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

合集下载

老年生活的从容不迫

老年生活的从容不迫

老年生活的从容不迫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漫长的、安静的旅程。

这段旅程,就是老年生活。

对于许多人来说,老年意味着享受生活,享受平静,享受那份从容不迫的自由。

一、宁静的生活老年生活,就像一片宁静的湖泊,平静而深沉。

没有了年轻时的忙碌和喧嚣,没有了对未来的焦虑和担忧,只有现在,只有此刻。

早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床上,老人慢慢地睁开眼睛,感受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他可能会在阳台上晒晒太阳,或者在花园里浇浇花,享受这份宁静和自由。

二、丰富的精神生活老年人的生活并不只是身体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丰富。

他们阅读书籍,听音乐,参加社区活动,和老朋友聊天。

这些活动使他们的大脑保持活跃,也使他们保持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联系。

同时,他们也会享受着子女和孙子辈的陪伴,这种陪伴使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三、从容不迫的步调老年人的生活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匆忙。

他们慢慢地吃饭,慢慢地散步,慢慢地品味生活。

他们不再追求速度和效率,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舒适。

这种从容不迫的步调让他们有时间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有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四、健康的身体对于老年人来说,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

他们注重饮食健康,定期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他们也注重心理健康,学会放下过去的伤痛,积极面对未来。

他们知道,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五、优雅的老去老年是人生的一段旅程,也是一个人成长和变化的阶段。

老年人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变化,学会优雅的老去。

他们可以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魅力。

他们也可以在镜子前欣赏自己的皱纹和白发,因为这些都是岁月的痕迹,是生命历程的见证。

总的来说,老年生活的从容不迫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老年人应该学会放松自己,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们应该注重健康、精神、社交和心灵的满足,让自己的人生旅程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可以给年轻人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可以从容不迫地享受生活,创造美好的回忆。

70岁老人的人生感悟

70岁老人的人生感悟

70岁老人的人生感悟
70岁老人的人生感悟
一、人生没有终点,活下去是一种智慧
做过多少事,读过多少书,谁都没有人知道自己能活到多少岁。

无论你面临着怎样的情况,只有活下去才是最好的选择,活下去才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

二、付出比收获更重要
无论你是做什么,只要努力付出,就会有回报,不要担心收获什么,最重要的是无所求,只想付出。

每一次的付出,都会积累起来,产生对你更大的回报。

三、珍惜当下
不论是什么样的时光,都要珍惜,对每一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只有把握现在,才能继续前行,而不是担心未来。

四、不要担心失败
只要你勇敢的坚持,不放弃,不怕失败,就会取得成功。

你受到挫折,但是不要害怕,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不忘初心
不要忘记初心,不要遗忘当初自己的梦想。

很多时候,我们会遗忘自己最初的梦想,我们的人生也会慢慢变得繁琐,而失去了它的本质。

综上所述,70岁老人的人生感悟是:人生没有终点,活下去是一种智慧;付出比收获更重要;珍惜当下;不要担心失败;不忘初心。

希望这些人生感悟能够帮助大家在人生中获得更多的成长,走更远的路。

老年生活的感悟

老年生活的感悟

老年生活的感悟
人生的旅程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篇章和故事。

而老年
生活,则是这本书的精华部分,是人生的终章,也是最值得思考和感悟的部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逐渐进入了老年生活。

在这个阶段,人们可能已经经历
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也许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事业,抚养了孩子,也可能已经享受了一段美好的退休生活。

而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感受,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老年生活的感悟,首先体现在对生命的珍惜和感恩。

在这个阶段,人们更加明
白生命的宝贵,开始感悟到健康和家人的重要性。

他们开始珍惜每一个日出日落,每一次与家人朋友的相聚,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其次,老年生活的感悟还体现在对人生的豁达和宽容。

在这个阶段,人们逐渐
放下了功利和成就的追求,开始更加看淡得失,宽容他人,包容世界。

他们明白人生短暂,不再计较得失,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舒适。

最后,老年生活的感悟还体现在对自我价值和精神追求的关注。

在这个阶段,
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付出和所得,开始寻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寄托。

