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课件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引言化学实验安全主备人:薛锋时间:2009年8月30日课程标准: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省教学要求: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的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过程与方法:了解化学科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实验安全标识、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进而掌握实验的基本准备常识,并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在工农业及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同学们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热爱化学这们学科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逐渐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教学重点:化学的新认识、了解安全措施教学难点:高中化学的知识特点以及学习方法掌握正确的基本操作方法教学流程:Ⅰ、课前检测:一、复习检测:1、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应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 取用块状固体应使用____________; 取用少量液体时即应使用____________;取用一定量液体试剂应使用__________________。
取用药品,如果实验里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___________________;固体只要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_______性、有__________性的药品,因此在使用时,______________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________________,更不得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检测:1、进行化学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2、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有哪些?Ⅱ、课堂新授:【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说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2、高中化学有哪些内容?【小组交流讨论1】为什么说化学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师生共同探讨】1、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1) 解开许多物质结构之迷,在工厂大规模生产化工产品,如人工牛胰岛素(2) 合成并开发诸多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新物质和新材料(3) 为解决困扰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和资源问题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4) 利用化学高效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使国民经济能良性、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课件(共414张PPT)

垂直,不可伸入试管内,尖嘴部分应位于试管口上方 1 ~ 2
cm处,故C不正确。只有D的操作正确。
答案
D
跟踪练习 2 下列有关药品取用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 A.往试管里装固体粉末时,最好借助于纸槽 B.将锌粒放入试管时,应先将试管横放,把锌粒放入 试管口后缓缓竖起试管 C.倾倒液体药品时,试剂瓶标签应朝外 D.取用块状药品时,可使用药匙或镊子 答案 C 例 3 .某些装有化学物质的试剂瓶上常贴有“危险警告” 标签。装有浓H2SO4的瓶上应贴( )
解析
选项中的四种标志是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浓
H2SO4是一种强腐蚀性液体,只中正确的是( )
跟踪练习3
A.浓硫酸难挥发,可以敞口放置
B.铜片放在细口瓶中
C.浓硝酸保存在无色广口瓶中
D.酒精可以密封在无色试剂瓶中
答案
D
第2课时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一)
三维目标
②NaOH、BaCl2、Na2CO3,过滤之后加HCl。 ③BaCl2、Na2CO3、NaOH,过滤之后加HCl。 即Na2CO3溶液必须在BaCl2溶液加入之后再加。 四、SO42-的检验 先往未知液中加入 稀盐酸 ,再加入 氯化钡 溶液。 BaCl2 +Na2SO4===BaSO4↓+2NaCl。
(2)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要进行预热,液 1 体最好不要超过容积的 ,要使试管倾斜一定角 3 度(约45° )。加热时切不可让试管口朝着自己或 有人的方向。
三、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1.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第1类
第 2类 第 3类 第 4类
爆炸品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易燃液体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2 (1)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容积的 。 3
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教材分析课件

化 学
必修 模块
初中化学
从课程结构看: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实验在化 物质结构基础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 学学习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实验基础 化学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
2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选修 模块
化 学 与 生 活
化 学 与 技 术
化 学 反 应 原 理
有 机 化 学 基 础
物 质 结 构 与 性 质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几点建议
1. 化学实验安全。 (3)常见事故处理办法
酒精灯 酸碱腐蚀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几点建议
2.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和蒸发
粗盐提纯 实验室制备蒸馏水(海水淡化) 萃取碘水中的碘 花生油
(2)蒸馏
(3)萃取和分液
二、“物质的量”的教学
案例3:钠与盐溶液的反应 1.根据初中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对钠与盐溶液的反应做
出预测
2.完成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观察实验现象
3.对实验中的“反常”现象予以解释 4.设计实验证明该解释
5.交流、总结、反思
案例4: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程序、策略的学习重在体验、参与,逐步形成
要防止过度知识化的倾向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必修模块实验教学的功能
重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教育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
研究的作用。 ——摘自《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法:如何观察?
如何推断?
如何控制变量? 张建国老师:《科学本质观》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必修模块实验教学的功能
用实验帮助建构概念,促进对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1.1《化学实验的安全》ppt课件

-9-
M 第1课时 化学实验的安全
目标导航
UBIAODAOHANG
一二三四
Z 知识梳理 HISHI SHULI
Z重难聚焦 HONGNAN JVJIAO
D典例透析 IANLI TOUXI
若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能用NaOH溶液擦洗吗? 提示:不能。因为NaOH有较强的腐蚀性,同时二者反应放出大量 的热,会灼伤皮肤造成二次伤害。
在H2还原CuO的实验中为什么先通一会儿H2再点燃酒精灯?据 此思考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应注意什么?
