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选考)(浠水实高许清)说课教案
有机化合物高中化学教案

有机化合物高中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特性。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和基本反应类型。
3. 培养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2.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特性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4.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类型5.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命名原则和基本反应类型。
2. 难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命名原则和反应类型。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关系。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实例,引发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命名原则和基本反应类型。
3. 案例分析: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机化合物的应用实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基本概念、分类、命名原则和反应类型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化学教材中有机化合物相关章节。
2. 课件:有机化合物相关知识的课件。
3. 案例素材:生活中有机化合物的实例。
4. 练习题:有机化合物相关的习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命名原则和基本反应类型;第二课时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关系,进行小组讨论。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高中物理有机化合物教案

高中物理有机化合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理解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命名规则;3.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特点;4. 探讨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本质和特点;2. 掌握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命名规则;3.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特点。
三、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命名规则;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特点;4. 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2. 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有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3. 调动学生的兴趣,讨论有机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2. 学习:讲解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命名规则,让学生练习命名一些简单的有机化合物;3. 深化: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规则和性质表现;4. 拓展:讨论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兴趣;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强化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作业1. 完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练习;2. 研究一种有机化合物在生活或工业中的应用,并撰写一份报告。
七、教学评价1. 教师定期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知识的掌握程度;2. 教师评价学生完成的作业,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份教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实施有机化合物教学。
高中化学有机部分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部分教案主题: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性质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命名方法;3.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其特性;4.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命名方法;3.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其特性;4.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其特性;难点: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命名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示范和演示,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与命名方法;2.实验法:通过实验,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及性质;3.讨论法: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引起学生兴趣;2.概念讲解:介绍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及其特点;3.结构与命名:讲解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命名方法;4.分类与特性: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其特性;5.性质与应用:探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应用;6.实验操作:进行相关实验,观察有机化合物的性质;7.总结与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讨论互动。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回答问题;2.实验报告:学生能够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3.测试表现:学生能够完成相关测试题目,并取得较好成绩。
七、课堂延伸:1.安排相关实验课程,深化学生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认识;2.组织学生参加有机化合物知识竞赛,刺激学生学习动力;3.布置相关作业,加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消化和运用。
八、教案评价:本教案设计合理,内容丰富,体现了有机化学部分的特点和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高中有机化学教案

高中有机化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理;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1.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有机化学的教学资料和实验仪器材料;2.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有机化学的概念和意义,引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
二、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5分钟)1.介绍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和氢以及其它元素组成的化合物;2.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是多样化和复杂性。
三、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20分钟)1.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规则;2.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官能团的作用。
四、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0分钟)1.介绍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反应类型,如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2.讲解有机化合物反应的机理,如自由基机理、亲核机理等。
五、进行实验操作(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六、总结与检查(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掌握情况,并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有机化学是化学中的重要分支,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反应和结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熟悉有机物的命名和结构。
3. 掌握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
教学重点:
1. 有机物的命名和结构。
2.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
教学难点:
1. 有机物的命名规则。
2. 有机反应的机理理解。
教学准备:
1. 教案PPT。
2. 有机物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并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20分钟)
1.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和常用的命名方法。
2.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确定其命名。
