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诞生
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

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
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人们从狩猎采集社会逐渐过渡到农耕社会,再到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社会制度、经济形态、人类活动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早的社会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那时,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生活在小型氏族或部落中。
人们主要依靠狩猎、采集为生,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农耕社会。
农耕社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追求较为稳定的居住地和固定的农田。
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饲养牲畜,形成了新的社会经济结构。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形成部落和君主制等社会组织形式。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
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工厂制度的出现。
以工厂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促使城市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制度。
在这个时期,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社会阶级也开始出现。
到了近代,工业社会逐渐进化为现代社会。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使世界变得更加紧密相连。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复杂的社会分工、商业的多元化和政治的多样性成为现代社会的特点。
总的来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再到现代社会,经历了不
同的演变和发展。
这些历程塑造了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和文化形态,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业革命现代工业社会的诞生

工业革命现代工业社会的诞生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这场革命性的变革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化过程以及现代工业社会的诞生展开论述。
一、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带来了重大转变。
1.1 社会结构演变在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层级明显。
而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民迁往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这改变了社会结构,工人阶级的兴起从而催生了阶级斗争。
1.2 经济模式转变工业革命使手工业和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
引入机器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驱动机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新的工厂和企业组织形式出现,资本主义逐渐成为主导经济模式。
1.3 科技创新进步工业革命催生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如纺织机械、蒸汽机、铁路等。
这些技术的引入和运用使得生产力大大提高,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加速了工业社会的到来。
二、工业化过程工业革命的推进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2.1 初期机械工业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的纺织工业率先实现机械化生产。
发明的水力纺纱机、自动织布机等机械设备极大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效率,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2.2 矿业和冶金工业随着对煤炭和铁矿石的需求增加,矿业和冶金工业成为工业革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煤炭成为蒸汽机燃料,铁矿石则供应给钢铁工业,两者的提供为工业化提供了动力。
2.3 交通和运输革命交通和运输的改革也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而逐渐展开。
19世纪初,蒸汽机车的出现使得铁路运输成为可能,铁路的发展连接起了各个城市和地区,推动了资本、原材料和产品的流动。
2.4 扩展到全球工业革命最初在英国兴起,但随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包括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
这些国家通过发展工业经济,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形成了现代工业社会。