提示:因为H2与空气混合后点燃时容易发生爆炸,用H2还原CuO 时先通入H2的目的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以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因此在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等)时为防止爆炸,必须先 检验气体的纯度。
加热液体混合物 在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
防暴沸
浓硫酸与水的混合
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入水 中,边加边搅拌,冷却
防失火
可燃性物质遇到明 火
可燃性物质一定要远离火源
-13-
M 第1课时 化学实验的安全
目标导航
UBIAODAOHANG
Z 知识梳理 HISHI SHULI
Z重难聚焦 HONGNAN JVJIAO
-6-
M 第1课时 化学实验的安全
目标导航
UBIAODAOHANG
Z 知识梳理 HISHI SHULI
Z重难聚焦 HONGNAN JVJIAO
D典例透析 IANLI TOUXI
一二三四
3.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 意外事故 酒精着火 浓硫酸沾到皮肤上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课件

答案: (1)BaCl2 溶液或 Ba(NO3)2 溶液 AgNO3 溶液 稀 HNO3 (2)除去过量的 Ba2+和 Ag+ (3)过滤 (4)蒸发、冷却、结晶
[思考感悟]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比较。
分离
提纯
含义
把混合物的各成分分开
把混合物中所含有的杂
质除去
区别 分开后的各物质要恢复为原来的 杂质不必恢复为原状态 状态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化学实验安全过滤和蒸发
1.了解有关化学实验安全常识。 2.掌握过滤和蒸发两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重点 3.掌握SO24-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1)药品的安全存放。 ①正确选择试剂瓶——“两口两塞两色”。
解析: (1)汽油、苯、乙醇等大多数有机物易燃,故运输汽油的油罐车上应贴 上“易燃液体”危险化学品标志。
(2)氢气易燃易爆,点燃前必须检验其纯度,①正确;CO 燃烧时生成无毒的 CO2, ②正确;铁燃烧生成的 Fe3O4 温度很高,直接落到集气瓶底部,会导致集气瓶炸裂, ③正确;应先通入氢气,赶走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④错误;稀释浓 H2SO4 时, 应将浓 H2SO4 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⑤错误。
CaCl2
Na2CO3 C_a_C__l2_+__N__a_2_C__O__3=__=_=_C__a_C__O_3_↓_+__2__N_a__C_l__
[微点拨] (1)过滤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2)蒸发操作中不能将水分完全蒸干才停止加热,应该待蒸发皿中出现大量晶 体或剩余较少液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否则易发生晶体飞溅。
课件《分散系及其分类》_人教版必修一PPT课件_优秀版

【情景导学】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清晨当太阳升起时,你漫步在茂密的树林里,会看到缕
缕阳光穿过林木的枝叶铺洒在地面上。你知道为什么
C项,只有胶体具有吸附性,FeCl3溶液和Fe(OH)3浊液没有吸附性,FeCl3溶液为棕黄色,而Fe(OH)3胶体和Fe(OH)3浊液都为红褐色, 错误;
B项,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溶液和浊液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正确;
①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
2.下列关于硫酸铜溶液和泥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液、固)来分,有9种类型
向豆浆中加入硫酸钙制豆腐,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性质
【小结】相同点: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
外观
均一、稳 均一、稳定、不均一、不稳
定、透明 透明
定、不透明
分散质微粒组 分子、离 大分子、离 固体颗粒、
成
子
子的集合体 液体小液滴
微粒直径
<1nm 1~100nm
>100nm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否透过半透 膜
能
能 不能
不能 不能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拓展探究】不同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利用逐层过滤(滤纸、半透膜原理)
2.能否直接用饱和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制备Fe (OH)3胶体?
