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论郭沫若》
郭沫若生平心得体会感悟(2篇)

第1篇一、郭沫若的文学成就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我对他在文学领域的几点心得体会:1. 独特的文学风格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他善于运用象征、夸张、想象等手法,使作品富有浓郁的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
如他的代表作《女神》中的《凤凰涅槃》等篇,通过对凤凰涅槃的重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2. 深刻的现实意义郭沫若的作品始终关注现实,反映时代精神。
他在作品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呼吁人们起来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平等。
如《屈原》中的屈原,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体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3. 高度的艺术成就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
如他的诗歌《天狗》中,以天狗吞日月的形象,寓意着新思想、新文化的崛起。
二、郭沫若的历史研究郭沫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
以下是我对他在历史研究领域的几点心得体会:1. 独特的史学观点郭沫若在历史研究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权威。
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研究历史。
如他在《中国史稿》中,对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进行了深入剖析。
2. 严谨的治学态度郭沫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严谨治学,注重实证。
他广泛查阅史料,结合考古发现,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如他在研究中国古代神话时,通过对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的考证,提出了“古史辩”的观点。
3. 深远的历史影响郭沫若的历史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学的内容,还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三、郭沫若的社会活动郭沫若一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我对他在社会活动领域的几点心得体会:1. 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郭沫若一生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
他积极参与抗日战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对立与冲突的公开化--重读20世纪30年代京派与海派的论争

怎样的观点, 才致使苏汶忍无可忍, 自告奋勇 地代表上海的文人发表 《文人在上海》 ?我们 有必要细致解读沈从文的这篇文章, 以便认 识京派与海派论争的实质。 在 《文学者的态度》 一文中, 沈从文用并 不十分严肃的漫谈笔调, 从家中经营厨房的 大司务老景对待自己工作诚实、 谦逊、 严肃、 执着的态度谈起, 盛赞 “他对于工作尽他那份 职业的尊严” , 沈从文进而把大司务对待自己 工作的态度引申到文学领域中。沈从文认 为, “过去观念与时代习气皆使从事文学者如 票友, 与白相人” , 他们 “始终只能在玩票白相 精神下打发日子” , 而且, “现在玩票白相的文 学, 实占作家中的最多数” 。只有克服这种对 文学的 “玩票白相” 态度, 才能产生伟大的作 品: “伟大作品的产生, 不在作家如何聪明, 如 何骄傲, 如何自以为伟大, 与如何善于标榜成 名; 只有一个方法, 就是作家 ‘诚实’ 的去做。 ” 就像大司务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样。文学者 “想在他自己工作上显出纪念碑似的惊人成 绩, 那成绩的基础, 就得建筑在这种厚重, 诚 实, 带点儿顽固而且也带点儿呆气的性格 上” 。