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承于各个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口头表演、传统医药、民间工艺、习俗、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全球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展现了各个地区的独特文化风景,在文化转型期中更显得愈加珍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关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体现我国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探讨,从保护面临的问题、现有的保护手段、保护工作中的成效等方面入手,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保护面临的问题1、技术性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例如一些传统舞蹈、歌曲等元素的维护和传承,需要对音乐的传递和转换进行至少一次录音。
但不妨碍当地的文化传承活动并不那么便捷,这鲜明地表明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先强化制定的调控、标准,制造一种形式的保护体制。
2、市场化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化采纳了更多先进的产业方式,而具有非物质性质的文化元素总体处于较为停滞状态。
这也意味着在现代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市场压力变得很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那么实用,难以转变为现代产业,这也就是保护的第二个问题。
二、现有的保护手段1、非法市场销售的黑色产业链非法市场销售已经成为切实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具体操作是通过加入下游款项,协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产业中开展市场活动,发展以利用市场化的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而在此操作的过程中,黑色产业链的各环节也得到了保护。
2、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育专业艺术人才的实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其能力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统宣传技巧的再次育成,从而达到传承文化、加强艺术宣传的目的。
三、保护工作中的成效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通过在本土的非常育种跟进行艺术表演和技艺开发,使得传统文化悠久历史再次得到重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根据2012年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研究,分析说明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进步,但是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相关知识普及度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少等问题显著。
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导言21世纪初,我国开始着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尤其是在文化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大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发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深刻反思当代社会发展状况下作出的重要的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体现出社会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程度,也能发挥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在文化安全视角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描述与分析能够反映十几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同时可以发现在保护工作中不足之处。
“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调动和传承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构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也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1]。
为了充分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笔者从文化安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景泰蓝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根据客观数据撰写报告。
希望能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帮助。
一、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动态有较深刻的认识,掌握了该领域专业性的知识并确定了研究的方向。
研究主要采取问卷与访谈的方式进行。
调查总体是我国居民,调查的样本是从全国各地选取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居民。
除此之外,还进一步评估样本质量来确保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后期进行数据处理时,将采集到的数据录入到计算机后,采用了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交叉式统计。
