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灯戏的民间特色及开发价值
川剧文化价值

川剧文化价值川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不仅在发展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川剧文化的价值。
一、传统历史上的价值川剧历史悠久,起源于四川地区民间戏曲的改良和创新,深受四川民众的喜爱。
川剧在当时作为四川地区文化的主流,不仅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内涵,而且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威望增加了不少。
川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现代,川剧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语言和表演形式的价值川剧独特的语言和表演形式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
川剧表演中使用的“变脸”、“假人”等技艺,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艺术上的魅力,而且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神韵”的特质,使川剧更具有文化内涵。
三、文学和价值观的价值川剧在文学和价值观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它通常以史传说和名人故事为素材,反映了四川风俗和文化的精髓,也让观众可以从中领略川剧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观。
其中“忠诚、孝顺、正义、勇敢、坚忍不拔”的精神内涵,让川剧成为了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四、社会价值川剧在社会上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能为观众带来欣赏文化艺术的乐趣,还能为各行各业注入精神动力,弘扬人道精神和正义精神。
川剧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未来的发展中,还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总之,川剧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它不仅在传统历史和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也在语言和表演形式、文学和价值观、社会价值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川剧的价值不仅存在于川剧本身,也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体系,我们需要更好的去重视和保护川剧文化,让它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奉献力量。
岳池灯戏的发展与继承作文

岳池灯戏的发展与继承作文
岳池灯戏是川剧中独具四川特色的艺术形式。
灯戏原是四川民间的一种比较简单朴素的小戏,是岳池民间长期流行的一种比较生动活泼的小型歌舞艺术,一般称之为“灯”或“花灯”,它吸收了昆、高、胡、弹腔系及大量民间表演艺术,如木偶、皮影、歌舞等丰富营养,形成了特有明快、活泼、幽默、夸张的风格,演出场地不限、人数不多,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
由于灯戏内容积极健康,生活气息浓郁,艺术风格幽默,形式短小活泼,深受群众青睐,人称“喜乐神”。
1988年5月,岳池川北灯戏首次晋京进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领导、首都观众及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好评。
张爱萍将军挥毫题词“俚戏艺术继承创新,移风易俗趣中育人”,柏林汉堡大学教授恩斯特·舒马赫深情地说:“我正在撰写《世界戏剧之林》专著,一定要把岳池灯戏作为很有特色的剧种向世界推荐”。
近年来,本县作者创作、县川剧团导排的灯戏小品《裁师爷》《赌媳妇》《背新娘》《收贡银》《花轿情》等剧目先后参加省、市文艺调演并获奖,使岳池灯戏这朵根植于川东北民间、饱吸民族民间艺术甘露的山野蓓蕾,傲然怒放于艺术百花园中,散发着人沁心脾的芬芳。
在岳池农村中,有专门唱灯戏的半职业性演出团体,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在春节或农闲时组合而成。
农村中的庆典、婚丧、祝寿等红白喜事都要请演唱灯戏,成了节日的一道独特景观,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四川省川北灯戏作文