他们可能会通过阅读、写作、旅行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可能通过慈善公益等方式来回馈社会,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有意义和充实。

老年生活的感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更加珍惜生命,宽容他人,关注内心的满足,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愿我们都能在老年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过上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人老了,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好,一切都好!深度好文

人老了,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好,一切都好!深度好文

人老了,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好,一切都好!深度好文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不经意间我们正走向人生的暮年。

从呱呱坠地到两鬓染霜,岁月的行囊里装满了酸甜苦辣。

接下来,在夕阳的路上能走多远,取决于我们的体魄和心态了。

如果我们心灵始终还保持那份青春的朝气,还信守着正确的人生理念,热爱生活,乐于进取,那么生命的清泉将滋润我们的心灵,让美好的暮年与我们结缘!不要怕被周围人遗忘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论平民百姓,或是帝王将相,最终都会淡出公众的视线。

曾经的岁月里,每个人都会有大小不一的光环,但这光环已是“过去式”。

当光环退去,谁都是一介布衣,谁都要围着柴米油盐转。

103岁的杨绛先生都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不要怕坐车没人让座在国外,你若给老人让座,得先征求一下人家的意见。

因为对他们而言,让座意味着他们老了,不能自理了,人家愿意不愿意还另当别论呢。

今天,在我们生活的国度里,银发浪潮席卷而来,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年轻人的负担越来越重。

老年朋友们,何不错峰出行,给公共交通缓解压力,与年轻人相互理解、相互关怀、相互尊重,何乐而不为?不要怕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子女们有各自的生活和事业,他们像永不停歇的陀螺一样,上有老下有小,“老”是“夕阳”,“小”是“朝阳”。

“朝阳”总比“夕阳”更令人关注和憧憬,这是动物繁衍生息的法则,是规律,谁也不能违背。

记住,年轻人永远比我们忙,当你想他们的时候,不妨给年轻人打个电话,或到他们家去看看。

这并不是本末倒置,而是实事求是。

不要怕孤独一个人人生夫妻也好,母女父子也罢,不管是怎样的水乳交融、心心相系,每个人都是生命的独立个体。

我们要学会在孤独的时候给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时候给自己温暖。

老要有老的风骨,老要有老的优雅,正如春华秋实,四季轮回,各有风采。

暮年是美好生活的开始,是一种从容、恬淡、优哉游哉的状态。

老年生活的乐观心态

老年生活的乐观心态

老年生活的乐观心态生命是一条河,岁月如梭,我们都在不停的流动,不停的奔波,不停地思考,也不停的感悟。

转眼间我们也会从年轻走向衰老,当面对这个不可避免的事实的时候,我们更要调整好心态,让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快乐、有意义。

一、笑口常开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

”笑是一种富有魔力的力量,它能够让快乐的人更加快乐,让悲观的人变得积极起来。

老年人更应该笑口常开,因为笑容可以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所以,我们应该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多交一些朋友,多看一些喜剧电影、小品等等,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二、积极乐观老年人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因为年老而感到沮丧和失落。

老年人应该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比如丰富的经验和阅历、稳定的收入和房产等等,这些都是年轻人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老年人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身体状况不如从前、记忆力下降等等,但是这并不代表老年人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老年人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比如参加老年大学、社区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这样不仅能够充实自己的生活,也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健康饮食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所以更应该注重健康饮食。

老年人应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食物,比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粗粮等等。

同时也要少吃一些高脂肪、高热量、高盐、高糖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增加老年人的身体负担,影响身体健康。

此外,老年人也要注意饮食规律,不要暴饮暴食,不要挑食偏食。

四、坚持锻炼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老年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等。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同时也要注意运动量不要过大过猛,以免对身体造成损伤。

