顾茅庐”,侧重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至诚精神。
刘备马跳檀溪后遇到司马徽时就听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在他心里,便已播下了访贤求士的种子。
但究竟向何处寻找,却如在云雾之中。
经徐庶、司马徽一再举荐,刘备得知伏龙的真实姓名与隐居地址后,便决心亲往隆中求谒诸葛亮,“三顾茅庐”便从这里开始。
二“一顾茅庐”未能遇上,却遇上崔州平。
崔州平认为:天下正值由治入乱,“欲使孔明斡旋天下,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
”刘备觉得自己负有“匡扶汉室”的重任,他不为人言所感,必欲觅得贤才,以求安邦定国之策。
“二顾茅庐”,虽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刘备却顶风冒雪再去寻访,不料,这次遇到的是石广元、孟公威二位隐士和诸葛亮的弟弟、岳丈,仍没有见到诸葛亮。
到了第二年新春,刘备决心选择吉期,斋戒三日,熏沐更衣,第三次走访卧龙。
通过三顾茅庐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刘备谦恭大度、礼贤下士的君王风度。
这一描写,反映了作者罗贯中的愿望。
他希望统治者重视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因此,整个作品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定三分隆中决策”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对于当时政治形势的深刻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正确预见。
他根据客观情况,提出争取荆、益二地,利用魏、吴矛盾,造成鼎足之势,然后再谋图中原,进而实现统一的方针。
这就决定了诸葛亮出山后的政治格局。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的感召下,终于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霸业。
“三顾茅庐”里的诸葛亮,是作者罗贯中所仰慕和歌颂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熔铸着作者的理想与抱负。
罗贯中多么期望能有一个像刘备那样的明主,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补缀乾坤。
因此,整个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感情色彩。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关于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记述,原不过是“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而已。
元刊本《三国志评话》里,开始出现了“三谒诸葛亮”的情节,这是罗贯中再创作的重要依据。
但《三国志评话》所写,不仅文字粗糙、情节简单,而且在诸葛亮的形象塑造上,也有许多欠缺。
《三国志评话》里的诸葛亮不仅是一个“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的白面书生,而且还是一个“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的神仙。
经过罗贯中的推衍加工,不仅在文字上比“三谒诸葛亮”增加了五倍;更重要的是,在作品里倾注了作者对明君贤相理想的追求,并以饱满的热情,塑造了较为完美的艺术形象,使“三顾茅庐”成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是一个“身高八尺,面如冠玉”的伟岸男子,虽然也“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但是,从主要方面来看,他已从传说中的神仙,恢复到人的地位。
诸葛亮躬耕于野,不求闻达,后来因感于刘备三顾之恩,不容不出。
这样的情节发展,既写出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又写出了诸葛亮为人的思想品德。
“隆中决策”是对诸葛亮的第一次正面描写,通过他对形势的精辟分析与准确判断,突出地描写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盖世才能和惊人智慧,从而为他出山以后的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顾茅庐”除了描写刘备、诸葛亮,还刻画了其他文人群像,其中包括诸葛亮的密友、弟弟、岳丈等。
这些人物,无疑都是作者所肯定和赞美的;然而,他们又都不能与诸葛亮媲美。
诸葛亮不仅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经天纬地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而且还积极入世、关心时势。
他虽避乱于隆中,不求闻达于诸侯,但对形势的发展了如指掌,并且具有一套安定天下、匡世济民的方针与韬略,表现了诸葛亮的求实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他是光辉照人的艺术典型,成为融合并渗透着人民理想与希望的化身。
三“三顾茅庐”不仅在全书的情节发展中具有关键意义的篇章,而且在艺术上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彩文字。
情节曲折、迭宕多姿、结构精巧、境遇奇幻,是它的特点之一。
刘备三次拜谒诸葛亮的故事,情节描写极易重复、流于平淡。