值得注意的是, 沈从文在文章中指出了 “玩票白相” 文学家的特征及其分布的区域: “平常人以生活节制产生生活的艺术, 他们则 以放荡不羁为洒脱, 平常人以游手好闲为罪 过, 他们则以终日闲谈为高雅, 平常作家在作 品成绩上努力, 他们则在作品宣传上努力。 这类人在上海寄生于书店, 报馆, 官办的杂 志, 在北京则寄生于大学, 中学, 以及种种教 育机关中。这类人虽附庸风雅, 实际上却与 平庸为缘。 ” 在沈从文看来, 玩票与白相的文 学家, 在上海和北京都有, 并不仅仅存在于上 海。 从文本看, 《 文学者的态度》 一文中并没 有出现 “海派” 一词, 也没有 “海派文人” 之说。 沈从文仅仅是针对当时文学者对待文学的玩 票白相态度有感而发的, 他用自己一贯对待 文学的严肃、 诚实态度来衡量其他文学家, 由 万 方数据 &
郭沫若

• 不料在苗民暴动中全家殉节,唯独郭的母亲时仅一岁,由奶妈抱 着逃回四川,15岁就下嫁郭家。她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将聪明的 资质遗传给了郭沫若,成全了这位20世纪中国罕见的才子。 1892年秋天,郭沫若出生了,他是脚先落地,后来他说:“这大 约是我的一生成为了叛逆者的第一步。”郭沫若从小聪慧异常, 又调皮捣蛋,喜欢新鲜事物,好做翻案文章。这样的性格天生就 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 他与鲁迅一样,到日本去留学,学的是医,更感兴趣的却是文, 于是与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中 国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团体创造社。颇具领导才干的郭沫若成了 这个小圈子的领袖。 • 五四是一个思想狂飙的时代,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令人眼花缭乱。 创造社青年晚了一步,等到他们想崭露头角,天下大势格局已定, 思想是《新青年》独领风骚,文艺是文学研究会的天下。
• 浪漫主义者在世俗人生中如此窘迫,愈发激起郭沫若心理的扭曲:因 狂妄而自卑,因自卑而仇恨,因仇恨而更狂妄,满世界似乎都是自己 的敌人。郭沫若因《女神》而一夜暴得大名,但主流社会并不因此接 纳他。 • 商务印书馆是文学研究会的阵地,创造社无法染指;出版《创造》杂 志的泰东书局又在经济上盘剥他们,郭沫若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卖文为 生的文人,哀叹“我自己是充分地受过封建式教育的人,把文章来卖 钱,在旧时被视为江湖派,是文人中的最下流。因此,凡是稍自矜持 的人,总不肯走到这一步”。 • 北大教授刘半农博士在《语丝》上嘲讽他是“上海滩上的诗人,自比 歌德”,敏感而自卑的郭沫若竟然从“滩”字上读出了弦外之音,认 定刘博士深得春秋笔法,是在讽刺自己只是一个“跑滩匠”的江湖派 文人。他承认“人在落魄的时候,也有如有甚么伤痛的神经一样,感 受性是倍加锐敏的。小小的讥刺可以惨于蜂虿”。 • 他浪漫归浪漫,其实很有点世俗心,因而无法释然,难以超脱,终日 愤愤不平。田汉的舅父易梅园先生对郭沫若有一句入木三分的评价, 说他“很有诗人的天分,但可惜烟火气太重了”。
沈从文自杀原因初探

沈从文自杀原因初探———兼谈沈从文与郭沫若的恩怨●李传玺1949年3月9日,沈从文试图自杀,被龙朱发现制止。
后来他又找到机会,一个人走进卧室,将门锁上,用刀片割开自己的动脉,在清华读书的张兆和的堂弟张中和恰巧来沈家,从房前经过,听到里面有呻吟声,发觉情况不对,推门推不开,便打破窗户。
此时沈从文已经头脸都是血,并且半昏迷,急忙送医院急救,这才挽救了沈从文的性命。
沈从文为什么会自杀?从现在许多文章来看,都把它归结到了郭沫若的批判文章上,并且认为沈从文后来远离文学创作,也是由于郭的批判文章的深远“影响”。
其实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
而这个“简单”,就是由于许多人没有也不去了解这个批判的来龙去脉,以及此时沈从文真正的心态。
应该说郭对沈的批判是沈自己挑起的,沈1949年的人生走向也不能由郭的文章来负责。
一、沈郭二人矛盾的由来沈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应该有郭及创造社影响的影子,可是到了1930年与1931年间沈从文写现代作家论时,对郭沫若给予了高度赞扬的同时,对郭沫若的小说创作又给予了严苛的批评。
抗战爆发前后,沈从文先后推出了对文学创作“差不多”现象和作家从政现象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梁实秋倡导的文学创作“与抗战无关论”的阵营。
自然他的这些文章一出,立即遭到了批判。