三、现代工业社会的诞生现代工业社会的到来标志着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变革。
从史前到现代人类社会的进化之路

从史前到现代人类社会的进化之路人类是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之一,我们能够思考、创造、改变我们的环境。
然而,与我们现代的社会相比,人类社会的演进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从史前时代到现代社会,人类社会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变革和进化过程呢?本文将从史前到现代,探讨人类社会的进化之路。
一、史前时代:最早的人类社会史前时代是人类社会的起源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类定居于洞穴或简易的居所中,过着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
史前人类对于他们周围的自然环境掌握得很少,而且社会组织非常简单,通常由家庭或部落为单位。
人们依靠自然资源的利用生存,对于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观念还不够成熟。
二、农业革命:农耕社会的诞生约在公元前10,000年左右,人类进行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农业革命。
农业的兴起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人类学会了种植和饲养,开始定居下来并建立了农耕社会。
这种社会形式使人类能够收集、储存和分配食物,也使社会组织更加复杂。
人们开始形成村落和城市,发展出农民、工匠和统治者等不同职业,出现了社会分工和阶级差异。
三、城市文明:文明社会的崛起城市文明是人类社会进一步演进的结果。
在古代,一些重要的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埃及的底比斯、古巴比伦的巴比伦、中国的长安等城市成为了当时的繁荣中心,它们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城市文明的出现意味着政府的建立、法律的制定以及经济和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此时,人类在政治、军事、艺术和科学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四、工业革命:现代工业社会的兴起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革命以机器的发明和工厂的崛起为标志,人类开始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化、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浪潮,人类的生产力大幅提高,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同时,工业革命也催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五、信息时代:现代社会的挑战与进步20世纪后期以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引领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时代。
人类社会发展史

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社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从采集狩猎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演变与发展。
本文将以编年体的方式,梳理并介绍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几个关键时期。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在人类社会的起源时期,人类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人类早期的一项重要活动是采集与狩猎,通过收集野果、搏击猎物来满足温饱需求。
人类社会结构简单,居住在小型部落或部落群体中,以家庭为核心单位,生活依赖于自然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发展出了农业。
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人类学会了栽培作物和驯养动物,拓宽了食物来源。
农业的进步推动了人口的增长,促使了定居生活的发展。
第二阶段:古代社会从农业的兴起到古代文明的诞生,人类社会进入了古代社会阶段。
这个阶段人类社会发展出了城市文明,政治、经济和文化也开始迅速发展。
在古代社会中,以埃及、巴比伦、罗马、希腊等为代表的古代文明相继兴起。
这些文明国家形成了宏伟的王朝,建立了复杂的政治体制,开展了广泛的贸易活动,创造了众多的科学、文化和艺术成就。
此时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利益。
第三阶段:现代社会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社会阶段。
工业革命的爆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机器的出现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工业化的生产模式。
这一时期,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并对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大量涌入城市从事工业劳动。
社会阶级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扩大。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和通讯的进一步进步。
