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如菊《电子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7)创新思维培养:
-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提出新的想法和改进措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设计心得,促进思维的碰撞。
(8)课程总结报告:
-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包括项目背景、设计思路、实施过程、测试结果和总结反思。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规范科技文档的撰写格式。
4、教学内容
5.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数字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6.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完成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项目。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数字电路元件:重点复习与巩固集成电路555定时器、计数器、寄存器等常用数字电路元件的原理与应用。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9)跨学科综合应用: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物理等知识应用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如运用逻辑代数进行电路简化。
-鼓励学生结合信息技术、计算机编程等知识,探索数字电路与软件的交互应用。
(10)成果展示与交流:
-组织课程设计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提高其表达和交流能力。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一、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本节教学内容基于九年级下册电子技术教材第五章“数字电路基础”及第六章“电子电路设计”,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逻辑门、触发器等。
2.常用数字电路元件ຫໍສະໝຸດ 功能、特性及应用。3.数字电路的搭建与调试,以实现特定功能。
4.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流程与方法,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电路搭建、调试与优化等。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要求:1.输入、输出信号与TTL集成电路电平相容。

2.输入信号:最高频率≤l00KHZ,可同时输入四路被测信号。

3.输出信号:◆送至示波器Y轴输入端信号。

◆送至示波器X轴输入端信号。

4.简易数字逻辑分析仪与示波器配合使用:可显示16组由“0”、“1”字符组成的被测信号逻辑值。

5.电源电压:±5V。

方案论证:⏹一、示波器工作原理1.组成通用示波器通常由显示器件(阴极射线管)、垂直放大器、触发器或同步电路、时基、水平放大器、门控放大器、电源等组成,其框图如下所示。

2.工作原理被测信号经垂直放大器后加到示波器的垂直(Y轴)的偏转系统,使电子射线的垂直偏转距离正比于输入信号的瞬时值。

在示波管的水平(X轴)偏转系统上加以随时间线性变化的信号;使电子射线在水平偏转正比于时间,那么再示波管的屏幕上就得到输入信号的时间波形。

由于水平偏转系统所加线性变化的信号不可能无限增长,荧光屏的尺寸也有限,故实际线性变化的信号(扫描信号)是一锯齿波,这样就能使输入信号的时间波形在荧光屏上反复出现。

当锯齿波的重复周期等于输入信号周期(或输入信号周期的整数倍)时,每次重复出现的波形正好完全重合(同步)就可看到稳定的波形。

3.双踪示波器:对于双踪示波器,则是由一个电子开关来控制Y轴偏移电压,使其在第一个扫描周用内接通第一路信号,在第二个扫描周期接通第二路信号(在两个扫描周期可以加入不同的偏移电压),交替进行。

这样在屏幕上就可同时看到两个波形。

如图所示。

实际上示波器是分时工作。

根据上述原理,若要示波器能够同时观察多个波形。

只需在每个波形加入Y轴放大器(垂直放大器)的同时加一偏移电压,然后调节扫描周明便能得到稳定的多个波形。

对逻辑电路只有“0”、“l”两个状态。

在示波器上要显示出“0”、“l”逻辑字符,可根据显示李沙育图形的原理,将两个频率相同,并有一定相位差(60°~ 90°)的正弦波,分别加到Y轴和X轴输入端,示波器就可显示字符“0”;若只有Y轴加信号,X轴不加信号,就可显示字符“1”。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设计报告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设计报告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包括电路元件的工作原理、电路图的识别与绘制。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元件设计简单电路的能力,了解不同类型电子电路的特点及应用。

3. 引导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调试与故障排查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设计简单的电子电路。

2.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熟练操作常用电子仪器、设备和工具。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见解,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学习信心。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电子产品的回收与再利用,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课程针对年级特点,结合电子技术学科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介绍常用电子元件(如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的工作原理及特点,电路图的识别与绘制方法,以及基本电路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安排:第1-4课时,对应教材第1章和第2章。

2. 电子电路设计与实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电子电路,如放大器、振荡器、滤波器等,并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安排:第5-8课时,对应教材第3章和第4章。

3. 电子电路调试与故障排查:教授电子电路调试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安排:第9-12课时,对应教材第5章。

教学进度安排:- 第1-4课时:电子元件认知、电路图绘制与分析;- 第5-8课时:电子电路设计与实践;- 第9-12课时:电子电路调试与故障排查。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二0 一二年六月三日设计任务书:课题一: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1、要求:(1)、输出电压5V、+12V、-12V三档;(2)、输出电流:最大电流>1A;(3)、纹波电压峰值Vop-p≤5mv,稳压系数Sr≤5%,电网电压波动正负10%。