Sichuan Chuanbei Lantern DramaIn the heart of Sichuan province, a unique theatrical genre blossoms - the Chuanbei Lantern Drama. This dynamic 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eatre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cultural soil of Sichuan, displaying a rich tapestry of local color and 民俗魅力.Chuanbei Lantern Drama, known for its bright costumes, vibrant music, and lively performances, is a testament to the creativity and artistry of the Sichuanese people. Performers, often donning colorful costumes and carrying lanterns, engage the audience with their lively dance moves and comic antics. The plots of the dramas, often centered around daily life and folklore, resonate deeply with the people, invoking laughter, tears, and a sense of nostalgia.What sets Chuanbei Lantern Drama apart is its blend of music, dance, and comedy. The music, often played on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like the dizi and erhu, creates a vibrant and enchanting atmosphere. The dances, with their unique steps and poses, are a visual treat, while the comic elements add humor and relatability to the performances.Moreover, Chuanbei Lantern Drama serves as a vital cultural bridge, connecting generations and communities. It is not just a form of entertainment but also a medium for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ultural传承. Performances often double up as community events, bringing people together to celebrate, commiserate, and share their stories.In conclusion, Chuanbei Lantern Drama is a vibrant and enchanting theatrical genre that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Sichuan culture. It is a testament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Sichuan and a powerful reminder of the beauty and d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eatre.在四川省的腹地,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正蓬勃发展——川北灯戏。
川剧的简介

川剧的简介一,简介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
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皮黄)、弹戏和四川原有的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称“川剧”。
成都和重庆,为川剧两大演出中心。
川剧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
当时,北边的陕西、甘肃和南方的湖广等省大量移民流人四川,随之带来了具有各地乡土气息的戏曲艺术。
这些外来戏曲艺术经过与四川本地戏曲艺术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其它戏曲艺术的剧种——川剧。
川剧包括昆曲、高腔、胡琴。
弹戏和灯戏等五大声腔。
