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 (人民版必修1) - 副本(DOC)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测试1、西周铜器铭文中常有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旧职的记载,如《辅师嫠簋》铭文说:隹王九月既生霸甲寅,王才周康宫,即位,荣伯入佑辅师,王乎乍册尹册命嫠,曰:更乃祖考司辅,哉赐汝缁韨,素衡、銮,今余增乃命,赐汝玄衣、黹纯、赤韨、朱衡、戈彤緌琱□、旗五日,用事。
”这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制有利于王权的稳定性B:奴隶主贵族的官爵世代相传C:世袭制与分封制有一定矛盾D:权位继承主要遵从先王祖训2、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今山东省曲阜),是为鲁公。
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共传三十多代,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并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
下列从鲁姓起源中获得的信息最为准确是A: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B: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C:我国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D:鲁姓的起源体现了宗法制的兴衰3、《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对这一故事中所涉及的史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守株待兔地点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B:宋人始祖是灭商有功而被封的功臣C:耕田者劳作时可能使用铁铲等农具D:故事体现了韩非子因时而变的主张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天子、诸侯虽无大宗之名,而有大宗之实”。
其意在强调A:天子是天下之大宗B:诸侯在本国则为大宗C:天子诸侯均行宗法D:诸侯冲击天子之地位5、秦统一巴蜀后,“移秦民万家实之”,秦灭六国后,“辄徙其豪侠于蜀”。
这一措施①充实巴蜀人口,加强蜀地控制②削弱六国势力,巩固秦朝统一③促进蜀地开发,推动民族融合④强化皇权专制,实现社会流动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6、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据此可知,这两种制度都能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限制专制皇权 D.减少决策失误2.赵翼说:“杨士奇在内阁四十三年……不出内阁一步,古来所未有也。
同时值内阁者,金幼孜三十年,杨荣三十七年,杨溥二十二年……按三杨同时在内阁者,又有黄淮、胡广皆十六年,其后李东阳十八年,徐阶十七年。
”这表明,明代内阁A.阁臣的权力比较大 B.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C.官僚群体相对稳定 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3.在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到西周晚期,却出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变化。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西周“授民”制度的逐渐推行和深化 B.西周分封以同姓王为主体C.井田制下用奴隶集体劳动 D.西周比商统治区域扩大4.甲骨文中的绝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吉凶。
这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突出特点是A.神权高于王权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王权源于神权 D.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5.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有专门掌管宫室内部事务的,如少府、奉常、宗正等,两汉沿袭秦制。
隋朝时,成立了专门的侍御机构殿中省,掌管所有与皇家有关的侍御事务。
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枢机构权力更加明晰B.皇帝独尊地位日益遭到削弱C.家国同构社会结构瓦解D.皇帝侍御机关权力不断扩张6.秦朝地方行政机构的运行除主要靠行政法规和由朝廷不断发布的诏、令、制、敇等的指导外,还通过上级考核以及派遣中央官员巡视地方。
这种行政机构运行模式A.强调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促使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健全C.消除了地方割据产生的基础D.能够提高地方官员的积极性7.《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检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图是有关省份的汽车号牌图片,这些省份的简称源自西周分封制的是(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情况显示,出生人口性别男女比例为118∶100,性别比失调凸现,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从历史角度看,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B.科举制C.分封制D.郡县制3.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B.疆域的拓展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5.《华阳国志·蜀志》载:“(秦)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
”据此判断,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 )A.楚是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C.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任太尉D.秦统一前郡县制已得以施行6.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刺史制度7.在位时期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中朝”和“外朝”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8.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当地官员前来贺喜赠送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
”这一条幅能够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A.早在汉朝,保存该条幅的这一家族就已经成为名门望族B.文人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D.这一显赫家族的祖先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9.下列诗句所述内容哪些与科举制的实行有关( )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必修一专题一单元测试1、据史载,汉武帝曾下诏训诚地方官员:一郡之内人口众多,不可能没有人オ,察举不到只能认为官员失职,以后就形成了各郡都按一定的名额察举。
这一“训诚”旨在A. 确保人才分布的均衡性B. 以察举制考核地方官吏C. 注重扩大专制统治基础D. 为朝廷选拔最优秀人才2、学者郑水年认为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政治革命。
日裔作家福山说,秦王朝是历史上的第一个近代国家。
下列能够佐证材料观点的是秦朝A.以官僚政治取代世卿世禄制B.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国家C.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制度D.奠定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世界影响深远3、秦朝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
丞相的工作职责是()A. 主管军事B.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C. 负责监察系统D. 代替皇帝处理政事4、唐宋时期,六部长官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和发布皇帝命令。
明代六部长官获得了直接上书皇帝并发布皇帝诏令的权力。
这一变化表明明代()A. 中枢决策发生异变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C.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 六部长官的权力迅速膨胀5、西汉中期,河间国被分为了11个侯国,淄川国则分为16个侯国。
此外,城阳、广川、中山、济北以及代、鲁、长沙、齐等诸侯王国也都分为几个或多个侯国。
这主要是因为西汉实行()A. 郡国并行制B. 推恩令C. 内外朝制度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西周时,天子有天子之社,诸侯有诸侯之社,卿大夫有卿大夫之社,庶民有庶民之社,其等级、规格各不相同。
战国以后,国有国社,州有州社,县有县社,里有里社。
这种“社”的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宗法制度逐渐解体C.封建经济日益发展D.西周政治影响深远7、秦简《法律答间》中规定:案犯盗窃了官府财物逃走,如果及时自首,则以逃亡罪处罚;如被抓获,赃数较少,即使盗罪轻于逃亡罪,也以逃亡罪论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含答案1.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①金属器具的使用②贫富分化的产生③文字的成熟④城的出现⑤礼制的初步形成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②③①⑤D.①④⑤【答案】C2.有关夏商政治说法正确的是①启继承禹的最高政治领袖的地位,“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②夏王朝为商汤所灭③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商朝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④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亍宗法制⑤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A.①②④B.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D(点拨:①家天下即王位世袭制;④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地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时【答案】D(点拨: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双重的,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5.“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答案】D(点拨:“法令出一”指的是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重帝一个人的意志。
)6.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部分后,不难看出秦朝以后中央机构分工的突出特点是A.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垄断地位B.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C.儒家思想长期影响政治形态D.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皇权并重【答案】D(点拨:秦朝以后统治者以分权达到集权的目的,提高行政效率。
(word完整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1.满清崛起与白山黑水之际,实行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军国大事由八旗旗主及满族王公共同讨论君顶。
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方明超制度设立六部,天聪十年(1636年)仿明制度将文官改为内三院。
满清入关后,顺治帝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设大学士,行驶原先明内阁的职责。
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A. 提高了政府决策科学性B. 有利于君主专制C. 加速了满足的汉化进程D. 有利于社会稳定2.据《左传》记载:“……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正,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材料中这种周朝与郑国互换人质现象突出表明()A. 春秋诸侯国间政治持有的交往方式B.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缺乏互信C. 宗法湿度遭到严重破坏D. 君主专制遭到严重挑战3.清代科举考试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A. 八股之风愈演愈盛B. 君主专制影响深刻C. 科举考试规范愈加严格D. 君主名号不再避讳4.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
