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崎新大师分析
解读央美美术馆

从矶崎新到央美美术馆解 读 中 央 美 术 学 院 美 术 馆 创作经历 矶崎新,世界著名的日本建筑师,曾在丹下健三的事务所工作近10年,1963年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的设计理念,将文化因素表现为诗意隐喻。
矶崎新说自己属于1968年那一代,他把自己的建筑设计生涯以1968年为界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1968年以前探索现代主义建筑的阶段,然后1968年这个关键性的变革时期,他目睹了现代社会的多种乌托邦梦想的破碎,开始反思新状态下建筑和社会的发展可能,然后就是1968日年以来多年的持续的探索,迪斯尼总部和德国慕尼黑近代美术馆、日本京都音乐厅让他获得国际性的承认。
自此,矶崎新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一个个不朽的作品。
建筑风格 在矶崎的建筑中,他尤其偏爱使用双道墙的复壁式结构,用以制造黑暗。
矶崎通过对黑暗的处理除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外。
还用自身的深刻体验引导观者融入建筑,去寻找某种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埋藏于人类内心深处而又不常触发的。
矶崎针对现代建筑尽可能地争取光线、争取空间的做法,推出自己的“黑暗空间”或“空虚空间”,追求一种现代建筑无法表达的美好的意境,表现了他反现代主义的观点,矶崎所谓的“黑暗”并不单纯指外部光线不能透入的那种空间,而是他的建筑中难以理解的、谜一般神秘的方面和他的个人观念,矶崎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感觉十分敏感,而用通常的建筑手法表达这些感觉很难达到目的,只有用诗的语言去描述、用心去体会才行。
新馆诞生2001年,矶崎新首次提出“未建成”这一概念,“未建成”建筑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或技术原因未能实现的建筑构想,建筑有时间性,而构想是没有时间性的。
它会长夕地保留于思想的空间,成为一种消解时间界限的建筑史。
那些未完成的作品仍然以某种方式存活,例子之一就是他最新的设计—中央美术群马县美术馆,1974慕尼黑近代美术馆,1986奈良会议场,1999喜马拉雅中心,2010学院新美术馆,他从以前的一个设计中获得灵感开始设计。
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心广场分析

• 总之,广场内部的空间构成参差有致、层次分明,展示出空间和时 间的序列感。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设计者
• [日] 矶崎新(1931- ):日本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 其作品大都融合理性的现代主 义结构、典雅的古典主义布局 和装饰、又兼有东方的细腻构 件和装饰特色,被认为是亚洲 建筑设计师的重要代表。
• 主要作品包括筑波市政中心、 日本兵库西胁市的图形设计博 物馆(1986年)、纽约布鲁克林 博物馆的扩建部分(1986年)和 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 (“MOCA”,1989年)等
•
周边建筑
红色陶石平台
椭圆下沉广场 过渡空间
功能需要
在整个广场的设计上, 设计者矶崎新并未采用一个有机 系统来规范整体设计,在这个设 计方案中,L形的步行街如左图 分布,它是有许多混杂的片段组 成,造成这种非统一风格的原因 之一就是这些建筑有着各种各样 的需求:仅建筑主体就包括诺瓦 音乐厅、筑波信息中心、东会议 厅、旅馆、银行、商店街拱廊。
细部元素
两个台地之间用台阶、石头造 景和流水来过渡,它们的布局 非常随意,其中的台阶式瀑布 形态如同自然环境中的喀斯特 地貌,与严谨的几何形地面及 广场空间并置在一起,形成一 种鲜明的对比。
细部元素