其中高腔源于明代流行于江西等地的“弋阳腔”,结合四川民间秧歌演变而来;胡琴戏由徽剧和汉剧演变而来;弹戏的源流是陕西的秦腔,清朝道光年间传人四川;灯戏由四川民间小曲演变而成;昆曲则源自苏州的昆山腔,相传是清朝康熙年间传人四川的。
从传人地域看,川剧的昆、高、胡、弹是分别由川西岷江,川南沦江,川北嘉陵江等四条河道输人的,故有“四大流派”之说。
名称的正式出现大约是在清同治时期,同中国其他剧种相比,川剧的最大特色是它的高腔。
川剧的角色与京剧雷同,分生、旦、净、末、丑等,以生、旦,丑角戏居多。
川剧的服装与脸谱与京剧也是大同小异。
服饰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参照唐、宋,元。
清的服饰制成一种统一式样,没有朝代、地域和季节的分别。
川剧剧目繁多,其中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所喜爱。
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使川剧令人叹为观止。
传统川剧剧场演出的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调查报告

传统川剧剧场演出的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调查报告与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为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
它是以南充为中心,遍及嘉陵江中上游两岸,传唱于民间的灯戏的总称,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热烈欢快的情调,农郁的酬神娱人赛会色彩。
其构成较完整形态,至迟不晚于明末。
由于川北地区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和崇尚多神的民俗,在川北灯戏早期的天上地下32神(或32戏)中,儒、释、道三教并存,豪杰义士甚多,善神恶鬼皆有,变幻多端,扑朔迷离,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土风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
川北灯戏土生土长,内容多系风土人情,民间世态。
传统剧目达300余个,皆以短小精悍见长,俚曲口语成趣。
过去表演者除农民自娱自乐外,带专业性质的多系端公。
其原始声腔和表演手段,多系道场法事中的程式演化而成,又吸收了大量的时调、小曲和民间歌舞,其声腔分为正调(灯弦腔、苦板、十字韵、联八句类)和杂调(各类民歌、时调、小曲类),表演形式分为天灯(以小剧目为主)和地灯(各种灯调歌舞)。
演员表演在起唱时,必先击鼓锣一响“咚旦”,别具韵味。
剧目《闹隍会》、《秀才买缸》、《灵牌谜》参加1984年四川省第二届振兴戏曲会演,首次献艺于成都,轰动艺坛。
1987年又应邀晋京演出《包公照镜子》、《幺妹嫁给谁》、《献鸡》、《秀才买缸》,饮誉京华,并获得进入中南海作专场汇报演出的殊荣。
1989年又代表四川省戏曲赴上海作文化交流献演,获得“淳朴的天籁,远古的遗风,戏曲的渊源”的赞誉。
篇二:川剧变脸表演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一环,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它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情感的变化。
川剧演出中,随着剧情转折,人物的情绪也相应变化,川剧变脸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情绪及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
川剧变脸是川剧艺术中用于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
古蔺花灯的社会意义

古蔺花灯的社会意义
古蔺花灯是流传于古蔺地区的一种民间民俗歌舞表演艺术,集唱、念、跳、打为一体,具有形式美与和谐美。
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少数民族风情,使其在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古蔺花灯在当地还具有非遗文化的象征意义。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坚守民族之魂、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古蔺花灯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川北民俗“四朵金花”

作者: 熊梅
作者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版物刊名: 巴蜀史志
页码: 57-5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川北大木偶 川北皮影 川北灯戏 川北剪纸
