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1月

20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姜塍林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重庆,400067)

摘 要: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及挑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大程度的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又快又好的发展。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当前我们应该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在产业结构协调化基础上推进高度化以巩固发展我国经济。因此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1—0202—02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以达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 ,1623—1687)最先研究了产业结构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 ,1905—1989)揭示了以第一次产业为主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继而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1901—1985)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随着人均GDP 的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首先上升,当人均GDP 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非工业化阶段的来临,又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之所以以这样的规律演进,是因为不同产业的生产效率不同,而逐利的本质驱使资本不断地从效率低的产业向效率高的产业流动,从而不断地从总体上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进而促成了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的变化,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等等。产业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结果。一方面,专业化和分工一起,决定产业结构演变的自然进程。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可分解成为由各个人执行的各个基本操作单位。一旦不同的基本操作能由不同的人来执行,分工就出现了。在分工条件下,人们将有关的技术运用于某一基本操作过程,逐步掌握并能熟练执行这一基本操作,从而实现专业化。有分工就有与之相应的专业化。专业化与分工一起,使得某一产品的生产由某一企业来完成,使同类产品的生产由某一行业和部门来完成,也使得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单一性和多样性。于是,由专业化与分工决定的生产要素在各个企

业、行业和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就在单一性产品和多样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同技术进步相联系。首先,技术进步可以改变某一部门或产业的生产技术体系,使该部门或产业同其他部门或产业的技术关联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或产业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其次,技术进步通常表现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的发明和利用,这就必然要把社会生产活动引向新领域,从而扩大了分工的范围,促使专业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导致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出现,引起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再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劳动力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这种转移必然伴随物质生产资料的转移,引起其它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而打破原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最后,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和收入,从而打破了原有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分工、专业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会在产业宽度、产业深度、产业形态、产业融合、产业投入产出比例等方面朝着深度、广度和规模经济的方向优化升级。

三、以浙江产业机构调整为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省委对浙江产业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浙江实现新一轮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战略抉择,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只有建立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和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以科技依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浙江经济发展的脊梁。要挺直脊梁就要不断增强浙江工业的产业层级和竞争力。主要是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重点在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提升产业集群、培育大企业和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实现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改变。

目前,浙江主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浙江海洋资源丰富,临海面积辽阔,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应充分依托港口资源发展现代大工业,改变工业结构偏轻偏小的不足。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强宁波、温州、台州、嘉兴、舟山这5个沿海城市临港产业布局的协调互动,努力使临港工业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优势。在产业选择上,主要是加快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把浙江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石化基地。统筹规划船舶工业发展,推动船舶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重点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1月

203

船舶企业联合建设船舶工业基地,加快建设港航强省。大力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环保设备、高铁和轨道交通设备、精密测试仪器等基础装备,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建立起具有先进装备制造业特征、产业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装备制造体系。加快发展汽车产业,形成以轿车工业为龙头,汽车和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协调发展的格局。

发展高技术产业,运用先进的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培育高技术产业,以提高浙江工业的科技水平。主要是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重点发展软件、微电子、新型元器件等核心产业。加快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力争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海洋生物等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做强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浙江的跨国公司;一方面是加快引进,要重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尤其是要把中央大型企业引到浙江来。中央大型企业52个中有10多个进入了世界500强,如中石化排在17位,中石化、中石油等一年有上万亿销售,电信企业实力也很强,我们招商引资要盯住这些中央大企业集团,积极争取他们到浙江来投资。然后,引导鼓励以大企业为龙头,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行业协会、质量标准和品牌营销网络等,把广大中小企业链接起来,提升整体企业的发展水平。

