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与川端康成的死亡意识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观点:由来已久的文学消亡论

文学理论观点:由来已久的文学消亡论

文学理论观点:由来已久的文学消亡论崔海峰文学处于困境,文学面临危机,文学已经衰落……这类言论可谓老生常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文学的真实境况。

困境与顺境、危机与生机、衰落与繁荣通常是交替或并存的,从古至今,文学不断地自我调整、改良,有很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生命力,何曾沦落到消亡(终结)的地步?文学消亡论令人不爽,作为热门话题,却也体现了人们对文学未来的关注和对文学命运的担忧。

这个话题,在台湾、香港早有论及,在国外则由来已久。

一1992年9月3日,台湾《联合文学》月刊主办“文学的未来”座谈会,有几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到会,对文学的未来加以预测,提出一些悲观或乐观的看法,没有直接得出文学消亡的结论。

①1992年9月12至14日,台湾《联合报》刊出以“文学又死了吗”为题的座谈纪实,“文学会不会死亡”是与会人士共同关心的问题。

1992年11月3日,香港岭南学院召开“文学的将来及华文文学的前途”讨论会,议题包括“文学会不会死亡”,有几篇发言稿陆续发表在《香港文学》1993年1月号、5月号,《香港文学》的几位读者也撰文参与讨论。

《香港文学》主编刘以鬯猜测道:文学会死,也不会死。

他明知这种讲法是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却仍担忧事情会有这样的发展,他对“文学会被电视淘汰”的说法不以为然,认为电视既然不能淘汰电影,电视、电影也不会淘汰文学,他担心文学可能会被文学淘汰。

也就是说,严肃文学可能会被垃圾文学淘汰。

他忧虑地说,严肃文学已被逼在壁角,这种情形要是不改变的话,严肃文学终有一天会死亡,到那时,文学商品就会戴上文学的假面具,填补严肃文学留下的空位。

②刘以鬯的猜测使内地读者刘介民颇有感触,他想起韦勒克(Wellek)提到的“文学末日”、“文学之死”、“文化穷途”等语,在批评现代社会淫靡虚浮、价值颠倒、是非混淆的弊端时,他乐观地指出:商品文学、低级庸俗文学不能替代严肃的纯文学,文学商品也不会带上文学的假面填补严肃文学留下的空位,对文学受到现代科技、影视的冲击大可不必过分担忧,影视不会代替文学。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死亡意识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死亡意识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死亡意识摘要郭沫若早期诗歌具有浓郁的死亡意识。

这种在诗行中反复闪现的死亡意识,不仅强化了诗歌的情绪表达,对诗歌的内在结构进行赋形,还深深影响了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美学风格。

当然,死亡意识的形成根源于风云激荡的时代氛围和作家不幸的爱情经历,而它的升华则得益于作家早期浪漫唯美的美学趣味与泛神论的思想底蕴。

关键词:郭沫若早期诗歌死亡意识情绪结构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在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死亡意识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不断闪现,反复回响。

如在《凤凰涅》中,那凤鸟与凰鸟又是“起舞”,又是“歌唱”,然而它们所有的匆忙恰是在筹备一场盛大的火葬;在《天狗》一诗中,那吞食一切的天狗,最终又在疯狂自虐中爆裂消亡;在《死》一诗中,抒情主体把现实世界中恐怖冰冷的死比喻成“我的情郎”;而在《死的诱惑》中,死亡又化身为多情的女郎;等等。

那么,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郭沫若为什么如此青睐死亡这一意象?郭沫若的诗歌是崇尚情绪表现的,在对死亡主题的不断强化、对死亡意象的反复渲染中,诗人究竟意欲传达怎样的情绪?再者,郭沫若的早期诗歌,以激昂的情绪、瑰丽的想象、宏伟的构思与悲壮的风格于“五四”诗坛横空出世,那么,这种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与诗人浓郁的死亡意识是否存在内在的关联?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加以探析。

一死亡意识对郭沫若诗歌早期情绪表达的强化郭沫若早期诗歌特别重视情绪的酝酿与传达,他认为,“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olody,生底颤动,灵底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

”他甚至更直接地用公式来表达对诗的理解:“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在这些阐释中,郭沫若把情绪放置到诗歌本体的地位。

