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老照片 新照片》教案教学设计PPT课件
综合性学习《家乡的老照片》ppt课件

革命教育基地
导 入
• 家园,既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更是我们灵魂和 精神的栖息地。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它见证了祖 国的灾难和复兴,其中浸透了人民的鲜血和泪水,它记录 了我们的感情和精神。在鲜血中觉醒吧!民族兴亡,由那 • 些革命建筑见证。
辛亥革命的遗迹
——起义时刻
红楼——起义的标志
中山舰——不朽的巨人
•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1910年清政府向 日本船厂订购的,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北 洋政府海军。“中山”舰虽然吨位不大,但却 以它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1915-1916年, “永丰”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护 国讨袁运动,首创义举,随后它又经历过“护 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 “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于1938年 10月武汉保卫战斗中被日军击沉于今天的武汉 市江夏区金口水域。
•
农民运动讲习所 ——觉醒的中 华
• 1926年底,毛泽东与邓演达等在武昌创 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年3月 正式开学,它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800 多名骨干力量。图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 所。
勿忘国耻,革命到底
•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 能发展中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奋发图强。为国, 为民,为了我们自己学习革命精神。
首义门——“奋战吧,为了胜利”
• 起义门位于武昌首义南路起义街,原名为中和门,为 明代武昌古城九城门之一。武昌起义爆发,湖北革命 党人迅速控制占领中和门,并打开城门迎接南湖马队、 炮队入城,从而取得了武昌首义的胜利。为了纪念武 昌首义的伟大功绩,1912年鄂军都督府将其改名为 “起义门”,并被誉为武昌起义的起点。解放时起义 门已毁,门洞损坏严重。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 之际,政府拨专款在原址复建起义门城楼。市文化局 何永乐副巡视员透露,此次市里将投入800多万元, 对起义门的城楼进行全面维护,并复建部分古城墙及 与之相邻的瓮城城墙 。
老照片最新

家乡的变化来自……
2015/10/29
2015/10/29
创建文明城市 我可以……
2015/10/29
海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整个标志以“文”字 为基础,结合首批国家非 物质文化遗产“海城高跷 ”进行主体艺术设计。整 个标识简洁大方、线条流 畅、寓意深刻,彰显出海 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 民动员、上下一心的精神 面貌和海城市蓬勃发展的 新未来。
过去用棒槌
后来用洗衣板
2015/10/29
用的变化
过 去 的 用 品
现 在 的 用 品
2015/10/29
用的变化
仅仅数十载, 我们的通信方 式变得越来越 多元化,
我们不再需要 漫长的等待去 接收消息,也 不用只听不看。
2015/10/29
用的变化
2015/10/29
学校的变化
对我们学生来说,学校 的建设和我们息息相关, 小时的我们的教室,外 面下雨,里面跟着一起 下
服装的变化
过去的衣服
现在的衣服
2015/10/29
住的变化
草房
住的变化
砖木房
住的变化
钢混房
住的变化
钢混房
住的变化
二层小洋楼
住的变化
楼房
住的变化
住的变化
原来家里的摆设 现在高档现代装修
2015/10/29
住的变化
过去的厨房烧火做饭又热又 呛 现在的厨房宽敞明亮还没有 油烟。
2015/10/29
行的变化 泥泞的土路
2015/10/29
行的变化
水泥路
砂石路
2015/10/29
行的变化
乡村修上柏油路 高速路上架桥梁,行车方便
2015/10/29
赵越四年品社《老照片,新照片》教学设计及反思(2014-2015上学期)

10老照片新照片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观察、收集资料等形式,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以及人们生活发生了的变化。
2、感受家乡的巨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查找资料、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自己家的新老照片。
访问父母和爷爷、奶奶请教,让他们讲他们童年的故事。
教师:收集家乡新老图片和照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同学们根本找不到原来的模样了。
这两个张照片是一个地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经济腾飞之路,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我们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对比、交流、感悟:师:俗话说的好:“安居才能乐业”。
住房对每个家庭来说都很重要。
同学们把书翻到48页,结合书中的图文和自己课前准备的新老照片,说一说,家乡居住条件的有什么变化?学生看课文后,小组内同学互相欣赏照片,观察、对比,交流、讨论。
教师桌间巡视师:谁能说一说我们的居住条件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师:同学们,你们观察的好仔细呀,就连环境卫生的问题都想到了,说明现在的你们很有环保意识了,值得表扬。
师:下面同学可以根据你们课前访问爷爷、奶奶、父母,了解他们小时候的住房条件,试着填出书中淘儿给出的表格,从这张表格里你看出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访问,小组互相研究填写表格。
)教师巡视。
师:谁能说说你从这张表格中看出了什么?生略生(略)师:同学们说的不错,住房条件的改善是家乡经济发生变化的结果,住房条件的改善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那么,除了居住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以外,你还能说出哪些方面也有变化?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课前搜集的老照片和新照片,人们的服装有什么变化?(各组学生把自己小组同学带来的老照片和新照片分开,比较一下,找出服装的变化。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服装有什么变化?(学生从服装的款式、颜色和质地上找到了服装的变化。
)师:同学们找得很好,是的,以前老照片上的人们服装颜色都是很单调的,多数是以黑、蓝、灰三色为主导颜色,款式也很少,人们显的很老气;而新照片上人们的服装颜色五颜六色,色彩艳丽,款式繁多,各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服饰,人们都很年轻,很有朝气和活力。
综合性学习《家乡的老照片》课件 (2).ppt

