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径教育语文百篇阅读冲刺练习--云中谁寄锦书来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文言文阅读(4)(七)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顺、随)B.负.势竞上(凭依)C.窥谷忘反.(通“返”)D.在昼.犹昏(夜晚)2.下列每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百许.里杂然相许.B.猿则百叫无绝.天下独绝.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余,大喜曰D.在昼犹.昏神龟虽寿,犹.有竟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本文先总体勾勒出富春江沿岸“,”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和山之、的特点,让人充分领略富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在写山之奇时,分别从觉和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

5.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郦道元《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6.作者通过描绘富春江的山水,寄予了什么情感?(八)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往来无白丁..( )(4)可以调素.琴( )2.下列各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周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必修下)试卷(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

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了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

现实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

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

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令大家折服的一个例子,就是历来被边缘化、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前去观赏,竟成为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界的奋斗目标。

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并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

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与戏曲疏离的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之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旧厌新”。

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

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

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青春版”《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

有了古典美,还要有现代美,这样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性情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这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

2020年人教版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第6讲《句子的衔接与排序》(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第6讲《句子的衔接与排序》(含答案)

第6讲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2019·广西)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C)“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家书还通过古代文人的装点状绘,从表达情意、交流思想的专属中,逐步递升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形态,成为泽被后世的瑰丽文化遗产。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____________,成为垂范后人的政论经典;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唐代的散文名篇;怀素的《苦笋帖》,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万世学书的重要摹本。

①以信函形式,酣畅淋漓地倾诉对裴迪的信任和欣赏②以书信文体,直抒胸臆地表达政治主张和变法态度③以信札体裁,彰显了书法作品行云流水的线条美感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2.(2016·南宁)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时间变得越发昂贵,消磨时间、降低速度的“闲”越发奢侈。

久远年代的诗词里:“海鸥无事,闲飞闲宿”,______________;“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______________;“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______________。

生活的忙碌让我们怎能不怀想“闲”的飘逸。

①是何等馨香又空灵的意境②是何等悠远又自在的心绪③是何等寂寞又淡然的雅趣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3.(2016·北海)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C)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工作以后的领导,总是教育我们要积极进取,知难而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________。

①那么,是否人生的一切事情,只有进才能成功呢?其实不是②如果说,进需要的是一种勇气,那么,止需要的却是一种智慧③止,有时候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④的确,进取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A.①④③② B.④②①③ C.④①③② D.①②④③4.(2016·钦州)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C)幸福的尺寸本是无所谓大,也无所谓小的。

2022中考语文冲刺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二)--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2中考语文冲刺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二)--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2中考语文冲刺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二)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2中考语文考前冲刺精选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

(19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乙】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

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①俯览,遂忘箠辔②之劳。

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

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明旦,惟深③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④)【注释】①遶(rào)观:四顾,环视。

②箠(chuí)辔:马鞭子、马笼头。

③惟深:和尚的法号。

④柳开:北宋散文家。

天平山:在今河南林县西,是林虑山的一部分。

1.“记”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分类。

类别定义台阁名胜记在修筑亭台楼观、观览名胜古迹时所撰写的文章。

山水游记模山范水、专门记录亲身游历的文章。

书画杂物记专为记述书画和其他器物、物品而题写的文章。

人事杂记专以记人叙事为内容的文章。

1.联系所学过的文章,以下类别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小石潭记》为山水游记B.《核舟记》为书画杂物记C.《醉翁亭记》为人事杂记D.《岳阳楼记》为台阁名胜记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B卷.pdf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B卷.pdf