因为直觉是情绪激发的门户,想象是情绪飞翔的翅膀,它们和“适当的文字”一起,共同导向诗意情绪的传达。

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情绪指向非常明确,呈现出两极对立的爱恨情绪。

论郭沫若的死亡观

论郭沫若的死亡观
歌与三、四十年代 的历 史剧 为 主要研 究对 象 , 探究他对死亡 由直觉感悟到哲学思考的发 展过
语) 。生和死是生命 的两 种 自然 存 在形 态 ,对 死亡的不同理解 ,形 成不 同的生命 观念 ,而生 命观念的不 同 又决定 了对 不 同死 亡方 式的 选 择 。死亡观虽为谈死实乃论生 ,它是人生 观的 深化延续 和扩展 ,其 实质是赋予有限 的生命 以
关 键 词 :郭 沫 若 ;死 亡观
中 图分类 号 :I 6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0 -72 (06 2 02 6 2 0 0 3 25 20 )0 一O3 —0
死亡给人类 留下 了永恒的话题 ,为 了超越
死亡人们用各种形 式表 现 自己的探索 与愿 望 。
等作 品开始 ,死亡就作为一种神 秘的意象被反
残酷 的现 实消磨殆尽 。他 “ 的是西洋书 ,受 读
的是东洋气” ,加上国 内政局一 片黑 暗 ,“ 内乱 纷纷 ,弊窦百 出” 95年袁世 凯与 日本 签订 ,1 1
渴望 与呼唤 ,但不再 有 以往 的凄惨 与沉重 ,而 带之 以热情奔放喜悦 与轻松 。此 时 ,死亡是一
丧权辱国的 “ 二十一 条 ” ,这 件 事深 深刺 激 了
症” ,民族歧视 ,报 国无 门 ,婚 姻 失 意 ,疾 病
缠身 ,这一切使他年轻热情而敏感的心灵 陷入 迷惘 与苦 闷的深渊而无力 自拔 。后来他在 《 泰 戈尔来华 之我见 》中回忆到 : “ 民国五 、六 年 的时候 ,正是我最彷徨不定的 时候 ,有 时候想 去 自杀 ,有时候 又想去 当和 尚……我 时常问我 自己:还 是肯定我一切 的本能来执着这 个世界
死亡是 苦难生命 的解脱 ,是无法承领生命 之重所作出的无可奈何 的抉择 ,是永远 的逃避

论郭沫若早期作品中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论郭沫若早期作品中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论郭沫若早期作品中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摘要:郭沫若自身的文化谱系呈现出一种混合的状态。

郭沫若悦死恶生的背后其实暗含着对生的执着和依恋。

郭沫若这种忧患个体生命的死亡观是对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死亡意识的反动。

他把生命的价值取向由群体转向了个体 , 由儒家的外在事功的追求转向了内在心性的自足。

郭沫若体现出的文化心态是以他的生命感受为轴心和统摄的,生命的体验和感受跃居第一位,而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选择退居为第二位。

本文旨在探索郭沫若作为一个积极上进的知识分子内心对所处社会的彷徨及对美好理想的狂热追求。

关键词:泛神论死的诱惑生命感受自我意识浴火新生正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初期浪漫派重要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诗人的宇宙观以Patheism(泛神论)为最适宜。

”泛神论是16、17世纪流行于西欧的一种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荷兰的斯宾诺莎。

泛神论认为,“本体即神,神即自然”,否认神为自然界的创造主。

郭沫若从中国现实出发对泛神论作了自己的解释,他说:“泛神便是无神。

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 相比于西欧的泛神论,他特别强调了“我”的重要性,将“我”与神相等同。

这样,泛神论在他那里便近似于“泛我论”。

在郭沫若自身的文化谱系中,既有庄子、王阳明,又有泰戈尔、歌德、斯宾诺莎、惠特曼、雪莱、加皮尔,呈现出一种混合的状态。

这里既有斯宾诺莎神是“无限在”的“实体”理念,又有《奥义书》“梵我不二”的主旨,更有王阳明“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庄子“万物本体在道”的思想。