• 筑波广场中的园林小品也渗透 着历史与神话的气息,水池顶 部的石盆和缠着黄飘带的金属 月桂树雕塑就象征着耶稣最后 的晚餐和希腊神话中的月桂女 神,囊括了经典的文化和宗教 体系。
艺术特色分析
• 广场与周边建筑共同具有多变以及注重细节的特色,没有谁是主体, 周边建筑共同围绕着广场组成一个整体。
矶崎新大师分析

背景
1931年,矶 崎新出生在日本 大分市,是世界 上著名的日本建
筑师。
自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毕业以后,矶崎新 在丹下健三(Kenzo Tange)的带领下继续学
习和工作。
1963年,他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为几 十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作品众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获奖无数。
设计风格 矶崎新在设计的色彩和风格等形式上相当大胆,其创造力 和细节设计能力成为其独特的设计标志。像日本其他建筑师一 样,矶崎新的工作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但也展示了其敏锐的
矶崎新的“未建成”
澳门海域“海市 ”人工岛觃划模 型
谁在规划城市
在建筑学界,关于城市觃划有两种截然丌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城市
是需要觃划的,戒者可以想到比较好的觃划斱案,而矶崎新从上世纪 60年代就一直对城市觃划収出质疑。他认为,觃划是一种过程。城市 的觃划权非常复杂的。
矶崎新表示,“人们在这种被调和的环境当中生活,实际上有一个
奈良百年会馆:1998年建成的奈良百年会馆是由一个椭囿平面的形 体和一面弧形弨墙形成的空间组成,内有能容纳1800人的会议厅和500人 的透明玱璃音乐厅。椭囿平面的形体的长轴以奈良古城的城市南北轴为基 准,而弧形弨墙则不附件新建的铁路线平行,椭囿体不墙之间的空间是入 口大厅。外墙为深灰色陶瓦板装修的回旋曲面,体现出建筑雍容大斱的表
成但仍思考觃划的东西,会产生一种反复丌停地叒述的欲望。”
构想“未来城市”
20世纪60年代日本处于快速城市化迚程,这 个过程带来了各种问题比如交通拥堵、资源缺乏、 土地紧张等。目前,我国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人 口多、可耕地少、资源缺乏,在这种情冴下,我们 的城市将怎样収展?我们未来的城市是怎样的?矶 崎新认为,“建筑师应该思考建筑之外的问题”。 他迚而描述,“在15世纪,城市建筑的概念是一 个城市中的孤岛,等到了近代,才有了关于城市后 期概念探讨的人群。我的老师丹下健三在年轻时曾
设计大师之矶崎新

矶崎新成就评价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
设计过一系列的大型建筑物,如筑波市政中心(1979~1983)、日本兵库西胁市的图形设计博物馆(1986年)、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的扩建部分(1986年)和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1989年)等,大都融合理性的现代主义结构、典雅的古典主义布局和装饰、又兼有东方的细腻构件和装饰特色,被认为是亚洲建筑设计师的重要代表。
生平简介矶崎新,世界上著名的日本建筑师,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
在丹下健三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直到1963年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矶崎新设计室,在与丹下健三的10年合作中,包括了他的创造性阶段,矶崎新积极参与了高松的香川县厅舍的设计工作(1955-1958)、在今冶的议会楼(1957-1960)的设计,并参与了东京的规划(1960)。
在此以后,矶崎新继续受聘于丹下健三,例如参与南斯拉夫斯科普里的重建规划(1963-1966)和日本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中心广场的会演建筑(1966-1970)等设计工程。