研究分析整理阶段,以文字、图表等多种行式展现成果。
二、研究对象本次调研选取了北京市、保定市、衡水市安平县三地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88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知识技能、艺术表现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报告旨在调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更是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关键。
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对经济、旅游、教育等领域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政策层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法规范,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文化遗产保护法》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实践层面,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如申报世界遗产、编制非遗名录、建设非遗示范基地等。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视野,各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不协调、片面性等问题。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冲击,很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现象,如商业化倾向、传承体系不完善等。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和建议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和政策研究,制定更加详细、具体的保护措施,加强法规的实施和执行。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化队伍建设。
鼓励大中小学和相关专业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强保护工作的研究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工作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工作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国文化的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保护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意识不足:由于长期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够重视,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了保护工作的动力不足。
2.缺乏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但现阶段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无法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
3.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口头传承为主,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导致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4.外部环境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压力、全球化的冲击等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压力。
5.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在保护的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一个难题。
1.加强意识宣传: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增强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其在文化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投入,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保护人才。
3.建立保护机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提高保护的专业化水平。
4.研究和传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挖掘潜在的文化价值,推动相关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5.整合资源:整合政府、民间、学术界等多方资源,形成保护工作的合力,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6.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各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7.创新保护手段: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保护手段,包括数字化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新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传承并作为社会共同认同和认识体系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人类的有关知识、技能、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表达。
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政策支持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尚未完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实施不力。
