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祁阳小调的创新表演形式

合集下载

祁剧发展现状分析

祁剧发展现状分析

祁剧发展现状分析祁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南省祁阳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表演风格。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祁剧发展面临了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剧种传承、表演形式、市场需求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对祁剧的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祁剧的剧种传承面临着一定的难题。

由于祁剧起源于湖南祁阳,受限于地域性和传统性,这导致祁剧的知名度相对较低,传承人较少。

加之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学习,传承的难度较大,这使得祁剧的传承面临很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祁剧的传承培训和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祁剧的传承队伍。

其次,祁剧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传统上,祁剧以红色为底色的艳丽戏服和高亢激昂的唱腔为特色,但随着观众口味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祁剧也在向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一些新的剧目和剧种逐渐融入到祁剧中,同时注重舞台表现和音效的提升,使得祁剧更加现代化,更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

再次,祁剧面临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综艺节目的兴起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观众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关注度有所下降。

因此,祁剧需要适应观众的需求,与时俱进,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剧目和演出形式,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最后,祁剧的创新发展也是其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祁剧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移动传媒等方式进行传播和推广,扩大其影响力。

同时,注重创新,开发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受众喜爱的剧目,也是祁剧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综上所述,祁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传承培训、表演形式的创新、关注市场需求和推动创新发展等手段,可以使祁剧不断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观众和传承人,确保其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祁阳小调中舞蹈元素的动律动态分析

祁阳小调中舞蹈元素的动律动态分析

行 的祁阳小调艺术汇演 中演 出的祁 阳小 调《 五更 留郎》 和《 兄妹 生产 》 , 效果很好 。1 9 8 2年全 国编辑 的《 中国百科全 书》 中, 已把 祁阳小调作为全 国的一个曲种 , 编人该书了 。 ” 唱不过祁 阳 ” 。 全 县 1 3个 区( 镇) 都有祁 F E I / J ' 调 的传播 。其 中城关 、 文明铺 、 黎家 坪、 羊角圹 、 潘家埠 、 萧家村 、 观音 滩等几个 区( 镇) 更为普遍 。祁
永州北部 的祁 阳广泛流传着一种祁 阳小调小 曲。这种祁 阳 小调小 同, 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 , 形成 了有词有 曲, 词曲结合 , 结 彩很浓 的祁 阳小调 曲艺形式 。人们通常叫它“ 祁 阳小调” 。

曲艺 形 式 。祁 阳 小 调 流 行 于祁 阳各 地 , 尤 以城 关 、 文 明铺 、 黎 家
 ̄ H d , 调有其 独特风格 , 1 9 8 2年 的《 中国百科全书》 形式 , 一般是一人演 唱 , 一人伴奏 , 也有男女对 唱 、 坐唱 、 走 唱和 活跃 。由于祁 I 已将它列为全国的一个 曲种 。2 0 1 0年 , 湖南 省祁 阳县 的“ 祁阳小 边舞边 唱等演 唱形式 。 祁 阳小调 现存 3 0 0多个 曲调 , 各有牌名 , 经常演 唱并 为群 众 喜爱 的有 ( 三杯酒 ] 、 [ 讨学钱 ] 、 [ 采茶调 ] 、 [ 龙灯调 ] 、 [ 一匹绸 ] 等。 唱词一般是七字句 , 四句一节 ; 也有五字句和长短句 的唱词 。 过去演唱时每个 曲 目只用一种曲调 ,为了适应 思想 内容 与感 情
调” , 入选第三批 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 曲艺项 目类别 , 序
号为 1 2 。
( 三) 历 史传 承

祁剧的艺术特色及其教育传承研究

祁剧的艺术特色及其教育传承研究

祁剧的艺术特色及其教育传承研究作者:张天慧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祁剧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淀了国人数百年来的传统艺术文化。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祁剧也跟别的古老文化一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因此,如何传承与发展祁剧尤为重要。

本文从祁剧的历史源流、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论述,并提出了祁剧的教育传承方式。

关键词:祁剧;艺术特色;教育传承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113-02一、历史源流祁剧产生于湖南祁山之南的古祁阳县(今祁东县、祁阳县)境内,旧称祁阳戏、祁阳班子、“楚南戏”。

新中国成立后,定名“祁剧”。

2006年、2008年,祁剧先后被列入湖南省首批、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祁剧是比京剧的历史还早400年的地方剧种,旧称祁阳戏、祁阳班子,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曲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剧种。