(二)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方向和重点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浙江制造业比较发达,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一是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完善地方金融体系,支持组建地方性金融控股集团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稳步发展农村金融业,加强金融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加快发展基金融资、债券融资以及企业上市融资,不断提高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切实提高金融服务经济的综合能力,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金融改革的先行区、金融发展的繁荣区、金融生态的优质区、金融运行的安全区。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和航空物流,加快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大物流建设,积极培育第四方物流,推进大通关建设和物流信息化,提升物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三是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善信息技术设施,积极推进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加快发展网络出版、动漫游戏、数字影视等行业,提升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四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科技培训、技术推广和节能减排等服务业。五是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加大优秀企业和机构的培育和引进力度,推动会计审计、法律咨询、工程咨询、管理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三)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和重点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二、三产业优化升级的基础,没有现代农业就难以建立现代的工业和服务业。浙江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主攻方向,

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重点是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农业增长由追求数量的增加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农业投入由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综合效益转变;农业功能由食品保障、原料供给的单一生产功能向农民就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转变。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化种植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做强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经过多年来的结构调整,浙江农业产业就种植面积而言已基本趋向稳定,重点要转向产业内部的升级转型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的关系,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提升单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要创新农作制度,积极推广农牧结合、粮经轮作等间作套种、立体种养新型农作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改善耕地地力条件,提高土地产出效率。要积极推进产后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对初级农产品的消化能力、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农产品的附加值。

总之,浙江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全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通过科技优化浙江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浙江整体综合竞争力。

四、结论

因此,我国要深化经济改革,特别是要加快第一、三产业改革的步伐。 对农业来说,我国应该继续全面深化农村各项经济改革,同时还要着力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均等化,加快城镇化和农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就第三产业来说,要加快垄断行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并扩大这些领域的对外开放。再次我国要加快由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以及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实践证明:低碳经济在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等方面的意义,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低碳经济的含意及其意义并不仅限于生产方面,已延伸到生活消费方面。低碳经济也不仅限于碳的排放方面,还延伸到碳的吸收方面。最后通过科技创新,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应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通过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实行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改善市场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达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8[M].中国改革出版社.2009.

[3] 闫晶,宋雨. 基于生物群落系统的软件质量评估的复杂性分析[J]. 电子质量, 2010,(04).

[4] 黎育红,周建中. 基于多智能体的梯级水电联合运行决策支持系统[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11).

[5] 王镇岭,方爱丽,张嗣瀛,高齐圣. 基于“优先连接”的复杂网络建模与仿真[J].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6,(03).

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优度评价

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优度评价 摘要:本文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优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优度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而得出了关于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产业结构;综合评价 一、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产业结构是指一定区域经济内的产业构成和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比例,以及其相互间发生作用的方式和途径。它从两个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一是从“内在作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了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及其作用方式演化的规律,二是从“量和比例的关系”角度静态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产业间技术经济数量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具有三大特性,即层次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区域经济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产业部门,三次产业分类法便是一种常见的划分方法。本文中所说的产业结构,主要侧重于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通过产业的产值比重而体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则主要表现为各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动。本文采用Moore结构变化值来测定产业结构变动。该指标将区域经济划分为多个产业部门,各部门的产值比重构成一组多维向量,两时期所构成的两组向量间的空间夹角θ即为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式中:θ即为产业结构向量夹角,即为所求Moore值;Qi t表示第t期i产业产值所占总产值的比重;Qi t-1表示第t-1期i产业产值所占总产值的比重。θ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变动越大。依据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选取浙江省1991-2011年的三次产业比重的统计数据,计算出产业结构θ值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1991年与1992年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最大,其θ值分别为0.067和0.069,在这之后,产业结构变动幅度骤然减小到1994年的0.019,直到1999年,都保持在这一水平左右,在2000年,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产业结构变动值上升到0.041,到2003年又回落到0.025,此后变动幅度逐渐减小,到2009年产业结构出现了一次较大的变动,其θ值达到了0.044,之后迅速下降到2010年的0.007。总的来看,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出现过三次短期的大幅度变动,其余时间内,产业结构一直处于较小幅度的波动之中。 二、浙江省产业结构优度评价 从产业结构的变动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但如果要对产业结构的现状有一个综合的把握和了解,则必须对产业结构的优度进行研究。

2020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摘要: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以科技创新的视角探讨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采用1995-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及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问题,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讨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最后提出以科技创新促进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但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全省经济效率和增长速度的提高,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是河南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是河南当前的重点工作。现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一、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2016年研究与发展试验(R&D)经