”(注:陈永志:《郭沫若思想整体观》)。

①庄子“把有限相对的感性世界与无限绝对的净土(印度)、理念世界(西方)合而为一 , 从而以使一切都归于混沌的‘天人合一 '来解脱生命的痛苦和死亡,使人在有限相对的感性现实中就达到了生命的无限绝对的永恒。

”民国五、六年的时候,正是郭沫若最彷徨不定而且最危险的时候。

水与雪:沈从文的生与川端康成的死

水与雪:沈从文的生与川端康成的死
可以说 ,沈从文 比川端康 成痛苦万倍 。死 表 《 斥反动文艺 》,将沈从 文定为 “ 桃红色 ”
不一定是 肉体 的寂灭 。沈从文活到老死 ,虽再
的 “ 反动”作家 ,沈从 文遭 到 “ 致命一击 ”。
无文学建树 ,但 成就了伟大人格 ,他重新定 义 文 中 申斥道 : “ 别是 沈从 文 ,他一 直 有意 特 了人世 间最痛楚 的 “ 死法” ,做 出了湘西人 最 识地作为反动派而 活着。在抗战初期全 民族对
在此之前 ,沈从文见过 了太 多的死 。13 91
沈从 文 自杀 的具体诱 因 ,是 以郭沫若为代
表的力量 对他 的思想批判 。
年前后 是他身边亲友相继发 生死难的一年 。稍
1 4 年3 9 8 月郭沫 若在 《 大众文 艺丛 刊 》发 早 些 时 ,既 是朋 友 又是 亲戚 、与 沈从 文 曾经
沈在此前 早就思考过 自己的悲剧人生 。他
沈从 文也 曾选择过死 ,那是 14 年初 春。 99
14 年3 日之后 ,沈从 文第一次试 图 自 9 9 月6
心仪 屈原 ,在 《 湘行散记 》、 《 湘西 》中经常
一个人脑子 杀 ,被 家人 发现 ,制止 。3 8 月2 日,沈从 文在 指点当年三 闾大夫放逐 的踪 迹 。 “ 极大 的恐慌 中 自戕 ,用 剃刀把颈划破 ,两腕脉 若从 人事上作较深思 索 ,理 想与事实对面 ,神
管也割伤 ,又喝了一些 煤油 。导致沈从文 自杀 未遂 的 ,是对政 治和社会变迁 的极端恐惧 。这 和川端康成 、三岛 由纪夫 以及更早一些 的芥JI l
龙之介 的 自杀是 不同的。 中国文人往往 因外部 世界 的剧烈变迁 而 自杀 , 自王 国维至老舍 ,不
经张力逾 限,稳定不住 自己 ,当然会发疯 ,会 自杀 !” “ 事实上我并 不厌 世 。人生实在是一

川端康成为什么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川端康成为什么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川端康成为什么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川端康成其自杀的原因并没有相关解释和新闻。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

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

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川端康成人物介绍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代派文学先驱,小说家。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川端康成的童年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度过的,父亲、母亲、祖母和姐姐相继去世,16岁时唯一的亲人祖父也离他而去。

孤儿的生活使川端康成饱尝世态炎凉,也让他过早地在《十六岁的日记》中思索生死的问题。

他26岁那年,相恋4年的未婚妻撕毁婚约,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这些经历对川端康成的创作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使他一生都无法摆脱死亡和虚无的纠缠。

1924年,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宣告新感觉派的诞生。

川端康成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进行艺术探索,成为新感觉派的干将。

1935年,《雪国》的发表标志着川端康成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

1968年,川端康成“由于他的高超的叙事艺术,以非凡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有民族本性的日本灵魂”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二位获奖的东方作家。

