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意味教案
家的意味-部编五·四学制版六年级全一册教案

家的意味-部编五·四学制版六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家”的含义,感受家的温暖;2.能够用简短的话语描述家的意义;3.通过对名人名言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家”的含义;2.学生描述家的意义;3.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关系。
三、教学难点1.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关系。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家的意义”;2.讲解法:讲解名人名言;3.分组讨论法:加强学生对“家”的理解;4.思考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表达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家的意义是什么?”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简单讨论。
2. 讲解(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家的意义。
如:•“一个家庭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这个家庭中头脑很聪明的人,而取决于这个家庭能够协调一致、团结互助的程度。
”——张爱玲•“家是一座港湾,有你们在的地方才有宁静与安全。
”——乔·拜登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小组讨论家的意义,每组在规定时间内找出最能代表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表述。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并做简短的发言。
4. 思考(10分钟)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家庭关系对自己的意义:1.当你生病需要休息时,家人是最好的照顾者;2.当你面临压力时,家人是最好的支持者;3.你做错了事,家人是最忠实的指引者。
在这些情境中,学生会感受到家庭关系的真正含义。
5. 总结(5分钟)通过集体讨论,总结出学生对“家”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材评价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对“家”的理解和价值观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正确对待家庭关系。
同时,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也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理解家的内涵;明确孝的重要性;如何孝亲敬长。
难点
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
学法
案例分析、合作学习
教法
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猜字游戏:出示3副“家”字的图片,请同学们回答:你认识它吗?请说一说它是什么字。追问什么是家?播放视频《家》,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和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认为的“家”是什么?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4.请同学阅读教材P74页,回答问题。
【小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过渡】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
【小结】出示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总结】我们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4)在今后的生活中,你打算如何孝亲敬长?
感悟提升
(1)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
(2)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小结】各抒己见。
【过渡】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 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百善孝为先,你知道孝亲敬长在我国有着怎样的地位吗?
猜字,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基。
讲授新课
一、生命的居所
1.结合视频和自身实际,请同学们说出你对家的理解。
【小结】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的意味》教案、教学设计

-设想内容:设计“我为家人做件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家庭责任和情感。
-教学方法:实践活动法和体验教学法,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4.法律知识讲解,案例分析。
-设想内容:结合教材,用生动的案例讲解家庭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和讲解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法律知识。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家的意义”的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体现出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2.制作一份家庭法律知识宣传海报,内容包括婚姻家庭法律的基本概念、规定等,形式不限,要求简洁明了,具有宣传效果。
3.开展一次家庭实践活动,例如“我为家人做件事”,要求学生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并撰写活动心得,字数不少于200字。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庭生活,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鼓励学生参与家庭活动,如家务劳动、家庭聚会等,增强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庭的意义和功能。
-结合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尊重家庭成员的品质,学会与家人沟通、交流和合作。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支持和尊重。
-引导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提高与家人的沟通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了解婚姻家庭法律知识,维护家庭和谐稳定。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婚姻家庭法律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邀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家的意味》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认识到家的重要性和家的美好。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家的功能和家庭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家庭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同时也开始对家庭有所叛逆。
他们对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家的意义,培养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认识到家的重要性和家的美好。
2.让学生了解家的功能和家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家的概念和家的意义。
2.家的功能和家庭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通过生动的情境、鲜活的案例和深入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的功能和家庭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的责任和家庭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的责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课程的要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如上所示,总计50分钟。
在完成《家的意味》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实施后,我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出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家的意味--教案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家庭的组织依据
2.家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家庭的重要性)
3.中国人眼中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4.为什么要孝亲敬长?(孝亲敬长的原因)
5.如何孝亲敬长?
能力目标:重新认识自己的家庭,明白自己的家庭组织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家庭对于自己的意义,爱家爱父母,珍惜亲情,感受亲情,呵护亲情
二、教学重点:明白自己的家庭现状,学会珍惜家庭,孝亲敬长
三、教学难点:重新感受家庭,去呵护家庭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准备:预习案、课件
六、教学过程:。
7.1 家的意味 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二、新课教学
(一)家的含义
【教师活动】展示四组关于家的图片,我们平时对家的理解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谈对家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调动学生的思维。)
(二)家的作用
1、身心居所2、心灵港湾
【教师活动】展示情境《小凡的暑假》文字材料。可以看出家庭承担了哪些功能?
