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三期叠加_加速产业结构优化_吕兵

合集下载

吉林省 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吉林省 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吉林省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作者:苏枫来源:《小康》2024年第07期“拼经济”的舞台,表面上拼的是经济,更多的是投射未来发展。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关键之年。

政协吉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月23日上午在长春开幕。

次日,吉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在长春隆重开幕,吉林正式进入两会时间。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注意到,2023年吉林省地區生产总值增长6.3%,增速居全国第7位,为近年来最好位次。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6.3%,增速居全国前列。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

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吉林省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着力加强监测预警、有效调控,及时出台扩大内需、减负强企集成政策,落实高质量发展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赛马”机制,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挖增量、控减量、以丰补歉,全年经济稳定增长。

并且,吉林省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了。

过去一年,吉林省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五大车间全面进入试生产,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建成投产,一汽红旗国悦豪华礼宾中巴车正式批量投放市场。

同时,“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克服局地严重洪涝灾害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37.3亿斤,从全国第5位跃升至第4位,增产21.14亿斤,占全国增量的11.9%,亩产958.2斤,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1位。

2024年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

2024年,吉林省将强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推进9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推动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挂牌。

启动建设长白山实验室、三江实验室、吉光实验室。

筹建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究院。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设立企业科技研发专项,支持一汽、长客、吉化、吉林化纤等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

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00家以上。

吕秀彬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探析

吕秀彬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探析

一、“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新的发展机遇,完善内部大循环的基础上,带动外部循环,依托经济规模和政策空间来盘活存量,进而带动更大的增量。

新格局的提出既是对外部环境考量的结果,也是对国内自身发展进行转型的必经之路,因此,新格局的实施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国之策。

(一)“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背景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1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指出:“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可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探析吕秀彬(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开放型经济迎来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随着国内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外部经贸环境的重大变化,过去过分依赖外资和低成本要素的优势已不能维系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对全球化经济的要求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趋势,我国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

对这一新经济格局的分析,有利于推进对这一新格局的深入理解,同时为把握历史新机遇提供了裨益。

关键词: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国内大循环;经济全球化1习近平.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N].人民日报,2020年5月24日,第1版.2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年7月22日,第2版.说,总书记在短时间内多次强调这一新发展格局绝非偶然,“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发展的又一个起点,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指南。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943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943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943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9.15•【文号】•【施行日期】2021.09.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943号建议的答复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立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新机制的建议收悉。

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涵盖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4省区沿黄地区,包括太原、呼和浩特、银川等3个省会(首府)城市,以及宁夏吴忠、中卫,内蒙古乌海、巴彦淖尔、包头、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朔州、忻州、吕梁等主要城市,经济基础较好,生态功能突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粮食主产区。

支持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加强沿黄生态保护,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力度,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委在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过程中,将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黄城市群作为重要内容,以专设章节的形式提出了相关重大任务、工程和重要举措。

一、关于加快构建规划引领一体化机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对城市群布局和建设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包括呼包鄂榆、兰州—西宁等城市群规划,有关地方编制实施了山西中部等省内城市群规划,明确了各城市群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

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加力提效

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加力提效

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加力提效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工业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的新征程,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效引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千年经济工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入手,长安抬起头做好工作。

会议提出五个方面着力点,其中之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1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1.1 实现经济质的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效提升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在联合国工业分类中拥有所有工业类别的国家。

但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宽而不深,总体上在价值链中处于较低水平,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不少“堵点”“卡点”,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当前,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积极效应加快显现,我国经济运行条件明显好转。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有利于加快优化供给结构、带动需求扩张和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筑牢经济恢复的基础,而且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2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复杂,经济空间广阔,政策空间大,有利于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和经济效应集聚,有利于构建梯级、互补和协同的产业体系。

从国民经济运行角度说,要构建新发展格局,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这种产业关联畅通既包括区域层面的,也包括产业相互之间的,而区域层面的产业关联畅通有赖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体系;产业层面的关联畅通则是要形成以融合、协同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过程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迁安市实施“五六七”推进计划 努力实现项目建设“四个确保”

迁安市实施“五六七”推进计划 努力实现项目建设“四个确保”

