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淮旅游经济圈构建研究

合集下载

合肥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基本概况根据规划,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及桐城市,土地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

合肥都市圈从以合肥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

发展目标按照规划,到2015年,合肥都市圈的经济规模将持续提高,占全省比重由2008年的36.37%提高到45%以上。

到2020年,合肥都市圈国内生产总值预期18000亿,年均增长14%以上,其中,合肥9000亿、六安3000亿、巢湖3000亿、淮南2400亿、桐城600亿。

按照规划,合肥都市圈将形成1小时通勤圈和生活圈,核心圈层实施“公交化”发展策略。

同时,合肥都市圈将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区域统筹,推进五市间社保制度协调配合和社保关系无缝转移、接续。

未来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中心城区通达运输通道的平均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全力打造合肥经济圈“1小时通勤圈”和“1小时生活圈”。

合肥都市圈基本圈层半径为300公里,到2020年,合肥市将成为华东第二大城市,全国八大城市之一,全国金融中心具体规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合肥都市圈总人口约为2400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580万人;2030年,合肥都市圈总人口约为26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 990万人。

同时,城镇化水平在2020年达到65% ~68% ,2030年达到75%~78%。

根据《规划》,未来十年,合肥都市圈将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体系,远景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

具体是,由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大城市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成为聚合合肥都市圈区域发展的“心脏”;而东西向合巢芜发展轴、合宁发展轴、合六发展轴三条,南北向合桐安发展轴、合淮蚌发展轴两条,构筑该都市圈区域发展的“骨架”即为“五轴”;而“三带”则形成该都市圈区域发展的“动力”,是指沿江发展带、沿淮发展带和环巢湖发展带。

“多组团”则成为支撑合肥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功能组团,大力推进三河—杭埠—同大—水湖—曹庵—杨公—谢集—八公山风景区—寿春……双港—新渡等城镇组团建设以及交通枢纽性组团和旅游组团建设等,成为建设合肥都市圈区域发展的“支点”。

关于淮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淮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淮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以淮安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切入点,分析了淮安旅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优势,论述了旅游产业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在此基础上,为淮安旅游业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必须尊重自身特色,结合实际,运用差异化策略,深挖旅游产品的内涵,培育自己的品牌的建议,这将对发展淮安旅游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淮安旅游业现状;文化底蕴;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被人们称为“朝阳产业”和“无烟产业”的旅游业也慢慢地由“奢侈品”转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

在国际国内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全国各地的旅游业也在蓬勃发展。

淮安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较多,旅游资源丰富,且地处经济发达的华东经济圈,客源丰富,交通便利,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

近年来,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旅游行业的努力,淮安旅游行业取得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成绩,景点建设不断地进行大力的推进,内外交通变得日臻完善,美食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些赫赫战绩为淮安的经济和江苏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淮安作为苏北地区的一个发展大市,目前所辖人口500多万,那么目前它的旅游发展现状如何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淮安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一)淮安目前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目前淮安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经过“十一五”期间旅游业的发展,淮安市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前发展势头良好。

旅游业的各项指标快速发展、旅游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初步形成产业体系,人力资源质量不断提高、营销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各种旅游节事效果突显,迅速发展的旅游产业取得了巨大综合效益,首先得益于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的淮安。

按照《淮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城市和旅游发展的一体化仍然有待提高;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兄弟城市比较,营销投入处于劣势;古运河旅游产品尚未真正完善进入国际和国内市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精致化程度仍然需要改进。

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及定位分析

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及定位分析

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与定位分析第 1 章概述1.1研究背景与意义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继续进行,各国产业结构的互动性和关联增强,信息技术迅速传播,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而承接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加快开放的快捷通道,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国家提出“中部崛起”背景下,中部六省各具特色的区域规划均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相继获批。

作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产业调整也甚为活跃,一些加工制造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合肥等九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国家级示范区,辐射安徽全省,应全面对接长三角经济区。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大力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进入攻坚阶段。

合肥经济圈要牢牢抓紧机遇,顺应潮流,圈内加强成员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圈外不断推进同长三角经济区、武汉经济圈、昌九城市群、南京都市圈等地区的竞争合作。