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只身偷渡回国,担任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的厅长,鲁迅逝世后,郭沫若成了左翼文化阵营的主要领军人物,此时又成了主管战时宣传的领导人物,这些批判肯定少不了他的声音。
两人算是走到了对立面。
让郭沫若更为恼火的是沈从文对郭沫若第三厅工作的批评。
沈从文根据一个不确的消息,认为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不会花钱,把庞大的工作经费花错了地方,从而对第三厅的成立到工作成就以及郭沫若的人品提出了质疑。
这应该是沈从文的一个过失,固然可看出沈从文天真的正义感,但这种批评不能不说是近乎政治及人身攻击。
对此,郭沫若当时没有反击,但到后来撰写《洪波曲》时看似顺带却又是极其有意严肃地作出了回应和澄清。
读郭沫若分享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郭沫若,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美术家,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蕴含了丰富的实践精神。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郭沫若的若干作品,并对其中的实践精神进行了深入思考,以下是我对郭沫若分享实践报告的总结。
二、郭沫若的实践精神1. 勇于实践,敢于创新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上始终保持着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他的诗歌、戏剧、小说等作品,无不体现着这种精神。
例如,他的《女神》是我国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之作,其中融入了古希腊神话和我国古代神话元素,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创新思维。
2. 深入生活,关注民生郭沫若的实践精神还体现在他深入生活、关注民生的创作态度上。
他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关注底层人民的疾苦,如《屈原》描绘了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受排挤的悲剧,展现了作者对民生问题的深刻关注。
3. 博学多才,博采众长郭沫若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在文学、历史、考古、美术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他的实践精神体现在博采众长,将各种学科知识融入创作中。
例如,他的《古代舞蹈史》一书,将舞蹈与历史、文学、美术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博学多才的一面。
三、郭沫若作品中的实践精神分析1. 《女神》中的实践精神《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诗集中融入了古希腊神话和我国古代神话元素,展现了作者的创新精神。
在创作过程中,郭沫若不仅借鉴了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祇形象,还结合了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祇形象,如盘古、女娲等。
这种博采众长的实践精神,使得《女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屈原》中的实践精神《屈原》是郭沫若根据我国古代历史人物屈原创作的戏剧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郭沫若深入研究了屈原的一生,关注他的忠心耿耿和遭受排挤的悲剧。
这种关注民生、深入生活的实践精神,使得《屈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3. 《古代舞蹈史》中的实践精神《古代舞蹈史》是郭沫若的一部学术著作,书中将舞蹈与历史、文学、美术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博学多才的一面。
文章分五色,明灭孰可辨——关于郭沫若斥沈从文为“桃红色作家”事件的疏解

文章分五色,明灭孰可辨朱华阳骆羽芯理论探讨摘要:1948年,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将沈从文斥为“桃红色作家”,由此引发的舆论给沈从文后半生的写作与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中是非曲直也引起学界的众说纷纭。