湖南省八个古老的地方大戏剧种中,只有祁剧占据了永州、衡阳、郴州、邵阳、怀化、娄底等大半个湖南省的地盘。

明代永乐、万历年间,弋阳腔由江西传入祁阳后,融合了当地民间艺术、民间音乐和生活习俗,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有昆腔、高腔、弹腔的地方戏曲。

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但统一使用经过规范化的祁阳官话。

流行于我省邵阳、衡阳、永州、郴州、怀化、娄底,并流传桂北、粤北、赣南、闽西等省部分地区,成为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流行地区很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祁剧源于弋阳腔,是明初传入祁阳后与地方艺术相融合,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据说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当时弋阳腔随江西移民传至祁阳,逐渐传播,地方化,明朝成化年间(约公元1465-1487年),弋阳诸腔与当地丰富的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地方化,形成了祁阳一带的高腔;明朝万历年间,昆山腔风靡全国后,祁阳一带的戏曲又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剧目;清康熙后,祁剧先后融汇徽调、汉调和秦腔而形成弹腔(南北路)。

祁剧弹腔的唱腔音乐分析

祁剧弹腔的唱腔音乐分析

祁剧弹腔的唱腔音乐分析
祁剧弹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唱腔形式,起源于湖南祁阳地区,在清代流行于四川、湖南等地。

它以独特的音韵、韵律和技巧著称,被认为是中国南方地区戏曲中最具地
方特色和代表性的唱腔之一。

下面将对祁剧弹腔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

祁剧弹腔的音乐色彩鲜明,独具地方特色。

它吸收了当地方言的音韵特点,因此在音
调和发音上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唱腔存在很大的差异。

祁剧弹腔的音调有高亢、抑扬等
多种特点,通过音高的抑扬顿挫,使演唱更富有表情和感染力。

祁剧弹腔的节奏明快而富有变化。

它常常采用急速的快节奏,通过声音的快速变化和
技巧的使用,营造出激烈紧张的氛围。

祁剧弹腔还具有灵活的节奏变化,可以根据情节的
需要进行迅速的转变,使演唱更富有变化和动感。

祁剧弹腔的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多样。

它的音域常常能够覆盖较高和较低的音调,演
唱者可以通过不同音调的运用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表情。

祁剧弹腔的音色也非常丰富多样,演唱者能够通过呼吸和声音的控制,使音色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变化,达到更加细腻和生
动的演唱效果。

祁剧弹腔还注重音乐与动作的结合。

演唱者在演唱时会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来配合
音乐,使音乐与表演融为一体。

这种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不仅增强了演唱的艺术感染力,还
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剧情的发展和情感的表达。

祁剧弹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唱腔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音乐性格。

它以独特的音色、音调和节奏为基础,通过丰富多样的演唱技巧和音乐与动作的结合,达到了表演艺术的高度,给观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享受。

祁剧高腔音乐简探

祁剧高腔音乐简探

祁剧高腔音乐简探祁剧是初诞生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的一种地方小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祁剧的声腔有三种,包括高腔、昆腔、弹腔。

高腔作为其中年代最久远的声腔,它的出彩之处不仅在于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特色,其演出形式及独特的表演技法亦是祁剧高腔戏“流芳百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祁剧高腔的演出形式祁剧高腔戏经过以往多名老艺术家的实践,后又深入学习成长,慢慢有了自己特有的演出形式特色。

这主要体现在祁剧高腔连台大戏和传奇剧目的表演上。

高腔连台大戏是武戏的代表,其表演粗犷朴实且具有鲜明的山野气息,而高腔传奇剧目则是文戏的代表,其表演细腻精致。

(一)高腔连台大戏的演出形式高腔连台大戏在祁剧中的演出时间较早、唱段持续时间长、特色鲜明如下:1.演出形式较为隆重,舞台气氛庄重。

由于高腔连台大戏大多用来宣传宗教教义,如《观音戏》《目连传》等,或用来敬奉圣人表达信仰,如《岳飞传》等。

因此其演出形式上追求庄严隆重的仪式,一出戏的演出时间一般要好几天,并且舞台气氛严肃带有迷信的意味。

2.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生活气息较浓厚。

祁剧高腔的源头弋阳腔出自农村,后其传播至祁阳亦在城镇、山野演出。

除此之外,连台大戏中采用了民间武术的武打场面和拳术,因此祁剧高腔的生活气息厚重。

3.高腔连台大戏的演员与看众交流频繁。

有演员直接走入观众中表演,也有演员直接和观众对白,很好地调动了观众的热情和兴趣。

(二)高腔传奇剧目的演出形式高腔传奇剧目是采用明清时期的传奇剧本结合高腔声腔来进行表演的,保留剧目很少。

譬如“荆、刘、拜、杀、琵”五大传奇等。

它们一般在下晌黄昏时刻或者是临时补充的搭头戏中表演,不太被重视,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对弹腔的表演影响颇深。

