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的腰坑葬俗
商朝的陵墓与葬俗祭祀仪式与殉葬习俗

商朝的陵墓与葬俗祭祀仪式与殉葬习俗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它的陵墓与葬俗、祭祀仪式与殉葬习俗对于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商朝的陵墓、葬俗、祭祀仪式与殉葬习俗。
陵墓是古代王陵的代表,也是商朝统治者的葬地。
商朝时期的陵墓多数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洛阳、安阳、鹤壁一带。
陵墓规模较大,常常是坐北朝南,而且多数位于山巅之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陵葬俗。
商朝的陵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祖庙陵,用于供奉祖先的祭祀,是统治者的家族陵墓;二是王陵,是君王的陵墓,以殷墟的后母戊陵最为著名。
这些陵墓在规模、建筑风格和墓道布局上都有独特之处。
葬俗是指对于死者行礼的仪式和习俗,商朝的葬俗主要有两种:一是土葬,即将尸体直接埋葬在地下。
这种葬法在商朝十分普遍,尤其是对于平民百姓。
二是木乃伊葬,即将尸体进行防腐处理后放入棺木中,然后埋葬。
这种葬法更多地出现在统治阶层,尤其是王室或贵族身上。
此外,商朝的葬俗还包括丧葬礼仪、墓志铭和墓碑等。
祭祀仪式是商朝社会重要的宗教活动,也是表达尊重和纪念祖先的方式。
商朝的祭祀仪式通常由歌舞、乐器演奏和祭祀祝福等环节组成。
在陵墓建立之初,会进行开山祭泽,祈求神灵保佑,使陵墓能够安全立起。
而每年的祭祀仪式则会邀请亲属和官员前来祭祀,祭品包括粮食、牲畜和美酒等。
祭祀仪式在商朝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能够加强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联系。
殉葬习俗是商朝特有的葬俗之一,指的是为逝者附带下葬大量的奴隶或仆从。
殉葬习俗的出现可能是出于对于逝者在冥界继续享有高贵地位的信仰。
在商朝的王陵中,往往可以找到大量殉葬品和殉葬者的骨骸,这显示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阶级的权威。
总之,商朝的陵墓与葬俗、祭祀仪式与殉葬习俗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通过研究这些遗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商朝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统治者与臣民的关系。
这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
商周时期的腰坑葬俗

商周时期的腰坑葬俗
王志友
【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0)006
【摘要】先秦时期墓葬中的腰坑,反映了当时丧葬仪式.通过对春秋以前墓葬内使用腰坑的历史叙述,可以了解商代墓葬腰坑的使用情况以及腰坑的性质,进而认识商代墓葬中的腰坑和房屋建筑中奠基的性质相似.
【总页数】6页(P79-83,120)
【作者】王志友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西安,710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论中国西南地区腰坑墓葬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兼论中国腰坑墓葬俗文化的起源[J], 杨华
2.从腰坑葬俗的延传轨迹看东夷——华夏文明的融合过程——兼论周代山东地区腰坑葬俗 [J], 张庆久;杨华
3.商代腰坑葬俗研究综述 [J], 陶伟;李红江
4.王朝更迭、族群心理与考古学文化变迁--对山东地区商周腰坑葬俗的考古学观察[J], 李婷
5.略论商周时期关中地区腰坑葬俗 [J], 郭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商朝的墓葬制度与殉葬习俗商代的墓葬文化与祭祀仪式

商朝的墓葬制度与殉葬习俗商代的墓葬文化与祭祀仪式商朝的墓葬制度与殉葬习俗商代的墓葬文化与祭祀仪式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以商代为名的王朝。
商代的墓葬制度与殉葬习俗是商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宗教信仰。
一、墓葬制度商代的墓葬制度相对完备,墓葬规模较大。
商代贵族的墓葬通常采用人工挖掘的方式,墓穴深度较大,墓室一般呈长方形或正方形。
墓室内常有木制或石制的棺椁,葬具丰富,包括陶器、铜器、玉器等,象征着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财富。
此外,墓葬通常也伴随着一定的配殇制度,即将与亡者有亲属关系的人殉葬,以供其在后世的需要。
二、殉葬习俗殉葬是商代墓葬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表明了当时社会的统治体制与宗教信仰。
