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时期“156项工程”的工业化效应分析
西北新兴工业城市“156项工程”源流演变与规划响应研究

西北新兴工业城市“156项工程”源流演变与规划响应研究西北新兴工业城市“156项工程”源流演变与规划响应研究近年来,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些省份和城市通过实施“156项工程”,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些工程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西北地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些工程的源流演变以及对地方发展的规划响应,本文将对这一研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156项工程”的背景和起源。
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规划纲要》。
随着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的优势逐渐被认识到,政府决策层开始积极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实现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为此,中国政府在2000年提出了“156项工程”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建设和投资,推动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156项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这些工程以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份的城市为重点,涉及到能源、交通、水利、环境等多个领域。
例如,四川省的“156项工程”包括天府新区、成都航空港、川南航空港等一系列项目。
陕西省的“156项工程”则包括西咸新区、西安经开区、陕北工业园等。
甘肃省的工程主要集中在兰州、天水等城市。
这些工程的实施情况表明,政府投资对于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非常显著。
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西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工业结构和城市面貌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新设立的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为当地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
此外,这些工程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效应,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然而,正如任何发展过程一样,这些工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环境的破坏成为制约这些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一些地方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赵学军:“156项”建设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贡献

赵学军:“156项”建设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贡献编者按: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施前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项目,对当代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
它启动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打下了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技术基础;奠基了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制药工业等基础工业体系;催生了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兵器工业等国防工业体系;形成了全国若干重要的工业基地。
“156项”建设项目是中国建成完整的独立工业体系的奠基石,成为落后国家推进工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
一、引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1]工业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在确定自己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目标的同时,也确定了自己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目标。
[2]从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走上了漫长的工业化道路。
美国在1955年、德国在1965年、日本在1972年、韩国在1995年分别完成了工业化。
中国的工业化却起步很晚。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但1895年后近代工业才真正有较大规模的增长,比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晚了100年。
民国时期,中国也兴办了一些现代工业,但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工业基础薄弱,尚未形成工业体系。
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会议的讲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3]“一五”时期,中国以前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项目[4]为核心,以限额以上921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重点,掀起了大规模工业化浪潮。
[5]1969年“156项”建设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加上陆续投产的限额以上建设项目,中国史无前例地发展出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雏形。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期间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的156个援助项目。
按照大区、省、市、其他地区等列出了项目名称及简要介绍。
这一系列的项目曾帮助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随着执行这些项目而来的苏联和东欧专家大批增加,到5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各国到中国工作的技术专家共达1.6万多人(大部分为苏联专家)。
东北地区一、辽宁省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辽宁有24项。
包括:1.鞍山钢铁公司;2.本溪钢铁公司的扩建;3.抚顺发电厂、4.阜新发电厂、5.大连第二发电厂的增容;6.阜新新丘竖井、7.阜新平安竖井、8.阜新海州露天煤矿、9.抚顺东露天矿、10.抚顺老虎台煤矿、11.抚顺西露天矿、12.抚顺胜利矿刘山竖井、13.抚顺龙凤矿竖井的新建扩建;14.抚顺石油二厂、15.抚顺铝厂、16.沈阳第一机床厂、17.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18.沈阳风动工具厂、19.沈阳电缆厂、20.大连造船厂改建扩建以及21.杨家杖子钼矿和22.一一二厂、23.四一0厂、24.渤海造船厂的新建和扩建改建工程。
为了与这24项重点工程配套,辽宁还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安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工程项目730个。
包括改建扩建抚顺钢厂、大连钢厂、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沈阳冶炼厂、锦州铁合金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大连机床厂、沈阳化工厂、沈阳玻璃厂、大连玻璃厂等。
(一)沈阳市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有6个建在沈阳1.沈阳第一机床厂(原沈阳市机械修理厂)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国内最早生产车床的工业企业。
2.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是一所为航空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她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航空院校.学院前身为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是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之一.3.沈阳风动工具厂1955年1月我国第一座近代化风动工具厂——沈阳风动工具厂验收和开工典礼大会在沈阳举行。
苏联援助新中国156个项目