【温馨提示】不能,若直接用饱和FeCl3溶液与NaOH 溶液反应,会立即产生沉淀,而不能生成胶体。
【对应训练】
(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1.下列关于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氯化铁稀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自来水中,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课件:1.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 (共26张PPT)

超级记忆法-记忆方法
TIP1:在使用场景记忆法时,我们可以多使用自己熟悉的场景(如日常自己的 卧 室、平时上课的教室等等),这样记忆起来更加轻松; TIP2:在场景中记忆时,可以适当采用一些顺序,比如上面例子中从上到下、 从 左到右、从远到近等顺序记忆会比杂乱无序乱记效果更好。
含有 1.204 1024 个CO2分子。 6、 3 mol H2O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与1.5 mol CO2 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相同。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知识链接
C + O2
微粒个数 1个 1个
△
==
CO2
1个
物质的量 1mol
2H2
微粒个数 2个
1mol
+ O2
1个
1mol
△
== 2H2O
什么是学习力
什么是学习力-你遇到这些问题了吗
总是 比别人 学得慢
一看就懂 一 做就错
看得懂,但不 会做
总是 比别人学得差 不会举一反三
什么是学习力-含义
管理知识的能力 (利用现有知识 解决问题)
学习知识的能力 (学习新知识 速度、质量等)
长久坚持的能力 (自律性等)
什么是学习力-常见错误学习方式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 (约6.02×1023mol-1)
N = NA × n
粒子个数
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公式一:
物质的量( n ) 、粒子个数( N )和阿伏 加德罗常数( NA )三者之间的关系:
n= N NA
物质的量
(n)
变换为
×NA
高中化学 第一单元 第一节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蒸馏、萃取、分液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2.下列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中,主要是从溶解性的角度
考虑的是
(D)
A.蒸发 B.蒸馏 C.过滤 D.萃取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3.下列关于蒸馏操作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蒸馏操作的主要仪器是:蒸馏烧瓶、酒精灯、铁架台、
冷凝管、锥形瓶、牛角管、温度计等
B.蒸馏操作使用的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到液体内
C.分液、萃取、蒸馏 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 汽油和氯化钠溶液互不相溶,用分液法分离;39%
的乙醇溶液用蒸馏法分离;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用萃
取法分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6.化学工作者从有机反应 RH+Cl2(气)—光—→RCl(液)+ HCl(气)受到启发,提出的在农药和有机合成工业中可获得
副产品盐酸的设想已成为现实。试指出从上述反应产物中
分离得到盐酸的最佳方法是
( B)
A.蒸馏法
B.水洗分液法
C.升华法
D.有机溶剂萃取法
解析 利用 HCl 易溶于水,而有机物一般难溶于水的特
征,采用水洗分液法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应选 B 项。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能力提升 7.(1)阅读、分析下列两个材料: 材料一
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水大,且不溶于水即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将体积比为 1∶2 的四氯化碳和碘水在试管中充分混合后
静置。下列图示现象正确的是
(D )
解析 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且密度比水大,则四氯化 碳与碘水按体积比为 1∶2 充分混合后,四氯化碳层在下 面。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解析 材料一中,根据曲线图知,纯碱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 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相差很大。提纯纯碱时,可以先将混合物 在较高温度下溶于水形成浓溶液,然后冷却到一定温度,由 于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急剧下降,因此大量纯碱晶体析 出,而氯化钠不会析出,再过滤可得纯净的纯碱晶体。材料 二中,乙二醇和丙三醇沸点相差很大,可以用蒸馏法分离。 材料三中,Br2 和 I2 在溶解性方面很相似,因此可以用 CCl4 从溴水中萃取 Br2。如果提出 Br2 后,水还有颜色,说明 Br2 没有被萃取完全,可再进行萃取直至水呈无色。 答案 (1)①C ②A (2)①萃取 四氯化碳 分液漏斗 ②再进行萃取,直到水呈无色,将各项分离出来的含溴的四 氯化碳溶液合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考题印证]
5.有硫酸镁溶液500 mL,它的密度是1.20 g/cm3,其中镁
章
末
复
第习
一
方 案
章与 全
优
评
估
归纳·整合·串 联
整合·迁移·发 散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检测·发现·闯 关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返回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从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上看, 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选取适当的试剂及其分离方法, 除去被提纯物质中指定的杂质;二是确定除去被提纯 物质中指定杂质所需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三是将分 离提纯与物质制备、混合物成分的确定等内容融为一 体,形成综合实验题。解答该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 方面:(1)了解常见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D.常温常压下,22.4 L 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