三、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20分钟)
1. 分类介绍有机反应的三种基本类型: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和互换反应。
2. 通过实例演示不同类型的有机反应过程。
四、有机反应的机理(20分钟)
1. 介绍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2. 分析几种常见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其实际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有机化学基础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做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正确命名有机物并了解一些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和机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在作业
布置中加入拓展性的题目,为学生巩固和提高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教案精编版

2020年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教案精编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课时安排】共13课时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4课时复习:1课时测验:1课时讲评:1课时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学重点】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思考与交流】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
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有机物种类繁多。
(2000多万种)一、按碳的骨架分类: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脂肪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化合物芳香化合物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
(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
)如:CH3CH2CH2CH3CH3CH2CH2CH2OH正丁烷正丁醇2.环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
它又可分为两类:(1)脂环化合物:环戊烷 环己醇(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
如:苯 萘二、按官能团分类: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练习: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B C2.〖归纳〗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1 2 5 6 7 8 10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湖北省高三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认识有机化合物(选修)》全套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集1.师生共同归纳常见官能团,并举例。
2.回顾必修2所学有机内容,归纳所学有机物,并指明其属于哪类有机物。
3.完成p5学与问,按官能团进行分类,并将官能团在书本上画出。
4.指出下列有机物的官能团,并写出其名称。
①CH3CHO ②CH3COOC2H5③5.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如下:此有机化合物属于()①烯烃②多官能团有机化合物③芳香烃④烃的衍生物⑤高分子化合物⑥芳香化合物A.①②③④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⑥D.①③⑤1.下列有机物不属于烃的是()A.烷烃 B.烯烃 C.芳香烃 D.卤代烃2.下列关于官能团的判断中说法错误的是()A.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B.羧酸的官能团是羟基(-OH)C.酚的官能团是羟基(-OH)D.烯烃的官能团是双键3.课后1、2、3题提高题:1.请同学们根据官能团的不同对下列有机物进行分类(1)芳香烃:;(2)卤代烃:;(3)醇:;(4).在课本P14页下和P15上画出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的系统命名规则。
.小组讨论烯烃、炔烃和苯的同系物的命名与烷烃的命名有何不同?问题生成记录:1 .下列各组物质中,肯定是同系物的是()C.C2H2和C4H6 D.正戊烷和2甲基丁烷2.下列各化合物中命名正确的是()A.CH2===CH—CH===CH21,3二丁烯提高题1.是烯烃与H2加成后的产物,则该烯烃的结构简式可能有A.1种B.2种.蒸馏、蒸发、萃取、过滤.萃取、过滤、蒸馏、蒸发2.取8 g某有机物A(相对分子质量为32)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物中只有11 g CO2和9 g H2O,则A中一定含有________元素,其分子式是________;误服A会使人中毒失明甚至死亡,其化学名称为________,写出此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___提高题1.为了测定某有机物A的结构,做如下实验:①将2.3 g该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0.1 mol CO2和2.7 g水;②用质谱仪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得如下图一所示的质谱图;③用核磁共振仪处理该化合物,得到如图二所示图谱,图中三个峰的面积之比是1∶2∶3。
高中化学苏教版《有机化合物》教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有机化合物》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基于高中化学苏教版《有机化合物》教材编写的,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结构特征以及一些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应用领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命名方法;3.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化学性质;4. 熟悉一些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应用领域。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1.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化学性质1.3 有机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命名方法2.1 烷烃的命名规则和命名方法2.2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规则和命名方法2.3 醇、酮、醛、酸和酯的命名规则和命名方法2.4 脂肪族、环状和碳环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命名方法3.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应用领域3.1 醇的合成方法和应用3.2 酸的合成方法和应用3.3 醛和酮的合成方法和应用3.4 酯的合成方法和应用3.5 脂肪族和环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应用四、教学评估与反馈教师可根据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和反馈:1. 练习题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作业,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课堂讨论与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并给予正面的反馈;3. 实验操作与报告: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过程的掌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高中化学苏教版《有机化合物》教材2. 多媒体教学资料3. 实验器材和试剂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可以在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命名方法,进一步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化学性质,并了解一些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应用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合物(选考)说课教案
浠水实高
高三化学许清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浠水实高的许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有机化学基础(选考)》,下面我将从考纲分析、考情分析、学情分析、备考策略和本重点突破五个环节进行本次说课。
一、考纲分析
1、考纲解读
经与2019和2019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有关《有机化学基础(选考)》部分进行逐字对比,可以发现基本没有变动,但相比2019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修订处相当多。
下面我将其中变化部分说一
序
号
选考变化内容变化要求
1 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物理
方法(如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新增:(如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
2 能正确书写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替换: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
体
3
了解有机分子中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列举事实说明”变为“了解”
4
掌握烷、烯、炔和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替换: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5 掌握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结构
