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备战2022高考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谈中国诗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

备战2022高考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谈中国诗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

备战2022高考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谈中国诗一.导语: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参加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外乡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补充资料:1.联系课文,比拟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同: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慨,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异:《观沧海》表达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表达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

如“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致大海》那么表达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

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竭力防止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了解作者笔下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理解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了解作者笔下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一)关于钱钟书1、也谈钱钟书钱钟书(1910.11—1998.12.19),江苏无锡人。

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

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他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物,是个天才。

①“照相机式”的记忆力。

在进入小学读书识字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

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

②钱钟书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

钱钟书在美国讲学,一位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工作多年的美国学者说,他在美国长这么大,生平从未听过像这样漂亮的英语,算来算去只有哈佛大学的一位语言教授可以媲美。

③学贯中西古今。

从先秦到近代,经史子集靡不贯通,尤以集部为最精。

1979年煌煌巨著《管锥篇》问世,极大地震憾了中外文坛,人们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奔走相告,中外媒体连篇累牍、广而传之。

一位外国记者言道:“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2、钱钟书作品: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谈中国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谈中国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谈中国诗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本节要点】1.把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

2.探究文章幽默风趣的风格。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笼统()精髓()梵文()轻鸢()蹙颦()撩人()慨叹()饶恕()叫嚣()2.依据拼音写汉字一cù()而就逻ji()单bó()hǎ()巴狗遥思远chàng()shùo()见不xiān()不liǎo()liǎo()之3.解释下面成语。

(1)一蹴(cù)而至:一下子就达到某种程度。

(2)轻鸢(yuān)剪掠:像轻快的老鹰拂过天空。

文中指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3)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终点。

(4)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5)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反馈矫正】1.lónɡsuǐfànyuāncùpínliáokǎishùxiāo2.蹴辑薄哈怅数鲜了了3.解释下面成语。

(1)一蹴(cù)而至:一下子就达到某种程度。

(2)轻鸢(yuān)剪掠:像轻快的老鹰拂过天空。

文中指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3)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终点。

(4)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5)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大意。

【探究活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老师释疑】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留意抓住关键句,关键句有:“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渐渐腐化”“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中国诗富于示意性”“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争论明确】从诗歌的进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示意;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谈中国诗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谈中国诗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第10课谈中国诗钱钟书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1)理解作者观点;(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激趣导入钱钟书无疑是一个谜一般神秘而又富于魅力的人物。

照相机式的记忆力,纵贯中西古今的博学,滔滔不绝的口才,浓郁的机趣与睿智,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使得钱钟书极富传奇色彩,蜚声海内外。

更有甚者,外国记者如是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现象不得不说,这就是诗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连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

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看一看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

在诵读全文的根底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答案①富于暗示②中西诗内容、作风相合微任务活动一理解作者观点1.作者谈中国诗的立场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比拟文学。

2.与西方诗歌相比拟,中国诗具有哪些特征?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的表格。

从开展看①从形式看②从技巧看③从语言看④从内容看⑤答案①中国诗是早熟的②中国诗篇幅短小③中国诗富于暗示④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⑤中国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3.在论述中国诗的特点时,作者把哪一个特点说得最详细?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作者把中国诗含蓄蕴藉、富于暗示的特点说得最详细。

作者首先说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人教版必修五《谈中国诗》word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五《谈中国诗》word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一、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预习案】一、感知文本(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使得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感知过程1、作家作品2、识记成语(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

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

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

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

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比喻简短轻灵!(5)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

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

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

形容力气极大。

3、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1)关键句: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10《谈中国诗》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

10《谈中国诗》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作品和中国诗歌的特点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探究其他论证方法。

3.学会如何去欣赏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中国诗歌的一般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分析诗歌。

难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观点,并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引入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朗读法、提玄勾要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与学生交流《我是演说家》(《我是演说家》第二季冠军梁植,在冠军争夺夜的演讲《语言的力量》中提到:中国一直处于云山雾绕的文化而没有防御能力的战争中,为了保护我们的文化底线,保护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文化的自尊与自信,任何一个人都应该直面他,反击他。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篇佳作可以透露一个人的文学功底,一次演讲更是展现了一位大师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今天一起阅读钱钟书先生在1945年12月6日用英文为美国人做的一次演讲的部分内容——《谈中国诗》,看他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尊严。