2019-11-1
感谢你的阅读
10
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2019-11-1
感谢你的阅读
5
红楼——人民觉醒的见证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起义门
•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于武昌,打响辛亥革命的首义。10月11日,
起义军宣布建立湖北军政府,脱离清朝,定国号中华民国,武汉此时成为中
国的革命中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3Leabharlann 汉阳兵工厂——中国近代工业史的写照
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在汉阳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 而它们代表当时我国最先进的工业
技术水平。
2019-11-1
感谢你的阅读
4
汉阳造
从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开始,汉阳造就一直是中国的主力武器之一。
汉阳造武装了无数的中国部队直到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仍有许 多部队持着汉阳造,这种步枪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武汉
从武汉的建筑看武汉两百年来的发展
成员: 彭睿旻 孙梦诺 钟雨菲 张紫云 许小庆 薛卫龙
2019-11-1
感谢你的阅读
1
前言
近两百年来,武汉经历了深刻而惨痛的洗礼。 徘徊于江汉关口,我们窥见了武汉的崛起; 流连在汉 阳兵工厂边,我们沉浸在当年的战火硝烟中;站在红楼前, 我们呼吸着二十世纪遗留下的政治气息; ……而如今, 滨江的大厦述说着武汉的腾飞。 武汉的老建筑老照片见证着武汉的年轮、文脉和记忆, 构建了这座城市的肌理,构建着这座城市的灵魂。 让我们在老照片中体味近、现代的武汉,体味时代的 发展。
2019-11-1
感谢你的阅读
8
后记
武汉的城市记忆是我们守护的城市之光,而这座城市 的未来也是我们这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综合性学习家乡的老照片

综合性学习家乡的“老照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关心家乡、关注祖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感。
2、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并能用合适的方式展示实践成果。
教学重难点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设计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选用多样的成果展示形式。
课时安排2课时1、导入准备,确定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指导设计活动方案。
2、各小组按方案外出实践,筹备成果展示。
3、成果展示,师生评价。
4、整个活动周期为10天。
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家园,既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更是我们灵魂和精神的栖息地。
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它见证了祖国的灾难和复兴,其中浸透了人民的鲜血和泪水,它记录了我们的感情和精神。
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这一组反映家园的文章,通过学习,我们看到了家园的风物人情,听到了家园主人的反思和呐喊,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思考和警醒,灵魂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净化。
我们的家乡过去是怎样的呢?她经历过怎样的历史变迁,才有如今的俏模样呢?同学们,让我们借这次实践活动的机会,一起去找一找家乡的“老相片”,来重温家乡的历史,对比家乡的今昔吧。
二、确定活动主题1、请学生阅读教材,勾画教材上所提示的活动主题。
2、请学生将所勾划的主题归纳整理,用标题的形式明确下来。
①家乡的名山大川、道观寺院;②家乡历史上的重要建筑;③家乡的著名人物;④家乡的特色建筑;⑤家乡的土地变化;⑥家乡的交通工具的变化;⑦家乡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3、请学生分小组讨论,除了教材上所提供的这些主题,还能想到哪些活动主题?也可以在上述主题中再细分小主题。
讨论后全班交流。
教师将各小组想到的主题一一板书。
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整理。
如:家乡历史上的小吃;家乡的租界遗址;家乡历史上的传统服饰;家乡历史上的老玩意儿等;家乡在历史上的地位;家乡红安将军县的两百多名将军;家乡的水灾和现在的江滩……4、教师提示学生,确定主题要量力而行,扣住“老照片”,小组讨论各自的活动主题。
一张老照片ppt课件

