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名师资料合集
语文人教新资料初二上第1课(新闻两则)说课稿

语文人教新资料初二上第1课(新闻两则)说课稿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一说教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差不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完全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依照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关心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依照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预备采纳“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关心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关心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预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教学过程:〔一〕内容呈现: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
接着自由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师生互动1、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那么新闻的内容。
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教案(2) 新人教版

列两题:势可当()川”读一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⑶新闻的(真实、示例,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我胜的原“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词备课资料: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课文层次: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问题:(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推荐】最新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资料大全

八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湖(wú)击溃(kuì)督战(dū)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港(d í)摧枯拉朽(xiǔ)歼灭(jiān)要塞(sài)杜聿明(yù)锐不可当(d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发(bān)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借景抒怀言情
篇目
三峡
短文 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与朱元思书
野望
唐 黄鹤楼
诗
五
使至塞上
首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文体 作者
内容精要
散文
郦道元 描写三峡雄奇险拔、清秀幽美的景色。
书信
陶弘景 描写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游览者的自豪感。
小品文 苏轼 借助空明宁静的境界,传达复杂的心境。
书信
吴均
描绘富春江美景,抒发厌倦世俗官场和寄情山水的情感。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 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 故而文章写夏水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 “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 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 人物通讯 和 事 件 通 讯 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1
2. 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抓住歼 -15 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地再现了我
衷转久 绝 (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虽乘 奔 御 风 ,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 回 清 倒 影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空谷 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 重点问题 (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最新】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

消息二则
.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
1
勇善战的赞美。
坚
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
肥乡区常耳寨中学
课题
.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之间的距离,
的新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
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
时间:
层意。
写在后。
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
详细报道,
故作详细报道。
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
)
3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之抵抗是“甚为微弱”
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1课(新闻两则)拓展阅读(5篇)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1课(新闻两则)拓展阅读(5篇)《新闻两那么》特色摭谈《新闻两那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为闻名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战所写的两篇新闻。
两那么报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乃新闻作品之瑰宝,消息写作之明鉴。
今天读来,那场惊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战争犹历历在目,令人荡气回肠。
两那么新闻各具特色,其感情色彩的鲜亮,语言的精当,表达详略的得体,见解评论的深刻,前瞻意识的正确,新闻要素交代的清晰明白自不待说。
下面,我们着重谈两篇新闻在背景交代方面的特色。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彩的议论巧妙地交代了新闻背景,主旨鲜亮。
新闻的特点是“让事实说话”,新闻中能否发表议论,历来众说纷纭,毛泽东独具慧眼,在详细报道了我西路军渡江情况后,巧妙地插入了一段精彩精当的议论。
既深刻地分析了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摧枯拉朽,“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缘故,巧妙地交代了新闻的背景。
不但十分得体,而且画龙点晴,指出了整个国民党反动必定失败的背景,揭示了其必定覆灭的可悲下场。
如此的议论,使报道主旨鲜亮,深刻感人。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详写背景,淡化主体,独具魅力。
从1945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公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至11月初,半年多来,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全国各个战场节节胜利。
11月5日,辽沈战役和南阳战役频传捷报。
11月6日,我人民解放军又发动了闻名的淮海战役。
南阳解放战,能够说是淮海战役的前奏。
自古以来,南阳人杰地灵,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
我军解放南阳,不但在军事上意义重大,而且标志着国民党军队已走上了节节败退的穷途末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光辉之旅。
因此,毛泽东同志在撰写解放南阳这一重大喜讯时,独辟蹊径,淡化主体,不去详细展示整个战争的全过程,而是详写战争的背景,向人们深刻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战略意义。
全文共五层意思,作者就用了三层意思从历史到现实,从敌军到我军,全方位的,多侧面地详细报道了这场战争的背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师配套课件新人教版

