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了先生的胡同情怀

合集下载

北京鼓楼胡同的语录

北京鼓楼胡同的语录

北京鼓楼胡同的语录1、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样,北京人也造就了胡同的人文情怀。

它是一面镜子,复原了北京原来的历史风云。

2、灰墙土瓦道不尽那曲折动人的儿女情长,小桥流水说不完这城里城外的风流韵事。

洗尽铅华,沉淀浮躁。

这就是北京胡同赠予你最好的礼物。

3、北京胡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纽带。

它就仿佛是一个传播文明的使者,向大家细细诉说着北京城的古往今来。

它在人们心中活了这么久,以至于跟大家伙感情愈发深厚了,更加分不开了。

它是悠远的历史,是北京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精品。

它是中国人精神的脊梁,默默无闻的托起了人文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

它俨然已成为北京城一个不言而喻的象征。

4、庄严,古朴,静谧,安详:再也找不到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北京的胡同了,它或许简朴但不陋俗,简约却不单调。

清晨的阳光晴朗而疏冷,胡同就这样开始了自己新的一天。

5、说起胡同来,就不得不提及分属两地的成都和北京。

碧瓦红墙的成都胡同总给人感觉有几分妖媚俗气,少了些清新淡雅,貌似她天生生了副与众不同的媚骨吧!然而北京的胡同与它却是大相径庭,它幽深而方正,它那么幽邃,幽邃到透人心骨,它刚正,刚正到令人肃然起敬。

它是那么的令人觉得舒适自然,仿佛它原本就该如此似的。

6、当晨曦的微光徐徐拉开了一天的帷幕时,一个令人充满期待的清晨在向我们友善的招手,北京胡同一如既往的被再次唤醒。

太阳的金光洒落下来,点点金色的光斑镶嵌在胡同的灰砖灰瓦上,顿时令其增色不少。

大街小巷上开始陆陆续续有了叫卖的小贩,一声声的`吆喝着,嘴里还念念有词:一派好不热闹的景象付诸于眼前。

到了傍晚,当你走近胡同深处,凄婉悠扬的二胡传入你耳畔,幸运的你一定会感悟到那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婉转惆怅的乐音。

听吧,那二泉映月本就是二胡积淀了百年的精华!。

北京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北京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北京传统文化作文素材篇一《老北京的胡同情怀》北京的传统文化,那可多了去了,但我最有感触的就是北京的胡同。

我姥姥家就住在一条胡同里,打我记事起,那儿就是我的乐园。

那胡同啊,窄窄的,两边的墙灰扑扑的,有的墙根儿还长着几株小草。

胡同里地面是用一块块不怎么规则的石头铺成的,时间久了,有些石头都被磨得很光滑,下雨天走在上边不小心还会滑一下。

姥姥家的院门是那种老式的木门,摸起来糙糙的,还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每次我推开那门,就如同进入一个古老的小世界。

胡同里可热闹了。

一大早,就能听到各种声音,卖早点的大叔用那带着浓浓北京腔的嗓子喊着:“豆汁儿,焦圈儿嘞。

”那声音能穿透好几条胡同。

中午,阳光洒在胡同里,老人们就搬着小板凳坐在门口晒太阳,手里拿着蒲扇,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从国家大事到家长里短,无所不聊。

有一次,我还瞧见两位老大爷为了一盘象棋争得面红耳赤,周围围了一圈人在那出谋划策,那场面就像一场激烈的战争。

到了晚上,胡同里就变得很安静,只能听到偶尔的几声狗叫。

月光淡淡地照在胡同里,那些院落的影子就像一幅幅水墨画。

我记得有个夏夜,我睡不着觉,就跑到胡同里纳凉。

那时候没有什么空调,就靠着那自然的风。

我躺在竹椅上,仰望着天空,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胡同里时不时传来蛐蛐的叫声,那种感觉特别惬意。

北京的胡同就像是这个城市的血管一样,流淌着北京人的生活百态,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回忆和情感,是北京传统文化中独特而迷人的一部分。