第四阶段:当代社会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正处于当代社会阶段。
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紧密地相互联系和交流。
全球化的浪潮下,国家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不断加深。
当代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全球性的挑战,如环境问题、资源短缺、贫富差距、民主治理等。
人类社会进一步意识到相互依存的关系,开始提倡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人权等价值观。
英国工业革命现代工业社会的诞生

英国工业革命现代工业社会的诞生英国工业革命:现代工业社会的诞生工业革命标志着现代工业社会的诞生,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
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影响不仅局限于英国本土,而是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英国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其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影响。
一、工业革命背景与起因1.1 农耕革命的成果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一定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在农耕革命之后,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民产出的剩余农产品大量流向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
这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1.2 商业革命的推动英国商业活动的繁荣和商业资本的积累,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商人们通过全球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这部分资本被投资到新兴的工业领域,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爆发。
二、工业革命的主要进程2.1 纺织业的机械化英国工业革命的核心是纺织业的机械化。
早期的纺织业主要依靠手工操作,但随着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出现,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该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也为其他工业领域的机械化铺平了道路。
2.2 煤炭和铁矿资源的开发工业革命时期,煤炭和铁矿资源的开发成为对工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
煤炭作为能源源源不断地为工业生产提供动力,而铁矿石则是制造机器、铁路和建筑材料的基础原料。
资源的充足开发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
2.3 交通运输的革新在工业革命初期,交通运输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其中最重要的是运河、蒸汽机和铁路的发展。
运河的建设使得原材料和产品可以更快、更便捷地运送,而蒸汽机的应用则进一步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
最终,随着铁路的问世,人们在大范围内实现了快速而廉价的物资流动。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3.1 经济结构的变革工业革命使得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
农民纷纷涌向城市,成为工人阶级。
同时,商业和工业资本家的崛起也改变了社会的阶层结构。
从此,工业成为主导,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在书中,卡尔·波兰尼指出,现代社会的转型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 政治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强调,经济活动与社会政治制度之间存在 着密切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经济现象并 非独立存在,而是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紧密相连。
卡尔·波兰尼还对市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市场体系并非天然形 成的,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制度、规则和习惯所构成。这些制度和规则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了市场活动的方向和形式,同时也受到市场活动的影响和塑造。这 一观点让我对市场体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市场背后的制度和规 则。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20世纪中期以后的世界开始进入新工业文明阶段。这 个阶段的特点是保护主义和干预主义的盛行。