合肥经济圈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近邻,地缘相接,文化相近,经济与贸易往来历史悠久,具有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并最终实现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且实现安徽经济快速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产业转移实际上产业结构的转移、整合与及产业的对接。

那么,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经济圈应如何分析及利用自身综合优势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应如何进行产业转移下的产业定位?产业定位依据是什么?又怎样来实现产业定位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安徽的崛起?1.2相关理论基础1.2.1 比较优势原理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即使在生产上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由于它同其他国家在生产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也可以利用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专门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以获取经济利益,其基本思想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娶其轻”。

相对优势理论,有利于资源的区域配置,节约成本,加快经济发展,因此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这对合肥经济圈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

(完整版)淮南市文化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完整版)淮南市文化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淮南市文化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吴蕾蕾13068080淮南市位于中国华东腹地,淮河之滨,是安徽省中北部重要城市。

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

淮南处在中国承东启西、南北对接的过渡带上,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素有“中华咽喉,江南屏障"之称。

以下运用SWOT分析法对文化旅游在淮南市的发展情况做出了分析。

一、淮南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分析1.淮南文化底蕴厚重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编纂了千古名篇《淮南子》,并且还发明了华夏美食豆腐。

以其诞辰日,9月15日确定的“中国豆腐文化节”让淮南走向了世界,促进了淮南与海内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2006年9月16日至17日,在淮南市召开的“《淮南子》全国学术研讨会",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淮南的人文内涵。

另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都出自淮南.2。

淮南名胜古迹众多有被中外考古学家称道的“五古”,即古战场、古墓群、古寿州窑、茅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据有关部门普查,全市各类古文化遗址、古窑址50余处,古墓葬200余座.3。

个性化旅游项目添光彩“少儿文化艺术旅游节"、“八公山旅游节”和“花鼓灯旅游节"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淮南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大通“万人坑”侵华日军暴行展示区有万人坑、秘密水库、碉堡水牢、站后碉堡、窑神庙等遗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可推出爱国主义专项旅游。

二、淮南文化旅游发展的劣势(Weakness)分析1.配套设施不完善淮南市区是按照煤炭资源分布的,具有显著的突发性和分散性,使得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面大.因此,虽然淮南城市化水平高,交通便捷,但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不够通畅、服务质量较低,吃、住、行、游、娱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2。

城市总体经济水平低淮南作为全国的重要能源基地之一,与省内外发达城市相比,经济总体水平较低,产业规模不大,城市经济的资源依存度高.资源开发强度大,对环境影响面大且治理任务艰巨,对拉动第三产业消费、结构转型难度也较大。

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

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

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姓名:朱杰班级:10地理科学一班学号:170210016一、经济圈基本概况合肥经济圈地处皖江城市带和皖北沿淮城市带结合部,紧邻长三角城市群,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圈内交通便捷,拥有水、陆、空三级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公路和铁路网纵横密布。

合肥经济圈从行政区域上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安庆市的桐城、芜湖市的无为县、马鞍山市的含山县和和县。

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一)自然条件分析1、气候水文合肥经济圈地处北亚热带,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左右。

经济圈北有淮河,南有长江,区域内部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区内还有多条小河流(南淝河和北淝河等)。

2、地形地貌该经济圈西北部和西南部属于山地地貌,东部和北部属于丘陵地貌,地貌总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本区的地貌类型主要有河流地貌和部分风化地貌,山地主要是构造山地,但海拔均在2000米以下。

3、土地资源经济圈内的地带性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在局部地区也会有红壤的出现,本区的人为土壤也比较典型,主要是水稻耕作土。

本区土地资源丰富,但在西北部和西南部主要为山地,可耕地较少,由于本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较少。

4、矿产资源本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如淮南主要为煤矿资源、六安金寨的有色金属矿产、安庆桐城的铜矿和其他有色金属、巢湖主要为石灰岩矿和建筑材料、马鞍山市的含山县主要为地热资源丰富,综合起来看,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二)社会经济条件1、劳动力资源:本区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2000万左右,并且有一大部分受过较好的教育,高素质劳动力较多。