五、家庭和睦家庭是老年人最温馨的港湾,是老年人最坚强的后盾。

老年人应该与家人和睦相处,多沟通交流,互相扶持和理解。

同时也要尊重子女的意见和选择,不要过多干涉子女的家庭生活和工作。

老年生活的乐观心态

老年生活的乐观心态

老年生活的乐观心态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乐观心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围绕老年生活的乐观心态展开讨论,以期唤起更多人对老年生活的关注与理解。

一、乐观心态的重要性乐观心态是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减轻身体上的不适,如疼痛、抑郁等。

其次,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老年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增强自信心和勇气。

此外,乐观的心态还能促进家庭和睦,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二、如何培养乐观心态1.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培养乐观心态的基础。

老年人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此外,老年人还应保持对生活的敬畏之心,珍惜每一个当下的时刻。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乐观心态的另一重要因素。

老年人应该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互相支持、关心。

同时,老年人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

这些社交活动有助于老年人保持愉悦的心情,减轻孤独感。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持乐观心态的关键。

老年人应该注意饮食健康,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通过这些方式,老年人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

4.培养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老年人保持乐观心态的重要手段之一。

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如书法、绘画、旅游、听音乐等。

这些兴趣爱好不仅能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还能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结语总的来说,乐观心态是老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老年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健康的生活状态和充实的精神世界。

在培养乐观心态的过程中,老年人需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培养兴趣爱好。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老年人自身的发展和健康,还能为家庭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此外,社会和家庭也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老年人活出自己的精彩

老年人活出自己的精彩

老年人活出自己的精彩老年人活出自己的精彩1,做一个爱学习的老人学会养生,科学合理饮食。

学会打扮,提升生活品质。

学会运动,制定健康计划。

学会玩乐,精致生活每天。

2,做一个会花钱的老人人忙了一辈,苦了一辈。

留给儿女太多,总不能背着昨天在过,面对自己大方一点,留一点爱给自己。

往心灵深处过的舒适和自在。

3,做一个乐观开朗的老人世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如常想那如意的一二,往好的方面去想,今天的事情到了明天,再大再严重都成了小事。

4,做一个看透洒脱的老人人生,总有许多沟坎需要跨越;岁月,总有许多遗憾需要弥补;生命,总有许多迷茫需要领悟;老年,总有许多美好需要享受。

5,做一个幸福知足的老人你穷,有人跟着你,这就是幸福;你病,有人照顾你,这就是幸福;你老,有人伴着你,这就是幸福。

知足的人,睡在哪里都安眠,知足的人,吃什么都觉得美味。

6,做一个淡泊的老人人活着,没必要凡事都争个明白。

跟家人争,争赢了,亲情没了;跟爱人争,争赢了,感情淡了;跟朋友争,争赢了,情义没了。

争的是理,输的是情,伤的是自己。

7,做一个高兴的老人若要一辈子高兴,做事;若要一阵子高兴,做官;若要一个人高兴,做梦;若要一家子高兴,做饭;若要一圈人高兴,做东!8,做一个充实精彩的老人老要有自己的兴趣老来还是要靠自己老要有所不为老要活得明白老要有老的心态老来不要太自苦老要笑对归宿9,做一个健健康康的老人中老年日常养生11法:发宜多梳、面宜多擦耳宜常弹、目宜常运齿宜常叩、津宜数咽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按摩、肢体宜常摇足心宜常擦10,做一个神仙般的老人陈年往事已如烟,仇也淡然,怨也淡然;胸怀大度天地宽,名也看穿,利也着穿;笑对人生心放宽,顺也乐观,困也乐观。

退休生活无忧虑,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老年生活的乐观与积极

老年生活的乐观与积极

老年生活的乐观与积极夕阳如金,岁月如歌,老年生活以其独有的宁静与充实,为我们的人生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里,我们探讨老年生活的乐观与积极,以期在岁月的长河中,为每一位正在步入老年或即将步入老年的人带来一份温暖与力量。

一、乐观的心态乐观,是老年生活的灵魂。

它如同春天的阳光,温暖人心,照亮前行的道路。

无论面临何种困难与挑战,乐观的心态总能让我们笑对生活,将困难化为动力,将挑战化为机遇。

当我们从年轻时的忙碌与奔波中抽身,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阶段,乐观的心态更是不可或缺。

