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知识讲解 比的符号和读、写法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成果分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能够了解到其他小组的想法,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能力较弱。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最后,我认识到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反思,我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我会继续努力,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比的基本概念。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它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如何用比来表示?通过这个案例,展示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本节课将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探索比的意义及其表示方法,培养他们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比关系,增强数感和符号意识,提升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建模素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探索比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比的表示方法掌握得较好,但在比的性质的运用上,仍有待提高。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尝试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的性质,以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和参与度。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他们不仅加深了对比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能够围绕主题展开。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知识点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知识点

第四章 比一、比的基本概念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有联系的不同类量的比表示一个新的量2、比的符号和读、写法 1015是分数形式的比,是比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3、比的各部分名称(1)比的前项: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2)比的后项: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后面的数(3)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4、求比值的计算方法: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比值可用分数、小数或整数表示5、比和比值的联系与区别都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53既可表示3:5,又可表示3:5的比值;比表示两个数的一种关系,比值是一个数;比只能写成a:b 或ba 的形式,比值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 6、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1)联系 a:b=a ÷b=ba (b ≠0) 除法 被除数 ÷ 除数 商分数 分子 — 分母 分数值比 前项 : 后项 比值(2)区别①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量的一种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则是一个数②表示方法不同:除法算式不能用分数表示;比可以用分数表示;但分数不一定表示两个量的比 ③结果表达不同:除法要求出商;比只有求比值才求出商;分数本身就是一个数值7、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比的后项=比的前项÷比值8、转化法解决问题:把不变量看作单位“1”小明读一本书,已读页数和未读页数只比是5:4.如果再读27页,已读与未读只比为2:1,求这本书多少页2:(1+2)=32 5:(5+4)=95 27÷(32-95)=243(页) 二、比的基本性质1、、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同样适用于连比2、化简比的意义(1)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2)化简比的意义: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3、整数比的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4、分数比的化简方法(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变整数比,再化简(2)利用求比值的方法,但结果必须写成比的形式5、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先把前项和后项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变成整数比,再化简6、黄金比较短部分与较长部分长度之比等于较长部分与整体长度之比,约为0.618:1三、解决问题1、用转化单位“1”的方法和找中间量的方法解题甲数是乙数的103,乙数是丙数的94,求这三个数的连比 方法一:把乙数看作单位“1”,丙数是乙数的49,所以甲:乙:丙=103:1:49 方法二:找中间量的方法甲:乙=3:10=6:20 乙:丙=4:9=20:45 所以甲:乙:丙=6:20:452、按比例分配问题应用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第四单元 第1课时《比的意义》(1)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第四单元 第1课时《比的意义》(1)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1)一. 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基础知识,以及初步了解了比例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比的概念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对于学生将来学习代数知识也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比的定义、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等概念,以及求比值的方法。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够应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探索欲望。

但是,由于比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可能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的概念,以及求比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的概念,以及求比值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于比的概念的理解,以及求比值的方法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探究式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比的概念。

4.练习法: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比的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比-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比-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比-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列出两个数或两个量相除的式子。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比的概念,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比例、百分比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乘除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比的概念时,可能会将比与除法混淆,对比的意义理解不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比的意义,明确比与除法的区别。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列出两个数或两个量相除的式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比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难点:明确比与除法的区别,让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比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比的意义。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让学生自主发现比的概念。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比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本、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个物体或两个量的比较,如:比较两辆汽车的速度,甲车速度为60千米/小时,乙车速度为80千米/小时。

引导学生关注比较的方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的意义。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多个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比的概念。

如:展示两本书,一本厚200页,一本厚300页,引导学生列出两本书厚度的比。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比的意义。

3.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比的概念来解决。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 (6)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 (6)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人教版 (6)一. 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在比的概念和应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的概念,比的读写方法,比与除法的关系。

2.教学难点:比的意义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比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比的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教材、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如运动员比赛、商品打折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情境中存在比的比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比的读写方法,如2:3可以读作“二比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比的练习,如填空、选择题等,以巩固对比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比,并试着用比来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讲解比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比除法的应用。

《比的意义》说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比的意义》说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比的意义》说课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43《比的意义》说课一、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这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内容, 本单元的知识与方法具有上位特征, 基本上是对原来概念的进一步提升, 因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普遍性, 学习了这些概念以后, 对原来的观念和方法可以作进一步沟通和理解, 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更趋多样化, 数学能力将得到有效提高。

概念间和计算方法的的联系、辨析、沟通以及正确合理地计算,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内容, 比的意义是本单元的起始概念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这节课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切实地理解、掌握比的意义, 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 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

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 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 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 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 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 它既是一个知识点, 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 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新课标上有这样一段话: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比的定义: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形式为a:b或a/b。

其中,a叫做比的前项,b叫做比的后项。

2. 比的读法:比的读法与分数的读法相似,先读前项,再读比号(比号读作“比”),读后项。

3. 比的大小:两个比相比较,可以通过将它们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得它们的前项相同,然后比较后项的大小。

如果后项相同,则前项越大,比就越大。

4. 比的化简:比可以进行化简,化简后的比与原比相等。

化简比的方法是先将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得后项为1,然后读出化简后的比。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比的意义,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学会化简比,并能正确地进行比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的化简方法,比的读法。

教学重点:比的定义,比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比的概念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个苹果的重量是那个苹果的两倍。

”这里的“两倍”就是一个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

2. 知识讲解:我们来学习比的定义。

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形式为a:b或a/b。

其中,a叫做比的前项,b叫做比的后项。

比如,3:4就表示3除以4的关系。

3. 比的读法:比的读法与分数的读法相似,先读前项,再读比号(比号读作“比”),读后项。

比如,3:4读作“三比四”。

4. 比的大小:两个比相比较,可以通过将它们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得它们的前项相同,然后比较后项的大小。

如果后项相同,则前项越大,比就越大。

5. 比的化简:比可以进行化简,化简后的比与原比相等。

化简比的方法是先将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得后项为1,然后读出化简后的比。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4单元《第1课时 比的意义》人教版 (共16张PPT)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4单元《第1课时  比的意义》人教版 (共16张PPT)

被除数
÷
分 数
分 子


前 项

除 数

分 母
分数值




2. 比与分数、除法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但又 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 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各有不同的意 义。所以在说它们之间关系的时候,要说“相 当于”,而不能说“等于”或“是”。
课堂练习
1.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 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 元。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4单元 比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会正确写出两个数 倍比关系的对应比,并能联系实际,应用比 的意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学会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前项、 比号和后项;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 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 间是相互联系的。
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
15 ∶ 10 = 15 ÷ 10 = 2 3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
……
…… …… ……
前比 后 项号 项
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
比 表示。 值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
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15∶10也
可以写成
15 10
,仍读作“15比10”。
归纳新知
1.
除 法
再见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 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 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 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