篇二《京剧那点事儿》咱得唠唠北京的京剧。

我和京剧的缘分,那可挺有意思的。

我有一次陪爷爷去看京剧演出。

那剧院一进去啊,就感觉来到了另一个时代。

里面的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有很多老戏迷都穿着那种对襟的衣服,特别有韵味。

爷爷是京剧的超级粉丝,他一进去就特别兴奋,眼睛放光。

演出开始了,那台上的场景太震撼了。

演员的扮相就很吸引人,他们的脸上涂着厚厚的油彩,但是一点都不显得突兀,反而很精致。

眼睛一眨,仿佛就会说话。

最后的守城人

最后的守城人
己 已然 是 一 个 8 5 岁 的老 人 了 。 脚 步 丈 量 北 京 胡 同
舒 了不是在 胡 同随 意逛 逛 ,拍 点照 片就 完事 , 的 内心 一直有个想 法 。他 曾听说过 乾隆十五年 (1 7 年 ) 清 政 府 动 用 宫 廷 画 师绘 制 过 一 张 “ 京城 全图 ” 很是仰 慕 ,但一 直无缘得 见 ,他想 ,要是也 能画一 现代 的 “ 京城全 图” 该多好 啊 ! “ 很 多胡 同都拆 迁
1 9 3 1 年 ,舒 了 出 生 于一 个 落 魄 的满 族 家 庭 ,
母 亲在他5 岁 时 去 世 , 父
亲 是 梨 园弟 子 ,家 境 十 分 贫 寒 ,多 次 因交 不 起 学 费 而 辍 学 。 他 做 过 铁 路 工 人 、列 车 员 等 ,在 铁 路 系
统] _ 作 到退 休 ,大 半 生 就
了,尤 其对 于舒 了这样 一个做事严 谨周 到 ,力求 完美 的人。于是 ,他光是 走胡同就用 了 1 5 年 ,手绘胡 同全 冈又用 r8 年 ,从写书到今 年 l 叶 J 版 ,又是6 年 ,前后 2 9 午 ,当年意气风发 的壮年人如今垂垂老矣 。
这样 的地 图舒 了厕 r整 整3 0 张 ,才还原 了上 世 七 八十年代 老北京 的胡 同布 局状况 。 图 固然辛 苦 更 难 的却 是弄清胡 同里 老建 筑的来龙 去脉 。每一条 同都 有 很 多故 事 ,舒 了在走 访 胡 同时 ,会对 名 人 居 、会馆 、庙宁 、王府 、教 堂等做重 点记录 ,并尽
再绘 “ 京城全 图”
建 起 了楼 房 。 我 要 不 下 来 ,很 多 后 人 已 不 清 楚 那
以前 的样 子。 ”虽 然 自己孑然一身 ,没个帮手 ,义
有 经 济 实 力 ,他最 终 还 是打 算靠 一 己之 力完 成这

先生的院子洪忠佩答案

先生的院子洪忠佩答案

先生的院子洪忠佩答案试题:先生的院子洪忠佩①再一次去北京的院子里叩访先生,还是以文学的名义。

高铁、地铁,一路呼啸,仿佛所有的速度与激情都应和着一种召唤。

当站在北京文学馆路45号门口时,首先与先生的名字相遇了。

我能够再一次到北京,机缘还是以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文学殿堂——鲁迅文学院。

②走进鲁院的时候已是黄昏,感受到秋季北京天空的高远。

鲁院的银杏树和梨树上,已是硕果累累,而我来这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在鲁院大堂,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先生的肖像,那浓密的一字胡,直竖的头发,那样睿智与犀利的日光,还有一袭长衫,在梅花屏风前端坐着的塑像身影。

③先生,不知您是否记得,六年前我曾来过这里。

当时,我是从朝阳区八里庄南里27号鲁院老校区,来到这里观摩“向经典——鲁十五诗歌之夜”活动的。

那是一场大型诗歌朗诵会,参加的既有中国作协领导和“鲁十五”高研班学员、鲁院江西作家班学员,也有北京文学界人士。

遗憾的是,那天夜里只有短暂的逗留,来去匆匆。

好在,北京的亲戚赠送了一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以及许广平的《欣慰的纪念》与冯雪峰的《回忆鲁迅》。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沉醉在先生的情怀、信念里。

回想起来,我纯正意义上认识先生,是在八里庄南里27号和文学馆路45号。

④意想不到的是,六年前在心中默默种下的种子,终于发芽了——我有幸成为了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一员,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52名学员一起度过四个月的学习时光。