殉葬通常是指在墓葬中,有人类活人或动物被杀害并与亡者合葬。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商代的殉葬对象不仅限于贵族,也包括了一些普通百姓。
这表明商代社会具有相对严重的阶级差异,以及对于死者来世需求的信仰。
三、墓葬文化墓葬文化是商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死亡、来世与神灵的信仰和崇拜。
商代的墓室内常常布置有精美的壁画和器物陈设。
壁画内容多为人物、动物、神灵等图案,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信仰与祭祀仪式。
墓室内还常见一些用于祭祀的礼器,例如青铜鼎、方壶等,反映了商代人对于祭祀活动的重视与尊崇。
四、祭祀仪式商代的祭祀仪式同样是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代社会中,祭祀活动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被视为维护家族与国家安宁的重要手段。
商代的祭祀仪式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室内祭祀与室外祭祀。
室内祭祀由专门的祭司负责,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如陈设祭器、点燃香火等。
室外祭祀则常常进行在祭坛或庙宇等特定的场所,包括宴饮、祭祀歌舞等形式。
这些祭祀仪式与宗教信仰相结合,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神灵的敬畏与供奉。
总结:商代的墓葬制度与殉葬习俗、墓葬文化与祭祀仪式等方面的内容,无疑是商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的结合,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死后生活和神灵的崇拜与敬畏,也体现了社会的等级差异与统治制度。
不同葬礼种类你了解几种

不同葬礼种类你了解几种?树葬树葬即时称天葬。
分为古代树葬和现代树葬。
古代树葬在中国东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颇为常见。
而现代树葬是殡葬的一种新形式,就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
现代树葬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地面是没有任何殡葬设施的,而是以纪念树或自然石为标记。
树葬,这一远古时期就出现的丧葬习俗,历经万年,一旦被人们从历史的长河中发掘出来并赋予新的含义,必将给人们传统的丧葬习俗带来一股清风,抚慰生者对于逝者的怀念之情,让生者更好地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创造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
海葬海葬是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
骨灰撒海,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
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
海葬是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
海葬有利于节约土地、发展经济,有利于移风易俗。
屈肢葬屈肢葬----屈肢葬相对直肢葬而言,指的是人死之后尸体所摆放的形式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
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
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
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依据文献及实地考察,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均有此种葬俗。
江西贵溪仙岩、福建武夷山、四川忠县卧马函、四川奉节县夔峡、风箱峡、四川珙县麻塘坝螃蟹溪山崖等地,曾发现大批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古代悬棺葬遗物。
风葬风葬又称“露天葬”。
是一种风化的丧葬方式。
它包括树葬、崖葬、洞葬、悬棺葬等。
在中国等东亚各国,泰国等东南亚各国的很早时期,都有这种习俗存在。
草坪葬草坪葬源于西方流行于东方的葬式。
与芳草为伴,让生命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吸取大地甘露,与天地合二为一。
干葬干葬是许多葬俗中比较特别的一种葬礼。
多为高贵的人,或者富有的人选择的一种葬法,颇费钱财。
干葬的来源是因为人们在处理人死后的遗体时年进行特殊处理的方式是经过干化处理而闻名。
中国古代墓葬形制的发展演变

晚唐时期 帝陵
棺床设在墓室西部
类型
形制
描述
墓坑浅小
大型墓、中型墓、小型墓、非正常 埋葬者
发现不多,与新石器时期相 似
存在严格等级差别
