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北宋官员高薪历代罕有 为何未能“养廉”
“高薪”未必“养廉”

“高薪”未必“养廉”“高薪养廉”作为一项防止腐败蔓延的政策备受关注,一些国家和地区将这一政策制定为一项法律制度在国内推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面对我国公共权力腐败日益蔓延滋长的严峻形势,有人提出应效仿如新加坡等国推行“高薪养廉”政策来加以遏制,但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我国不宜实行“高薪养廉”,“高薪”未必“养廉”。
治理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加快法制建设、建立强力监督机制、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等方面着手。
一、我国腐败产生的根源分析1.历史文化根源行政权力腐败的历史文化根源,源于封建传统文化和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特别长,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极其深刻。
封建社会高官权力过分集中,势必导致腐败产生。
另外特权思想、官本位意识、人治观念等,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造成我国行政权力腐败的历史文化根源。
“养廉”始于宋代,兴于清代。
清代官员原有俸银、禄米收入,列为正俸。
但由于俸禄较薄,故官员在向民间征收银、粮时,形成加征耗羡等陋规,以补正俸之不足。
清代之“养廉银”并不全按品级,而是视职官之重要程度及事务之繁简逐步核准固定。
因此,养廉银便由附加俸一变而为官员的主要收入。
清雍正年间,皇帝更是为了遏制各地官员的腐败,颁诏增加各级官员的“养廉银”。
但这不仅没有保证官吏清廉,反而使腐败之风愈演愈烈,并远远超过了历朝历代。
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员薪俸是普通劳动者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结果却以中国历史上统治最为黑暗、官员最为腐败的时期而载入史册。
2.政治经济根源现行政治体制的某些弊端是产生行政权力腐败现象的政治根源。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某些方面和环节存在着严重缺陷,给行政权力腐败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具体而言,就是权力高度集中,而对权力运行缺乏制约机制,造成权力失控;公共权力运行机制以及某些公共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干部人事制度存在较多弊端和缺陷;政治透明度低等,均为公共权力掌握者进行权力寻租提供了较多机会。
历史上的高薪养廉为何不能奏效

蔡京也是奢侈无度。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蔡家饮食的奢侈糜费:有人在汴梁买了一个女人做妾,据说这人是蔡京家做包子的厨娘。一天,主人让她做包子,她却说不会。主人质问她,你是蔡太师家包子厨的厨娘,怎么不会做包子呢。该女子回答说:“我是包子厨房里专门切葱丝的人。”切葱丝都有专门的佣人,想像一下厨房里该有多少奴仆?
高薪制度下的贪官百态
然而,封建王朝统治者没有想到的是,高薪也没有达到养廉的目的,一些官员一手拿着皇帝发放的高薪,另一只手仍然在狂敛钱财,中饱私囊,难怪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说: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
王安石在实施变法、拟给胥吏增加工资时曾向神宗表白:“胥吏禄廪薄,势不得不求于民,非重法莫禁,以薄廪申重法,则法有时而屈。今取于民鲜,而吏知自重,此臣等推行之本意也。”(《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意思是,胥吏工资太低不够花,所以才向百姓克扣索贿,给他们发点工资,让他们知道自重,就不会贪污了,地方政府就会达到清廉的效果了。
而且从乾隆开始,对于官吏的约束放松,各种陋习死灰复燃,且愈演愈烈,比如张集馨,道光二十七年调任四川臬台时,在北京就又收了15000两银子的“别敬”。其中军机大臣每人400两,六部尚书每人100两,侍郎每人50两,军机处秘书每人也有16两。至于使费、部费、门敬、跟敬之类,各地方、各衙门、各官员也都照收不误。
胥吏是古代中国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按道理,胥和吏本非一回事,吏是不入流的下级官员,胥则为官府里的充役之人,二者有着官民的分殊。可是自从宋代官吏分途以来,正经八本的读书人羞于为吏,在人眼里,吏也就逐渐跟胥相混淆,被混称胥吏。胥吏包括六房书吏和三班衙役,类似于今天的科级,但他们不被人们视为“国家工作人员”。不仅如此,他们还被称为“衙蠹”。几乎所有的官场恶习,欺上瞒下,敲诈勒索,都跟胥吏有关。
宋朝的官僚腐败与反腐斗争

宋朝的官僚腐败与反腐斗争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的政治经济繁荣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许多好处。