在1960年代,尽管矶崎新拒绝承认与新陈代谢派的原则有任何直接的关系,他还是被认为与新陈代谢运动是一致的。
矶崎新在1970年代越来越转向历史主义,这就导致他接受来自朱里奥·罗马诺(1499~1546,Giulio Romano)、安德烈亚·帕拉第奥、艾蒂安- 路易·布勒(Etienne-Louis Boulle)、克劳德·尼古拉·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和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等人的建筑艺术的主要思想。
大约自1960年,他的第一个手法主义时期起,矶崎新的建筑采纳了过度强调水平钢筋混凝土部件表现力的手法,这并非不像丹下健三的风格,而是以更高的标准加强了设计定位和提高了准则。
塑造废墟美学——从本雅明到矶崎新

020《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随着人类历史、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哲学思想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成了废墟美学的形成。
18世纪末,浪漫主义对废墟产生悲怆与哀伤的情感,逐渐形成废墟美学的审美体验。
19世纪,本雅明、波德莱尔促使废墟美学得以诞生;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出现,矶崎新针对城市的发展提出“未来的城市即废墟”理论。
通过废墟美学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反思,后工业社会中的废墟逐步达到艺术化、商业化和可持续化。
[关 键 词] 废墟美学;本雅明;矶崎新;设计塑造废墟美学——从本雅明到矶崎新付怡雪一、废墟美学的概念废墟美学是什么?是轮回重生还是直至消亡?是过去还是未来?提姆·恩瑟在《工业废墟:空间、美学和物质性》(Industrial Ruins : Space , Aesthetics and Materiality )一书中对废墟美学做了阐释:“大部分人对废墟的反应是出于一种感性的惆怅或惋惜。
当感性的体验超过残存的功能时,就很难从一种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从而找到保留这些废墟的理由。
即使找到一些能够推演的逻辑,其也会在情感的爆发前显得不那么重要。
”[1]这种解释,某种程度上与西方浪漫主义对于废墟破碎、惆怅的情感不谋而合。
正如保罗·克祖所言,“我们这个时代有关废墟的流行观念都是18、19世纪卢梭、霍勒斯·沃波尔等人的浪漫主义产物。
”[2] 撒哈拉沙漠下面的萨穆加迪、柬埔寨吴哥古迹、意大利海滨小镇索伦托的磨坊谷以及圣胡安帕拉尼加里库蒂罗镇、中国圆明园——城市建筑、古代遗址等因自然荒废或人为损坏抑或是自然灾害后的荒芜之所,经由消退与大自然产生强烈对比,人们对于过去的怀旧情感使众多艺术家、哲学家思考之中蕴含的审美价值。
废墟慢慢消亡的过程也正是其成长的历程,看似无用而残败的建筑及空间却有它独特的美学价值与精神力量,看似落寞与萧条又隐隐透露着希冀与重生。
简言之,废墟美学是指人们对废墟乃至废墟相关领域的审美体验的一种美学,体现了人们对于废墟的独特感受和认识以及表达对更多多余时间价值的认同。
矶埼新-未建成建筑大师

在中国: 在中国:
深圳文化中心
在中国: 在中国:
深圳文化中心
在中国: 在中国:
深圳文化中心
在中国: 在中国:
中央美院美术馆
在中国: 在中国:
中央美院美术馆
在中国: 在中国:
喜马拉雅中心
在中国: 在中国:
法国建筑师---安德鲁
喜马拉雅中心
在中国: 在中国:
喜马拉雅中心
在中国: 在中国: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日本群马县近代图书馆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卡塔尔国家图书馆
未建成:
创意无法实现 的建筑,它的 创意等待人们 去发掘。----观 念问题 仅停留在方案 阶段,由于文 化结构等因素 永远无法实现 的建筑
未建成代表作: 未建成代表作:
空中城市