一个班的学员会在一起,可以拼出一张中国版图,周伟来自湖南、陈丹玲来自贵州,马国福来自江苏,周华诚来自浙江,于永铎来自辽宁,陈楫宝来自北京,代敦点来自新疆,才让扎西来自青海,次仁央吉来自西藏,而我的标签是江西……开学典礼上,铁凝、吉狄马加、莫言等出席,王蒙、李敬泽、刘庆邦、穆涛、梁鸿、李洱等授课。

我想,人生最为幸福的事,莫过于愿望能够实现。

鲁院的605室,成了我的新家。

在鲁院学习的日子,我无疑是一个幸福的人。

情到深处是平淡——老舍《想北平》的深度解读指导

情到深处是平淡——老舍《想北平》的深度解读指导

2018/2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作品《想北平》,以温暖朴实的文字,抒发了他对于故乡即北平的无限热爱之情。

作者创作本文的时间是1936年,当时日本正紧锣密鼓地谋划入侵中国,《何梅协定》的签字,让华北危急成为有识之士的心头之痛。

那时,老舍先生客居山东,面对不利的时局,他深深忧虑。

而思乡之情杂处其间,更是让这种忧虑仿若切肤之痛。

在阅读本文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作者的个人情怀及作品的时代背景两方面入手,最终处理好文本与情怀及背景的关联认知问题。

一、北平和作者的个人情怀在阅读本文之前,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研读老舍先生所著《老舍自传》,以及其子舒乙先生所著《老舍在北京西城的足迹》等文,据舒乙先生讲,老舍诞生于北京西城新街口南大街东侧小杨家胡同,在胡同里面的一个四合院中,住到了十三岁,那里可以说是老舍先生的摇篮。

而老舍本人曾回忆说:自己生于北平,三岁失怙……一日两餐,只有白菜茄子。

了解到这些,我们便更能理解《想北平》一文里面“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这些描写里面的深厚情感。

在生活的困顿不安中,那些看似平常的蔬菜瓜果,却是作者早年物质生活的支撑,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对于老舍本人来讲,它们身上所洋溢的,是北平的味道,是对故乡无尽的、真切的思念。

总之,只有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我们才有可能对文章进行深度解读,而不至于在面对文本时茫然无绪。

二、北平和宏大的时代背景作者在进行文章创作时,是无法离开时代背景的,也正是有了背景的烘托,才会让文章之中的人物言行、事物特征表现得更加生动有致。

[1]而对于读者来讲,深入了解作者及文本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将有助于对作品文本的正确认知和深度解读。

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创作时间是1936年,当时日本正紧锣密鼓地谋划入侵中国,《何梅协定》的签字,让华北危急成为有识之士的心头之痛,作者本人也目睹了周遭的恐怖情形,因而能够自觉战争已经在眼前,心里面的悲愤是无法再让自己编制太平歌词了。

微纪录片的第一人称视角探析

微纪录片的第一人称视角探析

2021/12上文艺直通车纪录片之旅微纪录片的第一人称视角探析阴张娅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和影像传播都不断发展,个人的表达似乎更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因此微纪录片大量涌现,它与传统纪录片相比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表述。

第一人称视角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出现了主体的转换,主体转换的同时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这些转换都使得微纪录片更加贴近受众生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第一人称视角目前人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媒介形态充斥在生活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涌入眼帘,同时各种短视频软件例如抖音、快手这种新媒体的产物使得人们更加依赖短型视频,大量占据了人们的时间。

同时大量的社交媒体出现,人们可以随意地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这样的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观看视频的习惯发生了改变,碎片化的观看方式、娱乐化的需求和情感上的认同成为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心理要求,因此,微纪录片的第一人称视角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贴合观众的观看心理。

第一人称视角中有许多将镜头对准自己的画面,这样可以显示“我”的在场感,通过“自拍”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参与感,是可以证实自己在现场的一种方式,看到“我”就出现在某个现实图景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加强“我”的参与感和真实感。

[1]转换主体,获得观众认同微纪录片主人公的转换。

在传统的纪录片中大多数采用旁观者的视角去记录主人公的生活,尽量不进行干预以保持纪录片的客观性,同时也使得片子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较远,比较难走进观众的内心世界。

在新媒体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社交媒体的属性使得观众可以自然地适应第一人称在微纪录片中的表达,也可以自主地通过相机甚至是手机去记录自己的生活,成为纪录片中的主人公。

在许多微纪录片中,导演采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使得部分微纪录片中的叙事主体发生了从客观到主观的转换。