同时,全球化也成为了新工业文 明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各国之间的经济越来越紧密, 全球化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 书为我们揭示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文明“大转型”背后的政治与经济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经济危机以及新工业文明的兴起都对我 们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了解这段历史是非常必要 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政治与经济格局,也可以为我们未 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是一本极具思想性和启发性的书籍。 它让我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也让我对未来 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信心。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认真思考、 勇于改变、积极应对挑战,我们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现代社会的五大特征

《现代世界的诞生》延续早年《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这部革命性著作中的观点,麦克法兰以翔实的史料,颠覆了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彭慕兰等思想家和学者关于旧制度与现代世界“大分流”的经典理论,将现代世界的源头上溯至12-18世纪工业化的英国与工业化的欧亚大陆之间的分道扬镳;并对现代性的本质和特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那就是经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或曰宗教)等领域的彻底分立与组合。
在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麦克法兰的研究始终围绕着一个重要主题,即探究“现代世界”的起源和特征。
在麦克法兰看来,其实许多“现代世界”的特征发源于英国,这个观点就类似于现代人类的非洲起源说。
围绕这一观点,他发表了一系列英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78年的《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从1990 年起,他7次访问日本,对日本和英国进行比较研究。
自1996年起,他10次访问中国,并招收中国学生,2011年他还将自己15000多种图书资料捐赠给清华大学。
麦克法兰作品中文版从2003年开始出版,第一本是《玻璃的世界》,其他还包括《给莉莉的信》、《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日本镜中行》、《启蒙之所,智识之源》等。
现代社会的五大特征现代世界起源于哪里?麦克法兰的回答很干脆——就是英格兰,这也是《现代世界的诞生》一书的主题。
其实早在20多年前,麦克法兰就提出了这个理论。
1978年,在他的《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一书里,麦克法兰就已经主张,英格兰和欧洲大陆其他地区从12世纪起开始分流,他把“大分流”推前了几个世纪,而且大分流发生在欧洲。
在他看来,从那时候开始,英格兰就开始具备了现代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
现代社会的五大特征麦克法兰说,现代社会有五大表征:恰到好处的人口结构;政治支柱——即政治自由;特定的社会结构——即家庭的力量必须被削弱,基于血统的严格的社会分层必须被消除,一个开放的流动的,较为精英主义的体系必须被建立,公民的首要忠诚对象必须是国家而不是任何其他因血缘而来的团体;一种全新的财富生产方式的兴起——今人所称的“工业革命”;特定的认知方式——科学和世俗的思维模式。
现代社会的创造

现代社会的创造——18、19世纪欧洲史The Creation of Modern Society: Europe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摘要)导论:现代欧洲的诞生一、“欧洲”的由来关于“欧洲”这个地理概念的由来,希腊神话有一说法:欧罗巴是腓尼基王阿革诺耳的女儿,宙斯为她的美丽所迷,就在某一天趁她在海边草地上玩耍时,变做一头金色的公牛,诱她骑到自己的背上,然后把她拐到了大海另一边的一块大陆上去了。
后来她就住在了那里,那块大陆就按她的名字被称做欧罗巴。
地理学则有另一说法:欧罗巴和亚细亚最初分别指的是日落方向和日出方向的爱琴海海岸。
从词源上看,一般认为欧罗巴一词最早来自古埃及语,后传入腓尼基语,词根为ereb,原义为日落。
腓尼基人生活在东地中海与黎巴嫩山脉之间狭窄的走廊地带,每天都能看到海上日落的景色。
黎巴嫩山脉东边是亚述人的地界。
公元前9世纪腓尼基并入亚述帝国之后,亚述人也承袭了腓尼基人的方位观,把爱琴海以西的地中海称为ereb,即日落之处。
而亚细亚(Asia)一词来自亚述语的asu,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亚述王国起源于亚述尔城(Assur),该城位于底格里斯河畔,每天可看到太阳升起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
据说那是当年亚述人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
后来的希腊罗马人沿用了这个词的地域含义,将所有地中海以东的地方都称做asu,并演化出asia这样的读音和词形。
后来,古希腊人的海外殖民活动逐渐改变了腓尼基人对欧亚大陆的狭隘理解。
当古希腊人主宰地中海世界的时候,他们曾组织过大规模的海外殖民。
殖民者乘船穿过了今日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了黑海,公元前7世纪前后在海峡口建立了拜占廷城(即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在黑海的多瑙河河口建立了伊斯特洛斯(Istros),在第涅伯河河口建造了蒂拉斯(Tyras),在南布格河河口建造了其他一些城市,如敖德萨等等。
这一带许多地名在语源上都来自古希腊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社会的诞生》论文14171073 武洋重读《鲁滨逊漂流记》,在一开始我还是不能将它和这门课的名称联系在一起。
