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阅读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小练习

高一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小练习

高一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小练习高一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小练习命题:石永红一.《金岳霖先生》练习。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金岳霖先生汪曾祺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

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

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

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

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

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

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

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

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

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这就更怪了。

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好一些,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

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

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

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

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蒋介石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龙云的长媳是清华校友,闻先生在会上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那天穿的就是这件高领窄袖的旧夹袍。

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

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

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

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金先生教逻辑。

逻辑是西南联大规定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班上学生很多,上课在大教室,坐得满满的。

在中学里没有听说有逻辑这门学问,大一的学生对这课很有兴趣。

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汪曾祺《七里茶坊》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七里茶坊》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七里茶坊》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汪曾祺《七里茶坊》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引导语: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下文是小编整理他的一篇文章《七里茶坊》阅读练习与参考答案,与大家分享学习。

七里茶坊(节选)汪曾祺天已经很黑了,房顶上的雪一定已经堆了四五寸厚了,我们该睡了。

正在这时,屋门开处,掌柜的领进三个人来。

这三个人都反穿着白茬老羊皮袄,齐膝的毡疙瘩。

为头是一个大高个儿,五十来岁,长方脸,戴一顶火红的狐皮帽。

一个四十来岁,是个矮胖子,脸上有几颗很大的痘疤。

戴一顶狗皮帽子。

另一个是和小王岁数仿佛的后生,雪白的山羊头的帽子遮齐了眼睛,使他看起来像一个女孩子。

——他脸色红润,眼睛太好看了!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根六道木二尺多长的短棍。

虽然刚才在门外已经拍打了半天,帽子上、身上,还粘着不少雪花。

老刘小声跟我说:“是坝上来的…。

是赶牲口的,——赶牛的。

你看他们拿的六道木的棍子。

”随即,他和这三个坝上人搭起话来:“今天一早从张北动的身?”“是。

——这天气!”“就你们仨?”“还有仨…。

在十多里外,两头牛掉进雪窟窿里了。

他们仨在往上弄。

俺们把其余的牛先送到食品公司屠宰场,到店里等他们。

”“这样天气,你们还往下送牛?”“没法子。

快过年了。

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他们把粑粑头放在火里烧了一会,水开了,把烧焦的粑粑头拍打拍打,就吃喝起来。

我们的酱碗里还有一点酱,老乔就给他们送过去。

“你们那里今年年景咋样?”“好!”高个儿回答得斩钉截铁。

显然这是反话,因为痘疤脸和后生都噗嗤一声笑了。

“不是说去年你们已经过了黄河’了?”“过了!那还不过!”老乔知道他话里有话,就问:“也是假的?”“不假。

搞了“标准田’。

”‘啥叫‘标准田’?”“把几块地里打的粮算在一起。

”“其余的地?”“不算产量。

”“坝上过‘黄河’?不用什么‘科学家’,我就知道,不行!”老乔向我解释:“老刘说的是对的。

坝上的土层只有五寸,下面全是石头。

坝上一向是广种薄收,要求单位面积产量,是主观主义。

第06课 藤野先生(分层作业)(原卷版)

第06课 藤野先生(分层作业)(原卷版)

第06课《藤野先生》分层作业B.那些寄往杂志社的稿件如泥牛入海,一直杳无消息....。

C.张口闭口“为人民服务”,这位正人君子....台上一套、背后一套,实在令人讨厌。

D.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时间效益最大化。

B.鲁迅到日本留学时年龄大约20岁左右,但已经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

C.我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

D.随着对海洋的了解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海洋除了是天然“大粮仓”,还贮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5.下面两个语句都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

语句(一)中的画线句,是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语句(二)中的画线句,用“还有一个我”强调自己不在麻木国人之列。

根据各自语境,在[甲][乙]处分别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语句(一):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甲]也无怪他们疑惑。

语句(二):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乙]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A.[甲]冒号[乙]分号B.[甲]冒号[乙]冒号C.[甲]分号[乙]分号D.[甲]分号[乙]冒号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中主语中心语是“门房里”。

B.“几本”是数量词,“上午”是名词。

C.“可以”是副词,“那”是代词。

D.“响得震天”是动宾短语,“学跳舞”也是动宾短语。

7.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列顺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①直至今日,这一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但真正落实到位,让每一位学生均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面临诸多现实困难。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9年第27期沈先生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

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

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

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

他不用手勢,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

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

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

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

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

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

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

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

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

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

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

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

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

我在1946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

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

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

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

上课时分发给学生。

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

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
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
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
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
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
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
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
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
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1988年病逝于北 京。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 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 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 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 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 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 《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rui)集》 《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 《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 《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 《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 看云集》等。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 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联大师资雄厚
据有关史料记载:联大8年间共聘任教授302人。从事人 文社会科学的有: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格、杨振声、 罗常培、浦江清、冯支兰、王力、罗庸、向达、潘光照、 朱光潜、汤用彤、陈序经、吴晗、钱穆、吴达元、金岳 霖、陈贷孙、张奚若、钱钟书、刘文典、费孝通等;从 事自然科学方面的有:吴有训、饶毓秦、叶企孙、施嘉 炀、江泽涵、杨武芝、赵访熊、陈省身、华罗庚、许宝 碌、姜立夫、郑华炽、吴大猷、周培源、赵忠尧、王竹 溪、张文裕等。西南联大的这些教授都是著名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汪曾祺散文专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汪曾祺散文专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汪曾祺散文专练汪曾祺作品:《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文游台》《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蔡德惠》《牙疼》《徙》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汪曾祺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九四六年。

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

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市内,我们到南屏大戏院去看电影;去逛书店,看一本书,一看两三个小时;逛裱画店,逛茶叶店……我们每天经过、随时往来的地方,还是大西门一带。