费投入达到494.2亿元,是2006年79.8亿元的6.19倍;科学技术支 出资金达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近年来,河南科技实力显著 提升,逐步发展并形成了超硬材料、新能源客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盾构等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培育出了一大批掌握核心 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2016年,河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9%,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河南省专利的国内申请受理量和申请授权量均大幅增长。2016年在国内申请的有效专 利数达148862件,为2007年的11.17倍。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成效显著。尽管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目前大部分科技创新指标 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发达省份,整体与创新驱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河南省创新人力资本相对数量不高,关键性人才不足。2016年河南省 拥有科技相关人员24.99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仅 23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差距明显, 也远低于周边省份。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已经严重 阻碍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河南省创新资金投入 总量与先进省份仍有差距,且支出结构有待改善,支出效率有待提高。据统计,近几年河南省科技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 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投入强度和人均R&D经费上河南省仍属于 薄弱地区。2016年河南省研发(R&D)经费投入总额为49.42亿元,在全国位列第10位,投入强度仅为1.23%,远低于全国的2.11%。企业 科技创新经费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能得 到有效解决,有利于创新的金融生态环境还在建设之中。第三,科技 创新产出尤其是知识产权申请量大幅增长,但质量亟待提高。2016年,河南省申请发明专利9.5万件,比2004年增长15倍,占国内申请的 比重由2002年的2.26%上升至2.86%。2016年河南省发明专利授权 4.9万件,比2004年增长14.8倍,占国内授权的比重由2002年的 2.19%上升至 3.02%。由此可见河南省专利数量快速上升,但缺少全球 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制造业的知名品牌更少;国内专利数量大幅增长 的同时,国际专利数量较少,知识产权及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亟待提高。第四,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偏低。河南省各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1引言 产业结构协调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既意味着产业结构本身的协调和优化,也意味着区域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合理的分工。以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例,区域是为管理社会、经济等活动的应用性整体,作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区域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彼此相连,相互之间存在各种关系。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和谐则会对区域经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摩擦和冲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国民经济却并不等于各区域经济的简单累加。区域经济协调则会产生“1+1>2”的效果,反之,若区域经济之间摩擦和冲突不断则结果往往是“1+1<2”[1]。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直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非平衡发展模式的实施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地区协调来实现。目前正处于转轨期的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的干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产业结构区际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地方利益抬头、产品的过剩与短缺并存、产业过度竞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我国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研究探索产业结构协调的理论,以减少或协调产业发展的矛盾,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产业结构协调的重要性 2.1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任何社会,只要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在客观上都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对一国来讲,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国民经济要实现持续稳步增长,产业之间的发展必须协调,即在再生产过程中,应经常注意保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这种内在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每个部门和行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同类产品生产的各部门和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等,产业结构协调意味着从产业的角度看这些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协调的。 2.2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背景下,市场上的中间产品需求日益增多,产业部门之间彼此依赖程度日渐增大,结构效益的权重日益上升,以至于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支点。这种来自结构聚合的经济效益,其意义已大大超过个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效益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现代经济增长应该是速度与效率的统一,只有产业结构协调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否则社会商品要么是短缺与过剩并存,要么是以周期性的波动甚至经济危机爆发出来。对第二次产业而言,由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和一系列数量比例关系,因此其发展必须与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保证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1月 20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姜塍林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重庆,400067) 摘 要: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及挑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大程度的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又快又好的发展。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当前我们应该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在产业结构协调化基础上推进高度化以巩固发展我国经济。因此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1—0202—02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以达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 ,1623—1687)最先研究了产业结构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 ,1905—1989)揭示了以第一次产业为主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继而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1901—1985)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随着人均GDP 的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首先上升,当人均GDP 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非工业化阶段的来临,又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之所以以这样的规律演进,是因为不同产业的生产效率不同,而逐利的本质驱使资本不断地从效率低的产业向效率高的产业流动,从而不断地从总体上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进而促成了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的变化,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等等。产业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结果。一方面,专业化和分工一起,决定产业结构演变的自然进程。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可分解成为由各个人执行的各个基本操作单位。一旦不同的基本操作能由不同的人来执行,分工就出现了。在分工条件下,人们将有关的技术运用于某一基本操作过程,逐步掌握并能熟练执行这一基本操作,从而实现专业化。有分工就有与之相应的专业化。专业化与分工一起,使得某一产品的生产由某一企业来完成,使同类产品的生产由某一行业和部门来完成,也使得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单一性和多样性。于是,由专业化与分工决定的生产要素在各个企 业、行业和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就在单一性产品和多样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同技术进步相联系。首先,技术进步可以改变某一部门或产业的生产技术体系,使该部门或产业同其他部门或产业的技术关联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或产业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其次,技术进步通常表现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的发明和利用,这就必然要把社会生产活动引向新领域,从而扩大了分工的范围,促使专业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导致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出现,引起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再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劳动力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这种转移必然伴随物质生产资料的转移,引起其它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而打破原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最后,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和收入,从而打破了原有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分工、专业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会在产业宽度、产业深度、产业形态、产业融合、产业投入产出比例等方面朝着深度、广度和规模经济的方向优化升级。 三、以浙江产业机构调整为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省委对浙江产业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浙江实现新一轮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战略抉择,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只有建立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和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以科技依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浙江经济发展的脊梁。要挺直脊梁就要不断增强浙江工业的产业层级和竞争力。主要是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重点在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提升产业集群、培育大企业和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实现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改变。 目前,浙江主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浙江海洋资源丰富,临海面积辽阔,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应充分依托港口资源发展现代大工业,改变工业结构偏轻偏小的不足。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强宁波、温州、台州、嘉兴、舟山这5个沿海城市临港产业布局的协调互动,努力使临港工业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优势。在产业选择上,主要是加快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把浙江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石化基地。统筹规划船舶工业发展,推动船舶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重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献综述》论文纲要