工程研究张久春参与评论(243)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苏联的援助,以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工业化。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不久,双方还签订了秘密的《补充协定》。
这些协定使1949年7月30日签订的中苏两党层次上的所谓苏联与中共东北政府之间的“商品交换协定”变成了公开的两国政府间协定。
1950年的协定与1949年的协定在主要内容上是一致的。
1952年初,中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并确定“一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是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燃料、动力、机械、军工、有色金属和化学工业等基础工业[1]。
1953年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和苏联专家对中国“一五”计划时期需要建设的哈尔滨汽轮机厂、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制造厂、西安电气器材和水银整流器制造厂、西安静电电容器制造厂、西安滚珠轴承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和拖拉机制造厂等项目提出了意见。
赫鲁晓夫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调整对华政策,扩大了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援华规模。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仍处于战争恢复阶段,经济上还算不上富裕。
苏联领导层对大规模援华有不同意见,有人担心这会对苏联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或引起其他问题。
赫鲁晓夫对此做了说服工作和批驳。
由此,对于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有重要意义的“156项工程”得以全面展开。
1“156项工程”的确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中国政府面临着恢复和建设经济、巩固国防等重大使命。
这时,煤炭、电力供应缺口很大,石油工业落后,制造业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所提出的装备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开始引进苏联和东欧的技术,展开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最重要的计划就是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156项工程”,这些工程几乎涉及了国民经济的所有重要领域。
1.1“156项工程”的分批确定苏联援华“156项工程”是逐步商定,并逐步实施的。
中国工业化的基石—前苏联援建的“156项目”

中国工业化的基石—前苏联援建的“156项目”文章回顾了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我国“156项目”的国际国内背景,介绍了“156项目”的基本情况,评价了“156项目”的实施对我国工业化的意义:改变了我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局面,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能力,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使我国工业布局趋于合理,为国防安全奠定基础。
标签:苏联援助;一五计划;工业化;意义一、“156项目”的引进背景1、国际背景建国伊始,面临的国际形势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
妄图称霸世界的美国,在其“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后,仍然没有放弃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竭力阻扰他国与中国建交。
尽管如此,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地位,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立刻对苏联进行访问。
这次访问的目的就是寻求得到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
1949年12月16日,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但是谈判过程的不顺,使两国领导人彼此之间都形成了猜忌和不满,沈志华学者认为“如果不是4个月后朝鲜战争的爆发,如果不是中国在苏联最需要援手出兵朝鲜,那么苏联履行各项经济协定程度以及中苏经济关系在战争时期的发展前景的确是难以预料的。
”[1]纵然在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困难和军事装备极其落后的局面下,毅然做出出兵朝鲜的决策,改变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不信任。
中苏领导人签订的《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揭开了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序幕。
2、国内背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实现工业化。
我国农业落后且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工业主要是轻纺和食品工业,现代化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建国后,我国工业数量少,工业分布不合理及畸形发展,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
对此毛主席有个形象的说法:“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考研政治正确认识工业化道路

重点题12:正确认识我国不同时期的两个“⼯业化道路” ⼗⼆、以⽑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我国⼯业化的思路是什么?这与我们当前提出的“新⼯业化道路”有什么关系? 【考点背景透析】 建国以来,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对的时代课题不同,我国领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如何实现⼯业化以⾄实现现代化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战略,这为我国⼀步⼀步实现现代化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
但是,由于今天我们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在其特殊形式下采取的不同的发展思路,我国对如何实现⼯业化⼜有了新的认识和符合时代形势的理解,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国家⽇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
对此,考⽣应有⾜够的重视。
【相关资料精粹】 相关材料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化三改” 1.“⼀化三改”的提出 1953年12⽉,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拟订、经⽑泽东亲⾃修改和中共中央批准的⽂件《为动员⼀切⼒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个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奋⽃——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的公开表述是:“从中华⼈民共和国成⽴,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业和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作的灯塔,各项⼯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954年9⽉,第全国⼈民代表⼤会第⼀次全体会议将这条总路线写⼊了《中华⼈民共和国宪法》,⽤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
2.“⼀化”和“三改”的关系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内容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业化和实现国家对农业、⼿⼯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化三改”、“⼀体两翼”。
“⼀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业、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156项工程是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大陆项目