电子数为 2NA
返回
解析:选项 A,分子总数为 NA 的 NO2 和 CO2 混合气体的物质 的量为 1 mol,其中含有 2 mol 氧原子,A 正确;选项 B,1 L 溶
液中含有溶质 NaCl 1 mol,故含有 Na+ 1 mol,即有 NA 个 Na +,B 正确;选项 C,无论是 92 g NO2 还是 92 g N2O4 中均含有 6 mol 原子,则 92 g 混合气体中必定含有 6 mol 原子,C 正确;
返回
2.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以分离KCl和BaCl2两种固 体混合物:
返回
试回答下列问题: (1)B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该方案的明显失误是因某一步设计不当而使分离产 物不纯,该步正确的方案应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测定原混合物中BaCl2的质量分数,除了要准 确称量混合物的质量外,至少还要获得的数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质量。
选项 D,1 mol 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 2 mol 电子,但
常温常压下 22.4 L 氯气不是 1 mol,所以转移的电子不是 2 mol,
D 错误。
答案:D
返回
4.(2012·江苏高考有改动)设 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0.1 mol Cl2 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 0.1NA
层
返回
解析:A 项,氢氧化钠溶液既可以吸收 HCl,又可以吸收 Cl2, 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应该用饱和食盐水;B 项,氯化铵受热 会加速水解,且蒸干时氯化铵还会分解,故不能用图 2 装置制 备 NH4Cl 晶体,B 错;C 项,纯碱是易溶于水的固体,不适宜 用启普发生器的简易装置制取少量 CO2,应用大理石,且盐酸 易挥发,得不到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应进行除杂和干 燥,C 错;D 项,正确。 答案:D
返回
[考题印证] 3.(2012·新课标全国卷,有改动)用 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源自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总数为 NA 的 NO2 和 CO2 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
数为 2NA B.1 L 1 mol/L NaCl 溶液含有 NA 个 Na+
C.常温常压下,92 g 的 NO2 和 N2O4 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 数为 6NA
返回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相关计算
返回
物质的量是七大基本物理量之一,是贯穿整个中学 化学的重要基本概念。在高考中,虽然对计算能力的要 求有所降低,但对物质的量及其相关计算的考查每年必 不可少,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各种题型中,与多方面的 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顺利解答关于物质的量的化 学计算,需明确物质的量与其他化学计量之间的联系, 并注意构建网络化体系。
B.常温常压下,18 g H2O 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 3NA
C.标准状况下,2.24 L SO3 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 0.1NA
D.常温常压下,2.24 L CO 和 CO2 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
数目为 0.1NA
返回
解析:A 项,氯气与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0.1 mol 氯气与 水反应,转移的电子数小于 0.1NA,A 错;B 项,正确;C 项, 标准状况下 SO3 不是气体,C 错;D 项不是标准状况,常温常 压下 2.24 L CO 和 CO2 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小于 0.1NA, D 错。 答案:B
返回
解析:(1)据已设计的分离路线知,加入过量K2CO3溶液 使BaCl2中的Ba2+完全转化成BaCO3沉淀。将沉淀洗涤 后与盐酸反应,经蒸发干燥得到固体B为BaCl2。 (2)加入过量K2CO3溶液后所得的滤液中有KCl和K2CO3, 直接加热蒸发、结晶所得的固体C中有KCl和少量的 K2CO3,因此步骤⑥之前应先在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 使K2CO3转化为KCl后,再蒸发、结晶得到纯净的KCl。
(2)了解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3)能设计和评价简单的分离提纯实验方案。
返回
[考题印证]
1.(2012·江苏高考)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
实验目的的是
()
返回
A.用图 1 所示装置除去 Cl2 中含有的少量 HCl B.用图 2 所示装置蒸干 NH4Cl 饱和溶液制备 NH4Cl 晶体 C.用图 3 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 CO2 气体 D.用图 4 所示装置分离 CCl4 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
返回
(3)固体B(BaCl2)中的所有钡离子全部来源于原混合 物,因此只要测得固体B或沉淀A′的质量,据“钡 量”守恒可确定BaCl2的质量分数。 答案:(1)BaCl2 (2)步骤⑥之前应先在滤液中加过 量盐酸,然后再蒸发、结晶得固体C (3)沉淀A′或固体B
返回
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返回
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是高考考查物质的量的“主 题”,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该类题目涵盖的知识面较 广,常与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 转移数目等问题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一直是高考的热点, 也是考生易错的地方。但是,只要仔细审题,理解阿伏加 德罗常数的含义,经常进行强化训练并注意挖掘题目的 “隐含条件”,就能轻松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