24
看图说故事 轰炸前: 轰炸时:
轰炸后:
见到的 听到的
25
想到这些,我真恨日本侵略者。他们毁了多少个幸福的家?他们让多少孩子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关爱,只能在街头流浪?我看着这幅
• 看到这些,你想对日本侵略者说什么? • 对战争有何看法? • 和战争中的孩子对比,你有何感受? • 看到战争带来的灾难,我们能做些什
30
血腥的过往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那张老照片,依旧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血 腥的过往…… 那是1937年8月28日中午,艳阳高照。在上海火车南站,也是一派宁静、平 和的景象。人们还是像往日一样,有的在买票,有的在等车,还有的在补眠…… 突然,天空中飞来了几只大“黑乌鸦”,它们叫嚣着,怒吼着,嘶鸣着,
49
战争中的孩子 平时的上海火车南站人山人海,1937年8月28日也照常一样。火车站里,有 的人拿着包袱,有的人背着老人,还有的人抱着孩子,人们都焦急地等待着火 车快点到站,把他们带到远离战争的地方。 随着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曾经高高耸立的月台楼也只剩下了小半截。人 们惊慌失措地奔跑着,其中一对妇夫妇和其它几个人挤来挤去,终于逃了出去, 摆脱了炸弹的袭击。没等他们跑出去多远,一颗炸弹又飞了过来,一下子就炸 死了不计其数的人,上海火车南站的人几乎无一幸存。孩子的妈妈倒下了,她 用最后的声音喊道:“带好孩子。”孩子的爸爸扔下所有的东西,抱起孩子, 在烟雾中奋力奔跑,要找一个让孩子安全藏身的地方。终于,他们来到了一个 铁架上,他把孩子藏进了铁架的空隙处。一声巨响,孩子的爸爸也倒下了。 孩子似乎知道了些什么,一边哭一边用较小的声音呼喊着:“爸爸——妈 妈——。”他是多么可怜、孤单,因为他再也没有父母了。 他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给杀死?为什么有人要去欺负他们?为什 么?为什么?日本侵略者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的痛苦,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老照片 新照片》教案教学设计PPT课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老照片新照片》教案教学设计PPT课件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老照片新照片》教案教学设计PPT课件第四单元家乡今天真美好课题十老照片新照片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观察、收集资料等形式,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以及人们生活发生了的变化。
2、感受家乡的巨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查找资料、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自己家的新老照片。
访问父母和爷爷、奶奶请教,让他们讲他们童年的故事。
教师:收集家乡新老图片和照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同学们根本找不到原来的模样了。
这两个张照片是一个地方(教师纠正学生连错的、重新连正确)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经济腾飞之路,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我们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对比、交流、感悟:师:俗话说的好:“安居才能乐业”。
住房对每个家庭来说都很重要。
同学们把书翻到48页,结合书中的图文和自己课前准备的新老照片,说一说,家乡居住条件的有什么变化?学生看课文后,小组内同学互相欣赏照片,观察、对比,交流、讨论。
教师桌间巡视师:谁能说一说我们的居住条件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师:同学们,你们观察的好仔细呀,就连环境卫生的问题都想到了,说明现在的你们很有环保意识了,值得表扬。
师:下面同学可以根据你们课前访问爷爷、奶奶、父母,了解他们小时候的住房条件,试着填出书中淘儿给出的表格,从这张表格里你看出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访问,小组互相研究填写表格。
)教师巡视。
师:谁能说说你从这张表格中看出了什么?生(略)师:同学们说的不错,住房条件的改善是家乡经济发生变化的结果,住房条件的改善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那么,除了居住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以外,你还能说出哪些方面也有变化?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课前搜集的老照片和新照片,人们的服装有什么变化?(各组学生把自己小组同学带来的老照片和新照片分开,比较一下,找出服装的变化。
历史PPT(老照片与新照片)