论文纲要 题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理论综述 张晨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2010级世界经济研究生) 学号:20100210018 一、文章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现状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归纳、分析。以期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归纳以后,我们认为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三、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 — 2003) 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 (二)美国人赫希曼(A.O.Hir schman)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

专题产业升级和优化

历年真题回顾 学业水平测试2015年 (二)读长三角都市圈相关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铁矿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之一。 45.2012年长三角都市圈部分城市的三大产业结构显示,上海、杭州、南京的第________产业比重超过50%,表明这些城市具备了较强的现代服务功能;多数城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表明该地区仍然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基地;舟山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6.在长三角都市圈中,马鞍山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分析马鞍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3分) 学业水平测试2014年

(四)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9分) 材料一:浙江省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70%,河流和湖泊众多,耕地面积有限。 材料二:在产业结构研究中,常运用区位商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所谓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区位商越大,表明该部门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越强。 46.由图l可见,在三大产业中,浙江省的产业在全国该产业中具 有优势。(1分) 47.浙江省农业中渔业的区位商是2.4,分析浙江省渔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 (2分) 48.浙江省工业部门中最薄弱的是哪一行业?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经济理论研究 7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杨国庚1 杨奇2 (1.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长兴学院,浙江长兴313100; 2.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一、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2003)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在分析经济史料的基础上,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并通过考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世界经济和历史普遍的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般模式,即人们所说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这种扩大作用是通过主导行业部门的扩散效应,包括前项效应、旁侧效应和回顾效应来实现的。主导行业部门正是通过所表现出的这三种效应的产业结构关联作用,使其带动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发展的作用,并能在整体上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罗斯托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系统性总结研究,奠定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坚实理论基础。 美国人赫希曼(A.O.Hirschman )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在投资上不均衡,使得供给与需求上也不均衡,从而对重点产业行业部门进行重点性投资,并带动关联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进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达到整体发展。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实质上是一种总结。美国人赫希曼对产业结构研究的贡献在于他对产业结构关联效应的研究。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怎么样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但正是他们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注意,并吸引了专家学者们的眼球,引起各级地方政府领导重视,从而要求专家学者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的再深入研究。 上世纪50年代,日本为实现赶超战略梦想,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编撰了《产业结构论》一书,首次对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进行了研究,明确提出了二个基准条件,“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他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率先在生产率上升快的主导产业中优化升级。同时又他认为,在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应优化升级需求增长快的产业作为龙头产业或主导产业。此理论是以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为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这对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的产业结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日本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在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