老年人在面对身体机能的衰退时,不应感到沮丧或失落。

相反,他们应该看到这是一种生命的自然过程,是岁月赠予的礼物。

他们可以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享受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品味生活的点滴美好。

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新知识、尝试新事物来保持思维的活跃,从而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

二、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的生活态度是老年生活中的另一重要元素。

老年人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将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力量。

首先,老年人应该注重身体健康。

通过适度的锻炼、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身体健康是积极生活的基础。

此外,老年人还可以尝试新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瑜伽等,以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性。

其次,老年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参加社区活动,都是积极生活的表现。

通过这些活动,老年人可以结交新朋友,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再者,老年人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

尽管年龄增长,记忆力衰退,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老年人可以通过学习新技能、阅读书籍、观看电视节目等方式,保持对世界的关注和好奇心。

这种学习不仅有助于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能让他们感到自己仍然有存在的价值。

三、结语老年生活并非一片灰暗,它同样充满了希望与光明。

乐观与积极的心态,不仅能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还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色彩与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自叙30而立,我未立;40不惑,我常惑;50知天命,我知而不多;60耳顺,我有进步,但不够;70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点,我倒提前做到了。

我为自己作了一个倒计时的行动安排:70岁不出国,80岁不出游,85岁不出京,90岁不出院,95岁不出门,100岁不下床,请求安乐死。

人走了,茶自然会凉,而且茶水还应倒掉,因为茶杯还有它用。

能作出合乎自身特点的安排,以提高自己老龄期的生活质量,这才是生活的强者。

将来我走时,不必开什么追悼会,到时请告诉大家,我走得很愉快,很舒坦,因为我曾是一个长寿而快乐的老头儿,我充分享受了人生,我知足了编者按他是我国药理、毒理学领域成绩斐然的科学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少将,是院长,也是一位云游四方的旅行家。

年近80岁,他用“清楚、通畅、不高、不大”八字来概括自己的健康状况:“头脑清楚,呼吸和两便通畅,血压血脂血糖不高,心肝脾前列腺不大,这辈子没住过一天医院。

”他就是秦伯益院士。

2011年11月2日晚上,中国工程院医疗保健报告会上,秦伯益院士以他自身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经历,向院士们畅谈了他对老年生活的认识。

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13.26%,达到1.7765亿。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生活中出现了各种问题。

现将秦老本人对于晚年生活的感悟整理刊出,希望能给老年人带来一些启示。

秦伯益演讲我不是老年学研究工作者,也没有对老年人问题作过调查研究,只是偶尔与一些老年同事谈谈老龄问题,逐渐感到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差别较大,这种差别对老年生活质量的影响很明显。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人生有不同年龄阶段,青年时是女儿,中年时做妈妈,老年后当奶奶,晚年就成了太婆。

在工作中,也同样有相应的角色转换。

如体育界,青年时是运动员,中年时做教练,老年后当裁判,晚年就成为观众了。

这就叫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当龄时应恪尽职守,干得有声有色。

过了这个阶段,就应调整心态,进入新情况,无怨无悔。

如果做女儿时不好好学习、积极向上,就难以成才;做妈妈时如果不下抚儿女,上敬公婆,家庭就难以和美;做奶奶、太婆时如果还要事必躬亲,不肯超脱,势必自寻烦恼,难求和睦。

人难有自知之明,常见的现象是,当龄时不抓紧工作,总觉得来日方长,结果蹉跎岁月,过龄后却恋栈不去,空憾壮志未酬。

在这方面,应该提倡有点超前意识,提前作好年龄段转换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只有及早明白这些自然规律,才能在晚年活得自由自在。

就我个人而言,我曾回顾一生说:30而立,我未立;40而不惑,我常惑;50而知天命,我知而不多;60而耳顺,我有进步,但不够;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点,我倒提前做到了。