2、可提供的主要电子元器件(1)、带中间抽头的16V/40W变压器(2)、4个整流二极管IN4002(3)、三端集成稳压器7805、7812、7912(4)、1000uF、100uF、0.1uF电容若干课题二:方波、三角波函数发生器1、要求:(1):输出波形方波、三角波。

(2):频率范围频率范围1HZ~10HZ,10HZ~100HZ。

(3):输出电压方波的输出电压峰峰值为10V, 三角波峰峰值、正弦波峰峰值>1v.(4):波形特性表征正弦波特性的参数是非线性失真r1,一般要求r1<3%:表征三角波特性的参数是非线性系数是 r2,一般要求r2<2%;表征方波的参数是上升时间一般要求小于100ns(1KHZ,最大输出时)。

2、可提供的主要电子元器件(1)、集成电路LM358(2)、滑线变阻器100kΩ×1, 27kΩ×1,1kΩ×1,10kΩ×1,100Ω×1 (3)、5V稳压管×2(4)、电容器470μF×3, 0.1μF×1,10μF×1(5)、三极管9013×4(6)、电阻若干课题三:8421BCD十进制计数器的设计1要求:(1)、电路设计要简单,译码显示器不需要做出实物,只要理论设计。

(2)、必须按指定触发器设计,不能由其它触发器转换。

(3)、必须采用指定的元器件设计电路。

(4)、计数器与译码显示器之间必须用4个LED指示计数的二进制编码值。

(5)、理论设计中要将其扩展成4位十进制。

(6)、8421BCD码制的编码如表1-1所示表1-1 8421BCD码制编码表0 1 2 3 4 5 6 7 8 9 0000 0001 0010 0011 0100 0101 0110 0111 1000 10012、可提供的主要电子元器件(1)、集成电路74HC00×8、74HC73×2、74HC74×2及插座。

电子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

电子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

电子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电路基本原理,理解常用电子元件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电子电路,并进行实验验证。

3. 帮助学生了解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正确使用电子仪器、仪表和工具。

2.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电子电路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实验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安全,遵循实验操作规程。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认识电子技术在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旨在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和知识水平,通过电子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电子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后续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电子元件基本知识:介绍常用电子元件(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的原理、符号、参数和选型方法。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子元件2. 简单电子电路设计:学习并实践串联、并联、混联电路的设计与搭建,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电子电路基础3. 基本放大电路:学习放大电路的原理,掌握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法和调试技巧。

教材章节:第三章 放大电路4. 模拟电子电路:学习运算放大器、滤波器等模拟电路的设计与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模拟电子电路5. 数字电子电路:了解数字电路基础知识,学习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设计。

教材章节:第五章 数字电子电路6. 电子电路实验与课程设计:结合所学知识,开展实验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六章 电子电路实验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电子课程设计谢辞

电子课程设计谢辞

电子课程设计谢辞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子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电子元器件的分类、功能和应用,掌握基本电路原理和电子线路图的阅读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设计简单的电子电路,并进行实际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如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

2.电子元器件的功能和应用,如放大、滤波、整流、振荡等。

3.基本电路原理,包括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4.电子线路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5.简单电子电路的设计和制作实践。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应用,以及基本电路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电子元器件的实际应用和电路设计方法。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电子电路案例,让学生了解电路设计的整个过程。

4.实验法: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电子电路,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电子课程教材,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电子技术的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直观展示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原理。

4.实验设备:提供实验所需的元器件、电路板、工具等,让学生动手实践。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相关的电子电路设计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考试:安排一次电子课程的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结果将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将为学生提供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而改进学习方法。

电子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介绍:本课程名为“电子课程设计”,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使学员掌握电子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课程将围绕电子元件、电路分析、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的使用以及实际电路的设计与测试展开,以培养学员的电子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预期成果是学员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电子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并具备进一步学习电子工程相关领域知识的能力。

课程背景是基于当前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

在智能制造、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电子技术都扮演着核心角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不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能够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学习者分析:目标受众为大学本科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通常对电子技术和电路设计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年龄在18-22岁之间,已经完成了基础的物理和数学课程,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先备知识方面,学员应已掌握基本的电路理论、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知识,对微电子学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编程,能够使用常见的电子设计软件。

三、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学员应掌握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电路分析方法、常见的电子电路设计流程,以及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使用。