其特色有:1.重文、重唱、表演精致细腻。

由于明清传奇剧目大多出自文人墨客之手,题材雅致,少武打场面,因此大部分高腔剧目属于文戏范畴,重视唱功,演员身段优美。

2.载歌载舞、动作性强。

这种高腔戏一贯设计在帮腔中,用以补充在帮腔时艺人们演出的空白,演员在不需演唱或念白时,则用到形体动作来表达情节和人物情感,常常连唱带做,载歌载舞。

祁阳小调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及表演形式的创新

祁阳小调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及表演形式的创新

祁阳小调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及表演形式的创新作者:唐彦歆来源:《大观》2020年第06期摘要:祁阳小调的艺术特色鲜明,表演形式丰富,在其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产生、发展、曲折、再发展、衰落五个阶段。

结合祁阳小调的艺术特色和现代音乐的主要特征,祁阳小调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有以下方式:创作内容上实现个性化和大众化的结合;传播方式信息化;运用视听结合的现代演出方式;交互合作,将祁阳小调的形式和内容渗透到现代音乐中。

另外,其表演形式上也需进行创新。

关键词:祁阳小调;现代音乐;表演形式注: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校级科研课题一般项目(17XKY043)研究成果。

一、祁阳小调的发展历程祁阳小调因发源于祁阳县而得名,是在当地山歌、花灯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当地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011年,祁阳小调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我国许多地方的民间曲种一样,祁阳小调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产生、发展、曲折、再发展、衰落[1]。

第一,产生。

关于早期的祁阳小调,没有足够多的资料来帮助我们了解它的情况,但是从当地老艺人们的口中可知,祁阳小调大约在明朝初期就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演唱形式。

而且早在战国时期,荆楚大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以“歌乐鼓舞”见长,由此可以推断,祁阳小调经过早期历代民间艺人的传唱和改进,形成了如今活泼明快和朴素敦实的艺术形式。

第二,发展。

到了清末,我们可以从许多民间文字资料中看出,祁阳小调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群众间一时十分盛行。

《祁阳县志》和《湖南各县风俗调查笔记》都有对其流行之广的记载,表明它不仅在当地受到欢迎,还扩大到了周边的邵阳新宁县等地区[2]。

第三,曲折。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祁阳小调曲折发展的时期。

国内政治动荡,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给这些民间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许多优秀艺人四处奔走。

第四,再發展。

社会的稳定让人民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国家“百花齐放”的文化政策和民间艺人们的积极努力下,一些小调班社大量地开展文艺演出,在这一时期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甚至得到了省外的演出邀请和媒体的报道宣传。

从表演的形式上来浅谈祁剧的艺术特征

从表演的形式上来浅谈祁剧的艺术特征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从表演的形式上来浅谈祁剧的艺术特征陈梦洁广西艺术学院摘要:祁剧是永州的地方戏曲之一,祁剧在湖南的各个地方的地方戏曲当中,是拥有接近500多年历史的地方戏曲。

祁剧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并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祁剧作为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创新的方式传播祁剧,发现和发掘更多的祁剧文化。

笔者将从祁剧的源流、祁剧的表演、祁剧的表演技法三个方面来谈祁剧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祁剧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003-03湖南省的气候适宜,交通比较的发达。

祁剧作为湖南的地方戏曲之一,有着他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特点。

祁剧作为湖南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的发展。

文化发展作为我们精神文明的象征,更应该得到发展和传承。

笔者通过收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来研究祁剧,希望祁剧能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祁剧的概述(一)祁剧的源流祁阳地当湘桂要冲,为永州东面门户,湘水自西向东横贯县境。

明、清两代为安南使臣去北京的必经之地,驿道北至衡阳、长沙;西达零陵、桂林,水陆交通,都很发达。

物产丰富。

祁阳地理、经济、政治、民俗、文化状况,是祁剧产生和发展的基石。

元末明初,随着戈阳诸腔南下,逐渐传入到祁阳一带,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地方化,形成祁阳一带的高腔。