中小型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中晚 期出现横穴土洞室墓和空心砖墓, 传统墓制发生变化
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碳以 御湿,用白色或灰色粘土封 棺防腐
土洞墓在汉以后的各个时期长期流 行;空心砖墓仅流行于西汉;砖室 墓始于西汉中晚期,东汉迅速流 行;石室墓出现于西汉,兴盛于东
一夫多妻合葬少见中原地区的金代墓葬主要是仿木结构的砖室墓与宋墓相近主要是仿木结构的砖室墓但日趋简化已近尾声元代汉人墓葬主要发现于山西境内北宋皇陵诸陵园建制相同布局整齐划一详细看p11宋元时期一般贵族平民结构地面装饰组成葬姿棺椁陶器玉石器骨角器漆木器青铜器仰身直肢葬为主屈肢葬多为凶死出现木棺最普遍次之工具再次工具墓底设腰坑祭祀用房屋仰身直肢葬木棺有有有有有墓底多设腰坑贵族墓有车马坑仰身直肢葬棺椁制度等级严格最主要酒器少食器多重食组合鼎簋最重要流行车马坑覆斗形或方锥形高大封土堆流行屈肢葬棺椁制度等级严格比重增加青铜礼器乐器最重要西汉中期以后一般是有棺无椁有覆斗形坟丘位于陵园中央墓道顶部出现天井主要为陶器和陶俑墓道顶部有天井进一步增加减少墓中有许多大型陶器西汉前期主要为实用器中期以后增添了明器东汉明器种类数量愈多仰身直肢葬仰身直肢葬仰身直肢葬车马埋在墓道内不再另设车马坑西汉晚期以后改用木制或陶制车马葬俗随葬仿木结构建筑较普遍主要有转角倚柱斗拱普柏枋檐椽等完全是为了装饰作用由墓道墓门和方形墓室三部分构成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构成主要有雕砖和壁画两个部分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形状
人数
山顶洞下室
公共墓地
长方形/方形竖穴土坑墓
略论商周时期关中地区腰坑葬俗

略论商周时期关中地区腰坑葬俗江汉考古2008.4/总第109期略论商周时期关中地区腰坑葬俗郭亮(重庆400047)摘要:自从确定"腰坑"这一考古学术语以来,腰坑葬俗文化已逐渐成为考古学,民俗学研究者所关注的课题,近年来对此葬俗做过研究的有郜向平,王志友,杨毕,谢日万,朱海,胡庆生,彭文等,以及日本学者井上聪".最近,笔者曾对陕西地区腰坑葬俗的情况进行过肤浅的研究.而此文撰写的目的,是通过对商周时期关地腰坑葬俗的具体探讨,以期理清该葬俗在周族,殷族中的变化.关键词:关巾;腰坑:彤状;族属中图分类号:K871.1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0327(2008)04—0039—07 在"腰坑"这一术语尚未出现前,人们常称之为"长方形小坎"或"土坎",如苏秉琦先生对其的阐释:"'圹内有坎'此指在长方形的圹底,其中央部分稍洼,四周稍高,如由平面看如回字形,由纵部看有如凹宁形者."尔后又为何称为"腰坑"呢?石璋如先生曾解释说道:"腰坑系本地的土名,因为正在骸骨的腰下,故叫腰坑."这一名称以后遂成为考古学埘墓葬内这遗迹现象的通称.但现今仍有部分学者对此葬俗名称未予认同,在其报告中称之为"底坑"或"地坑".鉴于此,我们再次确定腰坑之定义:腰坑,"指的是我国古代埋葬习俗中的一一种形式,即在墓葬的底部靠近中央挖一个小坑,位于墓坑底部的棺或者是椁的下面,里面安置物品作为随葬,这些葬品可以是殉人,殉兽,陶器,青铜器,玉器,也可以是生产工具,契约,钱币等等."目前所见,这一葬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的河南淅川黄楝树遗址, 距今年代约5000年.在发掘出的一批屈家岭文化墓葬中,3座有腰坑,坑中均置'瓮棺,瓮棺内有一婴儿.夏商周时期,广泛流行f黄河中下游地区,战国以后逐渐在黄河流域消失,而在长江流域腰坑墓则仍然比较流行,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到建国初期仍可见有这种腰坑葬俗.商周时期是腰坑墓的最流行时期,这在北方黄河流域尤为突出,诸如陕西,河南及山东等地区,都发现有大量商周时期腰坑墓.故而本文围绕腰坑形状的差异及墓葬中是否设置腰坑,并以个案为例,以求理清这一时期关中地区的腰坑族属及相关问题.笔者曾作拙文《陕西地区腰坑葬俗研究》,从总体上论述了陕西地区腰坑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虽然腰坑葬俗最早是在河南淅川黄楝树遗址发现的,但从文化性质上看,它属于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且腰坑内多置瓮棺,这一葬俗当与时代稍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洛阳等地商周时期腰坑内埋狗,殉人习俗大相径庭.笔者的观点是:河南地区的传统腰坑习俗是有自身特点的,其是在吸收了大汶口,典型龙山文化的葬狗习俗以及屈家岭腰坑葬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商代腰坑之"传统",着重体现在其所埋之物上以及所代表之含义和宗教意识上.收稿日期:2007—12—09作者简介:郭亮(1983一),男,西安人,重J犬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硕士研究生.39文章指出,传统腰坑习俗从商代晚期前段开始在河南地区兴盛起来,并开始向黄河上下游地区传播,陕西地区的腰坑葬俗便是商人借助泾渭二河西进传入到当地的.如在泾河流域的高家堡n',灞河流域的老牛坡商墓群中发现多座腰坑墓.腰坑内埋狗殉人属于殷商民族葬俗,是毋庸质疑的.