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希特勒影评

合集下载

刺杀希特勒观后感

刺杀希特勒观后感

刺杀希特勒观后感《刺杀希特勒》是一部由导演布莱恩·辛格执导的历史剧情片,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讲述了德国二战期间几名德国抵抗军成员试图刺杀纳粹领袖阿道夫·希特勒的故事。

观看这部影片后,我被它所展现的勇气、团结和复仇的力量深深感动。

电影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剧情的铺陈和角色的刻画,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二战时期的德国。

影片以抵抗军成员奥斯卡·瑟尔与弗里德里希·魏谱勒为主线,以及他们与其他同志合作,为了解放德国而冒险行动的故事。

这些抵抗军成员来自各个阶层,其中有从军人转变为反抗者的人物,也有在纳粹统治下受尽压迫却勇敢站出来的人物。

在电影中,对主角们的个人决定以及他们之间的默契和团结给予了很大的重视。

这些抵抗军成员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为他们的行动不仅意味着冒着生命危险,还可能牵连到他们的亲人。

然而,他们不惧于困难和危险,选择了勇敢地向纳粹暴政挑战,并以自己的行动为无辜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解放。

他们的决心和信念,无疑成为了整个故事中最感人的部分。

电影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场景的再现,使得观众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二战时期德国社会的黑暗和压迫。

纳粹统治下的德国是一个极权主义和恐怖统治的国家,人们的言论和行动都受到极大限制。

电影中展现了希特勒的独裁统治和他对民众的控制,同时也展现了普通德国人受到的压迫。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希特勒的形象描绘,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纳粹领袖的残忍和疯狂。

导演通过揭示希特勒的私生活和他对国家的不负责任,透露出他荒诞而令人震惊的一面。

这种饰演方式增强了观众对于主角们刺杀希特勒的动机和愤怒的理解。

《刺杀希特勒》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影片,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刺杀希特勒的故事,更是一部表达反抗和正义的作品。

影片通过展示抵抗军成员的决心和英勇的行动,传达了对法西斯主义的坚决抵制和对自由的追求。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应该珍惜并维护好我们所拥有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同时也要铭记历史,警示自己不要重蹈覆辙。

施陶芬贝格为什么要刺杀希特勒 施陶芬贝格为什么对自己的元首的感冒

施陶芬贝格为什么要刺杀希特勒 施陶芬贝格为什么对自己的元首的感冒

施陶芬贝格为什么要刺杀希特勒施陶芬贝格为什么对自己的元首的感冒本文导读:施陶芬贝格颜值还是挺高的汤姆克鲁斯饰演的施陶芬贝格施陶芬贝格出身于德国贵族家庭,身上具有高雅的贵族气质,他才华横溢,在一战时七岁的他,就能咏诗赞美德国的胜利。

一战后,由于德国的战败,他目睹了德国的悲惨境地,像所有德国人一样,他开始担忧祖国的未来,立志要重振德国。

成年后,他入伍参军并进入军校深造,在学校里品学兼优,常被作为模范生对待,学霸一枚。

左一施陶芬贝格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扩军备战的背景下,像施陶芬贝格这样的年轻军官来说无疑是个机会,军队给予了他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在这里要特别说一下,假如没有希特勒,施陶芬贝格虽然也能有所建树,但晋升速度肯定没有这么快,1939年他被调往总参谋部工作,进入德军核心部门。

混混指挥的战争施陶芬贝格压根对自己的元首就不感冒,他认为希特勒虽然让德国强大,那只是表象的强大。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让这位军官开始怀疑希特勒的能力,他认为一个维也纳街头的混混非常蹩脚的在指挥战斗,他根本就没有军事指挥能力,德国还没有准备好和世界一战。

不过话说回来,实事证明希特勒的某些战略眼光还是不错的,像施陶芬贝格这样层级的军官在当时是意识不到这一点,因为阶级出身不同。

随着德国陆续征服了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等西欧国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希特勒和德国军队已经闻到了胜利的味道了,于是率先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进攻苏联,在英国没有被征服的情况下,又和苏联开战,德国再一次走了上了两线作战的老路。

这让施陶芬贝格从内心深处更加证实了他对希特勒的看法。

他曾说过,一定要铲除国内的这些垃圾。

1943年在北非,施陶芬贝格不幸遭到美军飞机的袭击,身负重伤,导致失去左眼和右手,双腿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后他被送往慕尼黑接受治疗,在这期间,他以惊人的毅力学会用三个手指写信,不吃任何镇痛药,战争的伤痛坚定了他的决心,他意识到,只有干掉希特勒才能挽救德国。