且不说小说的情节总是在惊险的氛围中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而沦为消遣猎奇的读物,仅仅是那种及其平淡的记叙方式就让我觉得它和社会、政治层面之间并无联系。
重读小说,经过一学期的课堂交流以及阅读相关的文章之后,这部小说已经和宗教与社会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如小说简短的序言中仍旧强调的那几句话:述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处处采用朴质和严肃的态度,并且在叙述时别具慧心,把一切事迹都联系到宗教方面去: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教导别人,叫我们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敬重造物主的智慧。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历险故事,不如说这是作者在一个传奇的故事框架中勾勒自己的宗教思考与意识。
在这一点,我联想到了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两个故事有着相似的性质,相似的震撼,而且同样贯穿着宗教的思考。
电影中有这样几段对话。
当派在海上漂泊许久后遇到了一次风暴,在狂风暴雨和海浪的拍打中,他对着天大声喊着“我已经失去了家人,我已经失去了一切,我完全屈从与您,您还想怎么样?”;当派发现了一座岛屿,在岛上做了补充,又发现岛屿是一个危机四伏的食人岛后,他在离开时这样说道:“有时上帝看似抛弃了我,但他都看在眼里;看似对我的苦难漠不关心,但他都看在眼里。
当我彻底放弃希望的时候,他赐予我安宁,并喻示我重新启程。
”;以及在多年后向别人重述自己的人生时对于自己小时候信仰多个宗教的解释:“信仰是一栋房子,里面有许多房间,也有很多怀疑的房间,每层都有。
怀疑有很多益处,怀疑可以使信仰充满生机,毕竟经过考验,才能明白自己的信仰是否足够坚定。
”我认为两个历险漂流故事都不约而同的联系到了宗教,一定是有内在原因的,而在我看来,那种对于未来无限的未知的不安和宗教中神对于未知的主宰力量是很重要的原因。
虽然小说和电影中主人公的宗教经历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正如我所引用的三段对话所表达的内心状态一样,两个主人公都有对上帝的思考怀疑,都有在困难过后的醒悟,认识到上帝恩赐,感受到内心的安宁,以及对于宗教信仰的开放态度。
当然,《鲁滨逊漂流记》中想要表达的宗教内容是更加复杂更加深刻的,因为小说中反应的不仅是个人的思考,还包含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问题。
其实在提到宗教这个词语时,我并没有明确的概念。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一种文化代表了一种特定的人生方式。
我们只有使我们的整个生命激情进入到某种人生方式中去,获得了这种人生方式,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从这种方式中产生出来的文化。
”在宗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中,道德、礼仪等等生活方式受到的是宗教的影响,这与我们以传统习俗为主的文化氛围是不同的。
因此,我只能以我自己的理解来讨论《鲁滨逊漂流记》中所想表达的有关宗教的部分。
小说的开始部分,也就是在鲁滨逊来到荒岛之前,情节很普通。
在这一部分,主要记述了鲁滨逊不顾父亲的苦口劝说和家人的极力反对,坚持要出海远游,但是三次出海无一例外都遇到了事故,幸运的是他都存活了下来并且遇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在巴西有了自己的种植园事业。
鲁滨逊父亲对于鲁滨逊的劝说抑或警告可以说是苦口婆心,他动用了生活中一切可能成为诱惑的元素来让鲁滨逊打消出海的念头,包括中产阶级最为舒适幸福、上帝的庇护等等说法,但还是没有留住鲁滨逊。
而在前两次的搭船经历中,两个船长都曾告诫鲁滨逊这是上帝对鲁滨逊抛弃家庭抛弃天职的惩罚,鲁滨逊只是经历了短暂的几天痛苦反省,又回到了无所畏惧的状态。
如果说鲁滨逊毫无宗教信仰意识和道德,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小说中明确地说明了鲁滨逊从小在父母的影响下对于基督教是有些许信仰的。
那么,为什么“上帝”都无法使鲁滨逊回头呢?这与当时的宗教背景或许有些许关系。
当时英国国教已从罗马天主教会脱离,新教兴起并逐渐壮大,但由于和英国国教教义有别,因此在国内也受到了一些排斥限制,也正因为这样,欧洲大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宗教斗争,这些斗争有些是关于教义的,而有些则是教会之间的权力斗争。
笛福作为一名新教徒,对于宗教上的一切不平等的限制都是及其排斥的。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当时,宗教沦为权力的外壳使得宗教道德的约束力和影响力渐渐褪色,以至于对于鲁滨逊这样的青年毫无效果。
除了宗教道德的认可度衰退,早期的鲁滨逊的道德观念确实有问题。
起初我对于道德问题的说法还有怀疑,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年轻人想干自己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好。
但是当我了解了那个年代水手的生活后,对于道德问题已经没什么异议。
甚至连那位救起鲁滨逊和佐立的船长在许诺佐立自由都说:“如果十年后他信了基督教,我就环他自由。
”可见,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人们的心中还是十分有分量的存在。
说道佐立,我觉得鲁滨逊在这件事上显得十分自私。
虽然他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愿意让佐立失去自由,但在他的心中,他对于买卖的事情并不反感,也就是在他的心里佐立俨然已是他的奴隶,已经是他的财产。
对于这种毫无情感的将人价值化的行为,是他心底里的实用主义观念,即使他最后信仰了基督教,并且变得更加虔诚,但他的实用主义观念并没有改变。
鲁滨逊搭上那趟使他流落孤岛的航行是为了到几尼亚带几个黑奴,和当地黑人进行一些“不平等”的交易。
最终,他因为他的贪婪得到了惩罚——虽然大难不死,但是他成为了唯一一个幸存者来到了荒无人烟的热带孤岛,并且一待就是二十八年。