但文化,习俗等由一地传至另一地,难免会受到当地或者周边异族居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的影响,故而关中地区的腰坑葬俗在保留殷商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变化.为此,笔者就以西安老牛坡,长安沣西地区为例对关中地区腰坑葬俗等问题进行探讨.(一)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发现的38座墓葬中,31座有腰坑.从墓葬规模来看,7座中型墓,31座小型墓.在未发现腰坑的7座小型墓中,由于过于简陋,几乎没有随葬品,可见其社会地位的低下.彭文先生曾说过:殷商时期墓葬设置腰坑是代表墓主身份的一个标志,"在腰坑盛行的前期,即殷墟文化第二期,墓葬中设置腰坑一般为大贵族所特有;到了后期即殷墟文化三,四期,一般的中小奴隶主,甚至一般平民的墓葬中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腰坑." 并提出"这时的腰坑已失去了大贵族单独拥有和享有的特权,而在殷商社会中大量流行起来,成为一种时尚."随着商文化的扩张,这种葬俗也为一一些方国首领贵族所使用.因此,到了商代晚期或商末周初,墓葬中设置有腰坑的现象也逐渐呈现出地方特色,"这是商王下属的方国将吸收来的殷商文化与本地区本民族的地方文化结合的结果."以此标准来看老牛坡墓地,基本符合.首先,老牛坡的腰坑形状从总体上看,虽多为长方形,但与殷商腰坑墓形制相比,又略有不同. 传统腰坑形状为方形,长方形,近似长方形很少.而老牛坡的长方形则体现以下几点特征:形状甚不规整,长边向外略伸,短边较直,若将其定为椭圆形尚有差距,因此我们把它归为长方形类,此类腰坑显着特点即是,四角呈圆弧形.老牛坡的腰坑形制可以说是以圆角长方40形为主,并出现个别椭圆形,这足以说明当地文化与殷商文化的差异,作为商王国的下属,并没有一一味的全盘照办其习俗.其次,腰坑, 角坑,头坑和脚坑的组合设置.老牛坡M8有腰坑和脚坑各1个;M16有腰坑和角坑各1个; M2,MIO有腰坑,头坑和角坑各1个,三坑呈一条直线;M6,M11,M20,M24,M25有腰坑1个和墓底四角各1个角坑;M5是墓地中最大的一座,除中心腰坑外,每边各有3个小方坑, 压在左右边箱之下.根据现有商代中小型墓资料来看,类似这种在墓葬中设置多种小坑现象,尚属首见.拿之与殷商大墓做比较,可知随着墓葬形制趋于复杂化,小坑的数目也逐渐增多,这些现象也是判定墓丰身份的另一标准.如河南安阳候家庄MIO01大墓,墓底中心有一方形腰坑,内置1人1犬.八角各有1 个小坑,坑内各埋一执铜戈武士".M1550大墓,除墓底中心腰坑外,另在四角各还有一个殉人的小坑….据发掘资料可知,这两座大墓都属于商王陵,同时兼有腰坑和角坑是殷墟其他阶级的墓葬所不见的.而老牛坡腰坑墓,不论是中型墓,还是小型墓,大都设有角坑,因此角坑的设置及多少再作为贵族身份的象征, 腰坑和角坑也逐渐在末等贵族和平民阶层中是盛行.但老牛坡商墓中除腰坑,角坑外,另设有头坑和脚坑,独具特点,这是否反映了二者在葬俗文化上的差别,值得考虑.至于老牛坡墓地族属问题,从报告的内容来看,当是臣服于商王国的某方国墓地,而从总体的民族特性来看,其在被商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特点.但有人也许会提出疑问:如何解释小坑(祭祀坑或祭奠坑)的不同?老牛坡的陶鬲为何与殷商迥异,为什么没有殷墓中常见的陶礼器觚,爵等明器?墓葬中的边箱从何而来?笔者以为,这是老牛坡方国与周边少数民族交流的结果,它的主体是源于郑州二里岗殷墟文化,同时它又融会了若干的地方文化因素.如在以老牛坡墓群为中心的地区发掘出属于郑州二里岗的文化遗物和遗迹;其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与安阳殷墟出土的同类型器物在形制,纹饰风格上如出一辙,可谓是典型的商文化产物.而腰坑形状的差异以及陶鬲不同, 说明了老牛坡文化带有明显的二重性.总的来说,老牛坡墓地展示给我们的文化是以商文化为主体,由此,将其归为殷人是可行的.但也有疑问,为何在墓地中没有发现属于殷民族特色的族徽呢?它到底是属哪一方国呢?西北大学的刘士莪先生认为,老牛坡墓地距离古崇国约50公里,可能是属于崇国势力范围. 而彭邦炯先生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老牛坡与殷墟文化不完全一致且保留一定的原有族属的影响,并不是偶然,其是"骊戎文化接受与吸收商文化影响,到盘庚以后完全'商化'的反映",论者又提出"老牛坡距临潼古骊氏中心只,二十公里,比起与古崇国中心的要近得多……与其说老牛坡商墓地为崇国遗存,不如说它属骊山氏(甲骨文中的碚氏)文化遗存的可能性更大,更接近历史实际.""二者的说法无法判断到底孰是孰非,有待以后考古发现资料来补充.(二)西安长安沣西地区是商周时期关中地区的腰坑墓最流行的墓地之一.尤其体现在西剧.在商周鼎革之际,亦发现了先周时期的墓葬在墓底设有腰坑.如1983年沣西张家坡和客省庄共发现5座墓葬,其中3座有腰坑.腰坑形状皆是长方形,同老牛坡腰坑相比更加接近殷商腰坑形状,比较规整,四角依然呈圆弧形,可见当是受老牛坡腰坑墓形制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被确认为张家坡第2期的沣毛M3,其"长方形"腰坑比之第1期的83SCKM1和沣毛M1更加近似椭圆形,不同于传统殷民族的椭圆腰坑已初具雏形.《报告》指出,这是先周文化遗存,从随葬的青铜器组合看,并未见到酒器,不同于殷商时期墓葬,应当是周人习俗.但在周人墓葬中却发现典型的殷代铜兵器(戈),这为我们探讨灭殷前周人和殷人的关系提供了某种信息.