2、交通:本区拥有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各种交通齐全,并且都有较大的运输能力,公路主要有国道、高速,铁路主要有高铁和普通铁路,民航主要为国内航线,国际航线正在逐步增多,水运主要有长江的水运和淮河的水运。

3、金融:本区以合肥为经济中心,金融体系健全,信誉良好,实力雄厚。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一、引言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对经济发展、就业创造和区域联结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旅游业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跨区域联合发展的趋势。

跨区域联合发展旅游业,可以通过扩大市场规模、整合资源、提高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因此,探索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理分析1. 市场机理:跨区域联合发展能够有效扩大旅游市场规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通过共同推广、营销和品牌策划等方式,联合区域能够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吸引力。

2. 资源机理:不同地区在旅游资源上存在差异化。

跨区域联合发展可以整合各方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资源互补和共享,提高整体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丰富度。

3. 管理机理:跨区域联合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统筹协调各方利益,推动合理资源配置。

通过建立跨区域旅游联盟和机构,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协同推进和管理体系的衔接。

4. 技术机理:跨区域联合发展可以促进技术与知识的跨域传播和创新。

合作地区可以共同研发旅游技术和服务创新,提升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三、模式分析1. 产业链模式:通过跨区域产业链的形成,联合旅游企业在不同地区共同参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提高整体效益。

例如,旅游景区与酒店、餐饮、交通等服务提供商的联合发展,实现一站式的旅游服务。

2. 线路联通模式:通过旅游线路的串联,打破传统地区间的界限,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

例如,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多个旅游目的地进行有机组合,推动跨区域的旅游互动和体验。

3. 专业协同模式:通过专业化合作,联合各方资源,形成高品质的专业旅游产品和服务。

例如,跨区域的专业旅游展会、文化活动和节庆等,提供多样化和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构建省会经济圈中的经济社会学

构建省会经济圈中的经济社会学

以往 区域 经 济研究 多关 注特 大城 市 的城 市群 和 区 ” 的战 略价值 在 于 : 过体 制 创新 和 先 行 先 试 , 通 消
沿 江沿 海 的经 济带 , 城市 化进 程急 速加 快的 今天 , 除各种 现行 区划 中 的体 制 机 制 障碍 , 而 一 次 性 提 在 从 对 于城 市化道 路 的多元 化 已经成 为共 识 。党 的十七 升 这一 区域 的整体 竞 争 力 , 其 成 为省 会 经 济 圈 融 使
“ 政府 推动 、 市场 运作 、 业 模式 、 学 发 展 ”¨。在 往 区域经 济发 展 中是 首 创 , 也 是 贯彻 科 学 发 展 观 企 科 l 这
中部 地 区的崛起 中 , 何 按 照科 学 发 展 观 的原 则 发 的精 神 。在经 济 圈 的建 设 中 , 仅 仅要 重视 经 济 的 如 不
持 中西 部发展 , 励 东部 地 区带 动 和 帮 助 中西部 地 套 生态 补偿 机制 , 现科 学发展 ; 是建 立分类 投 资 鼓 实 二 科 三 实施 区发展 。 “ ” 以增 强 综 合 承 载 能 力 为 重 点 , 以特 大 城 制度 , 学 管理 资 产 ; 是充 分 发 挥 科技 优势 ,
的实际 , 从经济社会 学的角度 对十七大 中提 出的“ 经济 圈” 理论进行 尝试性 的解读 , 图寻求 中部省份发展 的理 试
论 新 模 式 , 是 实现 从 理 论 到 实 践 操 作 化 的可 行 方 式 。 也 关键 词 : 会 经 济 圈 ; 济 社 会 学 ; 济 增 长 极 省 经 经 中 图分 类 号 :2 0 F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2 X(0 8 O 0 0 1 7 9 0 20 )1— 09—0 6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测试题(含答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7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1-3题。