1972年,川端康成饮煤气自杀。

郭沫若分析

郭沫若分析

• 鲁迅死后,郭沫若完全改了口径,他说鲁迅 比孔子还伟大,理由是孔子没有“国际间的 功勋”,盛赞鲁迅是“中国民族近代的一个 杰作”,是中国近代文艺“真实意义的开 山”,“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呜呼 鲁迅,鲁迅鲁迅,鲁迅之前,既无鲁迅,鲁 迅之后,无数鲁迅,呜呼鲁迅,鲁迅鲁迅。 • 在鲁迅逝世四周年纪念大会上,已经回国的 郭沫若说:鲁迅生前骂了我一辈子,但可惜 他已经死了。再也得不到他那样深切的关心。 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
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1976年10月21日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扫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粱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6月号诗刊旋即又说邓副主席的讲话我表示衷心的拥护和件以后,毛泽东又说: 林彪骂我是秦始皇。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 孔夫子。 • 毛泽东的这些话,很快传到郭沫若的耳朵里。 于是,郭沫若便开始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点。 原先他曾把中国古代社会奴隶与封建制的分 期放在秦汉之交,20世纪50年代,他改为春 秋战国之交,这样秦始皇就不再是没落的奴 隶主阶级的代表,而成为新兴封建阶级的代 表。
• 1923年3月,在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毕业, 获医学士学位。当时有人高薪聘其为医生, 但却被拒绝。他表示“医生至多不过是医 治少数患者肉体上的疾病。要使祖国早日 觉醒,站起来斗争,无论如何,必须创立 新文学”。4月,携郭安娜(佐藤富子) 回国,到达上海。
• 经瞿秋白推荐、林伯渠具体 安排,1926年3月郭沫若自上 海赴广州,应聘为广东大学 (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 长(即文科学院长)。到达 广州的当天,便在林伯渠家 见到毛泽东。在随后的两个 多月中,先后与周恩来、毛 泽东等多次见面,结下他们 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从此,郭沫若便在中国共产 党的直接领导和影响下,开 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汉语言文学-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论文选题
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义
15
试论《牡丹亭》主题思想的时代特征及进步意义
16
《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17
简论《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18
《儒林外史》的理想人物与理想人格
19
谈《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
20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1
试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
22
试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
23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35
论左思及其《咏史》诗
36
论陶渊明的归隐诗
37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
(二)
38
谈中国古代神话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9
中国神话传说浅探
40
从上古洪水神话看女娲补天的文化内涵
41
《诗经》所反映的贵族妇女生活
42
《诗经》弃妇诗怨情探析
43
《诗经》情歌古朴的抒情方式
44
论《诗经》征戍诗的风格特征
45
关于《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5
《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或战争描写)的特点
6
诸葛亮(或其他人物)形象简论
7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探析
8
《水浒传》的思想和艺术
9
关于《水浒》的招安问题
10
论宋江(或其他人物)形象
11
《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12
谈喜剧人物猪八戒
13
试论《三言》中的小商贩形象
14
文学鉴赏: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课题
37
让学生的个性各放异彩:对语文教学发展个性的思考和建议
38
论语文教学中的鉴赏教学
3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 第l0期 重 庆 工 学 院 学 报 2005年10月 V01.19 N0.10 Joum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ct.2005【语言文学】论郭沫若与川端康成的死亡意识+吴小华1”,靳明全2(1.重庆工学院,重庆400050;2.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 古今中外,一般情况下,大凡常人都忌讳在言语中提及死亡,害怕思想上笼罩死亡的阴影,可奇怪的是千古文人都曾以死亡为话题,探讨生与死这两种生命状态的意义。

相同的主题在不同的作家笔下有着或相似或不似的诠释,郭沫若与川端康成在死亡意识上也有着分歧和共鸣。

1 不期而遇的死亡主题人生有生、老、病、死4个生命阶段,文学是人学,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它就不能不关注死亡这一客观生命阶段,因此死亡也如同爱情、战争一样是文学艺术创作共同的、永恒的主题。

郭沫若和川端康成的作品不约而同都有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这一主题在二者的著作中占有相当份量。

郭沫若认为“生命与文学不是判然两物。

生命是文学的本质。

文学是生命的反映。

离了生命,没有文学。

”…这里郭沫若所说的生命当然包含着死亡这一阶段。

川端康成也说:“优秀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里预告死亡,这是常有的事。

”[2]+收稿日期:2005—07—06 作者简介:吴小华(1977一),女,g日Jll人,硕士,主要从事文学研究。

摘要:郭沫若和川端康成对死亡这一文学主题的敏感度是不相上下的,但二者在生死临界点上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无畏、果敢和洒脱的,一个则是恐惧、感伤和缠绵的,让人困惑的是二者最后又殊途同归:看通生死、以死为美。

