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杠杆的科学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第一课使用工具1. 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1. 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4. 杠杆尺平衡的条件是:左边(格子数)×左边(钩码数)=右边(格子数)×右边(钩码数)。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杠杆举例: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2.增加小杆秤的称量范围,可以(增大)秤砣,也可以让提绳(靠近)称重处。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1. 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
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举例:(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1.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第六课滑轮组1.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小学科学12《杠杆的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12《杠杆的科学》(教案)引言: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杠杆的科学。
杠杆是一种简单而有用的机械装置,它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举起重物。
通过学习杠杆的原理和应用,我们将能够理解力的作用和如何利用杠杆来完成工作。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杠杆,并能够解决与杠杆相关的实际问题。
一、杠杆的定义和原理1. 杠杆的定义:杠杆是一种用来移动或举起重物的简单机械装置。
它由一个杠杆臂和一个支点组成。
2. 杠杆的原理:杠杆的原理是基于力矩的平衡。
力矩是力乘以与支点的距离,可以表示为M = F × d。
当杠杆在支点处平衡时,力矩的总和为零。
二、杠杆的三类杠杆根据支点、力和负载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1. 一类杠杆:- 定义:支点位于杠杆的一端,力被施加在支点的另一端,负载位于支点的同侧。
- 特点:一类杠杆可以增加力的效果,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例如,撬起重物的杠杆就属于一类杠杆。
- 示例: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一类杠杆的作用。
他们可以尝试使用木板和重物,找到合适的支点位置,将负载提升。
2. 二类杠杆:- 定义:支点位于杠杆的一端,力被施加在支点的另一端,负载位于支点的相对侧。
- 特点:二类杠杆可以增加力的效果,并改变力的方向。
例如,使用剪刀剪断纸张时,剪刀就是一个二类杠杆。
- 示例:让学生用一个木棍做成剪刀的形状,用纸张作为负载,体验二类杠杆的原理。
让他们发现只需要少量的力气就能够剪断纸张。
3. 三类杠杆:- 定义:支点位于杠杆的一端,负载被施加在支点的另一端,力位于支点的同侧。
- 特点:三类杠杆可以增加速度和距离,但不能增加力的效果。
例如,使用夹取东西时,夹子就是一个三类杠杆。
- 示例:让学生用两根木棍和弹簧夹子制作一个夹子模型,并用它来夹取小物品。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可以理解三类杠杆的特点。
三、杠杆的应用杠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
1.2杠杆的科学

怎样做才能省力,怎样做就不能省力?
我们发现:
•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 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 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 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B 下面三种杠杆,能省力的是()
A
B C
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小于阻力。 虽然省 力,但是费了距离。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大于阻力。 虽然 费力,但是省了距离。 【力臂】 与动力对应的力臂叫动力臂,与阻力对应的力臂叫 阻力臂。
用力点
阻力点
支点
阻力点
支点
用力点
阻力点
支点
用力点
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 说说我们的理由. 用力点 阻力点
支点 用力点 阻力点
支点
阻力点
支点 用力点
自制杠杆
用学生平时用的尺子作为杠杆,重 物放在尺子的最左边,在尺子的最右 边用力,把笔架起尺子作为支点,然 后笔从2厘米、3厘米,依次移动,每 移动一次用力翘一次重物感受比较用 力的情况,把省力和不省力的距离记 下来分析,找规律。
杠杆的科学
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 械叫做“杠杆”
在物理学中,把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物体叫做杠杆 。
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
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用力点 阻力点 支点
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
当动力和阻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相互抵消 时,杠杆将处于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做 杠杆平衡,但是杠杆平衡并不是力的平衡
2.杠杆的科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

2.杠杆的科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标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疑引入如果遇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做法。
设计意图: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杠杆能在生活中参生这样大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
二、杠杆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1.引出概念:(从学生的描述中引出)像这样的棍子人们叫它撬棍,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第2/5页让学生认识撬棍和杠杆。
2.认识杠杆的三要素:(1)出示撬棍(课件展示撬棍的使用过程)。
(2)师生归纳:杠杆三要素---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找一找在图中的位置。
学生观察,寻找,汇报。
三、杠杆能省力吗?1.杠杆尺是研究杠杆的好材料。
(我们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1.如何将使用杠杆尺。
(将杠杆尺调平: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当在杠杆尺右边的第1第2第3第4孔上也挂上两个钩码时,杠杆尺会处于什么状态?)3.对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作好记录。
4.实验:(1)分别改变挂在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改变?(2)把那些有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5.分组分析统计数据。
分析数据,得出规律。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数据,交流结果,得出规律。
(1)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
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科学教育理论: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
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水平也较不强。
家长和某些教师因为观点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实行实际观察、操作。
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即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实验研究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简单操作导入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杠杆原理是什么