摘要: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皮影和川北剪纸是川北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川北民间文化艺术的“四朵金花”。
它们孕育于川北山乡的文化土壤.同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方个性特征,反映了植根在川北地区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风物民俗、人情世故和审美情趣。
保护和传承“四朵金花”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课题之一。
浅析川剧灯腔与川北灯戏音乐的异同

调” 、 “ 小 放牛” 等, 其 中“ 小放牛” 这 支曲牌几乎遍 及我国南北各
地 曲 艺艺 术 中 , 只 是 各 地 的语 言 、 音调不同而已。
( 三) 伴奏 乐器不同
早期 的川北灯戏 的伴奏乐器 中,打击乐只有一个盆鼓和一 面大锣 , 后来在发展 中逐渐增加了钵 、 小锣 、 堂鼓等打击乐 , 且乐 队曲牌也不多 , 都 比较简单 。 音响效果整体 都比较低沉 。 后来经 过改 良, 改进 了主奏 乐器“ 胖筒筒” , 音程式化创作方法。 而与川剧灯腔的程式化
不 同, 川 I 北 灯 戏 是 从 民 间 口头 文 学 的基 础 上 发 展 而 成 的 , 语 言 通
( 一般 为四或六句 ) 。由此看来 , 两者在唱腔结构上也基本相似 。
( 三) 音 乐特 点基 本 相 同
俗易懂 , 幽默诙谐 , 乡土气息和地方特 色浓郁 。如川北 灯戏中著 名 的剧 目《 周元献鸡》 中, 周元 的唱段 : “ 婆娘好看 当不得饭 , 绫 罗 绸缎不耐寒。庄稼人爱 的素打扮 , 粗茶淡饭分外甜 。” 虽然只有 简单 的几 句话 , 但其 中的意味深长 , 充分表现 了劳动人 民纯朴 、 善 良的美德 ,J I I 北灯戏通俗而质朴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川剧灯腔 所不具备的。
据剧 目的需要进行 了一定 的改编 ; 另外 , 两者也都有 自外省传人
四川 的 民歌 小 调 , 例 如来 自陕西 的 “ 郡鄂凋” 、 “ 补缸调” 等。
( 二) 唱腔 结构 基 本 相 似
川 I 北 灯戏锣鼓 吸收了庆坛和猴戏 的锣鼓 曲牌 , 因此其大锣 、 盆鼓 的音色比较低 沉 , 而川剧锣鼓的音色则 比较高亢和 响亮 。 在打法方 面 , 虽然两种锣鼓都叫“ 赶锤 ” , 但从 中可以明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的传承.又是对民间观灯赏戏习俗和事,其中不少出自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所反映的多是老百姓熟悉或关注的事物和
万方数据
<拜师》《包袱》等等,都是以撷取普通人家平凡生活的点滴,而表达劳动人民的喜它以“喜乐神”的形象,长期为广大民 怒哀乐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川北灯戏中也有描写封建统治阶层人物的,如众所喜闻乐见的重要原因。 《周元献鸡》中的正德皇帝,《包公照镜子》中的包人.《阚隍会》中的知县,但仍 是以平民的心态,凡人的眼光来看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其中不乏普通百姓朴素的 二、川北灯戏的开发价值 作为JIl:It地域文化的产物,川北灯
艺术之一,在川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偶、皮影、猴戏、杂耍以及民歌、小调、曲艺等民间艺术而形成的,具有多元合 史,元宵节观灯赏戏是当地民间的古老一、兼收并蓄的特点。在这一特点的形成过程中,有两方面来自民间的原因,对其 习俗,对此,清代不少地方志都有记产生了重要影响。 载。如乾隆年间的《苍溪县志》载: 其一是灯戏与庆坛的结合。庆坛是川北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庆坛时 “上元,放花灯、演灯戏”;嘉庆年间的唱灯戏也是当地的古老习俗之一,俗称“灯坛两开”。庆坛时的灯戏又称“耍庆 《定远县志》(今武胜县)载:“乡民嘉坛”,由主持法事的端公表演,目的是让人们在驱邪祈福的仪式之后.获得身心的 陵江畔,演春灯,庆元夕”,《南充县愉悦,因此重在趣味性和娱乐性,且其中有很大成分的即兴表演。这种将宗教活动
绵阳城郊汉墓出土的乐俑、舞俑、说唱俑和汉平阳府君阙上的双人 砷舞和羽人戏马浮雕,即已证明汉代歌舞、百戏盛行。唐宋以后,灯会、灯调、杂 剜流行。元代诗人吕诚有《越王楼观灯》诗旬:“午夜水轮烂不收,叉看春色满绵 州。沉香火底整山柱,舞幕星前羯鼓楼”。(见《束鹤事集卷》)。形象生动地描绘了 绵州春节灯会的热闹场景:在灿烂的月色星光之下,不仅有《沉香救母》灯组展 示,还有绿色幕布装饰的彩按和羯妓伴奏的灯调演唱。明人张谊《宦游纪闻)栽:
Jtljl;灯戏语言的通俗化还突出表现在无论人物“大…小”,都用方言俚语,如族传统艺术的进一步开发,有着特殊的