观照上述现象,剖析了导致二者死亡意识相同与不同背后的社会时代、人生境遇、人生观、世界观、中日文化等因素。

关键词:郭沫若;川端康成;死亡意识由圈分拳鲁.l207.65:Il09.5 支献标识码.A 支童编号:1671—0924(2005)10—0122—04 ̄gn tittle Consciousnesses of Guo Moruo and Kawabata Yasunari on Death WU Xiao-hua1'2, JIN Ming-quan2 ( 1.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ogy, Chongqing 400050 ,China; 2.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China) Abstract: The alertness to death, a literary topic, of Guo Moruo and Kawabata Yasunari is equally  ̄atched. However, their attitudes toward the critical poin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are entirely differ-  ̄: ̄ ̄: one is fearless, courageous and free and easy, and the other is fearful, sentimental and lingering.  ̄' ̄7! ̄at  ̄nakes people bewildered is they reached the same goal by different routes: they saw through life . and death and took death as beauty. Based on above-mentioned phenome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Such as social times, life circumstances, values of life and the world,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 tures that led to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in their consciousnesses of death. Key words: Guo Moruo; Kawabata Yasunari; consciousness of death 吴小华,等:论郭沫若与川端康成的死亡意识 l23 郭沫若作品中有着浓厚的死亡意识、贯穿了死亡主题。

他的诗歌中有浓重的死亡意绪。

《女神》中直接以死亡因素命题的就有《死》、《死的诱惑》、《胜利的死》、《火葬场》。

在《死》中,他直接了当写到死:“……死!我要几时才能见你?你譬比是我的情郎,我譬比是个年轻的处子。

我一t:,JL,7til想见你……我心爱的死!我到底要几时才能见你?”¨Jl“在《死的诱惑》中,诗人也呼唤着死亡:“我有一把刀,倚在窗边向我笑。

她向我笑道:沫若,你别用心焦!你快来亲我的嘴儿,我好替你除却许多烦恼……你快来投入我的怀儿,我好替你除却许多烦恼。

”【3]109《凤凰涅粲》是写凤凰在烈火中焚烧之后的新生,但首先是写凤凰的死去!他的历史剧也以死亡为主题。

在《卓文君》中是红萧杀死了情人之后然后便自刎而死;他在抗战时期写的六大历史剧都以悲剧性的死亡结束。

《棠棣之花》,先写聂政之死,最后又是聂莹和春姑之死;《屈原》,便是那婵娟误饮毒酒之后的壮丽之死;《孔雀胆》先是段功的悲惨之死,而后便是阿盖公主满怀着凄怒与向往之死;《高渐离》最后是刺秦王失败高渐离便与怀清夫人双双而死;《虎符》,最后便是如姬夫人用It,首自刺而死……郭沫若的历史剧除解放后写的《蔡文姬》和《武则天》外,其他剧作全都以主人公之死亡来告终。

剧本如斯,其小说也如斯,《楚霸王自刎》、《秦始皇将死》、《齐勇士比武》等等皆是写的主人公的死亡。

众所周知川端康成曾被称为“写悼辞的作家”,他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对死亡有着切身的体验,他的审美情趣以及近三分之一多的作品是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

他早期的作品真实、细腻、凄婉地记录了亲人的死亡,《十六岁的日记》中就写到了祖父的死及对他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大都涉及到了死亡的主题。

《玉玲》写一个姣好少女的夭折;《水月》叙述了一个再婚女子对死去的前夫刻骨铭心的怀念。

其中长篇代表著《雪国》、《古都》和《千鹤》都有死亡的阴影。

《雪国》中岛村挥之不去的死亡意识,驹子是他眼里的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虽然顽强但必将死亡的秋虫,最后叶子也在火海雪光、天国银河中美丽地死去。

《古都》也萦绕着弃世厌世的似浓似淡的死亡意韵;《千鹤》中写了太田夫人以自尽的方式企图求得灵魂的洁净。

后期的小说也写死亡。

《山音》是一篇有关死亡的小说,主人公信吾面临衰老之境,预感到死亡的他记忆力衰退、疲倦、精神恍惚,他恨不得“把头和身子分离一下,像洗衣服那样,放在大学医院,在医院洗脑或修理坏了的地方期间,三天也好,一个星期也好,身子美美地睡它一觉,睡下不醒来,连梦也不做”Ml,这便是信吾人生尽头的心里写照。