杠杆原理是什么杠杆原理是一种物理学原理,也是一种在工程和机械领域中经常应用的原理。
简单来说,杠杆原理是指利用杠杆来增加力量或者改变力的方向的原理。
杠杆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从简单的剪刀、钳子,到复杂的机械装置和工程结构,都可以看到杠杆原理的身影。
在物理学中,杠杆原理是基于力的平衡原理的。
根据杠杆原理,当一个杠杆在支点周围转动时,支点两边的力的乘积相等。
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力作用在杠杆的一端,可以通过杠杆的放大作用来产生更大的力,或者改变力的方向。
杠杆原理可以分为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
一级杠杆是指力臂和力臂两端分别作用力和受力的杠杆,力臂和力臂之间的支点是杠杆的转动中心。
二级杠杆是指力臂和受力臂之间还有一个力臂的杠杆,三级杠杆则是指力臂、受力臂和中间的力臂构成的杠杆。
杠杆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利用杠杆原理的工具,比如剪刀、钳子、开瓶器等。
在工程领域,杠杆原理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装置和结构中,比如吊车、起重机等。
杠杆原理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小所需的力量,使得工作更加轻松和高效。
除了在物理学和工程领域,杠杆原理还在经济学和金融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金融领域,杠杆原理指的是利用借贷来增加投资收益的一种方法。
通过借贷来进行投资,可以使投资者以较小的资本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但同时也增加了投资的风险。
总的来说,杠杆原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理学原理,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利用杠杆原理,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提高工作效率,减小所需的力量,甚至在金融领域中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
因此,对于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投资者来说,了解和掌握杠杆原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杠杆的科学 实验报告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
杠杆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机械装置,它可以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来增加或减少力的作用效果。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探究杠杆的科学原理和应用。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根长杆和两个支点,然后在支点上放置了一个重物。
我们用力在杆的一端施加一个向下的力,然后观察支点上的重物产生的效果。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发现当我们施加的力越大时,支点上的重物产生的效果也越大。
这证实了杠杆原理中力的平衡和作用效果的关系。
接着,我们改变了支点的位置,使得支点离重物更近或更远。
我们发现当支点离重物更远时,需要施加的力更小才能产生相同的效果,而当支点离重物更近时,需要施加的力更大才能产生相同的效果。
这表明了杠杆的力矩原理,即力和力臂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最后,我们进行了一些应用实验,比如使用杠杆来举起一个重物或者打开一个固定的物体。
我们发现通过合理地选择支点的位置和施加的力的大小,可以轻松地完成这些任务,这充分展示了杠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杠杆的科学原理和应用,这不仅增加了我们对物理学的认识,也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希望通过这篇实验报告,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重视杠杆的科学原理和应用。
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为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本节课主要是认识杠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二、学情分析杠杆原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但对其中的原理,很多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存在一定的问题。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杠杆尺做实验的同时,引用ipad进课堂帮助学生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
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六、材料准备:Ipad、腾讯文档、Excel记录表、PPT、投屏、杠杆尺、纸质记录表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一个罐子(需要撬开的那种罐子),请同学帮老师把它打开。
学生用手打不开,看见了桌子上的工具,选择工具进行尝试,教师用ipad进行记录并同屏到大屏幕。
设计意图:采用“来帮老师打开罐子”这样一个互动方式,将学生引入课堂,但因为打开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很清楚,因此采用传屏并录像的技术手段将学生开启茶叶罐的过程实况转播并录制下来,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茶叶罐的打开过程,这样不仅直观,而且在后面的分析过程中,也可以随时播放暂停反复观看分析。
(二)新授1.请学生来分析打开罐子的过程,有哪些关键点,引出“杠杆”,并分析出“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2.出示六张图片,分析哪个是杠杆、那个不是杠杆。
如果是杠杆,利用同屏,让学生直接在教师的ipad上标出“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回顾一下上节课的重点:
(1)机械、简单机械的定义
(2)有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 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 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把事情做 得更好。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认识杠杆
撬棍:在一根棍子 下面放一个支撑的 物体,就可以用它 撬起重物了,这样 的棍子叫撬棍。
杠杆的定义:像撬棍这样的 简单机械叫杠杆。
费力 费力 不省力也不费力
?
杠杆尺的记录表
左边(阻力点)情况 钩码数 (个) 阻力点到支点 的距离(格) 右边(用力点)情况 钩码数 (个) 用力点到支点 的距离(格) 用力情况 1.省力; 2.费力; 3.不省力也不费力
2 2 2 2
3 3 3 3
6 3 2
1 2 3 4
费力 费力 不省力也不费力 省力
2 2 2 2
3 3 3 3
6 3
1 2 3 4
费力 费力
?
杠杆尺的记录表
左边(阻力点)情况 钩码数 (个) 阻力点到支点 的距离(格) 右边(用力点)情况 钩码数 (个) 用力点到支点 的距离(格) 用力情况 1.省力; 2.费力; 3.不省力也不费力
2 2 2 2
3 3 3 3
6 3 2
1 2 3 4
钩码挂的格数 就是阻力点的 位置。
钩码挂的格数 就是用力点的 位置。
?
杠杆尺的记录表
左边(阻力点)情况 钩码数 (个) 阻力点到支点 的距离(格) 右边(用力点)情况 钩码数 (个) 用力点到支点 的距离(格) 用力情况 1.省力; 2.费力; 3.不省力也不费力
2 2 2 2
3 3 3 3
1 2 3 4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
用力点 支点
阻力点
用 力 点
支点
阻 力 点
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 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跷跷板和压水井的压杆都是杠杆。 问题:它们的三个点在什么位置呢?
以 压 水 井 的 压 杆 为 例 :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杠杆尺:
?
杠杆尺的记录表
左边(阻力点)情况 钩码数 (个) 阻力点到支点 的距离(格) 右边(用力点)情况 钩码数 (个) 用力点到支点 的距离(格) 用力情况 1.省力; 2.费力; 3.不省力也不费力
2 2 2 2
3 3 3 3
6
1 2 3 4
费力
?
杠杆尺的记录表
左边(阻力点)情况 钩码数 (个) 阻力点到支点 的距离(格) 右边(用力点)情况 钩码数 (个) 用力点到支点 的距离(格) 用力情况 1.省力; 2.费力; 3.不省力也不费力
少于2
(1)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 支点的距离。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 点的距离。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 点的距离。
(2)不省力也 不费力: (3)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