(6分)月是故乡明,食是故乡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故乡”,它或许是巷子里斑驳的砖瓦和热闹的馆子,或许是记忆里那一声声“老板儿,来碗阳春面。

”的吆喝,或许是冬日围炉时那碗醇香的故乡美酒。

千百年来,随着人们的不停迁(xǐ),食物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但是,无论漂泊多久、离家多远,在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固执:翡翠烧卖,通体碧绿,皮薄如纸,咬上一口,甜润清香,令人①;狮子头,有肥有瘦,先炸后煮,一经出锅,香气扑鼻,让人②;黄珏老鹅,澄黄油亮,壮实饱满,咸淡适中,有滋有味,使人牵念!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并给加点字词注音。

(2分)迁xǐ ▲ 醇▲ 香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①②处。

(只填序号) (2分)① ▲ (A.觊觎B.垂涎) ② ▲ (A.在意B.挂怀)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段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感情强烈,文采斐然,思乡情深。

B.“翡翠烧卖”“ 甜润清香”“ 有滋有味”“壮实饱满”这四个短语结构都是并列短语。

C.“吆喝”“改变”“漂泊”“牵念”都是动词。

D. 画线句中“老板儿,来碗阳春面。

”中的句号使用有误,应该删去。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昨天下午的活动中,来自各班的同学推波助澜,使毕业联欢的气氛达到高潮。