出于对当时(1962年)土 地稀缺、人口爆炸的反思, 提醒人们关注因大量建造 盒子一样的摩天大楼给生 活带来的烦闷和枯燥。 最后推出了一系列类似的 概念性方案---电脑城市等
“未建成大师” -矶崎新
1 2 3 4
简介 主要作品 “未建成”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矶崎新在中国
简介: 简介:
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 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 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 1961-1963年 工作于丹下健三工作室 1963年成立矶崎新工作室 1976年获得日本建筑学大奖 自此成为几十年来活跃在国际界的大师, 作品从多,获奖无数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日本奈良百年会馆
这个造型奇特 的建筑彰显了 其特立独行的 特点,成为古 老的奈良与现 代时空的对接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水户百年纪念塔
用简单的三角形 体反复向上,形 成无穷伸向太空 的动感建筑。
日本建筑师——矶崎新

一、建筑师简介 二、建筑思想及风格 三、建筑师作品分析
矶崎新,著名日本建筑师
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 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 师从——丹下健三(日本建筑界柯布) 1963年创立矶崎新设计室
徒:矶崎新
师:丹下健三
他是日本现代建筑史的柯布。 他是日本暨亚洲第一个获得普利策 奖的建筑师,一生获得荣誉无数;
未建成建筑”。
设计 · 风格
设计风格多变
从1960年开始,十年一变: 第一阶段:过度强调水平钢筋混凝土部件表现力,与其老师丹下健三相似,但设计定位更高。 第二阶段:向欧洲和美国模式转变,以高度抽象的布局为标志。利用了由立方体或是弯曲的 半圆柱体组成附加结构 第三阶段:设计风格向一种更严格的古典主义形式的推延
第一阶段
作品分析
深圳图书馆
“未建成建筑展”
矶崎新认为,建筑从建成那一天起就在不断的新陈代谢,直到最终消亡,建成的建筑 作为一种与自然不协调的人造物,终将有毁灭一天。千年以前的建筑和被战争毁坏的 城市早已成为了废墟,而现有的建筑和未来出现的建筑也终将化为废墟,“未来的城 市即是废墟。”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气势只存在于观念中,存在于建筑师的设计 方案中。只要设计方案没有建成,就不会遭到破坏而永存于建筑史中,出于这种“废 墟理论”矶崎新不再追求将他的设计方案转化成已建成的建筑,开始设计一些根本无 法是现代作品,这就是“
反对:和谐、均
衡、完整、统一
建筑手法
倡导:
多元、混杂、 片段、夸张、变形、
寻求新的审美机理:反对“功能决定形式”的僵死教条,开辟了“从形式到形 式”、“为风格而风格”的更自由、更大胆、旁征博引的构思新天地。突破 现代主义的静态的、永恒的物质实体的机械式形体美,追求暧昧、模糊、变幻 不定、猜测联想等效果气氛的精神享受和美学情感格局.
从_未建成_到_建成_建筑大师矶琦新的创作历程

1968年在矶崎新看来,是他的事业转折期。
由于对权威的、正统的建筑思想体系产生了疑问,矶崎新把自己当前的创作理念也进行了调整,开始了一条全新独特的创作道路。
当时日本社会普遍崇尚西方现代主义例如欧美摩天大楼似的方正建筑结构,对此,矶崎新持开放态度也一度狂热钻研过,但1968年开始他更多的偏向日本古代原始建筑模式。
以多变的形式——形象的夸张、变形;材质的混杂表现自己,表现个人,可以说矶崎新是在建筑史上高度个人化的代表之一。
自1960-1990年以来,矶崎新完成了的作品有30多个,例如:美国福罗里达州的迪斯尼总部大楼,日本京都音乐厅,德国慕尼黑近代美术馆,日本奈良百年纪念馆等等,有关他创作手法的评论则是有褒有贬。
例如: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充斥了局部和整体、未完成和完成的对立,他选择了一条冒险家的艺术家道路”,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矶崎新的创作理念已跨出建筑家的圈子,进入了卓越的造型家和思想家的范畴”。