市 级 领 导 挂 帅 、 一个 部 门牵 头 负 责 、 一 套 班 子 专 是产业 结构提 升工 程 。实施大产 业 战略 , 门 服 务 ” 的 “ 个 一 ” 工 作 机 制 。 二 是 项 目入 园 三 围绕 精 品 钢 铁 、 装 备 制 造 、 现 代 物 流 等 十 大 产 业 攻 坚 行 动 。 把 西 部 工 业 区 、 现 代 装 备 制 造 业 产 业
建 设 等 项 目4 个 , 完 成 投 资 4 亿 元 。 三 是 承 载 能 动 。 开 展 项 目 招 商 月 活 动 , 集 中 两 个 月 时 间 赴 北 0 5
力 提 升 工 程 。 统 筹 谋 划 水 、 电 、 路 、 讯 等 基 础 设 京 、 天 津 、 长 三 角 、 珠 三 角 、 东 北 老 工 业 基 地 以
迁 安 市 把 2 1 年 确 定 为 “项 目建 设 年 ” , 新 工 程 。 坚 持 以 人 为 本 , 着 力 保 障 和 改 善 民 生 。 年 01
年 伊 始 即 召 开 全 市 “ 目 建 设 年 ” 活 动 动 员 大 内重 点 实 施 社 会 事 业 、 社 会 保 障 、 民生 改 善 等 项 项 0 0 会 , 动 员 全 市 上 下 深 入 实 施 “五 六 七 ” 项 目 推 目2 个 , 完 成 投 资 1 亿 元 。 五 是 生 态 环 境 提 升 工 进 计 划 , 即 : “ 大 提 升 工 程 ” 、 “ 大 攻 坚 程 。 以生 态 建 设 和 节 能 减 排 为 重 点 ,全 力 打 造 生 五 六 行 动 ” 、 “ 大 保 障 机 制 ” , 努 力 实 现 “四 个 确 态 绿 城 。 年 内 重 点 实 施 节 能 减 排 、 生 态 绿 道 、 矿 七 保 ” 的 目标 : 确 保 2 1 年 全 社 会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增 山 环 境 治 理 等 项 目2 个 , 完 成 投 资 1 亿 元 。 0 1 0 5 长 1 % 以 上 ; 确 保 有 i 0 项 目开 工 建 设 , 有 i 0 7 0个 0 个 项 目竣 工 投 产 ;确 保 有 5 个 引资 项 目签 约 , 年 0

坚持“三个融入”推进山西军工民品经济跃升

坚持“三个融入”推进山西军工民品经济跃升

经 济 研 究
坚持 “ 三个 融入 ’ 进 山西 军 工 民 品经济 跃 升 ’推
杨 虎林’ ,孙 华 孙 磊 ,
( . 中国兵器 工业集 团山西北 方晋 东化 工有 限公 司 ,山西 阳泉 0 50 ; 1 4 0 0
2 海 军驻 太原 地 区 军代 室 , 山西 太 原 0 0 2 . 3 07)
解放 后接 管 的十余个 敌伪 军工 厂 ,共 同建设 形成 了囊括 兵 器 、导弹 、舰船 、坦 克 、飞机 、军服等工业体 系齐全 ,具有

古老 的三 晋大地 不仅 人才 辈 出 ,资源 丰富 ,而且 是一 个 军工 大 省 。早在抗 1 3战争 时期 ,太行 吕梁 、黄河 两 岸的 八 路军 根据 地就 陆 续建 立 了以 “ 崖洞 ”兵工 厂 为代 表的 黄
场为导向 ,以结构调整为 目 ,全力实施保军转 民的战略调 标
整 ,从根本上扭转 了单一生产 军品的经营格局 ,先后设计 和 生产 了近百 门类 、近千 多种 民用产品 ,极大地丰富和满足 了
人民生 产 、生活 的需要 ,有力地 促进 了地 方经 济的快 速发
展 。特 别是近年来 ,山西 省军工在 《 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推 进 民品跨 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意见 》 、 《 山西省 国防
3 H 2 1 年2 02 、 总 第2 期 2
现 代 工业 经 济和 信 息化
M ode n I r ndu t i l ono y a n or a i ni ton s ra Ec m nd I f m to za i Fe ua y、 M a c br r r h, 2 2 01 T or lof22 a
业 与山西军工民品发展论坛 ”等措施 ,有力地推进了军工 民 品的快速 发展 ,涌现 出以晋西 车轴 、汾西发 电机 、惠丰型材 等 为代表 的 “ 军工族 ”民 品,初步形 成了汽车及汽车部件 、 .