第一单元评估检测题(B卷)(时间:120分钟㊀㊀总分:120分)一㊁语言积累及运用(3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㊁字形全对的是(㊀㊀㊀)(2分)A.提防(tí)㊀㊀㊀脂粉(zhǐ)㊀㊀㊀惊骇(hài)B.绥靖(sūi)溃退(kùi)丰功伟绩(jī)C.诘问(jié)星宿(xiù)惟妙惟肖(xiào)D.环绕(rǎo)瞥见(piē)锐不可挡(dāng)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㊀㊀㊀)(2分)A.治裁㊀㊀㊀㊀晨曦㊀㊀血腥㊀㊀闪烁B.臭名昭著㊀㊀荒谬㊀㊀憧憬㊀㊀珐琅C.响彻云宵㊀㊀杀戮㊀㊀箱箧㊀㊀揣摩D.孤苦伶仃㊀㊀纳粹㊀㊀鞠恭㊀㊀铁锈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㊀㊀㊀)(2分)A.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丝毫不起作用㊂B.这次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㊂C.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㊂D.中学生阅读和理解大量的文学名著,有利于开阔视野㊁陶冶情操㊂4.填到下面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㊀㊀㊀)(2分)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㊂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㊁埃及的圣书字㊁中美洲的玛雅字㊁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㊂㊀㊀㊀㊀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㊂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的记录㊂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㊂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㊂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㊂5.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㊀㊀㊀)(2分)A.我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㊁种族㊁性别㊁职业㊁家庭出身㊁宗教信仰㊁受教育程度㊁财产状况㊁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㊂B.大约五㊁六点钟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突然发生了㊂C. 班里发生的这件事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㊂ 班主任严肃地说㊂D.贺斯认为,不管你演什么, 总要使它单纯,始终一致㊂ 为此,他替戏剧制定了一些 法则 ㊂6.下文选自一段话,但语序打乱了,正确的顺序应该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分)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事迹将为愈来愈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㊂②他为这个事业奉献了全部精力,在刚过六十二岁的时候,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㊂③这个英雄群体不计名利㊁舍生忘死㊁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㊂④人们愈来愈深切地怀念着他,他对祖国的贡献永载史册㊂⑤中国共产党党员㊁全国劳动模范㊁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㊂7.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㊂(10分)(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㊂1(2)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㊂(3)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㊂(4)走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8.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㊂(不超过12字)(4分)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我国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火箭飞行25分钟后,星箭分离, 嫦娥二号 卫星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㊂这是我国首次运用火箭发射技术成功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轨道㊂ 嫦娥二号 卫星成功进入太空,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㊂9.请阅读下面几段文字,概括出你得到的信息㊂(4分)今年,复旦大学在自主招生中,不仅看重考生的学业成绩,还对考生进行了严格的面试,然后才决定是否录取㊂今年举办的 隆力奇 杯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除了评判选手的歌唱水平外,还有综合知识问答这一环节,虽然只占1分,却往往成为影响选手排名的关键㊂5月中旬,法国敲定了进军德国世界杯的23人名单,在预选赛中表现突出的球星皮雷,因在赛场上与人有过争吵而未能入选㊂首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谢彦波,被人们称为 神童 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因不能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被迫中途结束了在美国的留学生涯㊂二㊁阅读(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0分)①2003年10月15日这一天,成就了一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想,也书写了一名青年军人的特殊光荣㊂杨利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飞天第一人,是当今青年人真正的偶像㊂② 神舟 五号飞船起飞九分多钟后,进入地球椭圆轨道㊂杨利伟立刻处于失重状态㊂他产生了错觉,身体仿佛倒了过来,全身感觉很难受㊂他意识到,这样时间长了,会导致 空间运动病 ,给执行任务带来可怕的后果㊂于是,他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着失重带来的不适,强迫自己设想是在模拟器上静坐 几分钟后,他的状态恢复了正常㊂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历,杨利伟回忆时用了三句话: 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㊂④有资料记载,世界上50%的航天员都在太空发生过 空间运动病 ㊂这种病严重时,会使人产生头晕㊁目眩㊁呕吐等症状㊂杨利伟是单人执行任务,如果发生 空间运动病 ,后果将不堪设想㊂教练黄伟芬说: 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㊂⑤坚如磐石的意志,也是练出来的㊂⑥杨利伟平时看了不少俄罗斯和美国有关 空间运动病 的资料,早就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自我锻炼㊂一天,妻子回家时发现杨利伟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惊讶地问: 你这是在干什么? 他说: 过两天我们就要进行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㊂ 每次做转椅训练时,他做的时间最长,别人做5到8分钟,他却做15分钟,头也摆到最大幅度㊂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曾自豪地2说: 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最出色,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㊂10. 神舟 五号飞船起飞后,杨利伟处于失重状态,经过了什么样的努力,他才恢复了正常?(4分)11.在成为 神舟 五号飞行员前,杨利伟的训练包含哪些方面?(4分)12.第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8分)云中谁寄锦书来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㊂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㊂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㊂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㊂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㊁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㊂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㊂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㊂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㊂信封和信札抬头㊁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㊂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㊂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几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㊂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㊂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 先生 足下 斧正 雅教 拜辞 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 尺牍书疏,千里面目 , 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㊂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㊂而在新潮的 穿越剧 中,别人的父亲成了 家父 ,自己的爸爸却变为 令尊 ㊂经过 反右 文革 等文化浩劫,中年以下的朋友旧学功底无从谈起,新学修养也难尽如人意㊂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㊂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㊁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㊂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㊂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㊁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㊂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㊂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㊂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 知道分子 而已㊂毛笔㊁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㊂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㊁楚辞汉赋㊁唐诗宋词㊁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㊁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㊁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㊁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㊂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㊂剪不断,理还乱㊂要用中国语言㊁中国气派㊁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3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㊁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㊁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㊂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㊁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㊂13.作者为什么说在当下社会收到文辞淳美朴实㊁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是 一种奢望 ?(2分)14.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㊂(4分)15.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㊂(4分)(1)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㊂(2)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㊂16.作者指出 找到通向世界㊁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 ,我们该如何把这一观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试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㊂(4分)17. 云中谁寄锦书来 ,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㊂(4分)(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2分)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白剑峰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㊂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 诺贝尔情结 ㊂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㊂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㊂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㊂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㊂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㊂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㊂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㊂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㊂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㊂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4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㊂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㊂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㊂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㊂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 诺贝尔精神 ㊂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㊂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 果实 ,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㊂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作风浮躁,急功近利㊂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 学术泡沫 ,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㊂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 突围 ,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㊂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 大功利心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㊂唯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㊂⑥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㊂懂得了这一点,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㊂18.根据第①段内容,指出中国人的 诺贝尔情结 的具体含义㊂(3分)19.阅读第②段内容,请概括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 独特的标志 ?(3分)20.结合原文,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的理解㊂(3分)21.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简要概括中国的科学家拿不了诺贝尔奖的原因,并根据相关链接,向中国的科学家提出你的建议㊂(3分)三㊁写作(50分)22.你们的班级说不定在这次学校的文明班级的评选中荣获 文明班级 的称号,或者只获得第二,与文明班级的荣誉擦肩而过㊂请你根据班级工作的实际情况,以 ㊀㊀㊀㊀班的工作现状 为题,写一篇工作通讯㊂(题目可以自拟,600字以上)5。