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殷商时期,关中地区腰坑形状,是在传统长方形基础上,逐渐向椭圆形转变的,但并不是真正的椭圆形.而族属的范围也在扩大,作为殷商方国的老牛坡在不断吸收商文化因素的同时,并将这一葬俗带给了先周民族.如前所说,产生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受地区生活习俗,思想意识的影响,也包括同周边少数民族的长期交流所致.这不仅体现在腰坑上,整个墓葬中,都有所体现,如边箱,头坑,脚坑的设置等等.西周时期,腰坑墓在整个黄河流域(除青海省外)都很流行,尤其作为西周王畿地区的陕西关中,其数量更是大大超过河南地区.故而从腰坑的数量,形状,腰坑内是否有随葬品及其族属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商文化在西周时期的演变.由此,笔者以《张家坡西周墓地》西周墓地为例进行阐述.(一)张家坡经过历年发掘,共发掘土坑竖穴墓340座,其中33座墓底见有腰坑.《报告》中根据墓葬的时代共分为五期:武成康时期,昭穆时期,共懿孝时期,夷厉共和时期,宣幽时期.其中第一期腰坑墓8座,第二期8座,第三期2座,第四期3座,第五期1座,分期不明1l座.从整个墓地的墓葬出土器物来看,张家坡墓地是周民族的典型墓地,作为西周的中心地区,居住着大量的本族之人.此外,由于周初周公东征,大量殷遗民被迁于此以监视其动向,且作为一国之政治中心,其文化交流是极其活跃的,故而附近的墓地文化面貌也是很复杂的,并不只是纯正的周族文化,也包含了殷人文化.由此,我们将对张家坡墓的布局情况进行分析,来说明腰坑墓的具体情况.从张家坡墓地的分布图看,这些腰坑墓的分布还是比较有规律的,绝大多数分布于墓地的边缘地带,有的则集中于一个小墓区内,如M161,167,176,有的孤零零的一座墓,如M398,有的属于一组墓中的l座或两座,如M368与370,290与334,390与392等,这些墓葬与分布于墓地中央区域的墓葬有明显的差别,即除过部分南北向外,大多为东北一西南向分布,可见墓葬的头向或方向也可作为区别41民族或部族的一个丰要葬俗之一.墓葬的头向是区别中国古代不同部落,不同国族的葬俗的重要标志,它或与先祖的流迁路线相连,或为某中宗教迷信所制.透过头向往往可获知关于民族迁徙,民族心理状态及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的莺要信息".综观整个墓地头向,以南北向墓葬占绝对强地位,而中心地区呈东西向的墓葬屈指可数.墓葬中头向的不同,是否能说明殷族和周族的不同呢?张家坡墓地中是否出现姬姓腰坑墓?这些问题有待讨论.我们知道,由于周商民族的不同习俗, 在墓葬内是否没置腰坑的习俗上也表现很明显,周墓中之所以有腰坑的出现,一般学术界认为是商文化影响的结果,其中很大一部分应是商遗民的墓葬.因为虽然商末周人迅速占领了全国各地,居于统治地位,但同商人相比, 其人数数量是绝对不能相比的,周王朝统治下的人民绝大多数是殷遗民,所以各地周墓墓地中有腰坑墓葬的存在则是文化延续的正常结果,而各个地区同墓地的发掘也表明,在这些周墓中,不同族别是分区埋葬的,如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在I区皆为中小型墓葬, 其设置腰坑,殉人殉狗现象相当普遍,随葬的陶器组合也与河南安阳殷墟商墓基本相同.而在II区,这一现象则基本不见,且随葬品多为精致的铜器.专家学者研究认为:"由黄土坡墓葬西区歧异现象,I区殆是原殷遗(民)的墓葬,其中没有大墓.II区是贵族墓地,都已不再遵循殉人殉狗的殷商风俗.""如果II包括随周公北来的周人及东方旧族,I区则是保持殷商文化的普通人民."与之相同的还有曲阜鲁国故城,洛阳地区等.关中地区亦是如此,如华县东阳墓地,墓地分为三区,与方国统治阶层居于同一区的中小墓葬都未发现腰坑,而另外墓区的中小墓则存在腰坑",周原地区也是如此.如此,再分析张家坡墓地分布图,我们可以将整座墓地分割为若干小的墓区,这些墓区多分布在边缘地带.相比于中心地带以南北向为主,边缘地区则是南北向与东北.西南共同42交织组成.而从墓葬的腰坑习俗看,又以东北. 西南为主.笔者为,由头向的不同以及墓地的分布状况,可以将分殷族与周族分别开来.以MI57,152,165和170四座大墓为例,其无论在墓葬形制,还是在随葬器物上看,都是张家坡墓地的核心,它们的方向都呈头北脚南,再结合它们在整座墓地中的地位,并拿之与上述几处西周墓地做比较,不难发现南北向墓葬中头北脚南的族属当为周民族,在这些中心地区几乎没有发现腰坑墓.这在河南地区也有对照,如地处北窑村西南北边约200米的西周贵族墓地,墓室几乎没有腰坑,且葬俗都是头北脚南.二者在葬制上的不同,正反映周人与殷人区别.通过上述对张家坡墓地分布的总结,我们可将张家坡墓地的腰坑族属分为:(1)殷族.编号为M35,376,398的三座腰坑墓,具有"殷人墓"的典型特点,墓室都有腰坑,葬俗都是头南脚北.(2)殷遗民.如前所说,殷族当政时期,麾并只是殷民族,还包括其他各民族或部落,他们在不断被商化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商人文化和习俗.从大的范畴可统称为殷人. 张家坡墓地33座腰坑墓中,15座其头向呈东西向,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其祖先或民族的渊源.(3)与商人接触密切的周民族.l5座呈头北脚南方向的腰坑墓,多分散在中心以外的边缘地带,并与东西向墓葬组成一个小的墓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头北脚南的腰坑墓多与东西向腰坑墓共存.