2.技能目标:学员应能够使用EDA工具进行电路图设计、PCB布局,并能够进行电路仿真。

此外,学员还应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电路焊接、调试和故障排查。

3.情感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学员应培养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形成创新设计的思维习惯,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信心和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1.模块/单元划分:本课程分为五个主要模块,分别是电子元件基础、电路分析原理、EDA工具使用、电路设计实践以及项目实战。

2.内容描述:每个模块下细分为多个子主题,如在电子元件基础模块中,将涵盖电阻、电容、电感以及二极管、晶体管等的基本特性及应用。

电路分析原理模块将深入讲解交流/直流电路分析、信号传输等内容。

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设计

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设计

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的概念,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常用电子元件的性质、符号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3.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如等效电路、串并联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和绘制电路图;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元件搭建简单电路的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电路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电子世界的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在电子技术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能力;3.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

通过分解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电路基本概念:导体、绝缘体、电流、电压、电阻等;2. 常用电子元件: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及其特性与符号;3. 电路分析方法:等效电路、串并联、简单交流电路分析等;4. 电路图绘制与识读:掌握电路图的基本规范,学会绘制和识读简单电路图;5. 电路搭建与测试:运用常用电子元件搭建实际电路,并进行功能测试;6. 电子技术应用:介绍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电路基本概念;第二周:常用电子元件及其特性;第三周:电路分析方法;第四周:电路图绘制与识读;第五周:电路搭建与测试;第六周:电子技术应用。

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紧密关联,涵盖电子技术基础的核心知识,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电子技术基础。

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讲解电子技术基础概念、原理及其应用,使学生系统掌握电子技术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设计任务
火箭发射倒计数器:启动按钮按下后从29 计数至0,并完成火箭发射动作模拟(用发光形式表达出发射的状态),发光要求具有3s延时,需要设计倒计时时间指示。

二、设计要求
用发光形式模拟火箭发射动作,要求但启动按钮按下后,数码管显示倒计时,并从29倒计数至0,一旦数码管显示为0,则LED发光,并且数码管示数不再发生变化(即停留为0不再发生变化)。

从LED发光开始计时连续发光3s后自动熄灭不再有其他状态。

三、设计内容
1.设计思想
按照题目要求可知:
1)、首先设计1Hz方波发生器,使输出脉冲的周期为1s,从而为后续电路的工作提供时钟脉冲,使整个电路正常工作(考虑用555定时器实现功能)。

2)、实现数码管的倒计数,在本题中要用到至少两个数码管显示发射倒计时,不过可以考虑用三个数码管,不光把发射倒计时显示出来,并将LED发光延时显示出来。

(考虑用同步十进制可逆计数器74LS192和七段显示译码器74LS48来实现功能)。

3)、实现LED发光3s时延,可考虑先用D触发器来实现高低电平转换,使数码显示管示数为零是点亮LED,然后利用组合逻辑门电路进行反馈电路使LED发光3s后自动熄灭。

2.设计说明
1)、555定时器功能说明
震荡周期:T=0.7(R1+2R2)
引脚功能如下:
1脚:外接电源负端VSS或接地,一般情况下接地。

8脚:外接电源VCC,双极型时基电路VCC的范围是4.5 ~ 16V,CMOS型时基电路VCC的范围为3 ~ 18V。

一般用5V。

3脚:输出端Vo
2脚:低触发端
6脚:TH高触发端
4脚:是直接清零端。

当此端接低电平,则时基电路不工作,此时不论TR、TH 处于何电平,时基电路输出为“0”,该端不用时应接高电平。

5脚:VC为控制电压端。

若此端外接电压,则可改变内部两个比较器的基准电压,当该端不用时,应将该端串入一只0.01μF电容接地,以防引入干扰。

7脚:放电端。

该端与放电管集电极相连,用做定时器时电容的放电。

2)、
74LS192的引脚排列、逻辑符号及功能说明
a)引脚排列 (b) 逻辑符号
为置数端,为加计数端,为减计数端,为非同步进位输出
端,为非同步借位输出端,P0、P1、P2、P3为计数器输入端,为清除端,Q0、Q1、Q2、Q3为数据输出端。

74LS192真值表
3.系统方案或者电路结构框图
4.设计方案
1)、1Hz脉冲方波发生器
工作原理
由于接通电源前,电容器两端电压uC=0,电源刚接通时UB=1,UA=0,因而Q=1,Q=0,经输出缓冲级后uO为高电平,放电管V处于截止。

电源电压通过R1、R2对C充电。

由于比较器A、B的存在,电容C不可能充至UDD。

过程如下:当UB、UA均为低电平,RS触发器状态不变;但当UA=1,UB=0,RS触发器状态变为Q=0, Q=1,输出uO为低电平,放电管V导通,这段时间我们称为第一暂稳态期。