以第一人称视角去推动叙事能够使片子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能够极大程度地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就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微纪录片,《武汉日记2020》就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拍摄的创作者在疫情期间看到的武汉。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相关推荐四世同堂的读后感(通用11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世同堂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篇1早就仰慕《四世同堂》这本厚重大书的美名,只是因为几年前年纪太小,没有翻开这本书,而今天我有幸仔细阅读它,领略大师笔下塑造的世界。

纸张在我手指下翻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祁老太爷,他“高身量,长脸,眼睛太小,一笑就眯成一条缝”,几句简短、朴素的词语,立刻在我心中构建出祁老太爷和蔼可亲的形象,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如同见到了自家的老人。

而且,从他的言语也可咀看出他的勇敢和童心。

如;“日本鬼子又闹事了!哼!闹去吧!”说话口气很孩子气,就像十一二岁的孩子,而且还坚强、勇敢,绝不惧怕日本鬼子,对亲人关切、呵护,有时又非常严厉。

下一位出现的是长孙媳妇,她如此能干,从不忍心让祁老太爷生气,只好常常用善意的谎言应付老人的问题,她正是那个年代孝敬老人的北平妇女的代表。

一页页地翻过,大师老舍描绘的人物形象也缓缓地从我眼前掠过。

钱先生一家是“葫芦”里的怪客,他们对别人看得起,又看不起,衣服永远赶不上潮流,想舍弃名利,放弃世俗去追求更高的一种境界。

我感觉他就像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一样,饮诗作乐,与尘世隔绝。

钱先生院子里有最美丽的花草树木,万里飘香,仿佛世外桃源一般,体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

不过,最让我敬佩的还是门牌号是二号的李家,李四爷夫妇,他们虽然手头并不宽裕,依然行侠仗义,对邻友的困难都给予援手,不管是亲友还是冤家,即使这样,李太太还责备他对别人帮助太少,这竞成为他帮助他人的一种督促,有时竞冒着生命危险去帮忙,这种舍己为人的做法真令人敬佩。

虽然只读了三章,我已经对老舍先生的妙笔佩服不己,放下书本一个个生动逼真的人物仍活灵活现地在我脑海中浮现,我已经陶醉在他的书中。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篇2花了几个星期,断断续续读完了《四世同堂》。