首先,郭沫若批判沈从文是源于私人的宿怨,还是文化政治发展的必然?建国前夕沈从文的“发疯”“自杀”是这篇文章导致的吗?这需要辩证分析。
其次,郭沫若批判沈从文为“桃红色作家”有文学理据吗?我们需要探讨沈从文情欲书写的“诗”与“真”,看看被理解为“抽象的抒情”的“虹影”“星光”背后真正的生活面影。
其三,沈从文在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与五四时期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30年代的革命小说风格类似,同是书写身体与爱欲,郭沫若为何以高度评价和大势挞伐区别对待?究其缘由,我们可以梳理出现代作家文学观念的歧异和浪漫主义的流脉。
关键词:沈从文;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桃红色作家”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2-0089-071948年,郭沫若在香港出版的《抗战文艺丛刊》第一辑上发表了《斥反动文艺》一文,将反动文艺分为“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并对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几位自由主义作家做出点名批判。
在柴天改物的关键时期,郭沫若这篇锋芒毕露的批判文章,不仅给这几位作家的命运带来严重影响,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文学批评起了示范效应。
尤其是沈从文,在被郭沫若斥为“桃红色作家”后,他的创作和生活便陷入了困境与劫难之中。
近几十年来,郭沈之间的这桩历史公案时常引发学界争议,本文拟对其中有关问题进行梳理和解析。
一、缘由与影响———沈从文被斥为“桃红色作家”的历史平议(一)郭沫若批判沈从文的缘由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中认定沈从文为“桃红色作家”,看似有理有据。
首先,郭沫若认为沈从文的《摘星录》《看虹录》在内容上是“作文字上的裸体画,甚至写文字上的春宫”①;其次,郭沫若指出沈从文的创作动机“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②;再次,郭沫若指斥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③,并列举了相关证据———在抗战初期高喊“与抗战无关”论,在抗战后期“反对作家从政”,抗战结束后又散播与革命游离的“第四组织”。
读郭沫若传有感

读郭沫若传有感郭沫若,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美术家和文化名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
阅读了郭沫若的传记,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他的坚持、奋斗和热爱让我非常敬佩。
下面我将从他的早年经历、创作成就以及人格魅力三个方面来谈我对他的感悟。
郭沫若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他的早年经历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生于湖南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家庭的熏陶下,郭沫若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青年时期开始涉足文学界。
然而,他早年的生活并不顺利,由于家庭破产,他被迫中断学业,背井离乡,四处漂泊。
这段艰难的经历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决心要成为一名文化事业的奋斗者,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郭沫若的创作成就是他传世的财富。
他的文学才华横溢,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诗歌作品,如《七律·长征》和《七绝·中国孤儿》等。
他的诗歌以豪迈激昂、深情痛切为特点,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及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
他的小说作品如《激流三部曲》和《旗图》等也深受读者喜爱。
郭沫若的创作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精湛和情感上的饱满,更展现了他对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追求。