现在,我可以自由地选择我想做的事,不为稻粱谋,不作名利求,择善而从,量力而行。

养老,根本还是自己养自己前几年,看到一本书《养老,你指望谁?》书中列举了现在社会上多种养老方式,如老伴、新伴、子女、亲属、保姆、组织、社会等等。

分析的结果,根本还是要靠自己。

靠自己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养老方式,然后创造好条件,磨合好关系,使晚年生活和谐美满。

即使生活已不能自理,甚至是临终时期,养老方式也是要靠自己在脑子清楚时作好安排。

有些人在位时叱咤风云、志满意得,退休后立即精神萎靡、牢骚满腹,根本原因就在于不了解老年生活的特点,没有及早为老年生活作好准备。

相反,有的老人活得明白,及早作好准备,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能活得舒坦,活得潇洒,活得有尊严。

鉴于此,我为自己作了一个倒计时的行动安排。

大致是70岁不出国,80岁不出游,85岁不出京,90岁不出院,95岁不出门,100岁不下床,请求安乐死。

当然,这是满打满算的如意算盘,实际过程会因时调整。

如不能到底,就随时中止,只求生活质量好就可以了。

为此,72岁的时候业务上交了班,进入最后一次人生角色转换。

我通过30多年藏书,已存有5000多册文史书籍。

坐拥书城,纵目古今,乐在其中。

我近10年来坚持自费独游,踏遍祖国名山大川,访寻历代人文胜迹。

大概还没有人像我这样在中国游览了那么多的名胜古迹。

中国有世界遗产41个,国家遗产30个,世界地质公园24个,历史文化名城110个,国家重点风景区187个,我都游遍了。

老年生活质量,贵在心态《朱子格言》上有两句话:“家门和顺,虽饔餮不继,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饔餮指早饭和晚饭,国课指向国家纳税。

我们就是要追求这种境界。

(注释):饔(yōng)飧(sūn):饔,早饭。

飧,晚饭。

国课:国家的赋税。

囊(náng)橐(tuó):口袋。

(译文):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快乐的来源。

家庭和睦的,就算有再多的困难,只要一起面对快乐。

现实社会中,常有社会地位很高,经济情况很好而晚年生活不愉快的,也有很普通的百姓,经济条件一般,但活得很愉快的。

他们的差别在于心态,在于会不会安排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勉强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份外之物不需要。

我在普陀山法雨寺看到佛教学校墙报上有一则佛教故事。

二小僧与众僧友一起坐地修炼,忽儿来了一桃贩,乙僧与他僧起立观看,甲僧端坐不动。

俄顷又来一枣贩,乙僧等又起立观看,如是者三。

最后甲僧修成正果,乙僧等一事无成。

乙问甲,在外界诱惑面前你为什么能坐得住?甲答,我们本来都没有想在修炼时吃桃或枣等什物,它们来了,我并没有觉得需要它们。

我和你不需要,差别只在于我在这些份外东西面前能够说:“我不需要”。

好一个“我不需要!”。

人心的不平,往往在于不论需要不需要,人家有了,就想要。

学会说“我不需要”,就可以摆脱很多烦恼。

尤其是老年人,还是应该提倡不慕荣利,不相攀比,发挥个性,“自己过得好,就是好”。

功利思想不该有。

“几十年如一日”,“活到老,干到老”,还要“老当益壮”。

这些口号,原来的精神虽然是积极的,在革命和建设的某些时刻也是需要的,但不科学、不实际,无益于老人。

世界在变,自己也在变,怎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呢?老了自然要衰,怎么还能“壮”,而且“当益壮”呢?年富力强的被闲置,花甲古稀之年扬鞭奋蹄,这决不是好形势。

1998年《东方之子》采访我,我说了一段话:“新老交替是正常现象。

只有蜀中无大将时,才不得不再请老将廖化作先锋。

佘太君百岁挂帅,那是一个悲剧,不应该这样的。

国家命运不能总依靠在一两个老人身上。

”。

节目播出以后,社会反应还是认同的。

过去很多革命口号,其实是很功利的,应该科学地审视。

尤其老年人,不必再受此束缚,苦了自己,烦了他人。

过于自苦不必要。

我们这一代人在长期的革命历炼中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

只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的老年人也不必过于自苦。

我们总说:“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外国人则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休息”。