祁剧开始于目连戏班,祁剧起源的代表是目连戏。

明朝时期,昆山腔兴起并流传,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剧目的祁剧,使祁剧将昆腔的婉约与祁剧的本土相互融合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剧种之一。

到现在还大量有关于昆山腔的折子戏和高、昆间唱的剧目被祁剧保留了下来。

清朝时期,徽调、汉调和秦腔与祁剧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的现今祁剧的弹腔(南北路)。

祁剧同样吸收了襄阳调,逐渐形成湖南地方戏的北路。

祁剧剧目繁多,表演形式众多。

直到清朝末期,祁剧的体才得到完善,艺术也慢慢变的成熟。

到现今祁剧的演出场所繁多,演出的形式也众多。

从表演的形式上来浅谈祁剧的艺术特征

从表演的形式上来浅谈祁剧的艺术特征

从表演的形式上来浅谈祁剧的艺术特征祁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表演的形式上。

以下是一些祁剧的艺术特征的浅谈。

祁剧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化。

祁剧可以包括唱腔、说白、武打、舞蹈、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这使得祁剧的舞台表现力非常丰富。

演员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和情节发展,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种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也为祁剧的艺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祁剧注重对细节的把握。

在祁剧的表演过程中,演员们非常注重对细节的处理,这体现了他们对角色形象的深入研究和对剧情的理解。

演员们通过悉心的表演,展现了角色的各个方面,包括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声音语调等。

这些细节的把握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祁剧的表演风格独具特色。

祁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这主要体现在声腔的运用上。

祁剧的声腔以高亢激越、奔放豪放为主,有着独特的音域和音律,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演员们运用独特的声腔表达情感和塑造角色形象,使得祁剧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祁剧的表演也注重运用音乐、舞蹈和道具等元素,使得整个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祁剧注重舞台美术的营造。

祁剧的舞台美术包括服装、化妆、道具和舞台布置等方面。

演员们通过精心的服装、精致的化妆和精巧的道具来展现角色的身份和地位,增加了戏剧的真实感和艺术效果。

舞台布置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搭建漂亮的舞台和布置合适的背景来创造出逼真的戏剧效果。

这些舞台美术的营造使得祁剧更加具有观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祁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通过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对细节的把握、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心的舞台美术等方面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祁剧在中国戏曲艺术中独树一帜,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观赏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音乐鉴赏乐的推崇,“钟鼓乐之,琴瑟友之”是选自《诗经》的首篇《关雎》一文,在校歌中却体现出用音乐化解争端,达到“和谐”的目的,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先进的音乐理念。

儒家思想是影响我国千百年的重要思想,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中更是体现“乐”对人的作用,更加注重音乐教育,而作为现代音乐教育开始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不仅仅是培养音乐家和音乐师资,更注重音乐教育对人的道德素养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国立音专校歌》歌词的内容上不仅要“善术”、“审音”,更要“辩物”、“大同之声”,进而达到“天下公之”。

(三)体现职业责任,发扬爱国主义的精神价值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是旨在培养音乐家和音乐师资,《国立音专校歌》更是体现出这种职业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师生而言,不仅仅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更要用“一弦一管,化尽宇宙搀枪!一唱一和,平尽世俗之披猖”,这即为职业的责任,同时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

事实证明,上海国立音专的师生在民族危难之际,创作了一首首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经典音乐作品,至今广为流传。

因此,《国立音专校歌》不仅体现了职业责任,更发扬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价值。

总而言之,《国立音专校歌》的创作不仅集中体现了“国立音专”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优良传统,更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宣言;它在激励学生成长、凝聚学校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立音专校歌》更是唤醒青年学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体现职业责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体现出激发民族觉醒、发扬爱国主义的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1] 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117-127.[2] 张雄.国立音专的三位歌词作家[J].音乐爱好者,2009,(09).[3] 马军.近代中国高校校歌选[M].2006年9月第一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2;13~17.[4] 李名芳.校歌,学校品牌的有声旗帜[J].人民音乐,2012,(01).【课题项目】(本文获咸阳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支持。

项目编号:12XSYK075).【作者简介】崔海荣,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

上接81页下转83页论祁阳小调的创新表演形式摘 要】【祁阳小调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结晶。

它是一个融合了文学、艺术、音乐、武术、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文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地方传统文化中大部分都消失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祁阳小调仍然具有其特殊的魅力,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祁阳小调也必然会失去光彩,因此祁阳小调的创新迫在眉睫。

关键词】【祁阳小调 特点 表演形式“祁阳小调”是湘南的曲艺奇葩,主要流传于湘南大县祁阳、祁东及周边地区,是在当地山歌、小曲和花鼓灯调等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