如此现象告诉我们,在与殷族或殷遗民的长期生活交流中,极少数的周族人民开始接受了墓葬中设置腰坑这一习俗.(二)笔者根据时间分期,在报告基础上又将该墓地分2期.如表一所示,22座已分期的腰坑墓中,18座属于第一期,第二期仅有4座, 可见,腰坑墓多集中在西周早中期,中期以后剧然减少.且第一期的腰坑墓中只有1座腰坑内殉狗兽,其余腰坑内空无一物,这一现象与同时期河南及关中周边地区腰坑墓是不同的.而第二期发现的4座腰坑墓竟然全部殉狗,前后截然相反的现象值得沉思.表一张家坡墓地墓葬资料汇表上坑竖腰坑墓葬(二层台,腰坑形状备注分期腰坑殉狗腰坑比填上,墓室巾穴墓数量例内无苴殉狗兽)武成康3087126.67%2座以椭圆形,2座(腰坑内空4座腰坑墓第一期昭穆4788O17.02%圆形,圆角无一物)中,其墓主葬共懿孝4522O4.44%3座K方形为主夷厉共和483O36.25%1座式为俯身葬第二期要形式宦幽331Ol3.03%2座分期不明137l1748.O3%16座首先,张家坡墓地是从沣西张家坡墓地继承发展而来的,同以前的近似椭圆的长方形的腰坑形状比,西周早中期的则发展成具体的椭圆形,圆形,并且兼有圆角长方形.至此,西周时期己出现了与殷民族不同形制的腰坑,如在河南安阳,洛阳等殷遗民相对集中的西周墓中,其腰坑形状皆呈方形,长方形,可见这类腰坑多为殷遗民遵循传统习俗所置,此外,只在洛阳北窑西周墓中发现圆形腰坑,报告指出其为周人墓;其次,腰坑数量分布上,周民族与殷民族也不同.河南地区西周时期腰坑墓多局限在安阳,洛阳两地,而关中地区腰坑墓虽然数量较之为多,但分布比较分散,每一墓地的腰坑墓并不能同河南地区单独墓地相比.如在张家坡墓地早中期的122座墓葬中,腰坑墓仅占26.67%~P是证明,河南洛阳北窑村发现的32座西周前期墓葬则皆有腰坑;第三,腰坑内空无一物(腰坑内谷物及其他物品除外)的出现.张家坡墓地墓葬中腰坑墓又呈现腰坑中空无一物这一现象,这是河南地区传统腰坑墓所不见的.西周早中期,张家坡12座腰坑墓中11座腰坑内不见任何随葬物.殷商常见的殉狗现象在这'时期,多见于墓葬的二层台,填土及墓室之中.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墓葬中殉狗,其意义为驱神御鬼,以保护墓室不被盗扰,使死者在地下安息,这与腰坑葬狗意义相同.我以为,腰坑殉狗意在保护墓主人, 墓室中葬狗用于保护整个墓葬的安全且包括死者,避免重复设置是周人的主要意图,且在二层台殉狗已有先例,如商末周初的沣毛M1 中就是如此.这也是白昭穆时期发现2座既设腰坑殉狗,又在墓葬中殉狗之后,墓葬中要只设置腰坑殉狗,要不只在墓葬中殉狗.可见,墓葬腰坑内空无一物的现象惟周民族所有,殉狗由腰坑转向整个墓室,作用也在以前基础上有所扩大.纵观西周时期关中其他地区腰坑墓的情况,殷遗民正在不断的被周化,但其依然保留着腰坑内殉狗的习俗.周朝建立后,周文化迅速发展,与之相对的商文化,其空间正在被不断的蚕食.西周晚期腰坑墓数量的锐减就是证明.如表二所示,西周中期以后,腰坑墓比例从未达到墓地总数的25%以上,而在这些稀少的腰坑内多见殉狗,在此之前的空腰坑则几乎不见.因此,结论就不难推测,空腰坑墓墓主人当是与殷商民族接触密切的周人,虽然商文化的影响在周文化的强势下逐渐缩小,但商遗民却一直延续着本民族设置腰坑并在腰坑内殉狗的习俗,其中也包括极少部分的亲殷周人.从总体上看,腰坑葬俗在走下坡路,从另一方面看,也反映了相当一批商遗民开始逐渐放弃本民族的这一传统墓葬习俗.再来看张家坡第二期的腰坑墓,在81座墓葬中仅有4座,而与前者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其腰坑内皆殉狗的葬俗.前后差异如此巨大,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是同一种族,因为从整个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以及腰坑形状上看,他们的差异很小,故4座腰坑的墓主人仍为周人当无所异议.若说他们属于殷遗民,也不现实,因为其头向如前文所说为头北脚南,并不具有殷43表二关中地区西周晚期腰坑墓资料地点时代腰坑墓比例文献陕西扶风黄堆老堡西周中晚期19.1%《考古与文物》1994.3 陕西扶风上康村M2西周晚期225%《考古》1960.8陕西扶风云塘齐家村西周晚期至末期321.43%《考古》1980.1 人墓特征.因此,可以否定张家坡后期腰坑墓的主人为殷遗民的说法.那么,为什么这一时期的腰坑墓皆殉狗呢,而第一期的腰坑墓中绝大部分为空腰坑呢?我们前面说过,不排除随葬品因腐朽原因而导致腰坑内空无一物的现象,而且做了近600年的主流文化,商文化的消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虽然周人在不断"周化"商遗民,但也难保部分周人不被"商化".可以这样解释,部分周人在同周边殷遗民的长期交往中,吸收了墓葬中设置腰坑的这一习俗,而在部分中又有极少数的人同殷人'样,在腰坑中殉狗.四通过上述对关中地区腰坑葬俗及个案的分析,使我们对此地区腰坑墓葬的腰坑形状,随葬品及族属等问题有了简要认识:殷商时期,关中地区腰坑形状与殷墓腰坑形状基本相同,只是长方形的长边略往外弧,随着腰坑葬俗由商人传给其下属方国,再影响到先周民族,腰坑的形状也愈来愈趋向于椭圆形及圆形;西周早中期,慑于周王朝的威严,商文化及其习俗的影响正在不断减小,腰坑在同一墓地中数量的减少就是表现之一.就像周人逐渐摒弃商人族徽般,腰坑习俗也在不断被遗弃. 如周人墓葬中腰坑的发展趋势可以此表示: "圆形,椭圆形,圆角长方形腰坑,坑内殉狗,墓室中殉狗"一"圆形,椭圆形腰坑,空腰坑,募室中殉狗"一"无腰坑,墓室中殉狗",从这一趋势可知,墓室殉狗逐渐取代腰坑殉狗,殷商腰坑之奠基或祭祀之意荡然无存.白西周中期开始,腰坑墓逐渐走向没落,并最终在战国中期以后走向消亡.而在殷遗民居住的地方,因受周文化的影响较小,其传统的腰坑殉狗葬俗得以继续流行,并在周文化衰弱之际,重新发展44起来.如春秋战国时期在西安户县秦国墓葬,咸阳塔儿坡秦墓等地发现腰坑墓,这一时期腰坑多集中在西安以西和咸阳,而沣西地区再未发现一例腰坑.且腰坑形状也以方形,长方形为丰,又回到了传统的腰坑形状,但这里要注意的是,此时腰坑墓的族属已不再是殷族,而是与商王朝关系密切,且受商文化影响的秦人.总之,关中地区的腰坑葬俗研究,目前已。