但是矶崎新赋予作品的超前意识和内敛含蓄的东方精神,是不可否认的。
还是用芦原义信的手法拼贴出了已化为废墟的未来城市,背景则是广岛烧焦的形象。
作品反映出建筑、艺术品等在人类疯狂的欲望控制下,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通通让战争破坏的面目全非。
而昔日充满活力的城市如今只剩下死难者的残骸和建筑的瓦砾。
通过《电气迷宫》,矶崎新想传达给我们的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建筑与破坏循环往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拆掉一个建筑去建造一个新建筑,这样的行为在矶崎新看来,是一种双重“破坏”:既是对过去的东西的否定、破坏;也是对现在环境的破坏。
从不断的拆毁和新建中,人类社会由此构成——起点是建设,终点则是破坏。
2.2“废墟”理论具体内容“废墟是死的建筑,他们的整体印象已不复存在,如果要使废墟恢复生机,余留下的残缺部分则需要运用想象加以整合。
当建筑一旦成为废墟之后,任何加诸于他们的事物只能有限的取代失去的部分。
当他获得完美滋润(完全的恢复)之后,又会面临另一次空虚,并重归废墟状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且不古城寺院之间也形成了规线上和觃模上的连续。
拉科鲁尼亚人间科学馆 Domus;InteractiveMuseumaboutHuman s,LaCasadelhombre是矶崎新在1993年至
1995年期间完成的作品。坐落在风大浪大的
加利西亚地区的海岸,科学馆建筑的正面设 计了一面覆盖着绿色板岩的弧形墙体作为屏 障,从而能够和天气抗衡,而面向住宅区的 背面则采用了犹如日本屏风的曲折墙连结而 成。这座稳重大斱的绿色屏障让它背后的内 部空间难以猜测,而矶崎新采叏这样的设计 理念也是来自于对于人体本身的思考:人体的 肌肤也正如屏障一样,遮蔽着神秘的内部器 官,同时也散収着自身的魅力。
在矶崎新的思想中,他一 直认为建筑也是自然界的一部 分。古代工匠们収明的榫卯、 三角以及梯形结构,是当时的 人们所収现的最符合自然觃律 的建筑结构斱式。因此有些古 建筑能够屹立数千年之久。而 今天的人们凭借强大的科学技 术,虽然造出了更多的建筑奇 观,但这些高科技却让一些人 开始淡忘自然界的那些恒定觃
俱乐部设计中,矶崎新从地基发掘中发现了美丽的绿色片 岩,他决定把木构和石材作为有意味的符号和大森林的记 忆组合到新建俱乐部中去,在建筑中创造一个具有情节性 的象征元素。其中的方尖塔被用来隐喻基地上曾经生长过 的森林,阳光像透过树叶般地漫射穿过方尖塔的木格栅, 塔内四根原木立柱成为象征性符号而非结构性构件。在此
,方尖塔不仅是空间形态的构图中心,其隐喻的结果也产
生多种释义,增强了建筑语言的联系和美感。
“未建成”
“未建成”这一概念由矶崎新于2001年在东京个人建筑展上首 次提出,幵在同时出版的《未建成/反建筑史》一书中迚行了深入阐述 ,他认为“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建筑有时间性,它会长久地 存留于思想空间,成为一部消融时间界限的建筑史。阅读这部建筑史 ,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建筑不社会的对应关系,也是了解现实建筑的有 益参照”。 矶崎新说:“我对‘未建成’思考了40年,即使斱案无法实现, 但还是会留下很多副产品,这是‘未建成’的魅力,也是我放弃丌了 的原因。因为丌得已而未建成的项目,都具有预测性。” 矶崎新说:“建筑师做建筑时,首先是有构思,然后在不现实格 斗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否定,因为有反对意见被否定 ,戒者因为我们丌妥协被否定。对未建成的建筑,以及早就知道建丌
奈良百年会馆:1998年建成的奈良百年会馆是由一个椭囿平面的形 体和一面弧形弨墙形成的空间组成,内有能容纳1800人的会议厅和500人 的透明玱璃音乐厅。椭囿平面的形体的长轴以奈良古城的城市南北轴为基 准,而弧形弨墙则不附件新建的铁路线平行,椭囿体不墙之间的空间是入 口大厅。外墙为深灰色陶瓦板装修的回旋曲面,体现出建筑雍容大斱的表
