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上数学第5课时 比的意义 (2)
《比的意义》说课稿

《比的意义》说课稿《比的意义》说课稿(通用3篇)《比的意义》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
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
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基础性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发展性目标(1)联系比的意义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的理解,比同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除法的基础上教学比的意义,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比的意义-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比的意义-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明确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特征;2.能够掌握比的简便表示方法;3.能够进行简单的比的计算;4.能够理解比与比例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比的概念和性质;2.比的表示方法;3.比的计算;4.比与比例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和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来理解比的意义和特征;2.比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和技巧,避免出现计算错误。
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2.指导性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课堂中的问题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比的计算方法和技巧;3.合作学习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1.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点,如比例等;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步:讲授新知1.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表示方法;2.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计算方法;3.通过练习和巩固,巩固比的知识点。
第三步:拓展应用1.通过讨论和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比与比例的关系;2.通过实例分析和探究,拓展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点;3.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步:归纳总结1.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对比的概念、计算和应用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
第五步:布置作业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比的计算和应用练习;2.鼓励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和分析来巩固比的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评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参与度将作为评估因素之一;2.作业评分:作业将作为个人表现的评估因素之一;3.案例分析和测试:通过设计案例分析和测试来考察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成绩将作为课程评估的主要依据之一。
小学六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比的意义》

六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比的意义》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
特别是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数学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需老师要有效的调控好数学课堂,与学生融洽配合。
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有效的设计教学环节和组织学生去学习领悟数学课的精髓..下面就有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案例分析案例介绍: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上册六(2)班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的教学案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载人航天历程:先请大家欣赏几幅照片;谁能说说照片上的一些信息。
(课件出示图片)(1)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联合国旗和中国国旗。
(2)2005年10月12日9时零分零秒,神舟六号飞船内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两人的情景。
(3)2008年9月27日下午16时41分左右,中国“神七”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
在太空行走过程中,翟志刚将一面五星红旗在太空中挥动。
[设计意图:这些经典画面记载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历程。
从欣赏照片中,体验作为中国人的那种强烈的自豪感。
同时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一些素材]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引导探索,使学生由比较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引出用比表示的方法。
1、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中手拿的这面十字绣五星红旗的规格是:长45厘米,宽30厘米。
(1)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长与宽之间的相差关系或倍数关系?(先板书算式,再结合多媒体说说意义。
)(2)板书:45-30=15 (1)长比宽多多少?(2)宽比长短多少?45÷30 (3)长是宽的多少倍?30÷45= 23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2、感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苏教版

单元章节
课题名称
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认识比号及比的前项和后项。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道理。
3、经历比的发现、认识过程,感受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3)明确:900:15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军走这段山路的速度;900:20是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伟走这段山路的速度。
4.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观察,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1)按要求填空。
(2)集体校对。
5.总结方法。
(1)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
(4)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比。
(5)指出 :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那个数量与那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2.教学例8。
(1)出示例题。
(2)提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3)师: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看书P54的内容。
(4)提问: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学生回答师适时板书。
四、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
(1)独立做题。
(2)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1、2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比的意义》教案【4篇】

《比的意义》教案【4篇】《比的意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使学生知道约数、倍数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使学生知道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自然数2.过程与方法:通过加强操作、直观沟通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增加练习来突破难点。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约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整数、约数和倍数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1、师:谁能说说整数的含义?出示:23÷7=3...26÷5=1.15÷3=524÷2=12教师:这4个算式中,哪个算式中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为什么前两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整数,谁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能被b整除”?教师:a的约数还可以叫做什么?让学生用两种说法说说:15÷3=5和24÷2=12教师: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1)被除数和除数必须是整数,而且除数不等于0。
(2)商必须是整数。
(3)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师: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区别“除尽”与“整除”师:像6÷5=1.2这样的除法,一般说6能被5除尽。
被除数和除数商整除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除尽不一定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二、新课1、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在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这两个数还有另一种关系(板书:约数和倍数)让学生看50页关于约数和倍数。
教师: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有约数和倍数关系?(整除)能单独说一个数是约数或一个数是倍数吗?“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是什么意思?:在说倍数(或约数0时,必须说某数是某数的倍数(或约数),不能单独说某数是倍数(或约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

比的意义【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根据要求写出两个数量的比,会求比值;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比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比1、统计班级学生妈妈穿高跟鞋的情况:同学们,有哪些同学的妈妈喜欢穿高跟鞋?哇!这么多同学的妈妈都喜欢穿高跟鞋!为什么这么多同学的妈妈都喜欢穿高跟鞋呢?师:其实这里面藏着一个奥秘,想了解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可以解开高跟鞋背后的奥秘。
2、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题中出现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它们都表示饮料的杯数,所以这两个量是同一类的量。
那么果汁与牛奶杯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我们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相除关系,像这种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板书)。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7《比的意义》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7《比的意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3.7《比的意义》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和意义,以及比与除法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逐步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比的思考,导入新课。
2.探究比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比的概念。
3.比的读写方法:讲解比的读写方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比的读写。
4.比与除法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比与除法的关系,加深对比的理解。
5.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1.形如ax+b=c 的方程,用“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如3.6X+1.8=5.4, 3.6X=2.形如ax-b=c 的方程,用“被减数 = 差 + 减数”, 如32X-65=31,32X=31+65。
3.形如ax ÷b=c 的方程,用“被除数 = 商 × 除数”,如2.5X ÷8=1.25,2.5X=1.25×84.形如ax ±bx=c 的方程,先将两个X 前面的数合并,如3.8X-1.3X=10,2.5X =10(就是3.8-1.3=2.5),还如X+32X=65,35X=65(就是1+32=35)。
以上4种方程的最后都成为aX=b 的样子,最后的计算都是X=b ÷a (就是右边的积÷左边的因数)5.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基本步骤:审清题意→找准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基本类型:比较大小关系;总数和部分数关系;和倍与差倍关系;行程问题中的关系;涉及图形的周长、面积的关系等等。
例如:(1)题目中说“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列出的方程一般是ax+b=c ,或者ax-b=c ;如:课本1页例1、练一练,2页第3、4、10、11题等。
(2)题目中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列出的方程一般是ax+x=c (题目中另外一个条件是两个数的和),或者ax-x=c (题目中另外一个条件是谁比谁多或者谁比谁少);如:课本4页例2、练一练,5页第3、4、5题等。
(3)题目说的是一个整体的东西,这个东西由一个大东西和几个小东西组成,一般列方程是ax+b=c ;如:课本3页第8、9、12题,7页第4题等。
(4)路程类问题:如果问题求时间,就有两个“X ”(是相背、相反、相向、相对这些词,方程是加;是相向、同向、一起从同一个地方向同样的另外一个地方,方程是减);如果问题只求其中一个速度,就只有一个“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