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激励着他们为梦想努力奋斗。
除了创作成就,郭沫若的人格魅力也是我所敬佩和感动的。
他一直秉持着高尚的人格和热爱国家的精神。
他不仅为祖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艺工作者的团结。
在政治上,他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的一边,为党和人民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他的为人正直坦荡,坚守自己的信仰,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郭沫若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让我对他充满了敬意。
总之,郭沫若是一位令人钦佩的文化名人。
他的早年经历、创作成就以及人格魅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光辉,他的作品感人至深,他的精神力量令人敬仰。
在今天,我们应该向郭沫若学习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郭沫若文集》读后感

《郭沫若文集》读后感
《郭沫若文集》是一部集合了郭沫若先生多年来的文学作品的精华之作。
在阅
读完这部文集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郭沫若先生对于文学和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探索。
在这部文集中,我看到了郭沫若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解读和诠释。
他
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不仅仅是对于文学和诗歌的解读,更是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融入了现代思想和观念,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碰撞和融合。
除此之外,郭沫若先生在这部文集中还表现出了对于时代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呼吁和思考,展现出了一种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
在阅读这部文集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郭沫若先生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
家的伟大魅力和影响力。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艺术表现,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和启发,让人们在阅读之余,也能够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于文学的贡献,更是对于人类思想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总的来说,阅读《郭沫若文集》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他的作品,我更
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也更加意识到了文学对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郭沫若先生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思想财富,他的作品将永远被人们传颂和传承。
愿我们能够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更多的启发和思考,让文学之光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
这是一个熟人,仿佛差不多所有年青中学生大学生皆不缺少认识的机会。
对于这个人的作品,读得很多,且对于这作者致生特别兴趣,这样在读者也一定有的。
从“五四”以来,十年左右,以那大量的生产,翻译与创作,在创作中诗与戏曲,与散文,与小说,几几乎皆玩一角,而且玩得不坏,这力量的强(从成绩上看),以及那词藻的美,是在我们较后一点的人看来觉得是伟大的。