然而,正如其他历史时期一样,宋朝也存在着官僚腐败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宋朝的官僚腐败现象以及反腐斗争。
一、官僚腐败的现象1.1 贪污腐化宋朝的官员普遍享有高禄高官的待遇,但不幸的是,这也成为了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的动力。
他们利用职权之便,私自侵吞国家财富,造成了财政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分配。
1.2 官员买官卖官宋朝时期,官员之间的官职交易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不称职的人通过行贿或其他手段,买到了高职位。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官员选拔制度,导致了无能者居权,进一步加剧了腐败现象。
1.3 官员滥权威逼有些官员滥用权力,虐待百姓,收取过高的赋税和罚款。
如此一来,不仅伤害了民众的利益,也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二、反腐斗争的举措2.1 张浚的改革张浚是宋朝时期的一个重要官员,他深知官僚腐败对国家的危害,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打击腐败现象。
他坚决反对买官卖官,并试图改善官员选拔制度,提升官员素质。
2.2 吏部的整顿宋朝中期,吏部逐渐崛起,成为执掌官员选拔权的部门。
吏部开始从严考察官员的品行和能力,削弱了官职交易的现象,并将更多的职位拨给了格调正派的官员。
2.3 审计机构的建立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宋朝建立了审计机构,对财务进行严格审计,防止贪污腐败行为。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员的违法行为,维护了国家的财政秩序。
三、反腐斗争的成效3.1 腐败现象减少通过一系列反腐措施的实施,宋朝的官僚腐败现象有所减少。
官员收受贿赂、买官卖官的行为不再肆虐于社会,为政府运行和社会稳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3.2 官员素质提高反腐斗争使得官员选拔更加注重能力和品行,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这样的改变使得政府管理更加高效,为国家持续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3.3 民众权益得到保障反腐斗争减少了官员滥权行为,保障了民众的权益。
百姓的生活逐渐改善,社会稳定受到维护,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也随之提高。
【宋朝历史】北宋官员高薪历代罕有 为何仍未能“养廉”

【宋朝历史】北宋官员高薪历代罕有为何仍未能“养廉”?导读:北宋官员俸禄之优厚,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数一数二的。
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
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
宋真宗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而家属的赡养费则由官府财政供应,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
此外,还有“公用钱”(即招待费),如节度使兼使相公用钱可高达二万贯,而且上不封顶,“用尽续给,不限年月”。
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
诸路职官,各有职田,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直至边远的小县,尚有七顷。
且“外官占田,多逾往制”,由佃户租种,官员坐享其成。
北宋实行官员高俸制,目的在于养廉。
这在北宋皇帝及其有作为大臣们的心目中是十分明确的。
正如宋太宗所说:“廪禄之制,宜从优异,庶几丰泰,责之廉隅。
”因此,北宋从宋太祖至徽宗,都曾为百官养廉而不断增俸。
北宋少数官员也曾提出高俸养廉问题。
如范仲淹在“庆历新政”施政纲领中就提出:“养贤之方,必先厚禄,禄厚然后可以责廉隅”,“使其衣食得足,……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废可诛。
”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期间,不仅增了官俸,而且发了“吏禄”。
官与吏习惯上通称官吏,但在宋代,官与吏职能尊卑有严格区别。
官由朝廷除授,籍在仕版,考核升迁管理之权在朝廷,且按朝廷规定的禄格领取俸禄;吏则或出于召募,或应于差役,是各级官府及其下属部门的各类办事、管理人员,无俸禄,靠克扣、受贿和侵渔百姓为生。
《宋史》对恶吏、赃吏,尤其是狱吏、仓吏、府吏等贪赃掊克乃至致死人命等恶行多有揭露。
如熙宁三年八月,神宗发现仓吏侵克欺盗军粮严重,因而下令创立“仓法”,或称“重禄法”,本着“增禄不厚,不可责其廉谨”的指导思想,首先给仓吏以厚禄,岁额一万八千九百贯。
历史趣谈宋朝高薪养廉?包公高达年薪二千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朝高薪养廉?包公高达年薪二千万!