浙江省产业关联和支柱产业研究

浙江省产业关联和支柱产业研究 ——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相关数据的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浙江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以及全国和福建省相关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资料,用独创的“加权形式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测算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以及浙江省支柱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等。通过比较分析,相对于全国和福建省来说,浙江省的支柱产业应确定为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时,加强这些部门的科技含量,以促进相关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促进未来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而其他的轻工制造业则可作为辅助的行业来加以规划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1979-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目前,浙江的经济水平已跻身全国各省市先进前列,发展势头仍然十分喜人。 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支柱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能够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以及需要其提供基础条件的各部门产生强烈的关联作用,诱导新产业崛起,促进各产业均衡发展,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

一、浙江省的产业关联特征和支柱产业确定 投入产出法作为从技术经济角度进行产业关联研究的重要工具,其分析基础是:在一定的值域内,某种产品的产出量与相关的投入(各种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量之间是成线性比例的。 利用浙江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42部门数据,根据公式计算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并选取系数大于1的部门,在全部42个部门中,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共有20个。除了建筑业以及性质比较特殊的废品废料业外,其余的都属于制造业,说明这些制造行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是浙江省影响力较为显著的拉动部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尚未进入前10位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04,第18位)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3,第19位)对经济总体的拉动作用,尤其是商务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部门将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全部42个部门中,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共有15个。基础产业则广泛分布于采掘业和能源类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一般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也达到了少见的1.04(第14位),这说明金融业对浙江省经济的后向推动作用—2—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典型例题 一、下表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七年内,国内部分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单位:万人),读表回答问题。(共10分) 、表格中各产业七年内就业人数减少最多的是业;按三大产业划分,该产业属于第产业;该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将向第、产业转移。 2、表格中就业人数增加较多的产业部门大多属于密集型产业。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的纺织业带来生机,我国纺织业有力的产业区位条件主要是(至少答两点): 4、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纺织业逐步向地区转移,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科技的不断进步,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将逐步被密集型产业所取代,第产业比较将大幅提高。 答案:1、农一二三2、劳动3、纺织原料生产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4、内陆技术(知识) 三 解析:该题要求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所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必然发生产业结构的转移,经济发达地区原来较低层次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地区;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和产值将明显增加。 二、下图反映某假想区域的产业的现状和规划中的未来情景。在科教投入加大、 人的创造力提高、电脑网络不断改善、知识交流日益通畅的条件下,政府的服务职能强化,企业之间及其与科教机构之间联系加强,工业经济将向知识经济转化。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将区域的现状和未来相 比() A.知识流动的速度大体相近 B.技术融合的程度大体相仿 C.产业部门大体对应升级 D.对外开放的程度大体相同 (2)回答:①从现状到未来, 劳动人口职业转化的主要趋 势是向______转化。

②未来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中最主要的是______。 ③大众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在未来区域中消失了,因为这些产业的主要布局因素是______,需要向______的地方转移。 答案:(1)C (2)①服务业②知识或智慧③劳动力拥有廉价劳动力解析:本题试图表现的是由于计算机及软件业的发展带来的科技、工业革命及产业的升级换代,可谓紧密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从图中联线表达的含义来看,并未体现什么“速度”、“程度”问题,而是表现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产业部门的对应升级的趋势。图中与各产业联系的中介是“工商、金融、专业中介和社区服务业”,这表明未来劳动职业转化多向服务业方面发展(传统就业岗位较缺乏),而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是以计算机和软件业为代表的知识与技术。该假想区域的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可能转向劳动力廉价的地区,因而在本地区可能消失。 三、分析全国与上海市产业结构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产业调整战略,目前正在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面努力。 上海市不同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