若是我们把每一个在前面走路的人,皆应加以相当的敬仰,这个人我们不能作为例外。
这里有人可以用“空虚”或“空洞”,用作批评郭着一切。
把这样字句加在上面,附以解释,就是“缺少内含的力”。
这个适宜于做新时代的诗,而不适于作文,因为诗可以华丽表夸张的情绪,小说则注重准确。
这个话是某教授的话。
这批评是中肯的,在那上面,从作品全部去看,我们将仍然是那样说的。
郭沫若可以说是一个诗人,而那情绪,是诗的。
这情绪是热的,是动的,是反抗的,……但是,创作是失败了。
因为在创作一名词上,到这时节,我们还有权利邀求一点另外东西。
诗可以从华丽找到唯美的结论,因为诗的灵魂是词藻。
缺少美,不成诗。
郭沫若是熟习而且能够运用中国文言的华丽,把诗写好的,他有消化旧有词藻的力量,虽然我们仍然在他诗上找得出旧的点线。
但在初期,那故意反抗,那用生活压迫作为反抗基础而起的向上性与破坏性,使我们总不会忘记这是“一个天真的呼喊”。
即或也有“血”,也有“泪”,也有自承的“我是XX主义者”,还是天真。
因为他那时,对社会所认识,是并不能使他向那伟大一个方向迈步的。
创造社的基调是稿件压迫与生活压迫,所以所谓意识这东西,在当时,几个人深切感到的,并不出本身冤屈以外。
若是冤屈,那倒好办,稿件有了出路,各人有了啖饭的地方,天才熄灭了。
看看创造社①另外几个人,我们可以明白这估计不为过分。
但郭沫若是有与张资平成仿吾②两样的。
他虽然在他那初期创作中对生活喊冤,在最近《我的幼年》《反正前后》两书发端里,也仍然还是不缺少一种怀才不遇的牢骚,但他谨慎了。
他小心的又小心,在创作里,把自己位置到一个比较强硬一点模型里,虽说这是自叙,其实这是创作。
在创作中我们是有允许一种为完成艺术而说出的谎骗的。
我们不应当要求那实际的种种,所以在这作品中缺少真实不是一种劣点。
我们要问的是他是不是已经用他那笔,在所谓小说一个名词下,为我们描下了几张有价值的时代缩图没有?(在鲁迅先生一方面,我们是都相信那中年人,凭了那一副世故而冷静的头脑,把所见到感到的,仿佛毫不为难那么最准确画了一个共通的人脸,这脸不像你也不像我,而你我,在这脸上又各可以寻出一点远宗的神气,一个鼻子,一双眉毛,或者一个动作的。
)郭沫若没有这本事。
他长处不是这样的。
他沉默的努力,永不放弃那英雄主义者的雄强自信,他看准了时代的变,知道这变中怎么样可以把自己放在时代前面,他就这样做。
他在那不拒绝新的时代一点上,与在较先一时代中称为我们青年人做了许多事情的梁任公先生很有相近的地方。
都是“吸收新思潮而不伤食”的一个人。
可佩服处也就只是这一点。
若在创作方面,给了年青人以好的感想,它那同情的线是为“思想”而牵,不是为“艺术”而牵的。
在艺术上的估价,郭沫若小说并不比目下许多年青人小说更完全更好。
-一个随手可拾的小例,是曾经在创造社羽翼下成长的叶灵凤③的创作,就很像有高那大将一筹的作品在。
他不会节制。
他的笔奔放到不能节制。
这个天生的性格在好的一个意义上说是很容易产生那巨伟的着作。
做诗,有不羁的笔,能运用旧的词藻与能消化新的词藻,可以做一首动人的诗。
但这个如今却成就了他做诗人,而累及了创作成就。
不能节制的结果是废话。
废话在诗中或能容许,在创作中户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损失。
他那长处恰恰与短处两抵,所以看他的小说,在文字上我们得不到什么东西。
废话是热情,而废话很有机会成为琐碎。
多废话与观察详细并不是一件事。
郭沫若对于观察这两个字,是从不注意到的。
他的笔是一直写下来的。
画直线的笔,不缺少线条刚劲的美。
不缺少力。
但他不能把那笔用到恰当一件事上。
描画与比譬,夸张失败处与老舍君并不两样。
他详细的写,却不正确的写。
词藻帮助了他诗的魄力,累及了文章的亲切。
在亲切一点上,我们可以找出一个对比,是在任何时翻呀着呀都只能用那朴讷无华的文体写作的周作人先生,他才是我所说的不在文学上糟蹋才气的人。
我们随便看看《我的幼年》上……那描写,那糟蹋文字处,使我们对于作者真感到一种浪费的不吝惜的小小不平。
凡是他形容的地方都有那种失败处。
凡是对这个不发生坏感的只是一些中学生。
一个对于艺术最小限度还承认它是“用有节制的文字表现一个所要表现的目的”的人,对这个挥霍是应当吃惊的。
在短篇的作品上,则并不因篇幅的短,便把那不恰当的描写减去其长。
在国内作者中,文字的挥霍使作品失去完全的,另外是茅盾④。
然而茅盾的文章,较之郭沫若还要较好一点的。
这又应当说到创造社了。
创造社对于文字的缺乏理解是普遍的一种事。
那原因,委之于训练的缺乏,不如委之于趣味的养成。
初初在日本以上海作根据地而猛烈发展着的创造社组合,是感情的组合,是站在被本阶级遗弃而奋起作着一种复仇雪耻的组合。
成仿吾雄纠纠的最地道的湖南人恶骂,以及同样雄纠纠的郭沫若新诗,皆在一种英雄气度下成为一时代注目东西了。
按其实际,加以分析,则英雄最不平处,在当时是并不向前的。
《新潮》⑤一辈人讲人道主义,翻托尔斯太,做平民阶级苦闷的描写(如汪敬熙陈大悲⑥辈小说皆是。
),创造后出,每个人莫不在英雄主义的态度下,以自己生活作题材加以冤屈的喊叫。
到现在,我们说创造社所有的功绩,是帮我们提出一个喊叫本身苦闷的新派,是告我们喊叫方法的一位前辈,因喊叫而成就到今日样子,话好像稍稍失了敬意,却并不为夸张过分的。