156项工程是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大陆项目chqs01于2013/6/27 10:12:49 发布在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156项工程是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项目的数目,也成为这批工程项目的简称,中国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三个完善的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美国,苏联,中国)。
156项工程的来历,是在1949年底毛主席首次率团访苏期间,要求苏联对华的政治经济援助的产物。
毛主席当时要求苏联援助,到1959年,使我国的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主要重工业产品,大约等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的水平,即钢的产量超过500 万吨,煤达到1 亿吨,电力在200 亿度以上,石油在250 万吨左右,超过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1937年的水平。
(这真的是狮子大开口)毛主席在莫斯科同斯大林就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贷款问题、两国贸易和贸易协定以及有关两国利益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会商后,周恩来于1950年1月20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进行具体的谈判。
通过会谈,双方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外,还签订了《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这个协定规定:苏联以年利1%的优惠条件,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援助中国大型工程项目。
1950年苏联就开始用这笔贷款向中国提供第一批大型工程项目50个,这50个项目就是156项工程中的第一批。
这些项目主要包括10个煤矿、11座电站、3个钢铁企业、3个非金属企业、5个化工企业、7个机械企业、7个国防企业和1个造纸企业。
156项工程第二批项目是在1952年8月17日,周恩来带“一五”计划的设想和轮廓草案到莫斯科寻求支持(包括《三年来中国国内主要情况及今后五年建设方针的报告提纲》、《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及八个附表、《中国国防军五年建设计划概要》等资料),斯大林表示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资源勘探、企业设计、设备供应、提供技术资料、派遣专家和提供贷款等方面给中国以帮助。
一五计划的影响