2.传承环境缺失。
传统文化传承受到现代文化影响,许多受访者认为传承环境不友好、社会对传统文化不重视,这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传承方式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大多是口耳相传,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制约。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少。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较高,没有后继。
同时,由于传承方式的限制,很难吸引年轻一代对其进行传承。
5.基础设施不完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
但是,现实情况是基础设施仍有缺陷,资源分配不足,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本较高、保护效果较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1.建立法规保障。
建立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切实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政策的操作性和有效性,避免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出现。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同时,对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场所和文物进行维护和修缮。
3.拓宽传承方式。
与时俱进,采用科技手段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真正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4.培养传承人才。
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传承人专业知识和技能,吸引更多有志于参与传承的人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环保意识,特别要注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地区进行全面的基础设施完善。
非遗保护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非遗保护利用现状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依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的调研和分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现状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可以更好地推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1.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宝库,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非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报告旨在分析非遗保护利用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2.1 偏重表面保护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大多集中在舞台表演和展览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外表的展示,而忽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
这种现象降低了非遗保护的深度和广度。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的矛盾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开发和建设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困难。
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地逐渐被城市化进程吞噬,许多传统的手工艺者和艺术家因失去传承的环境而被迫放弃。
2.3 基础设施和经费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经费支持,然而,在许多地区,这些条件都很匮乏。
缺乏有效的基础设施和经费限制了非遗保护的发展,并导致传统技艺的衰落。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现状3.1 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机会。
一些地区通过开展非遗体验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然而,旅游业对非遗的利用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商业化的倾向和文化扭曲。
3.2 网络和新媒体的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网络平台,非遗项目可以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然而,网络上的信息泛滥和质量良莠不齐也带来了对非遗传承的挑战。
4. 建议和措施4.1 加强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非遗传承地的保护,防止城市化对非遗项目的侵害。