从这里开始,便是整本小说最精彩也是最值得琢磨的部分。
鲁滨逊来到荒岛上的第一反应是对自己幸存的欣喜。
可是当他发现只有自己存活下来,并且将要生存在一个荒蛮、危机四伏的岛屿上时,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
但即使在这样的时候,他的理智和求生的本能让他从痛苦中暂时抽身,尽可能地从搁浅的大船上搬运出拥有的东西。
抛开宗教的问题不说,单单看鲁滨逊个人,他的身上还是有许多让人佩服的东西。
在鲁滨逊的身上,综合着勤劳、理智、聪明、坚韧的品质,这也正是鲁滨逊所处的资本主义中产阶级的特质。
这部小说另一个划时代的意义也正是第一次在小说中展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性格、命运。
鲁滨逊在获得了一些物资之后,不断地开发着岛屿上的潜在资源:勤奋地耕作、制造生活用具、驯养家畜、晾晒葡萄干、烘焙面包等等,他用自己的劳动维系着自己生活的正常运转,我想这些也是笛福想要传递的其对于劳动和财富的观点。
回到宗教问题上。
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开始与宗教取得联系,是在他发现自己城堡中长出了欧洲大麦时。
“我这个人的行动向来不是以宗教为根据的;甚至可以说,我心里很少宗教观念,对于我所遭遇的事,我也只觉得完全处于偶然,至多简单地归之于天命,并不去追问造物对于这些事有什么用意,以及他处理一些事的方针是怎样的。
”“我这时不但认为这些谷类是老天赐给我报名的,并且还相信岛上一定还有许多。
”“老实说,当我发现这一切不过是很平常的事,我对造物的感激热忱也就减低了。
”虽说是对于上帝的感谢,但是怎么看都显得极不虔诚。
事实上,鲁滨逊此时对待宗教的态度就是为我所用,这一点在发生地震时也得到了证明。
“在整个过程中,我除了照例叫唤几声‘上帝救我!’以外,完全没有一点宗教思想,而且一等地震过去以后,连这种呼声也听不见了。
”由此可见,鲁滨逊仅仅是在自己有了以外惊喜或者是在危机时刻,总之是在发生自己意料之外的事情的时候,才会想起上帝,给意外一个解释或者是给危机中的自己一点安慰,待事情有了合理的解释或者危险排除后,鲁滨逊便彻底地抛弃了刚刚被唤醒的宗教意识。
但这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至少说明,对于鲁滨逊这样犯下了许多罪恶,经历了很多考验,几近油盐不进的人来说,宗教仍旧拥有独特的力量,让鲁滨逊在某些时刻需要它。
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宗教中的神是创造世界并且安排世界秩序的,上帝是能够掌握未来所发生的事情的。
这正好弥补了处于绝境的人对于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产生的巨大恐惧不安的情绪。
因此,在鲁滨逊得了疟疾并且愈发严重的时候,他再一次本能地向上帝求助,向上帝忏悔自己多年来所犯下的罪孽,诚恳深刻得让人同情。
“这是我多年来第一次祈祷,假如可以叫做祈祷的话。
”“这些既然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那么,他当然也在支配着这些东西和与这些东西有关的一切。
因为上帝既能造出万物来,当然也有能力来指导它们,支配它们。
”但是鲁滨逊还是问出了“上帝为什么这样对我,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事”这样的问题,而很快就被自己的反省驳回。
直至他在找烟叶时拿出了《圣经》,并且奇迹般地痊愈之后,他的内心才真正的开始归属于上帝。
他开始每天阅读《圣经》,开始认真地度过礼拜日,在登岛周年纪念日上虔诚地祈祷。
“我将永远不离开你,不弃绝你。
”“并且在患难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你也要荣耀我。
”这些圣经语录让鲁滨逊的心灵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而这一效果的原因,无疑是在这样一个远离人类文明的地方,在这样一个生命充满众多未知的地方,唯有将自己的命运交由上帝,才能够远离悲观所带来的绝望痛苦。
但是,鲁滨逊这个人的底子里,充满着理性与精明的社会气息,即使在这个荒蛮的岛屿上也不能抹去。
他在打死母山羊后看到伤心而不愿离去的小山羊时,并没有因为同情与爱心而有丝毫后悔之情。
我想这并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的表现。
鲁滨逊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把生活经营的很出色,甚至拥有了自己的王国。
“你看我用餐的时候,俨然像一位国王,一个人高高坐在上面,臣仆们在旁边侍候着。
”从物质层面讲,岛上的一切可以说都是鲁滨逊用劳动创造出来的。
他的劳作使岛上有了农作物,有了圈养的牲畜,有了人类使用的工具。
他对于岛上的物产拥有绝对的支配权。
而到了后来,他的王国拥有了更多人类臣民,这些臣民的生存物质保障无不是鲁滨逊提供的。
在这一层面上,鲁滨逊确实是这个岛屿的“国王”。
但是,任何人都会觉得,在远离人类文明的荒岛上,出现这样一个有序的以至于达到了“文明”程度的王国,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而且这个王国的组成也确实奇怪:几只动物也有幸成为了臣民,一个被教化了的野人星期五,一个未开化的星期五父亲,一个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人以及最后来到荒岛的英国船上的人。
这些拥有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为什么就能心甘情愿的臣服于鲁滨逊呢?首先,一个统治者一定会有必要的武力来支撑统治。
鲁滨逊的枪杆子让野人与文明人都感到畏惧。
其次,鲁滨逊很强的个人所有权意识让他对于整个岛屿上财产或是人员的控制无形加强。
除了星期五是被鲁滨逊的枪所征服外,其余的臣民都要想鲁滨逊宣誓自己的忠诚。
而从王国的发展趋势来看,鲁滨逊的王国实际上是从原始生活经历农耕时期,在星期五出现后,王国中拥有了社会关系,形成了类似奴隶制的社会秩序,而到最后王国臣民增多后,这个王国更像是封建制,国王鲁滨逊拥有着集中的权力。
“我对于我的全部臣民拥有绝对生杀之权;我可以把他们吊死,开膛破肚,给他们自由,或是剥夺他们的自由;而且,在我的臣民中间,根本没有叛逆者。
”这段话是鲁滨逊作为国王的真实写照,不过这样一段话读起来总会让我觉得有些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