一五计划的影响
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五计划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
首先,一五计划对中国的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工业化举措,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举措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一五计划也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为工业化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和市场。
其次,一五计划对中国的城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城乡建设和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这些举措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一五计划对中国的教育和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提高了教育和科技水平。
这些举措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
它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教育和科技水平,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一五计划已经成为历史,但它对中国的影响仍然深远而持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应该继续总结一五计划的经验,不断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个 。4 1 4个国防企业 , 分造船厂摆在海边外 , 除部 布置在中
部地 区和西部 地 区的有 3 5个 。 10个 项 目实 际完成 投 资 5
资额 1. 46亿元 ; 化学工业项 目数 9个 , 投资额 1 .亿 元 ; 1 8 石
122万吨 ,远远 超过 了旧中国的炼钢能力 ( 4. 最高年产量为 14 年 的 9 . 93 23 7万吨 ) 。新增采煤能力 26 15万吨 , 电能力 发
2 8万千瓦 。工业生 产能力 的巨大增长 , 8 为我 国工业进一步 发展创造 了物质基础。
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 中国建立 了独立 自主 的工业体系 的雏形 , 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在本文 的分析 中 , 将运用经济学 的基本 理论 , 采用 多种
助设 计 的主要 是重工业 的建设 单位 , 投资 占 4 .%, 43 加上直
接配套 的建设投资 , 占5 .%。i 则 1 5 2 ' 1 “5 项工程 ” 随着 1 6 的完成
以前苏联帮助 我国设计 的 16 5 个单位为 中心的 、 6 4个建 由 9 设单位组成 的工业建设 , 目的是建立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指标对“ 5 16项工程” 实施过程 中工业化 的推进对经济增长 、
“5 项 工程”也初步改变了旧 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 的 16
状况 , 进了区域 经济 的平衡发展。解放前 中国工业设施 的 促 7 %集中在 沿海 一带 , 0 有限 的内地工业也主要集 中在少数 大
结构变动 和技术进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
油工业项 目数 2 , 个 投资额 3 . 7亿元 。【 。 在整个“ 一五”
161 元 , 中东北 占实际投资额 的 4 . 其余 资金 大部 9 .亿 其 3 %,
分都 投到 了中西 部地 区 ,中部 地 区 占 3 . 29 %;西 部地 区 占 2 %。 由于每一个重点建设项 目还需要安排配套项 目, 0 p 因 此 ,一五 ” “ 时期 对中西部 地 区形成第一 次大规模投 资 , 为 也
部地 区; 将机 械加 工企业布局在原材料生产基地 附近。在投
入施工 的 15个 民用企业中 , 5 0 除 0个布置在东北地 区外 , 其
余绝 大多数布在 中西部地区 ,即中部地 区 2 个 ,西部地 区 9
个, 投资额 5 . 66亿元 ; 机械工业项 目数 2 个 , 4 投资额 2 .亿 84 元; 电力工业项 目数 2 5个 , 投资额 2 . 3 2亿元 ; 有色金属 工业
弱 的内地 。 考虑到资源等 因素 , 将钢铁企业 、 色金 属冶炼企 有
产。由于军工企业保密性很强 , 通常我们接触到 的只是民用
工业 的材料 , 这里只能归纳 15项民用工程 的情况。按 照投 0 资额的 比重 , 这些项 目主要 分布情况 是 : 钢铁 工业项 目数 7
业、 化工企业等 , 在矿产资源丰富及能源供 应充足 的中西 选
深远的历 史意义 。 关 键 词 :5 16项 工 程 ; 业 化 ; 五 时期 ; 术 引 进 工 一 技
中图分类号 : 19 F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 3 8 7 ( 0 8 0 — 0 4 0 1 0 — 4 7 2 0 )8 0 9 — 4
我国第—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 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
一
、
工 业 化 程 度 的 进 展
“5 16项工程”中第一个建 成投 产的民用 工程是郑州第 二热 电站 (9 3年投 产 )到 16 15 , 9 2年“ 二五计划” 完成 时 , 除 三 门峡水利 枢纽 (9 9年建 成 ) 16 以外 , 所有项 目全部建成投
城市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 中国政府把 “5 1 6项工程” 和其他 限额 以上 项 目中的相 当大的一部 分摆在 了工业 基础相对薄
时期 , 全国实际完成投 资额共 4 7亿元 , 2 其中工业 的比重 占
第一位 , 28 亿元 , 5. 在工业 投资 中 , 联帮 共 4. 5 占 8 %; 2 前苏
作者 简介 : 艳 (94 )女 , 唐艳 17_ , 武汉理 工 大 学经济 学院讲 师 , 士 。 博
・
9 4・
维普资讯
中国工程设计 、 技术 、 工人员 和产业工人 的成 长创造了条 施
件。
新产 品不断 出现 , 在施工 的“5 16项工 程 ” , 中 它们 在很长时
期 内都是我 国现代化工业的骨干 , 中有许 多是我 国过去没 其 有 的新工业 , 飞机 、 如 汽车 、 电设备等等 。长春第一 汽车制 发 造厂 , 中国第 一家现代化 汽车制造厂 , 大的钢铁基地鞍 是 最 山钢铁公司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工程技术人员迅速增加 , 劳 动生产率迅 速提 高 ,96年 同 15 15 9 2年相 比 ,工 业全员劳动 生产率提高 了 8 .%, 57 有 了提高。 农业发展得到了来 自工 业的有力 支持。 如 ,9 7年的 例 15
的初步基础。 1 5 从 9 2年开始 到 16 9 5年 , 在短短的 1 3年时间 里, 通过 以“5 工程” 16项 为中心 的大规 10 )新增 的工业生产能力在 中国历史上是空 5个 ,
前 的 ,以钢铁工业为例 , 15 年新增加 的炼钢能力就达 仅 96
维普资讯
湖 北社会科学 20 0 8年第 8期
“
一
五” 时期“ 项工程" 16 5 的工业化效应分析
唐 艳 艳
( 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 院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0
摘 要 : 中 国半个世 纪工 业化 的 实践 中可 以看到 , 从 中国经历 了几 次技 术 引进 的浪潮 。 第一次 大规 模 引进 但 技 术 的 “5 项 工程” 16 建设取得 的效果却是 最好 的。这些重 大工 业项 目的建设奠 定 了新 中国的工 业基 础 , 有 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