中国传统观念是省吃俭用,为儿为女,外国人的观念则认为赚钱是为了花钱,儿女18岁以后自立,各过各的日子,平安无事。

看来我们有些观念是应该有所调整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必太为他们担心。

我现在收入的大部用在旅游和买书上。

有些节余,也量力做些社会公益事情。

我给孩子们留下了江南古镇上常见的一副对联:“世上数百年老家,全在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人走茶凉不奇怪。

有些老年人常留恋过去“过五关,斩六将”时的辉煌,叹惜当下空怀壮志,力不从心。

我看大可不必。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当干时全力以赴,废寝忘食,义无反顾;不当干时全身而退,戛然而止,飘然而去。

不要当干时懒散拖沓,不当干时又百般留恋。

有些老年人常沉湎于过去前呼后拥,迎来送往的热闹场景,叹惜现在门庭冷落,寂寞空灵,“人一走,茶就凉”。

甚至埋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真有说不完的苦恼。

我看也大可不必。

人走了,茶自然会凉,不仅会凉,而且茶水还应倒掉,因为茶杯还有它用。

能根据情况变化,作出合乎自身特点的安排,以提高自己老龄期的生活质量,这才是生活中的强者。

老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孤独也是一种享受。

老年有成熟之乐、天伦之乐、发展个性之乐、领受兴趣之乐,还有孤独之乐。

孤独时有广阔的思想空间,有充分的行动自由,有全额的可支配时间,有不受干扰的心灵天地。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苏东坡写过:“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很多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的不朽作品往往是在孤独的境遇中创作出来的。

我不是提倡老人过孤独的生活,而是说明孤独也是一种享受,一种美。

要善于享受孤独,不必惧怕。

无所求,也就无所失。

上面谈到养老主要还是靠自己。

我们既应强调社会关心老人,更应强调老人自己关心自己。

老年生活过得好不好,部分在社会,多半在自己。

老人越是希望社会关心自己,越是难以感到满足;越是不要求社会关心自己,越是容易感到幸福。

如果迷恋于“发挥余热”、“子孙孝顺”、“弟子尊师”、“公众敬老”、“社会回报”,往往容易产生失落感。

无所求,也就无所失。

大彻大悟后,自然就免除了大悲大痛。

“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快乐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主观感受。

有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把好日子也过苦了。

有的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得到快乐,乐其所乐,甚至苦中作乐。

应该学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知识界的老人更可结合对人生的感悟,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获得更多的快乐。

有作有为有馀欢,无欲无求无烦恼。

最近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同志谈到要做到老年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快乐的高度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无处而不乐,无时而不乐了。

笑对归宿。

死亡既然是最后的归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害怕了。

一切顺其自然,交给“命运”就是了。

我参观过英国圣·克里斯朵夫临终关怀医院,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已有100多年历史。

那里的病人大多时间在活动室里看书、打毛衣、玩牌、祷告、唱诗、看电视。

每周有志愿者来陪他们聊天。

医生却对我说,这里的大多数人生命大约只剩一个月左右——临终前一个月他们还可以无痛苦地享受人生。

我惊叹西方发达国家人文关怀的进步,我也坚信中国不久也能达到这个水平。

我已经向家人和学生交待,将来我走时,不必开追悼会,因为我不喜欢那种里面哭哭啼啼,外面嘻嘻哈哈的尴尬场景。

到时如果无法推辞,非要安排一个遗体告别仪式的话,也不必奏什么哀乐,而要播放一段舒曼的《梦幻曲》或萨克斯管演奏的《Going home 》,并告诉大家,我走得很愉快,很舒坦,因为我曾是一个长寿而快乐的老头儿,我充分享受了人生,我知足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