街虽小,人却多,气味浓稠。

我们在街上闲看。

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

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菊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西南联大校歌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

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窳陋而辉煌的,奇迹一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学。

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

西边是学生宿舍。

土墙,草顶。

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

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

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

既是书桌,也是衣柜。

有的同学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窝。

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晨夕,堪称知己。

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等于不认识的。

我和一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我住下铺,却很少见面。

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

我是个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即天亮才回宿舍。

汪曾祺《新校舍(节选)》《我的老师沈从文(节选)》阅读理解

汪曾祺《新校舍(节选)》《我的老师沈从文(节选)》阅读理解

汪曾祺《新校舍(节选)》《我的老师沈从文(节选)》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新校舍(节选)汪曾祺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

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

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

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

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

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大图书馆后面是大食堂。

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装在几个大木桶里,盛饭的瓢也是木头的,因此饭有木头的气味。

饭里什么都有:砂粒、耗子屎……被称为“八宝饭”。

八个人一桌,四个菜,装在酱色的粗陶碗里。

菜多盐而少油。

常吃的菜是煮芸豆,还有一种叫做蘑芋豆腐的灰色的凉粉似的东西。

大图书馆的东面,是教室。

土墙,铁皮顶。

铁皮上涂了一层绿漆。

有时下大雨,雨点敲得铁皮丁丁当当地响。

教室里放着一些白木椅子。

椅子是特制的。

右手有一块羽毛球拍大小的木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

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随便搬动,从这间教室搬到那间。

吴宓先生上《红楼梦》研究课,见下面有女生没有坐下,就立即走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

一些颇有骑士风度的男同学于是追随吴先生之后,也去搬。

到女同学都落座,吴先生才开始上课。

我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不爱上课。

有的教授授课是很严格的。

教西洋通史的是皮名举。

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还要交历史地图。

我有一次画了一张马其顿王国的地图,皮先生在我的地图上批了两行字:“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朱自清先生教课也很认真。

他教我们宋诗。

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

要交读书笔记,还要月考、期考。

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

多数教授讲课很随便。

刘文典先生教《昭明文选》,一个学期才讲了半篇木玄虚的《海赋》。

闻一多先生上课时,学生是可以抽烟的。

我上过他的“楚辞”。

上第一课时,他打开高一尺又半的很大的毛边纸笔记本,抽上一口烟,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读后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读后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读后感读罢这篇关于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文章,就像跟着一个熟悉的老友,走进了那个特殊又充满魅力的时代。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那可真是西南联大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想到他,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温文尔雅,带着点湘西质朴气息的文人模样。

西南联大,本就是个汇聚了各路“大神”的地方,那些教授和学生啊,一个个都像是星星,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还倔强地闪烁着智慧的光。

沈从文先生在其中,就像一颗温润的玉石,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

他上课的情景可太有意思了。

你想啊,他站在讲台上,可能没有那种慷慨激昂的演讲式的风格,但是他讲的每一句话,都像是涓涓细流,慢慢流入学生们的心间。

他讲文学创作,不像有些老师一板一眼地讲那些理论,他就像是在讲述自己在湘西的那些奇妙经历,把文学创作的奥秘融入到那些充满诗意的故事里。

这让我想起自己上学的时候,要是能碰到这样的老师,那上课简直就像听评书一样带劲,肯定不会再偷偷在桌子底下看漫画了。

而且沈从文先生对待学生那也是没话说。

他就像是一位耐心的园丁,看着那些幼苗,心里满是希望。

他鼓励学生们去大胆创作,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执着追求。

就好比在黑暗里给了学生们一盏小油灯,虽然灯光微弱,但是足以照亮他们内心的文学之路。

他自己呢,在西南联大这个大舞台上,也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

没有被周围那些复杂的学术氛围或者是战争的阴霾所影响。

他就像一棵扎根很深的树,不管风吹雨打,都稳稳地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

他写湘西,把湘西的山水人情都写活了。

让我们这些后来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湘西,却仿佛能看到那些吊脚楼,能听到沱江的流水声,能感受到湘西人民的淳朴和热情。

从这篇文章里,我还能感受到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的那种孤独感。

虽然周围有很多人,但是他的文学世界有时候是很独特的。

他的那种细腻的情感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可能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阅读练习
①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三门课我都选了。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

教创作靠“讲”不成,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

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

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

我记得他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

他还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

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

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②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

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

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

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

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

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

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

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③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
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

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④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

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

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

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

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

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⑤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

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

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

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

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

⑥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

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

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

上课时分发给学生。

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

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

⑦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

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

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
生养了二十只猫。

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

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

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

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

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

他养了一只大斗鸡。

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

他到外搜罗大石榴、大梨。

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⑧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

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

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

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

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⑨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

一晃,四十多年了!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
19.请依据本文,概括沈从文先生的性格特点。

(4分)
【①诚恳朴实,不哗众取宠②教学认真,伯乐般地提携学生③做事细心耐烦④善于谈天,对朋友真诚⑤生活上不讲究(每答对1点得1分;答
对3点即可得4分)】
20.联系本文内容,请你简介沈从文先生是如何教学生写作的。

(5分)【①切实的出题②主张片段习作③从实际出发,朴实诚恳,以身教使学生感悟受益。

④认真批改学生习作,写很长的读后感。

⑤介绍学生看一些与他们的习作写法相近的中外名家作品,让学生借鉴提高。

⑥学生写得好的习作就主动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鼓励学生写作(每答对1点得2分;答对3点即可得5分)】
21.文章的第七段提到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和金岳霖,有什么作用?(6分)
【①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善于谈天,重感情的品格;(2分)②从侧面表现沈从文先生像他的朋友们一样痴迷于工作和学问,(2分)对生活充满兴趣,天真乐观。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