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A. 汉刺史制B. 唐三省六部制C. 明内阁制D. 清军机处5.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
这反映了()A. 宗教祭祀仪式简化B. 宗祛嫡庶关系确立C. 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 天人合一理论成型6.“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上述材料叙述的制度主要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7.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材料中西周“‘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是()1/ 10A. 分封制B. 郡县制C. 宗法制D. 井田制8.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材料一定程度反映出北宋()A. 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B. 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C. 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D. 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9.唐代科举分为靠举和制举。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高一历史专题一单元测试(30分钟)1.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A.财产B.地位C.信仰D.血缘2.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唐朝设政事堂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宰相制D.清朝设军机处3.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A.《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B.《论西汉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及其影响》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康熙帝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4.4.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C.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D.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5.宗法是指以口口口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文中的口囗口应是A.宗教信仰B.血缘关系C.活动地域D.土地财产6.《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
其中的《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这一规定反映出唐律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B.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D.法律至上和因地制宜原则相结合7.(题文)“(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
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B.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C.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割据隐患D.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8.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竟选,三也。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政治制度检测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政治制度检测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政治制度检测题一、选择题1、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
”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B.君主专制也体现民主性C.皇帝权力经常受到权臣控制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答案】A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实行俸禄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答案】C3、“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材料反映了()A.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山川便利B.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C.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答案】C4、鲁武公九年,鲁武公带着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到镐京去朝拜周宣王。
周宣王很喜欢儿子姬戏,就要鲁武公立姬戏为嗣君,做鲁武公的接班人。
结果鲁武公按周宣王命令立姬戏为嗣君,即鲁懿公。
材料反映出()A.当时宗法制已经很难实行B.姬括成为当时鲁国的小宗C.周宣王在诸侯中的威信将会更高D.统治者的个人好恶是西周时期立嗣君的主要标准【答案】B5、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比例51%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答案】B6、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2小题)1.《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制度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2.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这一制度是指( )A.郡县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3.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其中“封建政治”是 ( )A.封邦建国 B.宗法世袭制C.礼乐制度 D.封建社会4.《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5.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6.)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
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7.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8.(2012年1月无锡市期末2题)“汉初的封建,居然就名存实亡,怕也是汉初的人所不能预料的。
”下列哪些措施的实施使汉初“封建”很快“名存实亡”?( )①诸侯不得自治民补吏②令诸侯各以国邑,分封子弟③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④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A.确立三公制 B.建立三省制 C.废除丞相制 D.设立军机处10.《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王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的信息包括 ( )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世袭制④等级制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1.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D.明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12.下列各项对表中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熟拟诏书由中书省拟定,称熟状拟定,即详拟定稿。
皇帝在纸尾批语,御印可其奏。
票拟内阁学士将各地奏章“用小票墨书”,将拟定之批阅建议并附奏章进呈皇帝裁决。
A.拟票者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 B.最高命令出自拟票官员C.皇帝无权亲见各地官员奏折 D.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13.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
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4.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1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 )A.嫡长子继承B.分封制C.三公九卿制D.宗法制16.“周亚夫,汉文、景名将。
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
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
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
”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根据材料中的“条侯一中尉一丞相”的升迁顺序可知选官制度由血统向才能转变。
17.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18.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版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
‘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
”以下评价“从政治上”最能说明‘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之无愧”的是(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19.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0.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21.《礼》曰:“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C.“国”与“家”的结合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22.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23.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
”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24.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
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
此制度旨在 (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2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26.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自我调节系统,在防止皇帝决策失误方面有“封驳”和“谏议”制度。
下列机构设置属于“封驳”和“谏议”制度的机构是①唐朝门下省②宋代的谏院③明朝时期设按察使司④明清时期设都察院 ( )A.①②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7.《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
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
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
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
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
”该段材料的主旨是 ( )A.介绍诸侯争霸的形势 B.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C.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微 D.陈述各诸侯强国的国情28.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在盟约中提出: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这反映了( )①强调嫡庶区别②限制诸侯权力③维护宗法分封④齐桓公成为天下共主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29.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
”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30.《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