《周元献鸡》中正德皇帝上场时的独自:“是孤离了京城,随带侍卫,江南寻欢。谁意义,其价值可从两个层面的文化背景 知棒老二认不到皇帝,拦路就抢,提刀便杀,侍卫们来了个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加以认识。 人。孤王只得落荒逃命,一个猫儿筋斗糊里糊涂、麻麻扎扎跑进这深山老林来了。”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 就是以生动的民间俗语括脱出一个平民化的、落难的皇帝的,而其中流露出的自嘲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一方面,以特色 与调侃,又不无风趣,令人忍俊不禁。戏中皇帝的唱段也是用方言俚语写成、用民文化来树立、提升本国、本民族、本地 间小调演唱的,并配以胖筒筒和独特的打击乐伴奏,这些,无疑都体现了川北灯戏区的形象,并以此形成新一轮经济增长 剧本创作中的平民意识。 4.与民为乐的喜剧手法 以丑见长是川北灯戏的特点之一。与其它地方戏曲中丑角多为配角不同的是, 点,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另一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强权国家大肆进行的 文化输出,不步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
其二是各类民间艺人参与灯戏表演。旧时川北灯戏的表演者中,除了世代相传
(灯)置其上,贮油于中而燃之,谓之的灯戏艺人和主持迷信活动的端公,还有不少曲艺、木偶、皮影、猴戏或戏曲艺 灯山。远视之,如列星万点。横亘天人。这些艺人长期活跃于民间,不少人都具有多门技艺,且善于在表演中互为借 半,大有可观”。可见当时演灯观灯风用,如闽中的灯戏老艺人徐玉山、屈彩云等,就是在清束民初时以唱皮影、木偶起 气之盛,其灯不仅造型丰富,而且与歌家的,清代苍溪地区著名的灯戏艺人王仕富及其徒弟赵鼎臣,既跳端公又擅木偶, 舞相伴。川I北灯戏就是在民间“放灯”南部县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杜家灯班,则以擅长庆坛、耍灯、提线木偶著称。所以, “耍灯”的基础上与民间祭祀活动庆坛他们的参与,为f11.1£灯戏的表演注人了多种民间艺术元素,客观上促进了川北灯戏 中的傩坛戏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所谓与其它民间艺术的相互吸收与融合,使其呈现出表现手段丰富、表演多姿多彩的特点。 的灯、戏两开实则就是灯与戏的结合, 这既是对其形成过程中两种主要艺术形 审美需求的照应。 3.通俗质朴的题材语言 JII;ll:灯戏以表现凡人琐事见长,其剧目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社会下层的故 现象。无论传统戏如《请长年》《截表》《滚灯》《嫁蚂》,现代戏如《丈母娘上轿》
人生哲理和对统治者所寄予的期望。所以在其笔下,贵为至尊的皇帝也有饥不择食戏不仅融合了多种地方民间艺术元素, 的时候,铁面无私的包公虽公正执法也难免后怕;而身为父母官的知县则会体恤民而且广泛吸纳了jiI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 情,为民办事。 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了川北人民的思想 川北灯戏的语言中积淀了丰富的川北民间方言俗语,通俗质朴而又诙谐风趣,感情和审美取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与其所擅长的凡人趣事题材相得益彰,其中只可意会的幽默更是透着川北人特有的和特色鲜明的表现形式,既是珍贵的文 机灵和语言天赋。如《灵牌谜》中耍二嫂的一段唱:“隔壁子杀鸡又炖膀,对门子化遗产,也是可资开发的艺术资源。上 正在吃香香,我五脏六腑翻大浪,酣口水流了丈多长。昨夜梦见把口福享,醒来还个世纪5、60年代和80年代,有关部 觉嘴巴香。酥果果,油汪汪。甜馍馍,赛蜂糖,内砣砣,含在嘴里油在淌,J11:It凉门都曾对其进行过卓有成技的发掘,所 粉辣呼辣呼味道长”,极其通俗的语言却非常形象地勾画出了各色地方小吃和耍二推出的剧目,在省内外引起轰动,获得
・30・
万方数据
1982年。为迎接奎省首届少年儿童戏 剧调演,绵阳地区川剧团将灯戏《守庄 稼>改名为《虹领巾与小麻雀》重新排 演并向省推荐。绵阳地区代表团三个儿 童剧(其中有灯戏《盘结训舅》)参加 了在成都举行的全省首届少年儿童剧调 演井获奖。1984年,梓潼县Itl剧团排 演了《没关系》与《东郭先生和狼》两 个灯戏。1984年6月,绵阳地区川剧 团米泽秀、王永昌夫妇编导的歌颂卖花
●一
一、川北灯戏的民间特色
帆
川北灯戏以短小剧目为主,而大众化的民问娱乐活动又往往持续时间较长,所