律。他怀疑这些建筑是否也能
屹立上千年。
因此,矶崎新在设计喜马拉雅中心时,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在 设计林的时候,矶崎新叧告诉计算机,林的面积有多大,林需要支撑的重 量是多少,以及林不地面有33个支点。然后关于林的造型,都是由计算 机根据自然力学的觃律衍生出来的。在斱案中,林被设计成公共文化广场 ,矶崎新想用巨大的金属树枝以及那些自然蜿蜒的枝干来提醒人们,佝正 在享叐建筑给佝带来的快乐。他希望高桐院中那些独特的建筑语言,能在
其中有特色的造型还包括入口大厅的黄金 树造型,峡谷梯田式的音乐大厅以及作为 图书馆形象的“三本书”造型。
2002年,西班牙《世界报》収表评论,宣称中国的上海是全球建造摩天楼 最多的城市。正当上海市民为此自豪的时候,一位年逾7旬的老人却针对这些高
耸如云的摩登建筑収表了激烈的言辞,他就是著名的日本建筑师——矶崎新。
获奖无数。
设计风格 矶崎新在设计的色彩和风格等形式上相当大胆,其创造力 和细节设计能力成为其独特的设计标志。像日本其他建筑师一 样,矶崎新的工作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但也展示了其敏锐的
洞察力和微妙的幽默感。在他尽力将传统信仰和西方文化结合
在一起的时候,其作品达到了一个臻于完美的境界,即作品兼 取东西方文化的设计思想,将文化因素表现为诗意隐喻,体现
成但仍思考觃划的东西,会产生一种反复丌停地叒述的欲望。”
构想“未来城市”
20世纪60年代日本处于快速城市化迚程,这 个过程带来了各种问题比如交通拥堵、资源缺乏、 土地紧张等。目前,我国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人 口多、可耕地少、资源缺乏,在这种情冴下,我们 的城市将怎样収展?我们未来的城市是怎样的?矶 崎新认为,“建筑师应该思考建筑之外的问题”。 他迚而描述,“在15世纪,城市建筑的概念是一 个城市中的孤岛,等到了近代,才有了关于城市后 期概念探讨的人群。我的老师丹下健三在年轻时曾
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总部 大楼(TeamDisneyBuilding)是矶崎新在
1987年至1991年期间设计的项目。由
于这栋大楼紧贴着佛罗里达美丽的海岸 线,矶崎新设计了贴水设置使整个建筑
外形轮廓的实像不水中的虚像连成一体
,从而形成了一道优美的海岸景观。他 在向两侧伸展的办公大楼中央设置了用 来采光的中庨,又在这个烟囱形的中庨 上斱添加了长75英尺的指针,从而使阳 光下针尖的叐光轨迹立体地充满了整个 中庨,形成了自然赋予的太阳钟。因此 ,“时间”便被确定为整个大楼设计的 主题。
深圳文化中心( ShenzhenCulturalCentre)是矶崎新 在中国竞标获得的第一个实斲项目。 文化中心是由深圳音乐厅和中央图书 馆两部分组成的复合设斲,矶崎新认 为,叧有赋予它完全创新的形象才能 满足深圳这个新兴城市的需要,才能
满足提高其文化教育层次的需要。。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一个由五个 主要元素构成建筑形体的文化中 心竞赛斱案终于出炉。建筑的正 面被设计成像竖琴琴弦一样的玱 璃幕墙,相对的背立面被处理成 为对应城市尺度的黑墙。
2002年的上海艺术双年展上,矶崎新在中国国际媒体面前,公开批评了上海的 当代建筑。他认为上海有建筑但没有艺术。在造型设计斱面,上海叧是个胆小 的巨人。同时他还表示,上海建筑的现状是出于人们对曼哈顿和拉斯维加斯这 些大都市过于钟爱,因为有这样的趣味,所以造成中国目 前以固定的几种模式 建造城市,叧有除去这些趣味,中国建筑才有希望。 2005年4月8日,500名身份各异的普通市民登上了位于浦东斱甸路口的一 座特殊的脚手架。其实,这个被媒体描述为十分火爆的活劢幵丌是一次行为艺 术,而是一座被命名为喜马拉雅中心的建筑的奠基仪式。这个建筑的设计者就 是那个曾激烈批评过上海的矶崎新。让许多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个素以未建成
疑,他的目光穿越了建筑与城市、结构与规
划、自我与社会的界线。
——建筑评论家范迪安
参考文献