他们缺少理智,不用理智,才能从一点伟大的自信中,为我们中国文学史走了一条新路,而现在,所谓普罗文学⑦,也仍然得感谢这团体的转贩,给一点年青人向前所需要的粮食。
在作品上,也因缺少理智,在所损失的正面,是从一二自命普罗作家的作品看来,给了敌对或异己一方面一个绝好揶揄的机缘,从另一面看,是这些人不适于作那伟大运动,缺少比向前更需要认真的一点平凡的顽固的力。
使时代向前,各在方便中尽力,或推之,或挽之,是一时代年青人,以及同情于年青人幸福的一切人的事情。
是不嫌人多而以群力推挽的一件艰难事情。
在普遍认识下,还有两种切身问题,是“英雄”、“天才”气分之不适宜,与工具之不可缺。
革命是需要忠实的同伴而不需要主人上司的。
革命文学,使文学如何注入新情绪,攻人旧脑壳,凡是艺术上的手段是不能不讲的。
在文学手段上,我们感觉到郭沫若有缺陷在。
他那文章适宜于一篇檄文,一个宣言,一通电,一点不适宜于小说。
因为我们总不会忘记那所谓创作这样东西,又所谓诉之于大众这件事,在中国此时,还是仍然指的是大学生或中学生要的东西而言!对于旧的基础的动摇,我们是不应当忘记年青读书人是那候补的柱石的。
在年青人心上,注入那爆发的疯狂的药,这药是无论如何得包在一种甜而习惯于胃口那样东西里,才能送下口去。
普罗文学的转入嘲弄,郭沫若也缺少纠正的气力。
与其说《反正前后》销数不坏,便可为普罗文学张目,那不如说那个有闲阶级鲁迅为人欢迎,算是投了时代的脾气。
有闲的鲁迅是用他的冷静的看与正确的写把握到大众的,在过去,是那样,在未来,也将仍然是那样。
一个作者在一篇作品上能不糟蹋文字,同时是为无数读者珍惜头脑的一件事。
郭沫若,把创作当抒情诗写,成就并不坏。
在《现代中国小说选》所选那一篇小品上,可以证实这作家的长处。
《橄榄》一集,据说应当为郭全集代表,好的,也正是那与诗的方法相近的几篇。
适于抒情诗描写而不适于写实派笔调,是这号称左线作家意外事。
温柔处,忧郁处,即所以与时代融化为一的地方,郁达夫从这方面得了同情,时代对于郭沫若的同情与友谊,也仍然建筑在这上面。
时代一转变,多病的郁达夫,仍因为衰弱孤独倦于应对,被人遗下了,这不合作便被谥为落伍。
郭沫若以他政治生活培养到自己精神向前,但是,在茅盾抓着小资产阶级在转变中与时代纠缠成一团的情形,写了他的三部曲,以及另外许多作家,皆在各自所站下的一个地方,写了许多对新希望怀着勇敢的迎接,对旧制度抱着极端厌视与嘲弄作品的今日,郭沫若是只拿出两个回忆的故事给世人的。
这书就是《我的幼年》同《反正前后》,想不到郭沫若有这样书印行,多数人以为这是书店方面的聪明印了这书。
《我的幼年》仿佛是不得已而发表,在自由的阔度下,我们不能说一个身在左侧的作者,无发表那类书的权利。
因为几几乎凡是世界有名作者,到某一个时期在为世人仰慕而自己创作力又似乎缺少时,为那与“方便”绝不是两样理由的原故,总应当有一本这样书籍出世。
自然从这书上,我们是可以相信那身在书店为一种职业而说话的批评者的意见,说这个书是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
一个职业批评家,他可以在这时说时代而在另一时再说艺术,我们读者是有权利要求那时代的描画,必须容纳到一个好风格里去的。
我们还有理由加以选择,承认那用笔最少轮廓最真的是艺术。
若是每个读者他知道一点文学什么是精粹的技术,什么是艺术上的赘疣,他对于郭沫若的《我的幼年》,是会感到一点不满的。
书卖到那样贵,是市侩的事不与作者相关。
不过作者难道不应当负一点小小责任,把文字节略一点么?《反正前后》是同样在修辞上缺少可称赞的书,前面我曾说过。
那不当的插活,那基于牢骚而加上的解释,能使一个有修养的读者中毒,发生反感。
第三十七页,四十二页,还有其他。
有些地方,都是读者与一本完全着作相对时不会有的耗费。
全书告我们的,不是一时代应有的在不自觉中生存的愚暗自剖,或微醒张目,却仍然到处见出雄纠纠。
这样写来使年青人肃然起敬的机会自然多了,但若把这个当成一个研究本人过去的资料时,使我们有些为难了。
从沫若诗与全集中之前一部分加以检察,我们总愿意把作者位置在唯美派颓废派诗人之间,在这上面我们并不缺少敬意。
可是《反正前后》暗示我们的是作者要作革命家,所以卢骚的自白那类以心相见的坦白文字,便不高兴动手了。
,不平凡的人!那欲望,那奇怪的东西,在一个英雄脑中如何活动!他是修辞家,文章造句家,每一章一句,并不忘记美与顺适,可是永远记不到把空话除去。
若果这因果,诚如《沉沦》作者⑧以及沫若另一时文里所说,那机会那只许在三块钱一千字一个限度内得到报酬的往日习惯,把文章的风格变成那样子,我们就应当原谅了。
习惯是不容易改正的,正如上海一方面我们成天有机会在租界上碰头的作家一样,随天气阴晴换衣,随肚中虚实贩卖文学趣味,但文章写出来时,放在××,放在×××,或者甚至于四个字的新刊物上,说的话还是一种口音,那见解趣味,那不高明的照抄,也仍然处处是拙像蠢像。
让我们把郭沫若的名字位置在英雄上,诗人上,煽动者或任何名分上,加以尊敬与同情。
小说方面他应当放弃了他那地位,因为那不是他发展天才的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