)2.板书课题3.解题质疑从题目得到哪些信息?(当学生无法解题时,可追问:他为什么要谈中国诗?或他为什么不说谈中国古诗?)。

预设:因为这是用英文为美国人做的一次演讲,读者对象不一样。

二、阅读鉴赏1.作者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有哪些?1)出示导学问题,阅读方法指导2)学生自主学习3)交流学习结果阅读方法:①迅速确定相关阅读区域。

②整合文中语句进行概括。

③请利用如下句式来表达:从……上看,中国诗……。

点拨准备:从诗的发展(史诗)看,中国诗先有抒情诗再有戏剧诗,而没有史诗。

从篇幅看,中国诗比西洋的中篇诗中国的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从技巧看,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富有暗示性)从语言看,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从内容看,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师小结:诗史—早熟(异)形式篇幅—短小(同)效果—暗示(同)语言风格—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异)内容(写了什么)(同)2、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些特征的?(或者说他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为什么作者要用这种方式?表达句式:①因为只有进行……(方式),才能……。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5

《谈中国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1.理解中国诗歌特点,提升解读诗歌的能力。

2.学习本文运用比较说明中国诗特点的方法,品尝语句含义,领会风趣技巧。

3.掌握作者看法,加深对中国诗的认识。

作家作品简历:钱钟书( 1910— 1998), 1933 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 年赴牛津大学进修,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新中国建立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谈论《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等。

其中小说《围城》有独到的成就。

钱钟书是20 世纪我国最优异的学者之一。

他不单精晓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并且对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及各样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成就和透彻的理解。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穿中西、古今互见,融合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概要,在今世学术界独树一帜。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围城》课文背景:1945 年 12 月 6 日,钱先生面对一群旅居上海的美国人,畅聊中外诗歌。

《谈中国诗》就是钱先生依据此次演讲的英文稿翻译而成的。

字词广场★ 字音识记羡妒( xi àn d ù)精华(suǐ)颦蹙(pín cù).....无垠( yín)宽怒(r áo sh ù)叫嚣(xiāo)....轻鸢( yuān)一蹴而至(cù)数见不鲜(shuò xiān)....★ 字形辨析★ 词义辨析静默·缄默:“静默”,沉寂,没有声音;肃立不作声,表示哀悼。

“缄默”,不爱说笑,不说话。

※此前的媒体看片会上,电影所描绘的1942 年河南灾荒的故事让影厅内氛围压迫,全国媒体在散场之时并无迸发出平常观看冯小刚导演电影时的掌声,而是以全场静默..取代。

※ 4 年来成绩起伏不定且不停经历换帅风波,而目前,中国女排干脆陷当选帅难的难堪境地——郎平、蔡斌、陈忠和等热点人选要么不肯接手,要么保持缄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
学习目标
1.了解钱钟书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时数
1课时
了解积累
一、背景知识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文学常识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

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短篇小说集《》,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等。

三、字音字形
1.注音
一蹴()而就梵()文轻鸢()剪掠精髓()
数()见不鲜颦蹙()吞声咽()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彗星白炽灯一蹴而就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B.羡妒入场券如雷灌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跻身杀手锏响遏行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D.精湛辨证法轻鸢剪掠瓜熟缔落,水到渠成
3、补充注释
轻鸢剪掠:
穷边涯际:
吞言咽理:
拔木转石: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段)
第二部分(第段)
第三部分(第段)
第四部分(第段)
2. 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五、自己的问题
思考探究
一、“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二、“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三、作者对中国诗究竟怀着怎样的感情?
四、概括文化随笔的具体特征
参考答案
《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谈艺录》
1、一蹴(cù)而就梵(fàn)文轻鸢(yuān)剪掠精髓(suǐ)
数(shuò)见不鲜颦蹙(píncù)吞声咽(yàn)理
2、答案C。

A中诫应为戒,警惕的意思;诫,警告的意思。

B中灌应为贯,贯通的意思;灌,浇、灌溉、倒进去或装进去的意思。

D中的辨应为辩,缔应为蒂。

3、补充注释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4、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5、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思考探究
一、“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提示:这句话语意比较含蓄,弄清句中“尽职”的特指意义是解读整个语句的关键。

为此,需要关照全段中与此相关的语句(“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后面“因为……”说的是“不能尽职”的原因)。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

这里的“公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

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

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
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

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二、“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作者对中国诗究竟怀着怎样的感情?
钱先生是热爱中国文化的,但他的热爱是用冷静的姿态和客观的心境来表达的,甚至带着对中国诗的善意而迫不及待的批评。

四、概括文化随笔的具体特征.
1.围绕中心话题,纵横捭阖.
2.追求旁征博引,体现文化的厚重感.
3.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
4.内容上与文化息息相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