刺杀希特勒影评

刺杀希特勒影评

《刺杀希特勒》汤姆克鲁斯的电影一定要看的啊,人家是腕嘛,看着看着突然想起有一次视听语言的考题就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影片是以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股渴望和平、反战的德国高级军官密谋刺杀希特勒结束战争的义举。

但最终刺杀行动因为装有炸药的公文包无意间被挪动,导致未能刺杀希特勒成功,以及一些义士临阵退缩、倒戈导致计划失败,据资料说二战期间共有十五次刺杀希特勒计划,而施陶芬贝格的暗杀计划最为接近成功。

但不知怎的,十五次均未成功,希特勒自以为有神相助,但其实那时帝国已经岌岌可危,英美已经诺曼底登陆,仅仅不到一年后这个混世魔王便覆灭了,魔王时代结束。

影片根据真实改编本身就具有反战意义,再加上真事可能就更有血肉了,这让我想了最近几年票房大卖的《叶问》,它也是根据真人真事,也一样宣扬一种精神,我想这种有真实题材为依靠的电影“赚”了,赚在哪呢?也许是本身就具有传奇性的价值,那么故事必定精彩。

这部影片有点情绪上的起伏,先是讲主人公北非战场,继而主要是刺杀前各方联络、分歧、共识、准备到刺杀行动开始,情绪达到了高潮,由其是上校装炸药、放在桌子底下、听电话、当时所配的心跳声逐渐加剧这些都调足了观众胃口,再到爆炸结束后的开始行动种种最后计划破产、义士捐躯,大致分为这几个段落,使观众心情随着影片走,但是觉得如果用什么手段使几个段落更加紧凑些,让观众更加紧张些效果会更好。

也不是特别懂技术,但有印象的是一些画面的打光:人物后面虚化的背景并不是完全层次丢失,会有一些红色等等有颜色的光斑,或者有时人物前面暗后脑都会有轮廓光,看起来很透气,节奏融洽。

再有一些人物构图,像“光头静军”与另一位将军争吵计划时的构图由其是第一张图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通过那一条全暗状态下的小亮光表现的细微直至。

而主人公也可以说是强造型,独眼龙、断手、断指虽然在大众平时看来不够审美标准,但在那种情境下便很有造型感、给人一种坚毅肃杀的感觉。

致敬导演布莱恩·辛格、制作人兼主演汤姆·克鲁斯。

刺杀希特勒赏析

刺杀希特勒赏析

1
高一历史国庆作业 2015年杭师大附中历史组 要求:自主选择其中一个作业完成。

(一)以战争为题材的优秀影片
我的一九一九 最长的一天 美丽人生 活动任务:(1)欣赏上述一部影片,写写你的感受。

(2)推荐一部你认为值得一看的战争题材的优秀影片,并说明理由。

(二)伟大的抗日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
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大日本帝国陆军、及保卫中国西
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出国作战的国民革命军部
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
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活动任务1:观看纪录片《中国远征军》,谈谈观后感。

活动任务2:我们的家乡杭州在抗日战争时期也
被日军占领和蹂躏。

了解杭州抗战史,了解杭州
的抗战遗迹,用文字图片等方式记录一个相关的
城市细节。

行进在断桥上的日军骑兵。

行动目标希特勒电影

行动目标希特勒电影

行动目标希特勒电影《行动目标希特勒》是一部描述二战期间发生在柏林的真实事件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苏联特工尼基塞夫被派遣到希特勒身边执行暗杀任务的故事。

以下是关于这部电影的700字影评。

《行动目标希特勒》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战争剧,该片将观众带入二战期间柏林的阴暗面,揭示了人们为了自由和正义所做出的牺牲。

导演以精致的故事情节和出色的演员表现,成功地捕捉到了当时的紧张氛围。

电影以苏联特工尼基塞夫的视角展开,他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暗杀希特勒。

我们随着尼基塞夫的脚步进入了希特勒的核心办公室,我们目睹了纳粹统治者的独裁和恐怖。

弗朗茨·道切特饰演的尼基塞夫以其深情的演技塑造了一个勇敢而又无畏的角色,他不仅仅是一个特工,更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电影深入展现了当时德国人民的压迫和恐惧,他们在希特勒的统治下生活在恐怖的阴影之中。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人保持着对自由的渴望,并准备为此付出一切。

影片中,尼基塞夫与一群抵抗组织的成员合作,计划暗杀希特勒,并放置炸弹炸毁纳粹总部。

这个计划既宏大而又危险,然而他们的信念使他们愿意冒着生命的危险前往执行。

电影在紧张的情节中耀眼地展现了尼基塞夫的勇气和智慧。

他与计划的成员们通力合作,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尼基塞夫并没有仅仅追求消除希特勒的个人恶行,而是试图拯救整个国家和民族。