夏商周之墓葬部分

• M11出有一件鸱鴞提梁铜卣,通体布满纹饰, 其中一卣内出有酒,经鉴定属浓香型香酒, 与甲骨文记载的“鬯”酒相吻合。 • 青铜兵器有钺、戈、矛、镞等,还有一件仪 仗使用的木援铜内戈。其中铜钺同妇好墓出 土的“亚启”铜钺相同,证明该墓地早期主 人与商王武丁征伐荆楚的战事有关。墓地出 土的26件青铜礼器上,均有族徽“息”字, 说明墓主人是商代息族奴隶主。
人殉
人殉即是在奴隶主死后埋葬时把活着的人也埋 入成为随葬品,殉人的身体较完整,或活埋或 勒令杀死,一般没有砍头,人殉者的身份一般 是死者的妻妾、亲信、侍从和生前为其服务的 奴仆,一般不用战虏或奴隶。一次完成,即和 墓主人死时同时完成。商代的人殉制度主要盛 行于大中型墓。
人祭
是把人作为象牛、羊、猪等牲畜一样的祭祀品进 行祭祀。人祭一般由砍头作为供奉祭祀对象。人 祭一般用战虏或奴隶作为牺牲品,很少用死者的 亲信、侍从。人祭可以在死者埋葬时埋入,也可 在死后陆续进行。人祭地点可以在大墓内或大墓 旁以及宗庙建筑附近,也可在其它特定地区。 参见文章: 彭适凡:《略谈古代“人殉”问题》,《历史教学 》1965年8期。 胡谦盈:《郭沫若论商、周人殉的基本观点》,《 郭沫若研究》1986年。
花园庄东M54号墓(亚长墓)
• 2000年到2001年发掘,位于安阳殷墟宫殿宗 庙区南部。属于大型长方型竖穴土坑墓,基墓 室面积与妇好墓相当。葬具有一椁一棺,棺上 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图案。有殉人15个,殉狗 15条。 • 随葬品有579件,青铜器267件(青铜觚、爵9 套)、玉器222件、石器、陶器、骨器、蚌器、 竹器、象牙器、金箔、贝等,其中以青铜器和 玉器为大宗。青铜器有礼器、乐器、兵器、工 具、车马器及其他杂器等。青铜器铭文为“亚 长”。墓中出一件有特色的器物“挠手”。
商朝的葬礼与墓葬习俗

商朝的葬礼与墓葬习俗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它的兴起和发展对后来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商朝时期,葬礼与墓葬习俗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展现了当时人们对死亡和祖先崇拜的重视,也反映了商朝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法观念。
商朝的葬礼是一项庄严而隆重的仪式,被认为是对逝者的最后送别和纪念。
葬礼通常由家族成员和亲朋好友组织,举行的时间和规模取决于逝者的身份和地位。
一般来说,国君和高级贵族的葬礼会更加盛大,包括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和行列。
在葬礼中,家族成员会穿上素服,携带祭品和祭祀器具,进行祭拜和祈祷。
同时,还会有唱歌、舞蹈和乐器演奏等表演以纪念逝者。
商朝的墓葬习俗同样具有独特的特点。
墓葬往往选址于山脚或河边,被认为是与天地之间的桥梁。
根据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商朝的墓葬可以分为国君墓、贵族墓和普通民众墓。
国君墓通常位于山顶或山脊,规模较大,内有祭祀厅、石室和陪葬坑等构造。
贵族墓相对较小,但也被精心布置,内有陪葬品和陪葬人。
普通民众墓一般比较简朴,只有基本的墓穴和葬品。
商朝的墓葬形式多样,有土木结构的墓葬,也有青铜器结构的墓葬。
商朝的墓葬中,陪葬品起着重要的作用。
陪葬品是指为了供养逝者在来世生活所准备的物品,包括食物、器皿、服饰、武器、工具等。
根据考古发现,商朝的陪葬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情况。
对国君和贵族的墓葬而言,陪葬品的丰富程度和品质往往高于普通民众。
例如,贵族墓中可以找到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贵重的饰品等,而普通民众墓中的陪葬品则相对简单。
商朝的葬礼与墓葬习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观念和文化传统,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通过葬礼的规模和墓葬的类型、陪葬品的丰富程度等方面,可以了解到逝者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商朝的葬礼与墓葬习俗也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崇拜。
商朝社会重视祖先崇拜,认为祖先的神灵可以保佑后代平安和繁荣,因此葬礼与墓葬习俗被视为对祖先的尊重和供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葬 的 比 例 占到 了发 掘 总 数 的 5 到 7 %左 右 。 0 0