但是,罗贯中却能挥洒自如,写得生动活泼、饶有兴趣。
第一次是刘备初访,通过他一路所见,首先介绍了卧龙冈的环境:高冈流水、疏林茅庐、苍松翠竹、四时野花、清景异常、情趣幽雅。
来到茅庐,童子出应,回答不在,刘备只好暂回。
在返回途中“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罗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刘备以为定是卧龙先生,及至见过以后,仔细一问,才发现原来不是孔明。
第二次访问,刘备是在打听孔明已经回家的消息之后出发的。
他冒着风雪严寒,一路上只见“山如玉簇,林似银装”。
将近茅庐,忽闻路旁酒店里,有二人对饮交替作歌,词义非凡,歌罢,抚掌大笑。
刘备以为其中必有一人是孔明。
但出乎意料,竟都不是,造成一个曲折。
及至到了卧龙冈草庐,扣门问童子,童子答曰:“现在堂上读书”;刘备大喜,随童子而入。
作者在这里故作伏笔,并不写明“先生”是谁,一直将刘备带进草堂,这时刘备与作者都以为诸葛亮真的在草堂抱膝长吟。
不料又不是,原来是是孔明的弟弟诸葛均。
正当刘备大失所望、惆怅之余,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
”玄德视之,只见一人骑驴踏雪而来,满以为是诸葛亮归来,滚鞍下马,向前施礼,那人慌忙下驴答礼。
这时,诸葛均却在身后指正,并非卧龙,乃是卧龙的岳丈黄承彦。
这里又是一个曲折。
刘备悒悒不已,只好冒着漫天大雪,怅惘而归。
一而再、再而三的误会,每次误认的情景又有无穷的变化,这就使得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迭宕起伏,不仅引起读者浓厚的兴味,随着刘备时而喜悦、时而失望,而且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他思慕贤才、渴望见到诸葛亮的急切心情。
三顾茅庐时,作者完全改变了笔调,写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然而并不是平铺直叙地写他们见面的情况。
虽然孔明这次恰好在家,可是他正在草堂酣睡未醒,刘备毕恭毕敬地侍立在阶下。
忽见孔明翻身,似要起床,却又面朝里继续睡着。
刘备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起身,得知刘皇叔已在此等候多时,遂转入后堂更衣,又半晌,方出来会见。
变换无穷的布局,以及人物的言行、情节的安排、细节的描写,都十分贴切、合乎情理,既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四“三顾茅庐”的另一艺术特点,是作者善于运用铺垫、渲染与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为了渲染与烘托主人公诸葛亮的才智与品德,在“三顾茅庐”正文开展之前,作者写了许多伏笔,为诸葛亮的出场极力铺垫。
早在“跃马过檀溪”、“南漳逢隐沦”的两回里,就通过司马徽对诸葛亮作了隐约的介绍,他说:“伏龙、风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不仅在读者心里引起悬念,就连刘备当时也感到疑惑。
接着再写徐庶的推荐,并用徐庶的才智来烘托诸葛亮。
徐庶化名单福,辅佐刘备,智败曹仁。
曹操的谋臣程昱说:“徐庶之才倍于昱”,但徐庶在介绍诸葛亮时却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又说:“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经过反复的铺垫,主人公孔明的形象,已经开始出现在读者的心目中。
“三顾茅庐”的开始,作者再次通过司马徽的话进一步介绍孔明与众不同的才能与抱负,说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张子房也。
”刘备听后叹曰:“真隐居贤士也!”这一小段,可以看作“三顾茅庐”的引子,刘玄德的赞叹,正是作者对孔明的歌颂。
对孔明的描写,除了在出场前反复铺垫之外,还刻意描写了诸葛亮的朋友、岳丈、弟弟等人物形象以作烘托。
他们都是一些超脱世俗、既高雅又有才学的人物,就连他的童子,也写得朴实可爱、不同一般。
当刘玄德第一次走访时,对童子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的回答是“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这在封建割据、你争我夺的三国时期,对于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们,恰是一个嘲讽,同时也更进一步烘托出主人公孔明的高尚品德。
此外,还写了张飞的急躁,用以反衬刘备礼贤下士的虔诚态度。
《三国演义》主要是描写三国时期各统治集团之间政治与军事的激烈斗争,惟“三顾茅庐”的片段,别开生面,全篇充满了宁静、幽雅的气氛。
卧龙冈一带在作者笔下,成了一个世外桃源的仙境,“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这些山水景物的描写,环境气氛的渲染,都十分得体地烘托出诸葛亮的精神与品德。
而对于他“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的介绍,则又写出了诸葛亮多方面的才能与爱好,同时也正是在这些交游之中,考察、了解天下大事,分析研究形势的发展;因而才能未出茅庐即已预知天下三分的大势,并进而提出联吴抗魏的基本策略。
作者描绘的卧龙冈风情,无论是山畔荷锄耕于田间的农夫及其所唱的山歌,或是贴有“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对联的草堂,无论是拥炉抱膝长吟的诸葛均及其所吟诵的诗,或是那个骑驴踏雪而来的黄承彦及其咏唱的《梁父吟》,都表现出来一种淡雅静谧的意境,都起到了渲染并烘托诸葛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