• 5.如果你偏好使用相本,避免使用透明塑 料页面、装有磁铁的相本,里面的黏胶会 随着时间而泛黄,然后可能会在老照片上 留下痕迹。它们也可能把照片黏得太牢, 导致取下时无法避免地损伤 。 • 6.把老照片换到新的簿子里有助于抑制进 一步的老损 。 • 7.在老照片装框时,不要让玻璃接触到老 照片。老照片有可能会粘在玻璃上,特别 是在潮湿的天气,很可能会导致无法挽回 的损害 。
• 3.用柔软、平滑的抗酸纸插在相片与相片之间, 在盒外加上适当的标签,不只让摄影收藏井然有 序,而且还有助于预防不必要的搬动 。 • 4.不管你把老照片收藏在盒子里还是相本中,都 要注意高温与湿气。避免放在车库、地下室与阁 楼。主要楼面的橱柜或床铺底下都是不错的选择 。 • 5.如果你偏好使用相本,避免使用透明塑料页面、 装有磁铁的相本,里面的黏胶会随着时间而泛黄, 然后可能会在老照片上留下痕迹。它们也可能把 照片黏得太牢,导致取下时无法避免地损伤 。
• 8.用黑貂毫笔或气囊里的空气来去除灰尘, 而千万不要用嘴吹,即便只滴落一丁点的 水气都有可能对老照片造成威胁 。 • 9.绝对不要使用胶带、胶水、挥发性树脂 或喷胶 。如果你必须在老照片背面写字, 就用软铅笔或好写的钢笔轻轻地写 。勿用 签字笔或圆珠笔,写的字最后可能会透过 去 。 • 10.拿老照片时只能碰触相片的边缘,否则 手上的油污与灰尘会对老照照片色彩以黑白为主; 新照片色彩丰富。 • 照片清晰度较差;新照片 清晰度较高。 • 照片内人物着装较朴素; 新照片内人物着装较华丽。
•随着技术的发展,照 相机的的性能也在不 断发展,照出的照片, 质量也在不断增高, 下面我们欣赏一下照 相机的改变
当然也可以说以前的照片都可以叫做老照片但我们今天探讨的基本以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限也就是1949年之前的照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老照片新照片》教案教学
设计PPT课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老照片新照片》教案教学设计 PPT 课件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老照片新照片》教案教学设计 PPT 课件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老照片新照片》教案教学设计 PPT 课件第四单元家乡今天真美好课题十老照片新照片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观察、收集资料等形式,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以及人们生活发生了的变化。
2、感受家乡的巨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查找资料、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
自己家的新老照片。
访问父库母和爷爷、奶奶请教,让他捷们讲他们童年的故事。
教师宏:
收集家乡新老图片和照片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忍。
师:
家乡的变化太大茶了,同学们根本找不到原来半的模样了。
1 / 4
这两个张照片是彰一个地方师:
改革开放酉以来,中国走上经济腾飞之倔路,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上奇迹。
我们的家乡也发生了氯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对比紊、交流、感悟:
师:
俗逻话说的好:
安居才能乐业惟。
住房对每个家庭来说都逢很重要。
同学们把书翻到 4 郧 8 页,结合书中的图文和自匣己课前准备的新老照片,说溯一说,家乡居住条件的有什冗么变化?学生看课文后拔,小组内同学互相欣赏照片尉,观察、对比,交流、讨论汉。
教师桌间巡视师:
谁香能说一说我们的居住条件都涯发生了哪些变化?贼师:
同学们,你们萄观察的好仔细呀,就连环境艳卫生的问题都想到了,说明默现在的你们很有环保意识了缕,值得表扬。
师:
下面掉同学可以根据你们课前访问当爷爷、奶奶、父母,了解他聊们小时候的住房条件,试着稼填出书中淘儿给出的表格,汕从这张表格里你看出了什么择?教师巡视。
---------------------------------------------------------------最新资料推荐------------------------------------------------------ 师:
谁能说说召你从这张表格中看出了什么药?生师:
同学们说的不填错,住房条件的改善是家乡梭经济发生变化的结果,住房照条件的改善是人民生活水平涅提高的重要标志。
那么,除涌了居住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以骤外,你还能说出哪些方面也域有变化?师:
现在我们槛再来看一看课前搜集的老照葡片和新照片,人们的服装有慎什么变化?师:
谁来说说你旦发现服装有什么变化?衙师:
同学们找得很好,是的璃,以前老照片上的人们服装齐颜色都是很单调的,多数是岛以黑、蓝、灰三色为主导颜激色,款式也很少,人们显的出很老气;而新照片上人们的险服装颜色五颜六色,色彩艳倚丽,款式繁多,各个年龄段也都有自己的服饰,人们都很暂年轻,很有朝气和活力。
梭下面同学结合书中 49 页铁的文字和图片,以小组为单赢位说一说,用的、吃的和行喂方面的变化。
三、钩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胖师: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从我刮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研清究,了解到家乡经济发生了击巨大变化,说的非常的好。
聊其实还有许多方面也能展示霓家乡的变化,课后同学们广
3 / 4
诛泛搜集资料,下节课我们要汛进行家乡变化小展览。
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