2020中考语文冲刺训练-诗词鉴赏

2020中考语文冲刺训练-诗词鉴赏

2020中考语文冲刺专项练习阅读一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宋秘演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

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10. 诗歌第二联用了什么手法写景?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4分)(20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秦淮夜泊贺铸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

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注:①朱箔:红色窗帘。

②旆:旌旗。

1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2.“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极妙,请指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5分)11、(3分)独泊孤舟,表现了作者一股淡淡的乡愁。

(答到思乡,乡愁、思念故张、思念亲人均可得分)12、(5分)“开”和“弄”。

“开”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和美感,能使人想象到佳人绰约的身影、优雅和体态。

“弄”与出了吹箫女优美的姿势,让人感到箫声在风中的婉转悠扬。

(指出“朱”“紫”并分析合理,减半给分。

指出一处1分,说明好在哪里各2分)(20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寻南溪常道士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7、颔联中“依”“闭”两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字作简要分析。

(4分)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7.(4分)依:用拟人手法(2分),写出白云悠悠,也似有情,依傍着静静的沙洲,富有情趣。

(2分)闭:蓬门关闭着,却说是碧草当门,写出了草的繁茂,(2分)衬托出友人寓所环境之宁静、清幽(2分)8.(4分)描绘了雨后幽静、清新宜人的山野景色:小道布满青苔,白云环绕沙洲,春草绕院门,松色青翠,溪岸野花静静开放。

(2分)表达诗人春日里访友的闲适、恬静心情。

(2分)(2013)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阅读专项攻坚习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阅读专项攻坚习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阅读专项攻坚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古诗对比阅读。

《山中》《秋风引》(唐)王维(唐)刘禹锡荆溪白石出,何处秋风至?天寒红叶稀。

萧萧送雁群。

山路元无雨,朝来入庭树,空翠湿人衣。

孤客最先闻。

[1]第一首古诗是朝诗人写的,第二首古诗是朝诗人写的。

[2]第一首诗中的“红叶”一词让我们想到(谁?)的诗《山行》中的。

第二首诗中“萧萧”指的是,叶绍翁写的《》中一句也有“萧萧”这个词。

[3](1)第一首古诗描绘由________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___所组成的山中深秋初冬时节的景色,色泽鲜明,富于诗情画意。

(2)第二首诗这首诗表面写___,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2. 课外阅读。

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这首诗的作者苏拭号____________,与他的父亲、弟弟合称______ [2]这是一首()诗。

A. 写景诗B. 题画诗C. 咏物诗[3]解释加点字和诗句的意思。

正是河豚欲上时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说诗的前三句写了几种景物,这三句都写了什么地方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写出作者联想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理解。