祁阳小调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但是逐渐形成了一种以歌唱为主以说唱形式为辅的一种曲艺风格,并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祁阳小调唱词内容十分精彩,大多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活,主要以情感、爱情和劳动生产为主。

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且祁阳小调也在与时俱进,保留着它本身的文化内涵,因为祁阳小调具有独特的民间曲艺并且具是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所以在祁阳2010小被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一、祁阳小调祁阳小调在永州北部的祁阳广为传颂。

经过演变和长期发展,形成的文字结构完整,音乐的旋律优美动人,说唱音乐与中国民间艺术相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位于湘江祁阳县较早分为南北两派,南湘江泗县音乐会未成年人主要是南方,风格细腻;湘江北主要是北派唱花灯小调,粗犷的风格。

后来两个派别互相影响,相互交融,结合到了一起。

祁阳小调以前就是只演唱不说唱的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以演唱为主,说唱结合的形式,一般是一个人演唱,一个人伴奏,也有男女对唱。

现有超过300曲调,人民比较熟悉的有四季花开、十月花开等。

唱词是七个字,每天四个字;有其唱词属民歌体,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一个正式的句子,七个字的句子,一个长句子包括四个小句子;另一种是由短而长的句子组成的非形式的句子,单词是灵活的,并且多用口语形式。

但是无论哪种句子结构,句子的节奏都很清晰。

祁阳,在牺牲和悲痛的时候,大家一起唱,都有律动和音调,用哭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哀悼。

以上这种形式,说明了祁阳人有一个非常好的擅长歌唱,表达情感的方式,来描述事物的文化艺术,同时也说明了祁阳县是一个拥有丰富音乐文化的地方。

“祁阳小调”听起来很美,体现了祁阳人民的智慧;是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表达乐观向上的精神;是文化底蕴深厚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符号[4]。

祁阳人们可以用祁阳小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倾诉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是当地特有的一种独特的思维表达方式,更展示着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二、祁阳小调的特点以及表演风格83音乐鉴赏“祁阳小调”的表演风格简洁,它既具有幽默又具有艺术感染力,它来自生活,并且又会在生活中出现。

这种艺术形式可以把人们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日常生活分布在小舞台,人们在无聊的时候观看祁阳小调可以感受到各种出乎意料的娱乐的精神。

中国祁阳小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格。

(一)表情夸张,模仿逗趣在舞台上的演员,面部表情非常丰富,拥有夸张的表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和声音,如《麻雀调》中的歌词:“一只麻雀一只嘴,两匹翅膀往上飞,飞来飞去飞在奴的厅堂内。

”夸张的动作以及模仿的鸟类的声音,生动的模仿往往把观众逗得捧腹大笑。

此外,演员表演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外观休闲轻松,并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此外,除了爱情为主题,歌词的内容包括即简单又繁琐的生活,因为祁阳小调是我们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这是人们最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

(二)同一曲牌,不同风格“祁阳小调”的演员在演唱表演时,没有规律可循,同样的调子不是静态的,它的节奏,旋律和歌词由不同演员演唱会通常会有所不同。

即使唱同样的调子,它们不是相同的风格的表现,许多因素演员的素质和个性,每个传授不同的社区,以及演员即兴演奏的音乐会和其他相关过程[5]。

(三)借助道具,丰富表演“祁阳小调”除了用皮琴、三弦、扬琴、月琴等乐器进行伴奏外,唱歌时的演员,经常用的一些道具来增加演出效果,以协助表演,这些对象并不一定是一些乐器或许是一些特殊的道具,比如一些采取现实生活中的设备,如:盘子筷子。

利用生活中的道具,一个是可以提高观赏性的性能,方便人们享受娱乐生活;二是可以作为打击乐器,加强节奏感,丰富的祁阳小的表演形式。

比如女性在表演时,常拿手绢或盘子等生活常见品作为道具,来丰富表演。

1、祁阳小调道具的使用碟子和筷子是祁阳小调最重要的道具之一。

要使用有特定要求的盘子,盘子的直径是14.5厘米,背面板的表面应该是光滑的,可以简单的用拇指撑住。

用筷子敲打盘的边缘应该发出的清脆的声音。

应该使用配套的筷子和碟子,为了用起来方便,应该选择适当长度的。

筷子有一定的重量才可以敲出比较悦耳的声音。

当表演者在祁阳小的时候,站是独特的表演者站直,面对一个方向,左脚和右脚的脚跟窝依靠脚T 台阶的形成。

祁阳小调道具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左手拿着碟,右手拿着筷子。

放松,放松,用拇指和中指捏在中间三分之一的板,这将有助于保持碟的稳定性。

正确的中指夹筷子和采取的反面。

概括为一句话:夹碟不松,夹筷子松。

敲碟子方法更加复杂,要多加练习,才能把祁阳小调的道具完美诠释出来[6]。

才能更好的向人民展示祁阳小调的魅力与众不同。

2、祁阳小调与舞蹈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艺术也在不断的改进,并且还取决于社会的发展。