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浙江省1978-2007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总量以及人均GDP、人口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虽然浙江的产业结构变迁符合结构演变规律,但目前浙江的结构转换滞后于总量增长。虽然目前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且超过其份额,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将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且人口的增长将加速这一进程。因此不能盲目扩大第二产业,应着力提高其产业竞争力。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比例还是就业比例均随着人均GDP及人口的增加而提高,且具有最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应大力发展,同时还应处理好三农问题。 [关键词] 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 一、引言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打破原有的均衡,促进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有效利用,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转换。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阻碍经济的有序发展。3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国中长期发展过程中一切重大问题的解决均依靠结构性矛盾的缓解。 以钱纳里和库兹涅茨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认为经济发展依赖于结构转换,“把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进程理解为经济结构全面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恰当不过”。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刘伟(1995)通过发达国家经济的初期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比较,证明工业化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工业制造业。刘伟、李绍荣(2002)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会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刘治(2006)、江小涓(2006)等也纷纷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由于不同的省市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资源配置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不少学者以某一省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但大多以某一模型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每一模型总有其优缺点,单独使用一个模型进行分析其说服力不强。本文将以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浙江为例,以3个模型为基础,除对产业结构总量进行分析外,还对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与人均GDP、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这样全方位的分析力求得出一个更加真实的结论,从而为制定恰当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事实依据。 二、产业结构的一般分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热点专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热点背景扫描]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信息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有所不同。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 (2)信息化是指农业、工业、服务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动力。) (3)相互关系: ①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产生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必须积极推进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离开了信息化的工业化,不是现代化的工业化。) ②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因此,必须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离开了工业化的信息化,将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 ③只有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为一体,才能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完成工业化的历史性任务。(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及其特点(“新”在何处?) (1)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即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新”在何处?) 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新”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②“新”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西方发达国家在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时期,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后为治理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 ③“新”在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绝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我们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人力资源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3、十六大报告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论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18-2019】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1)论文模板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1)论文 改革开发的30年来,浙江经济增长很快。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1X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14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回落4.6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95.4亿元,增长3.9%,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1580.3亿元,增长9.4%,增幅回落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811.2亿元,增长11.8%,增幅回落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5.1∶53.9∶41,三产比重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一、二产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0.2和0.1个百分点。从上面的数据不难发现,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但是浙江的经济总体上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第一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第二、三产业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但是仍然保持增长,对经济的贡献仍然较大。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也是宏观经济的目标。经济增长不仅包含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且还包含经济结构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课题之一。克拉克(1940)搜集整理了若干国家一定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得出了如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霍利斯·B·钱纳里根据多国模型的标准模式,提出工业化阶段理论,将经济结构转变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罗默(2000)通过对经济增长的计算后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含经济制度的变迁)贡献的,而短期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贡献的。刘伟、李绍荣、黄桂田、盖文启(201X)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在一定产业结构中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对于给定的资本、劳动和技术,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生产。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浙江省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变迁特征和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适合浙江的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为未来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经济均衡发展,从而促进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提供重要参考。一、各产业部门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 1.模型。由各产业部门和技术及制度因素确定的生产函数为:式中:Y为总产出;(i=1,2,…,n)表示第i产业部门的产出;A为技术及制度等因素。在此需进一步说明统计意义上的总产出量与产业产出量之间的恒等关系,从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角度讲总产出量恒等于所有产业的产出量之和,然而在一定经济制度之下,有的产业之间会出现极高的共线性,或有的产业自身对总产出没有显著的贡献,但与其他产业合在一起却对总产出有极大的解释作用,对于这部分产业我们视其为经济制度的一部分,而非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因此,在上述的函数中可能不存在总产出量等于所有产业产出量之和的恒等关系。对式(1)求时间的导数可得:从趋势图上,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浙江总体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展比较缓慢,三个产业对GDP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产业调整带动创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认为中国当前最大的经济问题是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新的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就业。 我国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但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明显的问题。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近年来,就业压力加大,而且每年都有新增就业人数,与此同时却没有相应的工作岗位可以提供,给社会的良性发展埋下隐患,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安定,与我国的发展理念不相符。站在我个人的角度看,经济的发展却没有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原因。 当前,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吸纳就业人数很强,这一点我觉得国家应提供相应的鼓励措施,从互联网这个新兴产业入口寻求突破,以一个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就业人数,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其实,我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也有一段时间了,而且发展也较好,只是和实体经济相比,规模方面相对小很多。但近年来发展的异常迅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带动了很大一批人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形成良性循环。2014年最令人瞩目的一件事就是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其IPO融资规模也创造了历史,世界再一次把眼光看向中国,马云在成为中国首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很多个千万富翁,成为很多人的偶像。从阿里巴巴的成功不难看出,寻找一个新的消费点一个新的产业可以有很好的发展的,网购也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坐在电脑前轻轻地点下鼠标,你就可以轻松的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减少了很多的成本。每年的11.11也成为购物狂欢节,每年的11.11的单日消费记录都被刷新,人们的消费理念在逐步改变,网店取代实体店的说法也被广泛提起。 以阿里巴巴为例,第一:从就业的吸纳能力上看,其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淘宝,天猫的网店有数千家,并且因为其门槛较低,网店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因为中国是个庞大的市场,消费能力巨大。只要你的产品好,就不用担心自己的产品没人买。正如郎咸平教授所言,实体店的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税收,并且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其回收成本时间也较长,门槛较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区域经济学作业浙江省产业结构