4.2 加大对非遗传承地的支持和投资加大对非遗传承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为非遗传承者提供更好的传承环境和条件,提高非遗保护的深度和广度。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8月15日至29日,我听取了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申报保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情况,查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先后到等乡镇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情况,并与部分普查员、传承人、非遗管理人员等进行座谈,广泛了解非遗挖掘和保护方面的情况,同时走访了部分非遗传承人。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一)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为了做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2007年10月县文化部门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对全县所有行政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历时10个月的普查。
普查中,共获得非遗线索总数近4万条,经过遴选,确定挖掘和保护价值较高的调查项目总数2600多个。
其中,民间文学类508个,民间音乐类67个,民间舞蹈类27个,戏曲类36个,曲艺类28个,民间杂技类50个,民间美术类48个,民间手工技艺类388个,生产商贸习俗类105个,消费习俗类116个,人生礼仪类180个,岁时节令类99个,民间信仰类368个,民间知识类108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59个,传统医药类383个,其它90个。
完成了《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县卷和原33个乡镇卷的编辑工作。
这次普查工作,得到了省、市文化部门的肯定。
同时,通过普查,也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国家、省市保护是我县“非遗”挖掘和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我县“非遗”项目知名度,服务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借助名人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有利的条件,县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调查整理了40来个具有较高价值的项目,积极争取申请国家、省市保护。
印江县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Hale Waihona Puke 印江县文物保护| g M用帕思考
印江县 文化 体育 广播 电视 旅 游局 江 敏 铜 仁 学院 图书馆 江 腾
[ 摘 要] 本文针对 目前印江文物保 护和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 问题 , 对今后文物保护和利用提 出几点建议。 [ 关键词 ] 印江县 文物 文物保护
文物 是人类 祖先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 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 艺术 和科 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 是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 是历史 的见 证 和再现。印江土家族苗族 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 , 铜仁市西部 , 地 处武陵山脉主峰 、 佛教名山——梵净山西麓 。印江历史悠久 , 文化氛 围 浓郁, 被 誉为“ 书法 之 乡”, 该 区域现有 国家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 位 1 个, 即印江木 黄红 二 、 六军 团会 师纪念 馆及 纪念碑 ; 省 级文物 保护 单位 3 个, 即印江文 昌阁 、 印江梵净 山重建金顶序碑 、 印江严 氏祠堂 ; 县级 文物 保护单位 3 8 处, 大部分文 物都 集中分布在县城 、 木黄镇 、 梵净 山j 大区 域, 其 中主要集中在县城。 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现状” 1 、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几年来 , 我县各级 文化文物部 门积极 采取多种形 式大力宣传 文化 遗产法规 , 介绍文物 与非 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 , 比如 , 向各级文物保护单 位发放《 文物保护法》 小册子 , 制作 印江县 文物保 护资料发放 到基层 , 为 有 关部 门提供我县 文物保护情 况, 在报 刊上发 表有关 文化保 护的文 章 . 接受 电视 台 、 报社的采访直接宣传 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等 。 在县 文广局 网站开设 “ 可移动文物修 复资质管理办法 ( 试行1 ” 、 “ 可移动文物技 术保 护设计 资质管理 办法( 试行1 ” 以及县文旅局开展春节期间文物安全大排 查 等专题专栏 , 宣传、 展示普 查_ 丁 作最新成果 , 并 积极向省文物局 网站 报 送普查 信息 。县直文物 相关部 门还通 过 自己的宣传栏 宣传文 物法 规、 文物知识 。特别是在每年 的文化遗产 日活动中 , 通过座谈 会 、 文物 讲座 、 鉴宝活动 、 灯谜竞猜 、 图片展览 、 专题征文 、 街头咨询 、 民俗表演 、 张贴标语 等形 式 , 大力宣传 r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 宣 传手段 和方式多样化 , 群众很受感染 , 收到 了很好的成效。 2、 积极进行文物普查征集 首先 坚持 日常调 查。多年来 , 我县坚持文物的 日常调查工作 , 发现 了一些重要 占建 筑 、 古墓葬 、 古 石刻和近现代代 表性的建筑 , 分别进行 登记 、 论证 。并通过对一 些已有文物保护单位 的深人调查 , 提升了对它 们价值的认识 , 为公布或升级 文物保护单位提供 了依据。2 0 0 8 年7 月 至l O月 , 用 4个 月的时间 , 对 县城区 的文物古建筑 进行 了全 面细致 的 实地调 查 , 除了 已列保 的 以外 , 发现有 重要保 护价值 的文物古 建筑有 6 8 个 。其次做好 文物普查。根据 国务 院《 关 于开展第三次全 国文物普 查一 亡 作 的通知 》 ( 国发 [ 2 o 0 7 ] 9 号) 的精神 , 按 照《 印江 县第三 次全国文物 普查实施方案 》 的要 求, 全县各 乡镇职能部 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物普 查1 二 作, 全面转入第三阶段 即文物普查数据整理 、 成果转化阶段。 