黄河流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与政策取向

黄河流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与政策取向

黄河流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与政策取向◎ 任保平 苗新宇目前,我国已全面步入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相较于传统时期的突出特征在于高质量发展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意味着由长期粗放式数量型增长所带来的发展低效率、非平衡问题必须在这一时期内得到充分解决,实现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代表的新“四化同步”,成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亟需完成的重要战略任务[1]。

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带之一,也是当前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从小康战略向现代化战略转型的关键区域。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思路,其根本目的旨在以黄河为依托,构建一个东西向贯穿全国的区域合作体系和统一市场,加速流域内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推动东、中、西部协同发展。

作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集中体现为黄河流域现代化的基本实现。

这既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所必经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中国学术界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黄河流域在新发展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支撑黄河流域与江浙沪等国内发达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上的差距是多方面的。

地理区位、自然环境以及要素禀赋上的一些先天性劣势固然是黄河流域在现代化进程中落后的部分诱因,但究其根本,以粗放式数量型增长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间的不相适应才是导致上述差距产生的本质原因。

因此,在新发展阶段,黄河流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落脚点就在于积极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通过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和因地制宜与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战略,主动适应时代环境,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要求,从经济、城乡、社会、生态文明等多维度全方位推进流域现代化进程。

第一,实施创新驱动的现代化战略。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和世界范围内新一代科技革命的迅速推进,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愈发凸显,基本实现现代化更加需要依靠创新提供动力支持。

新质生产力概念辨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质生产力概念辨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质生产力概念辨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7)1. 生产力基本概念阐释 (8)2. 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9)3.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辨析 (11)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分析 (12)1. 技术创新 (14)2. 人力资源 (15)3. 资源环境 (16)4. 产业升级 (17)四、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9)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0)2. 综合评价指标设计 (21)创新能力指标 (23)人力资源指标 (24)资源环境指标 (25)产业升级指标 (26)3. 指标权重确定与评价方法选择 (27)五、新质生产力的评价与提升策略 (28)1.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30)2. 存在问题与挑战分析 (31)3. 提升策略与建议 (32)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3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35)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36)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37)六、结论与展望 (39)1. 研究总结 (40)2. 研究不足与局限 (40)3.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41)一、内容描述新质生产力概念辨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和探讨项目,涉及新质生产力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

本项目旨在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信息化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产生的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

它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力模式,具有创新性、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等特点。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进行辨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重要性。

构建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研究的重要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冶金报/2014年/5月/6日/第003版
观点
“三期叠加”加速产业结构优化
——第一季度中经产业景气指数中的转型要求
本报记者吕兵
“‘三期叠加’的形势下,经济增速放缓仍在合理范围内,同时经济增长基数不断抬高,说明经济放缓与主动调控密切相关,如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区)都下调了增长率。

”国务院参事室顾问姚景源对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持乐观态度。

中咨公司冶金建材发展部副主任陈子琦认为,第二季度传统钢材需求旺季来临,钢铁有望超跌反弹,钢铁企业在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成本之外,还要创新经营模式,向钢铁服务商转变。

“三期叠加”指的是我国已经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发展阶段,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增速的换挡,在工业领域表现为产销增速放缓,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已经从长期以来两位数回落至一位数。

今年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去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

经济增速的放缓,增强了行业企业加快结构调整的紧迫感,而结构的优化必然要经历“阵痛”。

第一季度,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的生产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均有所回落,回落幅度在 6.2%至6.9%之间。

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钢铁行业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8.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回落4.9个百分点。

投资走势则与我国进入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有关。

第一季度,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比去年全年回落2.8个百分点,与过去长期保持20%以上增速形成反差。

不少行业的投资也明显放缓。

其中,有色金属行业投资仅同比增长3.5%,放缓18个百分点;水泥行业同比增长11.4%,放缓10.1个百分点。

4月29日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中经产业景气指数显示,第一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为94.6点,比去年第四季度回落0.7点,呈现稳中略降。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仅回落0.8个百分点,但8.7%的同比增速仍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当前工业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并未减弱,工业结构趋于优化。

在上游资源行业增长股份制企业达到10.1%,高于国有控股企业,显示出社会投资的增长活力。


第一季度,工业内部行业间正在发生分化:在水利、铁路、公路、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带动下,相关装备制造业,如铁路、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生产速度逐渐加快;与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汽车行业,与休闲文化消费、信息消费相关的制造业,与住房消费相关的家具、家电行业的生产仍呈较快增长态势。

在指数监测的重点产业中,除电力、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的景气下滑幅度相对较大(在0.5点至0.9点之间),煤炭、石油、家电等行业的景气波动幅度均不大(在0.1点至0.2点之间),而化工、装备制造行业的景气度则呈现上升趋势。

专家指出,当前,尽管“三期叠加”对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凸现,工业经济面临去过剩产能、调产业结构的挑战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但是,在工业企业运行总体上较为平稳的背景下,工业企业应该把“三期叠加”当成难得的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实现中国工业历史性的转型。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