《睡美人》江口老人身心已衰老,几近死亡,看到另一老人的丧身,不断做着死亡的梦。

川端独具特色的掌小说也常常写到死亡。

《殉情》中:“母女都离开尘世了……她的丈夫也竟同她们并枕长眠了。

”【5]110《遗容》、中写到:“她就咽气了。

”[5】233川I端的散文也经常以死为话题,如《墓地》、《临终的眼》等等。

郭沫若与川端康成是同时代的人,他们都生活在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这期间发生了两次世界性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中国、战败国日本两个民族都很受伤,死亡人数千万,他们目睹着死亡,感受着死亡,思考着死亡,宣泄着死亡。

死亡成了他们笔下“雷同”的主题,在各自的作品中就死亡话题进行着悄无声息的对话。

除了共同的时代,还有共同的文化因素导致他们文学创作主题的交叉。

川端康成是日本人,会受到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倾向的影响自不必说,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人中算是与日本有着最亲密关系的作家,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也是日本国之女婿。

他23岁到日本留学,32岁从日本九洲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回国,36岁时因写了反蒋文章遭通缉而再次到日本,直到46岁时于抗战炮声中回到中国,前后长达20年的日本生活必然影响着郭沫若的创作。

日本是一个崇尚死的国度。

他们认为只有懂得死,才能懂得生。

因此他们时常想到死、思考死,敢于死,勇于死,不怕死,甚至还有点热爱死。

郭沫若曾生活在日本感悟着Et本的死亡精神,抒写着自己对死亡的理解。

另外,不可否认日本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至深,只不过儒家文化中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被畸形的移植为他们的武士道精神,甚至军国主义,形成他们惨烈的生死观。

川l端对这种生死观也有感悟:特别是他最为喜爱,在文学上寄予最大期望的弟子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给他带来了最大打击和失望。

日本以死为审美的传统加之中国儒家生死观移入日本的变形及其残忍的死亡行为必然影响着川端的生活和创作。

因此,共处的时代、相互交叉碰撞的中日两国文化促成了他们创作上不期而遇的死亡主题。

2生死临界的异质态度 不同的作家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演绎,郭沫若和川端康成虽然都喜欢写死亡,但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上他们却有着异质的态度和体验。

在川端康成笔下体现得更多的是对死亡的恐惧、感伤和缠绵,而郭沫若笔端流现出的更多的是无畏、洒脱和果敢。

川I端描写了死亡以及死亡临近的恐惧感,其问充满了感伤的情怀和缠绵意蕴。

在《十六岁的日记》中描绘了少年和弥留之际的老人。

再现了亲人的死亡给自己心灵带来的恐怖与痛苦、伤感。

老人痛苦的叫喊,不仅使少年的眼中充满了怜爱的泪水,而且也令少年对死亡的即将到来深感恐怖。

为了让垂危的老人能起死回生,少年甚至去做连自己也觉得可笑的事,“我从仓库里取出一把剑,在祖父的床铺上空挥动了几下,然后塞进褥子底下。

”这虽是迷信做法,但却表现了少年对老人生命的挽留,生死临界的挣扎缠绵。

在小说的后记中,作者又写到祖父临死前的呻吟,“世上的人都会死的”,“可以不死的人就要死了”,祖父明知自己死之将至,却不拒绝请大夫的行为,反映了JlI端康成深感死之无常以及人对死的惧怕和面对死亡的伤感、无助,对生的留恋和在死亡线上的缠绵徘徊。

《睡美人》与其说是描写江口老人对性的渴望,莫如说是他对死之将至的恐怖、对生的缠绵。

江l:Zl、福良以及一些不知名的老人来到睡美人俱乐部,本身就证明了自己的衰老。

因124重庆工学院学报此,当他们“躺在睡着的年轻少女身边,碰到她的皮肤,从心底所产生出来的是靠近死亡的恐怖感,以及对失去青春的哀怨和对自己所做的不道德的悔恨。

”,这再现了江口老人对死的畏惧和死前的悲伤。

小说写到隆冬将近之时,老人忍耐不住对生命即将消失所感到的恐怖和感伤,就再一次拜访睡美人之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