放电管V 导通时,电容C通过电阻R2和放电管放电,电路进入第二暂稳态期,放电。

由于比较器A、B的存在,电容器不可能放电至0。

当电容放电时,UA=UB=0,RS 触发器处于维持状态,输出也不变;但当C继续放电时:UB=1,UA=0这时Q=1, Q=0,输出uO为高电平,放电管截止,UDD再次对电容充电。

如此反复,可输出矩形波形。

2)、29秒倒计数数码显示电路
如图,选取74L$192十进制可逆计数器、74LS48译码器,共阴极七段数码管各2个,外加200欧姆电阻7个,按如下仿真电路图连接元器件。

当清零开关位于低电平,置数开关由低电平时,74LS192:清零端为0,置数端为0故通过74LS48七段数码管只是为29;当置数端由低电平跳变为高电平时,仿真图中U2在时钟脉冲接减计数端,在时钟脉冲作用下数码显示管U13每次由9减计数至0,其借位输出端将产生一个脉冲使数码管U7由2递减至0。

由此实现模拟火箭发射29倒计数至0的功能。

3)LED3秒延时电路(包括反馈电路)
如图所示:将数码管U13、U7的减进位输出端一次通过一个或门和与非门然后和D触发器相连,可知当两数码管示数均为0时,D触发器的输入为1,通过D触发器完成电平控制,此时D触发器输出端为1,LED点亮(此前LED一直熄灭)。

当D触发器处处为1时,可逆十进制计数器U17的置数端为1,通过74LS48译码器数码显示管U15将置数为3,并在时钟脉冲下减计数至0。

当数码显示管示U15数为0时其减进位输出端将产生一个下降沿,该电平以此通过一个或非门和与门输出高电平使LED熄灭。

从而实现LED发光3s延时的功能。

4)、总控制电路
当只是置数开关由高电位跳变为低电位时,由74LS192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原理可知:其输出端电位与输入端电位相同,此时输出端通过74LS48译码器将输出显示在数码管上即为29;当置数端由低点位跳变为高电位时,在时钟信号的作用下数码管开始倒计数至0。

当清零开关由低点位跳变为低点位时,数码显示管显示为0。

5、电路原理总图
5.PCB分层打印图
在保证布通率的前提下,线宽选择15mil、安全间距15mil;
1)、顶层PCB图
2)、底层PCB图
3)、丝印层图
四、设计总结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按照书本上的知识何老师讲授的方法,首先分析研究此次电路设计任务和要求然后按照分析的结果进行实际动手开始电路设计。

首先将本实验要求分为若干小模块如:1Hz脉冲信号发生电路、29s数码管倒计数电路、LED发光3s延时电路、反馈控制电路等,然后具体模块具体分析。

首先先确定模块要用到的芯片及先关门电路,然后查阅相关资料弄清楚各芯片的功能及各引脚的连接方法然后进行仿真并验证功能是否能够实现,并对仿真电路做出相应调整以更准确地实现功能。

在设计中我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开始的时候感觉比较有难度,但是后来靠着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弄清楚电路工作原理,并采取分模块设计方法,一个一个的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最后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设计。

整个设计工程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如果我们吃透了课本上的知识,懂得如何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然后肯花时间、花精力去设计,最后都是能够靠自己的努力完成设计任务的。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自己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但是只要我们下定了决心,认认真真的把每个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弄透
彻,最后完成相关的设计,我们会收获很大的成就感。

我们会发现不是自己做不出来,而是自己是否肯花心思在这上面。

而且通过自己真正亲身实践,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映像非常深刻。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明白了只要肯花时间、肯花精力就能够完成任务,达到目的。

五、参考资料
[1]曹文.电子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01.01
[3]刘泾.电子电子技术实验指导.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08.01
[2]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1.01 参考网址:74LS192功能表
/link?url=xFrAFzxRE4aPx-0MJYzk9qaO3GMwyfgodJDge lVHgkyqFfsopbfH5-qHzODyi4IyWHmfL6WcgviFMPh1LrBi1Ke42rZ12-7uHq6OW4xsj2 C
六、所用到的元器件
1.共阴数码管3个
2.74LS192集成块3个
3. 74LS48译码器3个
4.D触发器1个
5.10KΩ电阻2个
6.100KΩ滑动变阻器1个
7.100nF电容1个
8.10nF电容1个
9. 74LS08集成块3个
10. 74LS32集成块1个
11. 74LS02集成块1个
12. 200Ω电阻21个
13. 330Ω电阻1个
14.单刀双置开关2个
15.单刀单掷开关1个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