从他的角度看,这个行动的目标远远超出了个人的野心和仇恨。

该片的制作也值得称赞。

场景的布置和道具的选择都充分展现了二战时期的历史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逼真的体验。

摄影师们巧妙地利用光线和色调来创造出紧张和压抑的气氛,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总体而言,《行动目标希特勒》是一部出色的战争电影,它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出色的表演为观众带来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电影通过揭示背后的真实事件,提醒人们历史的教训和对正义的追求。

它让观众重新反思战争的残酷以及人们为了保卫自由所做出的勇敢之举。

昆汀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分析

昆汀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分析

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文学院09级新闻一班张曼琳010609020 内容摘要:美国的“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中,动作设计、画面色彩以及音乐音响上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了电影中暴力美学的魅力,所展现的艺术是那样的深刻和富有感染力,其暴力镜头与夸张的表现手法也满足了许多观众的观影需求,是艺术与商业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暴力美学艺术风格诠释经典商业元素为什么许多电影热爱暴力?最简单的答案就是追求刺激,吸引观众,但是如果除去这些商业因素,电影中出现的暴力到底是为何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

在我们所熟知的电影中,暴力一般分为这几种类型,暴力是对现实的反应,呈现暴力是为了反抗暴力;暴力是人们必然承受的命运,呈现暴力是为了感受生命的困境;暴力是英雄主义的体现,呈现暴力是为了突出个人的人格魅力等。

无论是哪一种,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正是这些暴力在电影中的体现,从而产生了暴力美学。

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是暴力美学的大师,其作品风格突出,个性鲜明。

暴力美学是个新词,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流行起来,最初是香港的影评人在报刊影评中使用的,它主要是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

暴力美学作为昆汀电影的艺术标志,在他多部电影中反复运用。

电影在昆汀的手中成为娱乐和刺激感官的游戏。

电影中技巧化的打斗场面、夸张的动作,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影片极端暴力和血腥,再加上昆汀设计的犀利对白和非同寻常的剪辑,会让人们有些喘不过气来。

说到了暴力美学不得不说的是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因为他给全世界的观众展现了什么是东方美学,而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他把暴力美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影片《无耻混蛋》中当奥多命令同伙把德军的头皮割下来是,我已经明白了昆汀依然还是昆汀,他还是在用自己的风格来诠释电影,什么是暴力,要暴力我就一直暴力到底。

最后刺杀希特勒拿着机枪向他身上扫射时,虽然画面暴力但是这是无比的痛快。

奥多拿着手指头插进女明星中弹的伤口时,我的心都会感觉到疼痛。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第一篇:《辛德勒的名单》影评战争·生命·人性——《辛德勒名单》在床上足足躺着三个小时看完了这个电影……实在是太酷了,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看这个片子必需得调整好自己的体力,不然很有可能累死(看完我这个影评也得准备好体力……),实在是有点长,195分钟,平常的我要是看这个估计一半就得累瘫,所以我在学校的时候曾经鼓足勇气看这个片子,终究因为体力不足而放弃。

先留一下整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第一遍感觉。

主题必然有反战,有和平的主张,还有对生命的重视。

刻画人物方面,人物的刻画十分到位,人性的转变表达很清楚,比如辛德勒和斯特恩,而且铺垫的也很好,其中有一个桥段是那个断臂老犹太人特意来感谢辛德勒,后来被枪杀,辛德勒知道了以后很愤怒,片子中有很多地方足以给辛德勒的心灵带来无比巨大的震撼,这到后面再介绍。

音乐,只能用酷来形容。

(首先我是学古典吉他的,这个是古典吉他大师约翰·威廉姆斯弹奏的《辛德勒名单》,不是这个曲子的作曲人,他们俩重名)(这是帕尔曼的提琴版)这也成为我想看这个片子的一个内动力,杨雪菲弹的这个曲子实在是great,我得看看在影片里这个曲子是怎么使用的。

剧情嘛,具体来说没有什么剧情,这个片子具体来说也可以算成是一个纪录片,都是一些实事的陈述,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枪杀,惊天动地的爱情,诡谲多变的阴谋诡计,或者是一些巧合和奇遇,都没有,所以很有可能有观众在最开始的时候看不进去而放弃继续看一个这么长的电影。

画面、镜头,我觉得这个是最值得分析的,实在是太多精彩的镜头了,就像是《美国往事》里面的剪辑,这个片子里也有很高明的剪辑,比如刚开篇的那个蒙太奇,彩色场景转换到黑白场景,借用一个特写镜头给出蜡烛的燃烧,然后,熄灭,一缕白烟,推近镜头,继续特写烟,烟自然是白色的,背景被景深弄得暗掉了,是黑色的,这时恰好就转换到了黑白场,然后一个剪辑,由蜡烛熄灭的一缕白烟剪到了火车头冒出的烟,实在是酷,还有,也许刚刚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片子开头那么多地方,花那么多时间,来给出打字机打字的特写镜头,是一件让人很不理解的事情,甚至可以说boring。