川北灯戏是植根于fll:ll:民间的地方以在其演出中,常常是演戏与跳灯交错穿插。所谓跳灯.就是演员手执各色彩灯所 小戏,它发轫于ill:It地区具有深厚传统做的歌舞表演,由此也可追寻到川北灯戏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之根源。明末清初嘉 的灯文化,又深受川北民间文化艺术的陵公子有诗云“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即是对这一灯、戏结合的演 熏染,不仅在四J JI品类丰富的灯戏中独剧形态所做的生动描绘。随着川北灯戏的进一步发展,灯与戏的结合也更加紧密, 树一帜,而且也是四川最具本土特色的跳灯、耍灯往往与剧情相结台,或烘托气氛,或点缀场面。是戏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其浓郁的民间艺术南充市川剧团不久前演出的现代戏《包袱》,其中的跳灯表演,就是结台人物的心 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灯、戏结合的演剧形态 传统川北灯戏的演剧形态以“灯、 戏两开”为特点。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 理活动所做的渲染.其贴切的运用,体现了对灯、戏结合这一民间演剧形式的继承 与发扬。 2.多元舍一的表现形式 川北灯戏的表现形式,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吸收当地流行的木
乐不歇,谓之耍灯”,《保宁府志》载:表性剧目,端公所唱的坛歌,亦即端公谓,也成为川北灯戏音乐中颇具特色的曲调 “十日至十五IEI谓之灯节,沿街龟龙曼旋律;而端公跳坛时所用的身段、步法,如跳五方、耍火步、蹬步等,则被吸收为 衍或狮灯相往还,如古傩者,前三日,灯戏表演的基本功法。
城皇庙前平竖八大术.高数丈,——
志》载:“十五为上元节。——城乡好与娱乐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适应了偏僻山区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因而深受欢迎。长
事者,又或扮龙灯狮子,彩女唱秧歌,盛不衰,是各类酬神愉人的民俗活动的主要方式。庆坛时所演出的一些灯戏节目,
采莲曲,邀游街巷间里,通宵达旦,鼓如《包公审城隍》《鹬壳配》《柴房会》《算命》等,后来都发展成了川北灯戏的代
川北灯戏的丑角往往是剧中的主要角色,不仅扮演反面人物和讽刺对象,如《审判都受到很大冲击,有的甚至濒临绝境。 官》中的判官、《裁缝》中的裁缝、(算命》中的算命先生,也扮演正面人物和褒扬在这样的情况下,2001年2003年,联 对象,如《黄草坡》中的葛麻、《周元献鸡》中的周元,《嫁妈》中的张浪子,这就合国教科文组织连续公布了两批世界范 决定了川灯戏以“搞笑”为基调的喜剧风格。 围内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川I北灯戏中的“搞笑”可谓无处不在,不仅善于从小人物之“小”处着手,如表作”,加02年,中国举办了首次“人 《请长年》的喜剧冲突就是围绕长工老龚在东家吃干饭还是稀饭,用大碗还是小碗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国 等看似鸡毛蒜皮的琐事来展开的;而且还常常拿大人物“开涮”,如《闹隍会》.不际学术研讨会”,呼吁保护传统文化和 仅为知县大人设计了坐竹竿的情节,还由此生发出了知县被差役“挂半边猪”的滑维护文化的多样化。JII:ll:灯戏是巴蜀文 稽表演,而《打判官》中那位利用职权玩弄女鬼的判官,则又是被女鬼戏弄,又是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被判官娘子打得钻到床底下装死。其笑料既来自妙趣横生的情节,如《裁缝》中的对其进行开发,无论从打造特色文化, 裁缝偷布不成反被剥去衣服,《灵牌迷》中的耍二哥、耍二嫂为了骗钱装死险遭活还是抢救、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 埋;又生发于人物有意为之的自相矛盾的言行,如揭露算命把戏的《算命》。算命都具有重要意义,且二者相互关联,是 先生一出场便自唱:“一算河里有鱼虾,二算田里有泥巴.三算哑子不说话,四算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打造特色文
绵
阳,古祢涪城、绵州,自古经济和文化发达,既是四川的历史文化名 城,又是四川的戏曲之乡。
少年心灵美的儿童灯戏《蜀垂》,参加 了绵阳地区专业剧团自创剧目汇演和向 省推荐演出。谈剧剧本在《剧本)月刊 1984年第9期发表。1992年,绵阳市 m角l圉根据传统灯戏《皮金滚灯》改蝙 的灯戏小品《戒赌》,参加了中央电视 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成为川剧灯 戏在中央电视台的首次亮相,不仅提高 了川剧灯戏的声誉.也宣传了四川、宣 传了绵阳。笔者于当年3月2日在绵阳 的庆功套上赋诗赞日:“绵阳川剧又晋 京,猴年春节放光明。戒睹戏不小,五 洲四海亦知情。”从1992年至夸,《戒 赌)已成为绵阳市川剧团的保留剧目, 观众百看不厌,对灯戏很是喜欢。 跨八21世纪以来.为了弘扬地方 传统文化.绵阳市川剧团积极努力,把 川剧这一古老的艺术推向中小学校固, 一枇川剧幼苗正在茁壮成长。其中先锋 路小学尤其重视对少儿川剧表演人才的 培养,近三年来谊校学生参加市川剧团 在市上的多种太型演出,受到好评。市 川剧团税建民、柬小林等老师为先锋路 小学的弦子们精・心排导了经过整理改编 的灯戏《小放牛》.在传统表演的基础 上增加了现代歌舞元素,使之更有少儿 趣味性,进一步增强了舞台艺术效果。 谊剧参加了2003年举行的四川省第四 届校园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