导语:宋朝在十一世纪的一百年中,很长时间处在“积贫积弱”、“冗官冗费”的病态之中,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宋朝仍然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
宋朝在十一世纪的一百年中,很长时间处在“积贫积弱”、“冗官冗费”的病态之中,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宋朝仍然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及文化昌盛的一个朝代。
宋朝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空前发展,与唐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人士大夫的地位之高,待遇之优厚,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
这当然利益于宋太祖立下的“誓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有了这个政策的引导,再加上科举这条阳光大道,文人学子读书得功名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潮流和时尚。
宋真宗更亲自写诗鼓励读书人: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由此可见,宋朝文人地位之高并非虚言。
地位高则意味着待遇好,那么待遇好到什么程度呢?历来各种史书的记载比较芜杂,这里只援引着名清官包公的收入来说明当时文官的收入多么地令人咋舌。
包公当时是开封府府尹,每月薪酬有粮30石(米和麦各15石),柴20捆(每捆13斤)、干草40捆;冬天另发15枰(每枰15斤)木炭;每月还有“公使钱”1500贯、“添支钱”100贯。
包公当时在中央还有任职,有着龙图阁直学士(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可说是代表最有学问的职位)和尚书省右司郎中的帽子,相当于现在副部
生活常识分享。
高薪养廉

中国历史上两次“高薪养廉”皆以失败告终宋代“厚俸养廉”,结果财政负担增加,官员贪腐依旧,并且“议者不以为善”反腐倡廉问题以历史的观点来看是一个“吏治”问题,古代中国每个朝代都必然会涉及这一问题。
古代官吏待遇最为优渥的当属宋代,“厚俸养廉”之说也是首创于宋。
从宋太祖开始,就着手改变五代的低俸禄制度,发布“省官益俸诏”,其预设的逻辑起点是官吏的“贫困化”:若不给予官吏厚俸,是很难促其廉政的。
官员的收入大大增加,就会更加谨慎,不敢以身试法。
但这一方法实行效果却不好。
据史料所载,王安石“增中书、审官东西、三班院、枢密院、三司、吏部流内铨、南曹、开封府吏禄,受财者以仓法论”——这是典型的高薪养廉的模式,但是结果却是官员收入大大增加的同时却没有达到“厚俸养廉”的效果:“三司上新增吏禄数:京师岁增四十一万三千四百余缗,监司、诸州六十八万九千八百余缗”,“良吏实寡,赇取如故,往往陷重辟,议者不以为善。
”由此可知,王安石采用的高薪养廉的方法在增加了无谓的财政负担的同时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议者不以为善”。
[详细]清代“养廉银”为官员本薪的10倍到100倍,清朝地方贪腐情况仍为史上之最清代雍正元年开始实行“养廉银”制度,“因官吏贪赃,时有所闻,特设此名,欲其顾名思义,勉为廉吏也”,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情事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
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本薪的10倍到100倍。
光绪《清全典事例》记载:总督为13000至20000两,巡抚为10000至15000两,布政使为5000至9000两,按察使为3000至8444两。
例如,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年薪为155两银,养廉银则达10000两银。
而台湾总兵年俸67两银,军事加给144两银,而养廉银则为1500两银。
但是,根据《清朝文献通考》的记载,大幅提高官员收入的结果却是“入愈丰而累愈重,知有私不知有公。
纵倍给薪津,岁增经费,何补若人之挥霍,空益小民之负担”。
宋代高薪养廉的是非

宋代高薪养廉的是非作者:文_张宏杰来源:《廉政瞭望》 2017年第8期宋代在中国历史上以高薪闻名,中级以上官员生活总体上来讲比较优裕,高级官员更是腰缠万贯。
著名宰相吕蒙正出身贫寒,任官期间也算廉洁。
然而吕蒙正退休后,在洛阳建“有园亭花木,日与亲旧宴会”。
中级官员试户部侍郎苏辙退休后,还享有职事官从三品试户部侍郎职钱月45千。
不过,宋代俸禄制度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高级官员与低级官员收入差距过大。
以《嘉祐禄令》为例,最高等的节度使,料钱为400千,最低的内侍郢、唐复州内品才0.3千,差距非常明显。
总体来说,宋代五品以上官员收入很高,但是五品以下的收入是比较低的。
所以低级官员普遍感觉生活压力巨大。
当时有公务员作打油诗说:“平江(治今江苏苏州)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
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宋代采取高官厚禄而低级官员薄俸的矛盾制度,也自有其不得已,这就是宋代官吏数量过多。