B.河上搭建拱桥,沿河建有湖石假山及景观亭等园林设施,彰显扬州水乡特色和园林城市的风貌,设计之精美,可谓巧夺天工。

C.一场春雨之后,那雪白的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斑斓的美丽。

D.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大家都销声匿迹了。

5.下列对文学常识及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上接 5 城市规 划部 门与建设 单位在 设计建 造失地 农 民 页) 的住宅 时 , 既要 考 虑确保 他们 乐有 所 居 , 也要 方便 他们 能
从 房屋资产 中形成 长效受 益机制 。 住宅 最好规 划在具 有一 定 商业价值 的地段 , 沿街 , 如 靠近集 市等 。 住宅 应实行 小 区 化 , 住小 区化不 仅能方 便 居 民 日常 生活 , 居 居住 区 内商业 用 房也 可作 为村 集体 资 产获取 收益 。 推行 多层 公寓 住宅 ,
作 已成 为发 展趋势。 近年来 , 国各 地在操作层 面上 纷纷进 全 行 了区域旅游合作 :10 3 ,长 三角 ”  ̄20年 “ 1 地区的上海 、 杭州等
1个城市签署《 5 长江三角洲旅 游城市合作宣言 》提 出要把长 , 三角旅游区建设成中国第一个跨省市 的无障碍旅游区。0 4 20 年9 , 月 广州 、 山等6 佛 市签署 了《 无障碍旅游 区共 同守则 》标 , 志着“ 泛珠 三角洲” 首个无 障碍旅游 区正式启动等等。 相对于
纺织 业等项 目, 让参加 考察 的失 地农 民开阔视 野 ,取 到真 “
经 ” 自主创 业 , 发挥 示范带 动作 用 。 , 并 为帮 助失 地农 民学
业 处 协调 各 乡镇办 普遍 建立 了 劳动 和社会 保 障综合 服 务
1 立合淮旅游 经济 圈条件 分析 建
11有 利 条 件 .
111政府 主导 新 近定稿 的《 .. 安徽 省省会 经济圈发展 规划
收稿 日期: 0 8 0 — 3 2 0 — 9 1
作者简 介: 陈苹苹(17 9 9~)女 , , 安徽 人 , 讲师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旅游资源与旅游 规划。
1 0
安徽农学通报 ,A h i giSiB l2 0 ,42 ) n u r c. u1 0 81(0 A .
合淮旅游经济圈构建研究
陈苹苹
( 肥学院旅游 系, 合 安徽 合J 2 0 0 ) ] 3 6 1  ̄
摘 要 : 游 经 济 圈是 当前 旅 游 区 域 合 作 的 重 要 形 式 。 肥 和 淮 南旅 游 资 源 丰 富 , 补 性 强 , 有 建 立 旅 游 经 济 圈 的 旅 合 互 具
2 0 年 以来 , 城 区还 开 展 了“ 人 下 江南 ” 察 培 训 活 05 滨 千 考 动, 整个培 训活 动由区委党 校 、 区妇联 、 区团委和 区工会 等 单位分 期分批组 织实 施 , 以失地农 民 政府 应积极倡 导社 区股份合作 制 的 改革 , 促进 集体资产保值 、 增值 。
把 节 约 下 来 的 宝 贵 土 地 用 于 发 展 集 体 经 济 , 成 一 份 产 形
就业培训 , 建 了失 地农 民的培训 、 搭 就业 的桥梁 。 在抓 培训
的 同时 , 滨城 区劳动保 障就业 处在 全 区城 乡建成 了8 个劳
动力分 市场和 1 个公共 职业介 绍服务 点 , 3 还投资2 多万元 O 建成 了覆 盖全市 各地 的城乡就 业信息 网络 , 实现 了城乡就 业 信 息共享 。 目前 , 滨城 区 已为近41 0 0 名失地 农 民提 供 了 纺织 、 机械 、 安 、 保 环卫等培训 , 推荐就业 35 0 人。 帮助 0多 为
进入新世 纪以来 , 随着我 国旅 游业的发展 , 旅游 区域合
其他省市旅游 区域合作的蓬勃发展 , 安徽省的旅游 区域合作 尚处 于起步 阶段 , 从安徽省 l个地 市的综合条件来分 析 , 7 合 肥 和淮南两市旅游 区域 合作的基础条件相 对优越 。 因此 , 应 加强两地旅游 区域合作 , 建设合淮旅游经济圈。
3滨城 区成功解 决失地 问题 的典型做法
滨城区作为滨州 市政府驻地 , 是一个 以城市带动工 业 、
以 工 业 促 进 城 市 良性 互 动 的 新 兴 市 区 , 是 滨 州 规 划 的新 也
要培训 对象 。 照“ 际 、 按 实 实用 , 学有针 对性 ” 分别 组织 、 和“ 相互 配合” 的原 则 , 织千余 名失地农 民赴 江 、 等发 达地 组 浙
失 地 农 民 创 业 拓 富 路 , 城 区 还 在 全 区大 张 旗 鼓 地 开 展 了 滨
业, 也便 于失 地农 民在 满足 自住 的基 础上 , 一 定面 积 的 有 房 屋用 于 出租 , 取租金 收 益 。 于必须 由国家 征用 的公 获 对 益性 建设 用地 , 以在 规划 区内征用 土地 中留 出一定 数量 可 土地 , 用于村 集体发展 二 、 三产业 和农 民生活安 置 , 由村集 体 经济组织 开发 、 营。 于那些 土地征 用量大 , 经 对 土地征用
适 宜的条件 。 文通 过对合 淮旅 游经济 圈建立 的条 件分析 , 而对 其发 展对 策进行 分析。 本 进 关键 词 : 旅游 经济 圈; 区域合作; 对策
中图 分 类 号 F 9 . 52 3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 编 号 1 0 — 7 1 2 0 )O 0 0 7 7 ( 8 2 一 1 - 3 0 3 0 0
区进 行 参 观 学 习 、 察 培 训 。 点 考 察 浙 江 义 乌 、 兴 、 考 重 绍 江
区组 团之 一。 滨城 区 积极 推行 “ 四个 一 工程 ” 把 当地 的失 , 地农 民培训成企 业所需 的合格 产业工 人。 滨州市 滨城 区就
阴等 地“ 资小 、 投 见效 快” 的小商 品批发 和 以家庭 为单位 的
“ 家办公 司 , 人干企 业” 家 人 活动 。 区政 府规定 : 是创 办经 凡
济实体 的本 区失 地农 民 , 可得 到 由区政 府提供 的贴息贷 均
款优 惠政 策 , 同时享受 和 下 岗职工 同等 的待 遇 。 为帮 助失
地农 民解 放思想 , 提高大家 闯市场 、 企业 的本 领和信 心。 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