因此,舞蹈艺术本身具有很鲜明的时间性,中国舞蹈在夏和商就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在商朝的时候、中国古代音乐和舞蹈就已经崛起了。

在周王朝,可以根据详细的看到所谓的“大武之乐”的舞蹈,这是明确的事实。

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包含有故事的舞蹈了,所以中国舞蹈的发展方向有明显的以装扮成人物来代表故事的趋势。

随着历史的进步,祁阳小调在不同时期,内容上都有着不同呈现方式,在祁阳小调中加入舞蹈的元素是为了突出内容上的丰富以及能够适应各个时期人们的不同审美要求,加之舞蹈的元素丰富多彩更能提升祁阳小调的表演形式。

现在回想起来,中国的传统舞蹈,大部分是歌舞,小调本身具有各种因素,从这些迹象,反映了中国传统舞蹈已经逐渐融入了中国祁阳小调的文化当中。

在祁阳小调的表演艺术,舞蹈和生活发展融合在一起。

此外,还有许多独特的表演技能,如猴子舞蹈,传统上被称为“马路”,有几十种不同的舞蹈动作,不仅表演的栩栩如生,而且非常的有吸引力。

融合和吸收民间武术如拳,剑等,更具有地方特色[ 7 ]。

3、祁阳小调的演唱形式祁阳小调以前形式和风格单一,只是唱歌,只有一个人在舞台上,由一位唱,主要是坐着唱歌,偶尔站在舞台上唱歌或走动唱歌。

在未来演变成以唱为主,说唱结合的形式和演唱风格。

解放初期,祁阳小调的唱歌形式,通常是一个人唱歌,一是伴奏的形式,随着歌唱形式的逐步发展,也有男性和女性的对唱,或者坐着唱歌,有时候还加上跳舞,有时还有乐队伴唱。

关于歌词的内容也逐渐的丰富起来,可能在生活中看见什么就唱什么,心情怎么样唱出来的感觉就不同。

到最后,是没有什么可以是不唱的了。

表演中,演员常以手帕或盘子作为一般使用的道具,男女在表演的时候,有时候也会有些像东北二人转。

歌唱是祁阳小调一种重要的手段,祁阳小调里细微的表现内容,可以直接表达思想和感情。

歌唱是抒情的文学语言,是与艺术处理的完美结合,通过歌唱,演员有着清晰而细致的抒情功能,丰富了动力的艺术[8]。

因为它来自民间,所以唱法及其的简单,唱词来源于生活,所以都非常容易理解,使用祁阳方言演唱,很有艺术气息和地方特色。

三、结语近年来,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祁阳少数民族的歌唱和学习逐渐减少,许多老艺术家谢也相继去世,传承问题突出,“祁阳小调”的现状是现在在我国许多地方的民间音乐,在经济繁荣的同时,祁阳小调的文化传承处于衰退和濒危状态。

对于以前收集的各种资料,特别是在设备的受到限制的条件下,所收集的数据是有限的。

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对祁阳小调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各种角度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收集、挖掘和处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特别是录制的声音,如原生态资料和保存迫在眉睫。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流行音乐,祁阳小调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所以祁阳小调逐渐淡出了人民的视线,因此应该对祁阳小调加以创新,使地方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1]聂晶.传承地方文化,打造特色课程,50-52.[2]李璇,聂晶.论祁阳小调表演形式中舞蹈性的研究.[3]毛毳.说唱音乐的奇葩——祁阳小调刍论[ J].中国音乐,2006(01).[4]邹林波.探究地方曲艺“祁阳小调”.[5]林波.祁阳小调发展概况的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28);196-197.[6]聂晶.祁阳小调中舞蹈元素的动律动态分析[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4,(07).[7]蒋钟谱.祁阳小调音乐集成[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83、99.[8]龙华.祁阳小调[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03).【作者简介】唐彦鑫,湖南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地方舞蹈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