含胡同的诗

含胡同的诗

含胡同的诗胡同深深梦回环,青石板上岁月痕。

风拂柳絮轻如烟,燕语莺啼伴晨昏。

古巷幽幽映斜阳,时光荏苒逝水长。

斑驳墙头花影动,一缕香飘入心房。

儿时的梦在胡同,欢声笑语绕梁上。

糖葫芦香味犹在,故人已去空惆怅。

夜幕降临灯火明,家家户户炊烟升。

月挂天边星闪烁,静听夜巷心留痕。

胡同里的四季歌,春风秋雨诉离合。

夏蝉冬雪时光转,岁月如梭忆往昔。

春日胡同花满枝,柳絮飘飘似雪时。

孩童嬉戏追逐乐,燕舞莺歌共欢辞。

夏日炎炎蝉声急,绿荫浓浓遮炎日。

闲坐巷口话家常,清风徐来心神怡。

秋风送爽果实累,黄叶纷飞映秋晖。

丰收喜悦传家巷,笑语盈盈暖心扉。

冬日胡同雪皑皑,银装素裹景如画。

炉火熊熊暖人心,团圆喜庆乐无涯。

胡同深处有人家,青砖灰瓦古韵华。

门前老树参天立,岁月沧桑诉神话。

邻里守望相助情,代代传承美好名。

和睦共处同欢乐,共度时光笑盈盈。

胡同岁月如流水,匆匆过客梦难追。

回首往事如烟散,唯有情怀永相随。

漫步其中思旧景,仿佛回到那年代。

青春已逝人已老,唯有胡同情不改。

这里承载着记忆,温暖着岁月的情怀。

无论世事如何变,胡同依旧在心怀。

春去秋来人不休,胡同日夜梦悠悠。

石板路上留足迹,岁月无声轻轻流。

朝霞映照古巷口,夕阳余晖洒心头。

时光荏苒似箭过,唯有胡同情依旧。

岁月沉淀古韵长,胡同深处故事藏。

悲欢离合皆往事,人生百态尽沧桑。

梦中胡同仍依旧,燕语莺啼柳絮扬。

青春记忆心间驻,岁月流转情难忘。

世事繁华皆如梦,唯有胡同心间萦。

此生愿做胡同客,静守岁月待花明。

古巷深处有人烟,炊烟袅袅升云天。

青砖灰瓦情依旧,岁月沧桑心未变。

夜幕低垂星光闪,胡同幽静闻虫鸣。

闲坐门前话桑麻,共赏月色心悠然。

岁月静好胡同长,青春渐逝梦未央。

回首往事心感慨,满怀深情赋诗章。

春风吹拂柳絮飞,夏日炎炎蝉声催。

秋来黄叶满地走,冬至白雪皑皑堆。

四季轮回古巷间,岁月如歌情缱绻。

胡同深处有人家,青砖灰瓦心留痕。

守望相助邻里情,代代传承美名扬。

和睦共处同欢乐,欢声笑语暖心房。

胡同岁月情无限,人生百态尽展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了先生的胡同情怀
作者:庞晨
来源:《北京档案》2016年第11期
西城区有位叫舒了的85岁高龄老人,他为了留住北京胡同的样子,挖掘胡同档案史料长达15年时间,走遍二环内每一条胡同,此后,又用了8年时间把这些胡同全部画了下来。

2016年3月,西城区档案局(馆)的工作人员上门征集舒了先生手绘的30幅胡同全图和上千张胡同照片,同时征集进馆的还有舒老收藏的140余个胡同名牌以及拍胡同用的相机,洗照片的设备,记录胡同档案的笔记本、草稿等全套装备,这些珍贵资料极大地丰富了西城区档案馆的馆藏。

2016年6月13日,西城区档案局(馆)举办了舒了先生“胡同”档案陈列展。

此次展览作为2016年西城区“档案馆日”活动的重头戏,通过展示舒了先生收藏的胡同照片、标牌及其手绘草图,撰写的书稿等近百件实物档案,向观众述说了这位八旬老人走胡同、画胡同、写胡同的经历,同时也展示了西城区近年来在大栅栏、白塔寺等地区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成果。

舒了先生把他多年形成的档案捐赠给了西城区档案馆,希望西城区档案工作者能够履行自身的职责,承担起维护人类记忆的历史使命,为后人留下更多的老北京记忆。

舒老先生1931年出生在原宣武区龙爪槐胡同一个普通的满族家庭。

他自幼家境不好,母亲很早去世,父亲是梨园弟子。

童年的舒了跟随父亲搬过几次家,都在陶然亭一带。

夏天,他常和小伙伴们在胡同里追逐打闹,舒老先生说:“我对北京最初的印象就是胡同。

”舒老记忆中最美的北京,是他10岁那年爬上南城的城墙看到的北海白塔尖儿、先农坛的大殿以及缓缓流淌的护城河……可见,从儿时开始,舒了先生就对北京充满了感情。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胡同开始大规模的拆迁。

极具胡同情怀、热爱胡同文化的舒老被触动了,他辗转反侧,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以便让后代了解老北京胡同到底是什么样子。

经过反复思考,舒老决定自己动手,用纸、笔、相机把北京的胡同“留下来”。

从此,不管风吹雨打、寒冬酷暑,舒老放弃了一切个人爱好、放弃了与家人相依相伴的时光,一头扎进胡同资料的收集中,他越干越高兴,越走越带劲,焕发了青春活力。

舒老还为此特意制订了详细的计划,第一步是走胡同。

1987年春夏之交,舒老正式开始了走访胡同的工作,并决定从远处的、要拆迁的胡同开始,再由远及近。

为了使“走”出来的胡同资料翔实,舒老经过多次试验,采取用走步来测量胡同的方法,从此,舒老先生边走访、边测量、边记录、边拍照,从1987年到2002年,整整走了15个年头,把老北京城内的所有胡同,甚至包括小胡同和死胡同都走完了。