3 、 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 随着我县 经济建设 的发 展 , 县文化 文物部门对每一个 建设项 目的 规划论证 都及时介入 , 立 项前都 能及 时组织专业人员赴 建设用地进行 实地调 查 、 勘察 , 最大 限度地就地保 护文物 , 从法律角 度严把文物保护 关 。即使 因城 乡发展 的需 要而迁建 文物 , 也严格把好迁 建的报批手续 ( 包括迁建地点 、 资金 、 方案) 关。对于文物的维修 , 我县严 格要求 按法定 程 序报批 , 提出维 修的科学 方案 , 按“ 不违 背文物 原状 ” 的原则进 行修 缮。 发现问题 , 及 时要求纠正 , 维护了文物 的原有 价值。对 于文 物犯罪 活 动, 我们都 能要求 公安部门对 其进行 严厉打击 , 对待涉及文物的各级 人大、 政协 的建议 提案 以及群众 的信 访等问题 , 各级 文化 、 文物部 门均 能 积极 主动 、 认真 务实地去办理答 复 , 并解决 了一些 文物难点 、 热点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仁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题目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姓名阴泽江学号2014051094院系班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14物理学指导教师王德召提交时间2016年3月5日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报告在老师精心的教导下,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更深地了解到当今我国的相关政策和各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使我明白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都需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以及前人的艰辛努力。
所以为了更好地对该门学科知识和各理论的深入理解。
这学期,学校给我们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社会实践调查课题。
通过老师给我们讲解实践内容及要求后,考虑到我是贵州省印江土家苗族自治县土家族人,为了对我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因此,我选择了“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报告”作为此次调查题目。
我县的民间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彩,形色各异,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但是,在今天,人们都在追求时尚,赶潮流;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或已被遗忘,还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失传。
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为此,我作为印江县的一名土家族人,我有责任和义务让印江县人及其他国人能更好地传承印江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呼吁人们不要遗弃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来的很多有用的东西、为了弘扬印江优良的民族风情,需要我们每一个印江人的共同努力。
由于家乡太远,坐车要2来个小时才能到印江,因此,我此次的调查内容主要从网上以及政府官网和书籍得知。
下面是我此次的调查结果: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简介:(一)印江少数民族方面:印江人杰地灵,民族风情浓厚。
土家长号亢奋、激越,傩坛戏古朴、神秘,土家花灯洒脱、俚趣、摆手舞、苗家米酒酒不醉人人自醉。
(二)文化以及文物文人方面:印江有“书法之乡”的美誉。
明清以来更是名家辈出,以题写“颐和园”匾额而名噪海内外的严寅亮就是其杰出代表之一。
蔡伦古法造纸、印江梵净山佛教文化、文昌阁、依仁书院……印江还哺育了中央委员、外交部党委书记、副部长戴秉国、美籍太空博士吴学超等一批仁人志士。
(三)民族风俗方面:印江土家族有哭嫁风俗、祭神的习惯,我们地方叫做“朝山”,每年在同一天同一座寺庙去烧香拜佛,在县内不同地区所规定的时间和寺庙有所不同。
一些农村大年初一,女的要十二点过之后才可以去别人家玩,说是女的会断人家的好运,而男的则是带来好运。
在印江通用红棺材葬人,听说是为了纪念一位曹状元。
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到2010年,印江县有土家族高腔山歌、印染工艺、焰火架制作技艺、皮纸制作技艺、土家族过赶年、下洞祭风神、花灯戏、傩戏8项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是印江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名录:(一)印江印染工艺印江印染工艺流传已近千年历史。
印染分染色和印花两个部分,以土蓝靛为染料,以白土布为底布,印染成蓝底印花布,其代表作品“凤凰升子底印花被面”被收藏家亲睐。
印江印染工序繁复,在花板制作、染料制作、染色印花等工艺流程中有几十道工序。
其工艺品形式多样,图案内容丰富,造型独特,富有灵性和美感。
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整个工艺均为手工操作,技艺全靠师徒相承,世代相传。
(二)印江红雨伞制作工艺十七世纪末,印江城北官庄坝覃姓从江西引进红雨伞,之后,印江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胆创新,制作出来了独特的红雨伞。
红雨伞由竹子、印江白皮纸、柿子油等19种材料精制而成。
制作时先把竹子加工成雨伞骨坯,用石灰水浇淋、浸泡,然后用桐油掺油红(或品红、黄丹)涂抹,再用青油罩面即成。
每把雨伞共72道工序,故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上算”之说。
(三)印江合水长号唢呐合水长号唢呐,始于明洪武年间。
长号唢呐常以锣、鼓、钹、笛子、二胡、尺口(类似鼓板)配合演奏,8人为一拔或一堂,称为八音师或八仙师。
唢呐清脆圆滑,长号浑厚低沉,交错使用,相得益彰。
其表演形式有双人演奏、四人演奏,有单钹演奏、双钹演奏,可以坐堂表演,也能行进表演,灵活性强,不受场地、时间、气候的限制。
唢呐曲牌分三类,即正调、小调和散调。
(四)印江塘口高腔山歌塘口高腔山歌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化。