【学生活动】分析家庭功能。有经济功能、教育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生育功能、抚养和赡养的功能。
【教师点拨】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的哺育和支持。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港湾。(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分析材料、总结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1.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
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短片《Family》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
【教师活动】结合视频和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生】有同学说家是具体的一个地方,有同学说家是住所,有同学说家是吃饭的地方,有同学说家是一群人 ,还有同学说家是情感寄托的地方……
【学生活动】家是地域;家是住所;家是家人;小到班级学校、大到国家、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教师点拨】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讲的家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展示两幅图:图中反映了几对关系呢?图一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继子女与继父母关系,图二是收养关系。不管是因何确立的家庭关系,家庭发挥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六年级《家的意味》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家庭知识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家庭的意义、功能和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倡导学生珍惜和传承家庭文化,树立家国情怀。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观察和思考自己的家庭生活,撰写一篇关于“家的意味”的短文。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练习的相关题目,加深对家庭类型、功能和影响的理解。
-家族树绘制:请学生绘制自己的家族树,标注家庭成员及其关系,并在旁边简要描述每位成员的特点和对自己的影响。
-家庭功能分析:选择一个家庭功能(如情感支持、教育传承等),结合自己的家庭实际,分析其在家庭中的体现,并撰写分析报告。
4.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家庭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照片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学生分享观察和感受后,教师总结:这些照片都展现了家庭的温馨与和谐,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讨“家的意味”。
3.教师提出问题:在你心中,家是什么?家有什么样的功能和意义?
3.体会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培养社会责任感。
4.珍惜和传承家庭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显著变化。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家庭关系和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家庭的意义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思考和全面认识。学科知识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4.1《家的意味》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家的意味》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认同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重要性,理解家庭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
2.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珍惜家庭的情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4.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责任意识:5.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主动为家庭做出贡献。
6.培养学生孝亲敬长的意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家庭的含义和功能。
2.认识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3.明白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难点:4.理解家的内涵,体会家的温暖和亲情。
5.掌握孝亲敬长的具体方法,并在生活中践行。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家庭的温馨图片,如一家人团聚、共度节日等,提问: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家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2.讲述一个关于家的温暖故事,如一个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难,最终回到家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安慰的故事,提问:这个故事让你对家有了怎样的感受?(二)讲授新课1.家的含义(1)提问:在你心目中,家是什么?是一所房子、一个地域,还是其他的什么?o学生可能会回答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有亲人的地方等。
(2)展示关于家的不同理解的内容,如“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 等歌词,提问:这些歌词中的“家” 指的是什么?“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中的“家” 指的是一个可以栖息的住所。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中的“家” 指的是有亲人、有亲情的地方。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 中的“家” 指的是一个地域。
(3)讲解家庭的含义: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并结合的例子进行说明,如张寒和李小樱恋爱一年,结婚成了家,这是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而组成的家庭;一年后,二人生下一对双胞胎,宝宝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这是因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他们的邻居合法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取名闹闹,这是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小两口的舅舅离婚三年后又结婚了,组成了新家庭,这是随父或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主战场。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不知道把孝敬父母落实到实处。
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父母对他们好是应该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
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因为太熟悉,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上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一曲《常回家看看》唱遍了大江南北,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震撼。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温暖、温馨的家。
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那么,什么是家庭?今天让我们体会《家的意味》。
二.师生互动大课堂: 分组讨论
(一)、生命的居所
活动1、我眼中的(四组分别回答问题):
(1)请用一个比喻描述你对“家”的认识。
(2)请用一种水果来描述你对“家”的感受。
例:我的家像一个成熟的橘子,那颜色让我想起了夜晚回家时的灯光,温馨舒适。
(3)73页的案列,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说一说:什么是家庭?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活动2:
1、培养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初步形成为家庭作贡献、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度。
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3、理解家的含义和作用,知道尽孝应在当下。
活动3:家庭的功能
(1)多媒体显示:说一说,家庭的功能有哪些?
(2)学生阅读课本72页。
(3)(多媒体显示)家庭的功能:物质生产功能;人口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二).中国人的“家”
活动4:话“家规”、“家训”(分组讨论回答)
(1)探讨中华文化中“家”的意义
(2)说说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
(3)分析这些“家规”“家训”的内容,说说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
(4)理解孝的精神内涵
活动5:将“孝”落实到行动中。
大家齐唱《常回家看看》
教师寄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父母不仅赋予了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老师向同学们提出殷切希望,结束新课。
知识小结: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