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理解下列汉字。

①满:________________ ②欲:________________[2]“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作者联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年中考语文阅读一百天11

2019-2020年中考语文阅读一百天11

2019-2020年中考语文阅读一百天11一、古诗词阅读山中杂诗【南朝】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山际见来烟”用烟岚弥漫表现了山高的特点,“竹中窥落日”通过写竹林的()表现山()的特点1答案】密(茂密、蔽天遮日)(意近即可)幽【解析】此题着査学生对诗词內容的理解.抓住诗中计字,从字义上来理解其表现竹林的特点(透过物悴看细徽的东西,表现竹林之密),抓住“烟派宇想像山间炊烟袅袅,结合汩际冷字理解山K)橫幽深"“2.有人认为”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与"望”字意思差不多,改为"望”字,诗歌的意境也不会改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案】我认为不能改?TH"字.因为h窥h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哝*意境清幽厂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明,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次不能改。

【解析】解答词语能否互换的题目时,分以下几个步曝2小能或否孙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诗句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 +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苴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3 .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山峰上缭疑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吹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孰了出来.【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內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拿握句子翻译,运用鬼象化的语言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来目卩可,注意喬句要盍畅.二、文言文阅读夸父逐日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⑥。

注释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

前人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

②逐走:追赶赛跑。

③入日:进入太阳光圈。

④河、渭:指黄河与渭水。

⑤大泽: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山北,纵横千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中谁寄锦书来
朱铁志
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

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

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

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

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

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

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

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

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

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

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爸却变为“令尊”。

经过“反右”“文革”等文化浩劫,中年以下的朋友旧学功底无从谈起,新学修养也难尽如人意。

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

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

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

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

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

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

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剪不断,理还乱。

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

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选自《人民日报》2012.6.25,有删改)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在当下社会收到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是“一种奢望”?(2分)【小题2】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

(2分)
【小题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

(4分)
①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

(2分)
②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

(2分)
【小题4】作者指出“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我们该如何把这一观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试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

(3分)
【小题5】“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

(3分)
答案:
【小题1】(文字书写急剧退场,人们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

)现实中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

所以很难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手写书信了。

【小题2】第一类:蕴含着书写者的学养功底和气质风神。

(1分)
第二类:格式不规范,书写不工整,文辞浅陋。

(大意相同即可)(1分)
【小题3】①因为当下杂乱无章的信息泛滥,许多人旧学功底差,社会上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而书信文明正在逐渐消失。

(大意相同即可)(2分)
②网络人尽管接受了许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杂乱无章,如不加以整理,就收获不了多少真知,头脑也就变成任意踩踏的场地。

(大意相同即可)(2分)
【小题4】可从经典诵读、书法训练、文明礼仪等方面作答,一个方面1分,言之成理即可。

(3分)
【小题5】a.对当今文化现状的焦虑(惆怅);(1分)
b.对一些中华文明(传统文化)逝去的怀念;(1分)
c.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企盼。

(1分)(答到要点即可)
答案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整体感知文章,答案应在第一自然段寻找,而且应在题干中的问题句之前。

即“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

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

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审题后要根据题干的提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确定题目的答案范围。

然后,在范围内,从前向后寻找中切题的语句。

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的,一定要用原文语句作答。

【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文章中的两类书信的特点,第一类“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第二类“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

由此可概括出答案,即一类:蕴含着书写者的学养功底和气质风神。

一类:格式不规范,书写不工整,直白浅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审题后要根据题干的提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确定题目的答案范围。

然后,在范围内,从前向后寻找中切题的语句。

提取其中的词语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小题3】试题分析:“已成远去的雅乐”是理解第一个句子的关键,即“书信文明正在逐
渐消失”。

第二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因此,主要理解出“跑马场”在句子中的语境义,即头脑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信息杂乱无章,收获不到真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语句出现的语段及上下文,并结合全文内容,甚至联系文章主旨做出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准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句的真正内涵。

【小题4】试题分析:从文章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倒数后四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即要学习文明礼仪、懂得文明用词,要诵读经典,积沉素养,要进行书法训练、,提高自身书写水平。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及理解的能力。

点评:在认直审题的基础上,从前向后精读原文,找到答案范围,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并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5】试题分析:体会作者情感要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来揣摩。

本文作者指出了文明消退的现象,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之情。

同时,也写出了继承传统、不忘经典的方法与途径,表达了自己的企盼。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能力。

点评: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要根据文章内容,看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物的特点是什么;叙了什么样的事,事情的经过如何;有没有抒情议论性语句,如果有,可根据这些语句揣摩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