答案:
2.语言品析 本文用词准确,语言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
有感情色彩。请仿照参考示例,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列句子 的表达效果。
参考示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突破了。
点拨:
赏析:“不料”一词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战犯的“不料”恰恰 表明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出其不意,表达出作者对敌人的强烈嘲 讽。
,接着介绍了南
阳的背景,最后在主体部分主要分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_______
,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答案:我军解放南阳 南线解放军的伟大胜利
【知识拓展】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记叙文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 论的表达方式。
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 ①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 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 分明,层次清楚。揭示了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②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 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 用,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 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2)一年多来,我军取得了哪些伟大胜利? 答案: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 大了老根据地;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 武装力量;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 人,巩固了根据地。
2.语言品析
(1)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
言雄健有力。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
向无敌的气概。
(3)﹒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同步精品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学法指导:我是这样读新闻事件的。
军队 时间 地段 人数 遇敌 进展 情况 情况 甚微 渡至繁昌、
鲁港等地。 已占领广 大南岸地 甚微 区,正向 南扩展中。
中路军 20日夜 安庆~ 30万 芜湖 21日下 安庆~ 西路军 午五时 九江 35万 (不含)
东路军 21日下 南京~ 午五时 江阴
35万
较强
8、把握主体部分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 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 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 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23日可全部渡完。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 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 (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 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 “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 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 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学法指导:我是这样读新闻事件的。
(一)读“标题”。 1、标题告诉我们什么内容?你认为这标题有什么特 点? 《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 横渡 长江》(简明扼要)
(说明对象) (军队数量) (渡江气势)(渡江地点)
质疑:标题中“百万大军”是不是虚数?文中哪些数 字可以印证? (不是虚数。下文说,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 东路军35万人,合计百万,照应了标题)
课堂练习: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议论,作者主要抓住哪一方面来 论述的?论述的作用意义是什么?
主要抓住第二方面来论述。
作用意义: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 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正是我军 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评论这 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 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在新闻中作者将自己 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了其中。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中央领导人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三大战役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背景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 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 素吗?请概括出来。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 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 全 部渡过, 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 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 战,歼灭及击 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 阵地控制江阴要 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给本文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分 别概括其内容:
一层:(20日夜起——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 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 过人数。 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三层:(汤恩伯认为南京——文末)写东
路军渡江情况。
板书
主体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承上启下句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人 民 英 雄 永 垂 不 朽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 山 风 雨 起 苍 黄 , 百 万 雄 师 过 大 江 。 虎 踞 龙 盘 今 胜 昔 , 天 翻 地 覆 慨 而 慷 。 宜 将 剩 勇 追 穷 寇 , 不 可 沽 名 学 霸 王 。 天 若 有 情 天 亦 老 ,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江阴 江阴 芜湖
安庆
九江 九江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凯旋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9/3/2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正确理解消息的结构:
标题:包含引标、主标、副标;一篇消息可以三标齐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 导语: 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主体: 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全,可以没有主标或副标,但不能没有主标;
议论句(分析原因)
质疑析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 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 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背景: 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注意:背景和结语可以暗含在主体里。
认真读课文,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 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内容: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注音:
鄂 ( è )豫( yù)绥靖(suí) 阻遏( zǔ)( è)泄气( xiè ) 溃退(kuì )歼灭( jiān )管辖( ) Xiá dí 荻港( ) 锐不可当( dāng)上当( dàng) sài sāi 要塞( )瓶塞( ) sè sāi 阻塞( )堵塞( )
朗读欣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文体知识:
• 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 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 息。 • 消息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一 种新闻体裁。 • 内容上有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的起 因、经过、 结果。zxxk • 结构上有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 消息的基本要求:;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性(简明扼要)。 • 注意: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点、思 想感情融入其中。因此,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 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 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此句中的 神勇 “不料”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 ( ),同时又是对敌人的强烈的 嘲讽 ( )。 “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一句中 能把“南京”改为“蒋介石政府”吗? 不能;因为当时蒋介石已下野,李宗 仁出任代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