宋代以文官治国,大力推行科举,中者无不授官,财政不胜负担,“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十分突出,所以广大低层官员只能承受低薪。
这种低薪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州县官员的贪污不法。
宋代已经出现“常例钱”的说法,所谓“常例钱”,就是官场上半公开化的礼金,性质同于元明两代的“常例钱”和清代的“陋规”。
与州县官员腐败比较起来,宋代吏员腐败更为严重。
官与吏的比例一般为一比二十左右。
可见胥吏数量之庞大。
朝廷对官员收入考虑得还算尽心,对吏员则基本不考虑其收入来源。
中央政府的胥吏,只给予极为微薄的俸禄,而地方州县吏干脆“无常俸”,不给任何报酬。
这是因为宋代把充作吏员作为百姓为国家服役的方式之一,要求他们义务为国奉献。
虽然没有工资,吏员们却有很大的权力。
这是因为科举时代,进士举人们腹中只有几句圣人之言,对于治理地方,并无任何专业知识,所以很多公事都要交给胥吏去具体处理。
吏员是专制权力的终端,他们处理的事务表面上看琐碎细小,但是却关系百姓生活甚重。
历史趣谈揭秘宋代高薪养廉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清官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宋代高薪养廉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清官吗?导语:宋朝,被认为是公务员工资最高的朝代,高到什么程度呢,查阅《宋史-职官志-奉禄制上》,说的很清楚:“宰相,枢密使,月三百千。
春、冬服各宋朝,被认为是公务员工资最高的朝代,高到什么程度呢,查阅《宋史-职官志-奉禄制上》,说的很清楚:“宰相,枢密使,月三百千。
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冬绵百两。
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三司使,二百千。
春、冬各绫十匹,春绢十匹,冬二十匹,绵五十两。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来解释一下,就是说,宰相,枢密使这样的国家最高级别官员,基本月薪是三百千(古人钱分为文和贯,1000文=1贯,三百千就是300贯),除了基本工资以外,还有福利,这就是每年春冬两季各发绫20匹,绢30匹,另外冬天发绵100两。
好了,知道了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算一算宋朝宰相的年薪到底是多少了。
根据史料记载(当然这只是取得某一个时段,而不是整个宋朝都是这个价格),宋朝时1匹绫=1600文,1匹绢=1200文,1两绵=85文,那么40匹绫=64000文,30匹绢=36000文,100两绵=8500文,那么整个一年宰相的收入就是300000x12+64000+36000+8500=3708500文=3708贯。
那如何知道这个钱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这个也有办法,可以以粮食的购买价格作为依据,据记载,宋朝时的粮价大概400文一石,一石大概100斤左右,那么1斤粮食约等于4文钱,而现在的粮食价格按照米价来算的话,北京超市里大概最便宜的米1斤卖2元钱,那么换算一下,1文钱约等于0.5元人民币,3708500文约等于185万人民币,也就是说,宋朝宰相的基本年薪是185万人民币,注意,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宋官员高薪历代罕有为何未能“养廉”
导语:北宋官员俸禄之优厚,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数一数二的。
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春、冬服各
北宋官员俸禄之优厚,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数一数二的。
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
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
宋真宗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而家属的赡养费则由官府财政供应,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
此外,还有“公用钱”(即招待费),如节度使兼使相公用钱可高达二万贯,而且上不封顶,“用尽续给,不限年月”。
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
诸路职官,各有职田,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直至边远的小县,尚有七顷。
且“外官占田,多逾往制”,由佃户租种,官员坐享其成。
北宋实行官员高俸制,目的在于养廉。
这在北宋皇帝及其有作为大臣们的心目中是十分明确的。
正如宋太宗所说:“廪禄之制,宜从优异,庶几丰泰,责之廉隅。
”因此,北宋从宋太祖至徽宗,都曾为百官养廉而不断增俸。
北宋少数官员也曾提出高俸养廉问题。
如范仲淹在“庆历新政”施政纲领中就提出:“养贤之方,必先厚禄,禄厚然后可以责廉隅”,“使其衣食得足,……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废可诛。
”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期间,不仅增了官俸,而且发了“吏禄”。
官与吏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