演唱以一人领众人合的形式表演,其音调高亢明亮,腔声如呐喊,音律起伏迭荡。
山歌内容多与山民生活环境、生产劳作相关,常于节日、集会等活动中表演,是山地民族文化的代表。
(五)印江长路引长路引是一种曲牌总称,一般在大型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时,花灯锣鼓人员在行进中演奏,由一个简单曲牌为间奏(过门),把望天香、牛擦痒、金线吊葫芦、鬼挑担、麻雀子嫁女、幺二三、堇巴郎等20多个曲牌串联演奏,各曲牌既可独立演奏,又可串联演奏,演奏时间长达3个小时。
(六)印江红棺葬红棺葬起源于唐初,城南云半曹某赴京殿试,高中状元,皇帝询其家况,曹某赋诗以答,忌,杀之。
国人鸣冤,追曹以显爵,特赐葬红棺。
为表纪念,印江成年人去世后,皆实行红棺土葬,这种习俗延续至今。
并且在中国只有印江县用红棺材埋葬,礼葬过程有赶信、哭丧、堂祭、山殡(清棺、封棺、定向、下葬、掩土)等。
(七)土家喊山号号子为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集体创作,民间称为“喊号子”。
在印江民间流传的有抬石号子、撬石号子、薅草号子、打铁号子、打夯号子、颠轿号子等,各种号子多为男性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即兴演唱,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其旋律与劳动节奏同步协调,富有感召力和号召力,其目的在于凝聚力量,提高工效,共同完成劳动任务。
(八)印江土家族过赶年过赶年,亦叫提前过年,又称过蓑衣年。
相传明朝时期,正值岁末之际,为抵抗倭寇入侵开赴前线,印江土家族先民毅然打破腊月三十过年的规矩,提前一天过年。
先民们首战告捷,屡建战功。
为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后人也提前一天过年。
过赶年程序是半夜起床,摸黑煮饭,不用刀切,把肉、豆腐、菜做成混合饭,祭祖仪式过后,人们坐的坐,站的站,蹲的蹲,狼吞虎咽,吃完后立刻出征。
(九)蒲氏墓朝拜蒲氏(1328—1417)遵义人,昭定蛮威武大将军敦武候田儒铭之妻,因田儒铭征剿朗溪十五洞蛮夷有功,元封太安夫人,明封恭顺夫人,寿终于朗溪,葬于孟关村一山堡上。
田姓先民认为蒲氏是元明两代赐封的贵妇,福分大,墓地龙脉好,死后为仙,并把蒲氏墓地作为正月拜年上亮、三月清明挂亲祭扫、六月朝梵净山的第一站。
集体朝拜时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
朝拜者除本县的外,有贵阳、遵义、凤冈、务川、镇远和毗邻的凤凰、麻阳、秀山、酉阳等地人。
朝拜以祭祖为主,也有祈求生儿育女的,有祈求避邪消灾的、许愿的、还愿的。
(十)印江字牌玩技玩字牌是印江及其相邻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方式。
当地人称字牌,外地人称苗牌,系采用白皮纸为原料精心制作而成,牌面篆写中国数字壹到拾的大小写法,字体书艺极高,极富草韵而不失篆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其游戏技法非常复杂,是民间数字游戏的典范。
(十一)印江土家族婚俗自明代“改土归流”以来,印江男女青年缔结婚姻要经过很多程序。
男方要请媒提亲、送书开亲、烧香、请庚、过礼。
婚期前一天,女方要举办花园酒、哭嫁、辞祖。
佳期这天,男方要发轿迎亲、回车马、拜堂、闹新房、回门等。
(十二)印江“韵酒”酿造工艺印江朗溪韵酒是用本地所产糯高梁为原料,用药曲(米粉加草药汁做成)发酵、蒸煮等传统工艺酿制而成。
韵酒时温度要适中,一般在15℃—25℃之间,其味甜酸而清香,色泽红黄而透明,能解渴清心。
清末曾用此酒进贡皇族,故又称贡酒。
(十三)印江蔡家坳古法造纸明代天启年间,印江蔡家坳一带就生产白皮纸,一直延续到今天。
构树皮(又称楮皮)是古法造纸的主要原料,作坊及工具有土窑、舀纸房、铁锅、晒架等。
生产过程包括选料、蒸煮、浸泡、漂洗、碎料、舂筋、打浆、舀纸、晒纸、收垛、分刀、捆扎、包装等多种工序,号称七十二道工。
其产品具有质韧、抗氧化、拉力好、吸水性强等特点,常用于书画、制雨伞、斗笠、包装、祭祀用纸。
其工艺相传为蔡氏后裔传入印江,故人们把这种白皮纸叫蔡伦纸。
蔡伦被印江民间造纸业主尊为鼻祖、纸神,供奉于神龛。
(十四)印江焰火架编扎工艺火架又称阴火架,距今约有500年历史。
焰火架由八块长方形皮纸板围成的空心柱体,里面共装十三台传说典故内容。
施放焰火架时,点燃引线,引燃火炮,隔火板上传说典故彩画在灯火照耀下展示片刻,在火炮的燃放中,下一台传说典故内容又展示出来,直到十三台故事展示完毕。
整个编扎按施放程序用竹条、皮纸、火药、鞭炮等精心彩画制作。
(十五)土家族金钱杆金钱杆是印江土家族花灯中的一种道具,也是花灯艺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
其制作方法是把一根直径2厘米左右的竹子,把两端劈出约5厘米的槽子,在槽间穿上一根小棒或铁丝,然后穿上有孔的几十枚铜钱,在表演中发出独特的声响节奏。
金钱杆的唱法为一人唱一人合或一人唱多人合,结构为过门、历史故事、二十四节气、十二古人等。
(十六)土家族摆手舞明朝倭寇猖獗,横行无忌。
为保卫家乡,抵御侵略,印江团龙土家人开赴前线,浴血奋战,抵抗倭寇。
后来,为纪念在抗倭战斗流血牺牲的英魂,每年单月土家先民举行摆手舞活动,摆手舞分大摆手和小摆手,兼融花灯、龙灯、傩舞、茅古斯舞、八卦铜铃舞、跑马舞、劳作舞和农事信仰等内容。
(十七)印江傩堂戏印江傩堂戏承传到第61代,已有上千年历史。
傩堂戏表演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
开坛、闭坛是酬神和送傩仪,开洞是正戏,腔调有9板13腔。
祭祀仪式有“四大坛”:开坛、发文、立楼、搭桥;“八小坛”:领牲、上熟、参灶、招魂、祭船、和坛、投表、清册、送神、游傩等。
除傩祭、傩仪外,还有傩戏、傩艺、傩技等杂耍。
(十八)印江土家族哭嫁歌哭嫁是印江土家的婚俗活动之一。
梳妆打扮后的姑娘在出嫁前两天晚上,先由母亲“开声”引导,然后有节奏地放声大哭起来,同时,有好友陪哭。
哭词有固定语句,如《开声歌》、《哭娘歌》、《哭爹歌》、《开脸歌》等,也有即兴发挥,所诉内容有叙骨肉之情、离别之苦以及自己成长过程等。
气氛时起时落,时高时低,最后一个晚上成为哭嫁高潮,一直延续到次日凌晨新娘上轿前结束。
(十九)印江下洞祭风神宋末元初以来,每年六月六日,板溪下洞村老百姓设楮旗于广场,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便产生了祭风神,分启神、跩神、竖日月旗、杀牲四道程序进行。
其跪拜仪节,先设神坛于风神庙或宗祠内,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神位和七十二种牲肉祭品。
土师身着大红袍,戴高帽,执宝剑,先步入厨房作法,后返回坛前祷告,坛前神汉在土师作法后,即进行杀牲、跩神、竖旗、烹饪、煮稀饭,众人抢食而告终。
(二十)印江梯玛神歌梯玛即敬神的人,亦称土老司。
梯玛文化源于上古图腾时代,为了生存,土家族人幻想以巫术整治疾病,战胜强敌,征服自然,于是产生了歌乐体的梯玛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