结合浙江实际,分析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与趋势,谈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但近几年经济势头开始放缓,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在全国明显后移,增长速度也靠后,这与浙江省产业结构有一定关系。 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 第一阶段(1949-1978):产业结构和当时的农业结构相适应,呈现“一三二”的排序特征。自1958年后,三次产业的构成呈现“二一三”的结构。这一结构特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以商业与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加以排斥所致。 第二阶段(1979-1999):改革开放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进入了工业化全面启动时期。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比值迅速下降,第三产业比值稳步上升。这一时期又可分为1979-1991和1992-1999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第三产业比值迅速上升,从1979的16.6%升至1992的33.4%,升幅达到一倍,第二产业比值曾一度下降但基本稳定在45%上下。1992-1999年,浙江第二产业比值开始连破高位,1992年为47.5%创历史新高,1993年达51.5%,此后仍一路走高。同时,第三产业比值却基本稳定在32%左右,上升势头受阻。至1998年,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已变为12.1:54.8:33.2,“二三一”结构特征明显。 第三阶段(2000至今):这一阶段,浙江GDP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其中第三产业增速较快。2001年至2008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2.9%,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38.6%上升到2008年的41.0%。浙江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呈现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平稳,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较快的特点. 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通过需求结构的引导,企业的市场化自主选择和政府产业政策的推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轻、小、集、加”到重化工业,到服务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浙江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升级。虽然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不断提高。三次产业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悬殊。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仍然是构成浙江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第三产业规模扩张较快,第二产业以内涵增长为主。 发展趋势:根据我的理解,浙江省在持续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支撑浙江经济的一些要素和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已经成为制约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需要不断地优化转型,否则会制约全省经济的发展。及时认识到这些问题,我觉得产业结构会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增长,第一二产业的比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最终稳定在一定的比例。 存在问题: (1)经济发展“高成长”与“高成本” 引导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方面,投资在浙江经济增长中长期以来占据首要位置;另一方面,浙江第二产业仍居较高水平,制造业尚有一定的增长后劲,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有望增强。然而,受国际国内多方面闪素的影响,浙江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进一步强化。一是生产要素价格低廉将不再成为优势,劳动力成本上升。二是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能源资源等闲素的制约。但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矿产、能源价格飙升使得浙江作为能源资源需求大省受到的影响尤其巨大。 对策:我认为,浙江省可以通过倡导制造业工厂向中西部迁移来缓解这个问题。内陆省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可以缓解劳动力成本的问题,内陆有部分省区资源相对丰富。另一方面,浙江省需大力研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煤炭资源等的使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