舒老在这15年中的辛苦自不必说,有时为了把胡同的照片拍好他要跑好几趟,还有一次竟因为拍胡同照片被人误会是坏人,送进了派出所。

然而这些都不能动摇舒老的决心。

舒老苦中作乐,常说:“我把胡同当成一个大课堂,充分发挥了我年轻时擅长跑步、走路的能耐,不但学到了知识,又锻炼身体,何乐而不为呀!”
每一条胡同中都藏着很多故事。

舒老走访时,常常会对名人故居、会馆、庙宇、王府、教堂等做重点记录,并尽力去挖掘它们的历史渊源。

有一次,他来到薛家湾胡同,看到一个门额上写着“钱氏宗祠”四个字。

老先生很好奇,正巧院子里走出一个钱家的人,舒老忙上前问起钱氏宗祠的来历,那人竟把舒老让进家中,在昏暗的屋里,舒老见到了一位躺在床上的老人。

这位老人叫钱鸿绪,时年98岁,是历史上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钱镠第33代孙。

钱鸿绪告诉他,钱氏后裔流落到全国各地,在北京的一支于清朝道光年间建起这座“钱氏宗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

最初家中还有家谱、盔甲和皇帝题写的匾额。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钱氏家族的历史,舒老查阅了很多资料,并多次到钱家了解情况。

后来钱鸿绪的女儿从浙江带回一本《钱氏家乘》,舒老如获至宝,据此写了有关北京“钱氏宗祠”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

由于舒老的发现,2008年,西城区政府对钱氏宗祠进行了保护重建,现在这里已成为文物。

还有一次,舒老竟因为走胡同而被“请”到了派出所。

那是在1990年末的一个夏日清晨,他为了能多搜集点资料,早早地就由南三环赶到了原崇文区东北角的白桥大街头条进行测量。

当他从胡同东口慢慢向西走到胡同中间时,看见从西边走来了三个人,前两个像民工模样,被
绑着手连在一起,后边是一个年轻的警察。

当舒老正准备让路时,那位年轻的警察已然走到跟前对他说:“你是干什么的?”舒老如实说:“我是了解北京老胡同的。

”“什么老胡同,走!”警察随即用手一推,把他和前边那两个人一起,带到附近一个居委会的小屋里。

进了小屋,警察对舒老进行了“审问”并查看了他随身携带的证件,最后又把他抄录胡同名称和绘制胡同草图的记录本拿去“审查”,查到最后才发现这是个误会。

尽管如此,这件事却一点没有打击舒老“走胡同”的决心,反而使他更加坚定了。

舒老收集胡同资料的第二步计划是画胡同。

舒老把他走胡同时画得密如蛛网的草图,按照一定比例,正式画在一张张长1.2米、宽0.9米的图画纸上,这一画又是整整8年。

成品由30卷图纸构成,全都是手工绘制,还原了北京二环内胡同布局的状况,堪称是“20世纪末北京胡同全图”。

舒老说,他曾去北京市档案馆查看过清朝宫廷画师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这张图给了他灵感。

乾隆时期的图详细绘制了京城的街巷和胡同分布,但只标了主要街道,很多胡同连名字都没有。

但舒老画的图不一样,稍微大一点的胡同他都标了出来,胡同里的王府、名人故居也都在图上显示出来。

他说:“现在再去看,很多胡同都拆迁了,建起了楼房。

我要不画下来,很多后人已不清楚那里以前的样子。


为了这幅胡同全图,舒老的视力严重下降,近视从300度升高到700多度。

他先后换了10副眼镜,画图时常用放大镜。

图画成后,舒老高兴地给自己写了四句诗:“为求一事成,舍去乐半生;徘徊胡同里,春夏复秋冬。


胡同走完了,也画完了,舒老开始了第三步计划——写胡同。

舒老说:“记得‘胡同热’开始的那几年,杂志、报纸、书籍上到处是关于‘胡同’的文章,内容五花八门。

可是我写什么呢?我想来想去,想起了我走胡同时候抄下来的二百多条胡同里的老门联。

”舒老深入挖掘胡同里老门联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认为北京胡同老门联即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髓,用了四年时间,舒老的书稿也基本完工了。

今年6月,西城区档案馆为舒老先生办的胡同档案展览可以说是为老先生了却了一桩心愿,舒老先生说:“图被收藏了,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我一直放心不下这些画,现在能入藏西城区档案馆,能发挥作用,我很高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舒了先生这23年来所做的一切,只因北京胡同是他记忆的源头。

随着北京城市发展的变迁,他想给后代留下一些关于胡同的记忆。

作为档案工作者,我们也应该多思考,在收集保存胡同档案的同时,如何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胡同文化,使其与现代文化发展的理念相结合,让档案变得更有魅力和韵味。

作者单位:西城区档案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