《辛德勒的名单》简略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简略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简略影评第一篇:《辛德勒的名单》简略影评辛德勒手中的名单——浅析《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描述二战中犹太人惨遭德军屠杀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奥斯卡辛德勒是如何从一个冷血的纳粹商人变成倾尽全力拯救犹太人的伟大之人的转变过程。

作为一部反映人性转变的一部电影,影片中有几处点睛之笔,让整部电影成为一部标志性的电影。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黑白电影,但是,却在影片中出现了几处彩色,恰恰是这几处彩色的出现,改变了犹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辛德勒的人生历程。

影片开头,出现的是犹太人做礼拜的场景,伴随着绵长的希伯来文,惨白色的蜡烛发着枯黄的光,在诵文结束之时,也是蜡烛熄灭之时,这次礼拜,这次点蜡烛,点燃的是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开始——德军的种族灭绝政策,开始蔓延,犹太人除了死亡似乎别无选择。

随之出现的是德军制造名单的场景,在我们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我们可以清楚明白,出现在德军名单上的犹太人,他们的命运只有死亡。

德军的名单,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就整部影片而言,辛德勒的变化,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的转折点,是红衣小女孩!辛德勒,不是一个悲天悯人的伟人,不是救世主,他不过是想趁着乱世发财的人,所以,他很精细的戴上那枚象征他身份的纳粹党勋章。

如他对他妻子说的一样“我缺少的不是运气,是战争。

”在这个时候,辛德勒仅仅是一个知道“战争”可以让他发财的这样一个单纯的商人,他眼中的犹太人,无论是工人还是金主,仅仅只是他赚钱的工具,辛德勒对他们没有任何感情,因此,在开始阶段,基本都是给予了辛德勒正面的镜头,在这样的镜头构图当中,他的形象永远是高于犹太人得,从而形成了一种压迫式的镜头,从这样的镜头中,辛德勒那种咄咄逼人的以赚钱为目的纳粹党商人的嘴脸,让我们感受的十分犀利。

在阿蒙带军血洗犹太区的时候,是辛德勒第一次真正的见识何谓战争,他以为是自己大好赚钱机会的“战争”究竟为何物,屠杀,血腥,死亡,这些构成了辛德勒对于战争的最基本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杀希特勒》
汤姆克鲁斯的电影一定要看的啊,人家是腕嘛,看着看着突然想起有一次视听语言的考题就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影片是以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股渴望和平、反战的德国高级军官密谋刺杀希特勒结束战争的义举。

但最终刺杀行动因为装有炸药的公文包无意间被挪动,导致未能刺杀希特勒成功,以及一些义士临阵退缩、倒戈导致计划失败,据资料说二战期间共有十五次刺杀希特勒计划,而施陶芬贝格的暗杀计划最为接近成功。

但不知怎的,十五次均未成功,希特勒自以为有神相助,但其实那时帝国已经岌岌可危,英美已经诺曼底登陆,仅仅不到一年后这个混世魔王便覆灭了,魔王时代结束。

影片根据真实改编本身就具有反战意义,再加上真事可能就更有血肉了,这让我想了最近几年票房大卖的《叶问》,它也是根据真人真事,也一样宣扬一种精神,我想这种有真实题材为依靠的电影“赚”了,赚在哪呢?也许是本身就具有传奇性的价值,那么故事必定精彩。

这部影片有点情绪上的起伏,先是讲主人公北非战场,继而主要是刺杀前各方联络、分歧、共识、准备到刺杀行动开始,情绪达到了高潮,由其是上校装炸药、放在桌子底下、听电话、当时所配的心跳声逐渐加剧这些都调足了观众胃口,再到爆炸结束后的开始行动种种最后计划破产、义士捐躯,大致分为这几个段落,使观众心情随着影片走,但是觉得如果用什么手段使几个段落更加紧凑些,让观众更加紧张些效果会更好。

也不是特别懂技术,但有印象的是一些画面的打光:人物后面虚化的背景并不是完全层次丢失,会有一些红色等等有颜色的光斑,或者有
时人物前面暗后脑都会有轮廓光,看起来很透气,节奏融洽。

再有一些人物构图,像“光头静军”与另一位将军争吵计划时的构图
由其是第一张图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通过那一条全暗状态下的小亮光表现的细微直至。

而主人公也可以说是强造型,独眼龙、断手、断
指虽然在大众平时看来不够审美标准,但在那种情境下便很有造型感、给人一种坚毅肃杀的感觉。

致敬导演布莱恩·辛格、制作人兼主演汤姆·克鲁斯。

2010.6.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