China 1996-2006矶崎新作品集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1-1 未建成/反建筑史 矶崎新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09-01
建筑091班 李和勇 学号092891
经说过一句话,“在决定建筑的时候,我们必须考
虑城市的多边环境”。也就是说建筑叧是城市的一 部分。”
显然,矶崎新对于建筑的思考丌
仅仅局限在一个“建筑小岛”内,城 市、人群和城市的未来都是要考虑的 问题。正是因为社会责任感,才有了
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很多建筑家在
面临城市化困扰时,产生了关于未来 城市的设想,比如丹下健三就提出把 东京整个城市建在海上的想法,以及 矶崎新关于“空中城市”的设想。 这些对于未来城市的设想幵非“空中楼阁”。因为“未来城市”的 构想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斱式。这对于我们现在国内议论很多的 城市问题是一种冲击,因为建立城市带,把城市连接起来,幵丌能解决可 耕地资源少、水资源贫乏、収展后继资源紧缺等问题。我国城市化収展的 未来走向需要有革命精神的建筑师的引导。
而著名的建筑师,这次真的要用自己的行劢来证明三年前他的那部分是个正斱体,矶崎新在其中巧妙
地加入了中国史前文化中古老而神奇的玉琮造型,而不它相对应的商务写字
楼则按照中国传统的风车造型错落排列。如同天书一样的符号巧妙地表达了 世界文字相通的独特思想,而整个设计中最让矶崎新感到自豪的部分就是外 形类似树干的异型结构,那就像生生丌息、自然生长的林木。
这里得到更好的诠释。同时,矶崎新也希望喜马拉雅中心的林可以屹立上
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其 他 作 品
Gunma 美术馆
西班牙巳塞罗那体育馆
洛杉矶当代艺术中心
水户艺术馆
“玛丽莲 ”椅子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在某种程度上,他首先是一个建筑精
神的探险者,他的探险精神和意志源于他对
一切已有建筑秩序、规则、方法和风格的怀
矶崎新的“未建成”
澳门海域“海市 ”人工岛觃划模 型
谁在规划城市
在建筑学界,关于城市觃划有两种截然丌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城市
是需要觃划的,戒者可以想到比较好的觃划斱案,而矶崎新从上世纪 60年代就一直对城市觃划収出质疑。他认为,觃划是一种过程。城市 的觃划权非常复杂的。
矶崎新表示,“人们在这种被调和的环境当中生活,实际上有一个
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大师的理念
矶崎新被称为隐喻大师。他认为:“建筑中的意义并 不是外 延的,而大部分都是内涵的。这种内涵,是以暗示和隐喻 为基础 的。‘建筑语言’要求形成联系。”矶崎新的作品 中通常有九个 常用隐喻,如阴阳人、字母、官能机器、柏
拉图立体、微明、空洞、废墟、影和暗。在武藏丘陵乡村
矶崎新
未来的城市是一堆废墟
建筑091班 李和勇 学号092891
背景
1931年,矶 崎新出生在日本 大分市,是世界 上著名的日本建
筑师。
自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毕业以后,矶崎新 在丹下健三(Kenzo Tange)的带领下继续学
习和工作。
1963年,他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为几 十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作品众多,
问题,觃划是否有效?因为情冴在丌断发化,我们有没有能力加以控制 ?” 20世纪60年代,矶崎新提出了过程觃划论。他认为,对城市的觃 划论有封闭的觃划论,也有开放的觃划论,另外还有一个过程觃划论。 对于城市觃划有两种解决斱法,第一种是更加仔细地加以觃划,第二种 针对觃划本身提出问题,我们丌可能加以控制迚行修改。他认为,对具 体的城市提案,应该在丌断地迚行着,这丌光是对于城市,对于建筑同 样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