与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了解”变为“掌握”
6 了解烃类及衍生物的重要应用以及烃的衍生
物合成方法
新增
7 根据信息能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新增
8 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
及其应用
删去
9
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删去。
因必考中要求“掌握常见有机反应类型”
10 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
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删去。
与化学学科特点和基本研究方法中(5)重复。
11
(1)了解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
特点、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
替换: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12 了解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在生命过程中的
作用。
替换: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3 了解合成高分子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以及
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中的贡献。
替换: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2
①必考部分:
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常见有机物的命名和有机反应类型
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和共面问题
二卤代物
②选考题:
以考查有机合成与推断、书写命名、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化学方程式和合成路线为主。
3、命题特点及趋势
仔细分析一下近三年我省高考的化学试卷,可看出,必考部分对有机的考查比重在增加,题型上近两年选择题一般为一至两道,选考题有一道。
预计在2019年的高考中,对有机的考查比重应该与2019年持平,有机选考题还是有机合成和推断题。
三、学情分析
下面我就以平时学生做有机题目的情况来说说我们学生的基本情况。
这是刚结束不久的武汉市9月起点考试中的一道有机题:
已知:醛基和双氧水可发生如下反应:
为了合成一类新药,选择了下列合成路线:
回答下列问题:
(1)C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
(2)E生成F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
(3)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4)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5)与B互为同分异构体属于芳香二元羧酸,且核磁共振氢谱为两组峰(峰面积比为1:1)的有机物有________种。
(6)设计主要以甲醇和苯甲醇为原料制备
的合成路线。
学生答题情况汇总
以上是我们班的学生的对于这道题的答题情况汇总,在这次考试中,关于这道题年级均分为5.97分,我们班均分为4.75分。
通过分析,我们老师一致认为这道题并不难,但从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有将近75.4%的同学还拿不到一半的分数。
题目不难,学生们却没得到分数,具体问题出在哪里呢?下面我就以我们班的学生的答题卡展示一下,说明学生在做有机时常存在的问题。
从这些学生的答题卡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在答题规范和细心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在结合平时的情况反馈,我对我们学生在解决有机题目时主要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缺基础、缺能力、缺技巧、缺规范,这样长此以往,学生们慢慢在做有机推断题时丧失了信心。
三、说本专题的复习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学校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安排好复习模式:知识梳理-课堂重点突破-课后检测
2、要加强概念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逐渐形成研究有机物、有机化学的思维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分析、归纳,分类,为学生理清头绪,使有机知识系统化。
4、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5、加强学生对有机题目答题的规范性。
四、说本专题的重难点突破-----有机推断
1、知识梳理
(1)常见有机物的结构特征及性质
(2)烃的衍生物的转化关系
(3)有机反应基本类型与有机物类型的关系
引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知识储备,便于学生对有机推断题找到关键“突破口”。
如何找到这个“突破口”呢?下面我将通过具体例题对该重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总结。
2、[典型例题]化合物H是一种有机光电材料中间体。
实验室由芳香化合物A制备H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已知: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为__________。
(2)由C生成D和E生成F的反应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
(3)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4)G为甲苯的同分异构体,由F生成H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
(5)芳香化合物X是F的同分异构体,X能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CO2,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峰面积比为6∶2∶2∶1,写出2种符合要求的X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6)写出用环戊烷和2-丁炔为原料制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________(其他试剂任选)。
【总结】通过对上面的题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做有机推断题的关键是找到突破口。
我们可以从特征反应、反应机理、产物结构前后联系,综合分析找到突破口,最终确定有机物结构。
所以,我对有机推断题的解题的一般思路作了一个总结,如下:
3、题组训练
1、下图中A、B、C、D、E、F、G均为有机化合物,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___。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机物须用结构简式表示)
(3)B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
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
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
(4)符合下列3个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_______个。
①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②与B有相同官能团;③不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写出其中任意一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
(5)G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化学方程式表示G的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①C2H5OH+HO-NO2(硝酸)→C2H5O-NO2(硝酸乙酯)+H2O;
②两个羟基连在同一个碳上不稳定,会自动脱水。
现有只含C、H、O的化合物A、B、D、E,其中A为饱和多元醇,其它有关信息已注明在如图的方框内.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分子式为;
(2)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B;E;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
A→C:,反应类型:;
A→D:,反应类型:;
(4)工业上可通过油脂的皂化反应得到A,分离皂化反应产物的基本操作是.
3、化合物X是一种环境激素,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化合物A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分子中含有两个化学环境完全相同的甲基,其苯环上的一硝基取代物只有两种.1H-NMR谱显示化合物G的所有氢原子化学环境相同.F是一种可用于制备隐形眼镜的高聚物.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化合物A分子中含有联苯结构单元
b.化合物A可以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c.X与NaOH溶液反应,理论上1mol X最多消耗6mol NaOH
d.化合物D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
2)化合物C的结构简式是______,A→C的反应类型是______.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D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不考虑立体异构)______.
a.属于酯类b.能发生银镜反应
(4)写出B→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写出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通过本专题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并对本专题的重难点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学习方向、侧重点和解题技巧,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我是根据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采用基础知识梳理--例题讲解---方法总结---当堂检测的模式对有机推断进行各个击破,力求使学生提高有机推断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