1 5 — 1 6 年 , 墟 发 掘 的 3 2 座 墓 葬 之 中 98 91 殷 0 ( 存 较 好 的 只 有 1 9座 ) 带 有 腰 坑 的 墓 葬 有 保 7 , 13座 , 去 期 别 不 详 的 3 0 除 1座 墓 外 , 别 清 楚 期 的墓葬有 7 2座 , 中 I期 墓 葬 2座 , 2 7 ; 其 占 .8 A o Ⅱ 1 期 6座 , 2 . 2 ; 占 2 2 Ⅲ期 3 4座 , 4 . 2 ; 占 7 2
5 . 7% 、 8 6% 、 0 8 。 可 以 看 出 , 殷 墟 I 51 3. 4 . 从
周 取 代 殷 商 以 后 , 人 也 继 承 了 商 人 墓 葬 之 中 周
示 整 个
其原 因 是 I期 墓 葬 发 现 的 总 数 比 较 少 , 据 墓 根
①
参 阅 《 论 腰 坑 葬 俗 的 文 化 意 义 》见 《 念 殷 墟 甲 骨 文 发 现 一 百 周 年 国 际 学 术 研 讨 会 论 文 集 》 社 科 文 献 出 版 社 , 再 , 纪 , 20 年版 。 03
古 代 墓 室 底 部 在 死 者 骨 架 的腰 部位 置 挖 一
小坑 , 考 古 发 掘 中称 这 一 遗 迹 现 象 为腰 坑 。 在 作
为 先 秦 时 期 墓 室 内 的 一 个 遗 迹 现 象 , 坑 是 当 腰 时 丧 葬 仪 式 的 一 个 重 要 环 节 , 于 墓 葬 之 内 的 对
Ⅳ期 2 0座 , 2 . 8 。 时 代 应 为 盘 庚 迁 殷 到 占 7 7 帝 辛 亡 国 。 期 有 腰 坑 的墓 葬 , 墟 I期 在 分 期 四 殷
明 确 有 腰 坑 的 墓 葬 中 所 占 比 例 比 较 小 , 不 表 这
坑 设 施 墓 葬 的 年 代 , 殷 商 时 期 向 前 提 早 了数 从 百 年 , 时 为 探 索腰 坑 的起 源 提 供 了新 的 资 料 。 同
②
文 中涉 及到 的有 关 腰 坑 引 文 的 出 处 未 能
滓明 . 请谅解 。 敬
・7 ・ 9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6期
葬 登 记 表 , 于 I期 的 墓 葬 只 有 6座 , 此 比 属 按
例 , 腰 坑 设 置 的 墓 葬 就 占 到 同 期 墓 葬 总 数 的 有 3 . 。 与 同 期 总 数 相 比 ,Ⅱ期 到 Ⅳ 期 分 别 占 33
石 器 时 代 晚 期 , 前 发 现 的 地 区 和 数 量 都 较 目
少 。主 要 有 甘 肃 永 登 蒋 家 坪 马 厂 类 型 1座 、 广 东 封 开 县 鹿 尾 村 新 石 器 时 代 1座 、 南 淅 川 黄 河 楝 树 遗 址 屈 家 岭 文 化 3座 、 北 房 县 七 里 河 遗 湖
了 解 商 代 墓 葬腰 坑 的 使 用 情 况 以及 腰 坑 的 性质 , 而 认识 商代 墓 葬 中 的腰 坑 和 房 屋 建 筑 中 奠 基 的 性质 相 似 。 进
关 键 词 :商 周 ;腰 坑 ;奠 基 中图分类号 : 9.2 K8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7 —0 32 0 ) 60 7 ,5 6 1 7 2 (0 6 0 ,0 90
龙 城 、 昌杨 家 嘴 、 北 柬 城 台西 等 遗 址 的多 座 宜 河
商代 二 里 岗时 期 的 墓 葬 之 中都 有 腰 坑 。 商 代 墓 葬 内 普 遍 有 腰 坑 是 在 商 代 晚 期 的 殷 墟 时期 , 年殷 墟 遗 址 发 掘 的墓 葬 中 , 腰 坑 墓 历 有
墓 葬 内 腰 坑 的 出 现 , 代 最 早 可 上 溯 到 新 时
维普资讯
商 周 时 期 的腰 坑 葬 俗
口 王志友
( 北 大 学 文 博 学 院 ,陕 西 西 安 7 0 0 ) 西 1 6 0
摘要: 先秦 时期墓葬 中的腰坑 , 反映 了当时丧葬仪式。 通过对春秋 以前墓葬 内使用腰 坑 的历 史叙述 , 以 可
作 者 简 介 :王 志 友 (9 O ) 男 , 1 7 一 , 陕西 三 原 人 , 始 皇 兵 马 俑 博 物 馆 副 研 究 员 , 北 大 学 文博 学 院 博 士 生 , 秦 西 研 究 方 向为 秦兵 马 俑 、 始 皇 陵 以及 秦 文 化 。 秦
收 稿 日期 :2 0 —40 0 60 — 3
开始 较 多 的 出现 。 于 商 代 早 期 的偃 师 商 城 、 建 郑 州 商 城 以 及 河 南 许 昌 县 大 路 陈 村 、 北 黄 陂 盘 湖
坑 的 历 史 作 简 单 的 叙 述 , 期 对 我 国 古 代 墓 葬 以
之 中 的 这 一 遗 迹 现 象 的 历 史 、 质 有 一 个 相 对 性 明 确 的认 识 。
这 种 文 化 现 象 , 年 来 引 起 了研 究 者 的 普 遍 关 近 注 叫 ㈣ 。本 文 主 要 通 过 对 商 周 时 期 墓 葬 中腰
夏 商 时 期 的墓 葬 之 内 普 遍 出 现 了 腰 坑 的 设
置 。 在 被 认 为 属 于 夏 文 化 的 二 里 头 遗 址 墓 葬 中 已经 发 现 有 腰 坑 。 代 二 里 岗 时 期 , 葬 内腰 坑 商 墓
址 3座 、 县 青 龙 泉 1座 、 归 旧 州 河 1座 , 郧 秭 其 中后 三处 都 属 于石 家 河文 化 。这 些 发 现 除 前 两 者 位 于 黄 河 上 游 和 岭 南 地 区 外 , 余 4处 都 位 其
于 江 汉 地 区 的 湖 北 及 临 近 地 区 , 而 把 具 有 腰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