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上肢康复-桑贤明
脑卒中偏瘫上下肢康复训练PPT课件

上肢的康复训练
人体的上肢以灵活协调和技能 性运动为主
偏瘫后不容易获得代偿 恢复比下肢差 目的:促进运动、恢复功能
一、双手上举训练
患者双手叉握、患侧拇指在上、掌心 相对
取仰卧位或坐位,健手带动患手上举 过头
作用: 恢复肩胛带、肩、肘、手各关节
的解剖关系 缓解肩痛及上肢水肿
患肢的体位摆放功能位 避免肩关节的拉伤 患手手指分开、手心向上 尽量使用患侧上肢、患手完成可行的动作
十七、利手交换
尽可能用患手完成力所能及的动作,恢 复患手的最大功能,不要废弃患手
因患手功能恢复困难,如患手是利手( 如右利者右手瘫痪)应将手的功能进行 交换,如可训练左手进餐、写字等。
瘫痪下肢 的康复训练
十、手的抓握与松开训练
前提:患手指已能活动且出现分离运动后,才能练习 手的抓握及控制能力
过早训练此动作可加重手指的集团屈曲,应特别注意 抓握的器具应选择直径较大的杯子、球开始,再慢慢
过度到铅笔、火柴棍等 练习抓握的同时,注意练习抓握后的松开训练 治疗者从患手中拉出握住的刷子可刺激屈曲、伸展
十一、滚筒训练
目的: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诱发促进 上肢的运动功能
患者取坐位,桌上置一训练用滚筒 患者双手叉握,有健侧带动患侧向前
方滚动滚筒,促进上肢的伸展运动
十二、木钉盘训练
目的: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手眼协调性,提高运动 和控制能力和运动水平
从粗木钉开始,逐渐过度到细木钉 患者取坐位,双手叉握,由健手协助患手抓起木
另一手控制膝部 嘱患者主动屈曲并缓慢伸展膝关节 刚开始时患者自己难以完成,治疗者可给一
定力量的协助 下肢屈伸的范围、角度从大到小
反复促通疗法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进展

反复促通疗法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进展摘要: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且常常作为首发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的上肢功能尤其是手功能恢复作为康复后期的难题,已成为患者及家属的迫切需求。
目前针对上肢功能恢复的手段及理念不单单局限于传统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
直接与受损区域联系的中枢干预治疗需要进一步规范与设计,而反复促通疗法可以指定正确的神经传导渠道,通过不断反复强化使得新的神经通道得以重建。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反复促通疗法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相关研究,旨在为偏瘫患者进行该手法治疗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反复促通;脑卒中;功能恢复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目前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幸存者也大多遗留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已被循证医学证实是脑卒中后降低致残率的有效办法。
反复促通疗法(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 RFE)又称川平法,是结合多种感官刺激并通过反复大量的指向性运动练习,达到促通并强化瘫痪神经通路再建的促通新技术。
不同于其他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反复促通疗法不仅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物品操作障碍、步行障碍和ADL障碍有改善作用,对脊髓损伤后的肢体双侧麻痹和退行性疾病的失能等功能的恢复也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1反复促通疗法机制反复促通疗法用来帮助患者实现意识性运动;并通过反复进行,实现随意运动所需的神经通路重建及强化。
基于大脑的可塑性,在神经侧芽生长期间及潜伏通道受抑制减退时的促通治疗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功能重建。
而非障碍侧半球的功能再构成被证实对于同侧运动性下行通路的支配对改善功能下限有重要意义[1]。
通过运动学习方式,以运动程序等目标指向性训练,促进随意运动的发展,对大脑皮质和脊髓前脚细胞的神经通路进行重建和强化。
通过无错误学习,即反复向目标的神经通路进行兴奋传导,进而提高突触的传递效率和强化组织性结合能更能有效改善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的评定方法

范围运动 。 2 日常生 活能 力的评 定
B a r t h e l 指数 由美国F l o r e n e c Ma h o n e y 和D o r o t h y B a r t h e l 于1 9 5 0 年中
性肌 肉活动程 度进行 阶段划分 】 。优点 :简 单、实用 ,在临床 康复 中
分 四个等级 ( 根据帮 助程度 的大小 ),总分为 1 0 0 分 ,其得 分与患 者 独立性 呈正相关 ] 。可以根据评分值 判断患者 A D L 独立程 度。6 0 分 以 上者 为虽然有 轻度残疾 ,但生 活基本 自 理 ,4 0  ̄ 6 0 分者为 中度残疾 , 生 活需要帮 助 ;2 0  ̄ 4 0 分 者为重 度 ,生 活需要很大 帮助 I 2 O 分 以下者
训练 的效果 。该 量表 主要对 上肢 各 关节的 运动 ( 包括 单 关节 和多 关 节 ),及其 运动治疗进行评估 ,同时还对 完成运动需要 的时间进行 计 时 ,包括近 端和远端关节 ,测试动作 的质量 和动作速度 。WMF T由
能障碍 的 中 医康 复 临床规 范和评 价研 究” ( 2 0 1 ; 3 B A I l 0 B 0 5 )
3 . 2 Wo l f  ̄ z 价法 :此评价量 表主要用 来评价脑 卒 中上 肢运动功 能的量
表 ,是一项基于 实验室 的检查 。能及时反 映出患者的很 多功能任务性
【 摘 要】探 讨 脑卒 中后上肢 运 动功 能康 复评 定方 法 ,脑 卒 中后 上肢 运 动功 能障碍 严 重地 影响 了患者 的生 活质 量 ,因此 规 范 系统 的上肢 功 能 评 定对 患者进 行及 时 的康 复治疗 十 分重要 。 本文从 脑卒 中后 上肢运 动功 能障碍 的评估 内容 及评 估方 法做 具体 的介 绍。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研究进展
何雯;王凯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而且恢复较为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本文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康复治疗技术及方法进展进行综述。
主要的康复技术和方法有双侧上肢训练、镜像疗法、体操棒训练方法、音乐疗法、运动想象疗法、上肢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游戏、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经颅磁刺激和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
【总页数】6页(P334-339)
【作者】何雯;王凯
【作者单位】上海静安老年医院康复科,上海市200040;上海静安老年医院康复科,上海市20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针灸穴位注射联合康复训练三级方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J], 王薇
2.体外冲击波联合常规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王晓明
3.认知与情感智能干预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上肢功能康复的干预作用 [J],
于红英
4.认知与情感智能干预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上肢功能康复的干预作用 [J], 于红英;
5.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中药蜡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及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 [J], 李伟;冯鹏超;郑兴;靳文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虚拟现实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脑卒 中是导致人类死亡 、 残疾的主要原 因之一 。随着社
会老龄化 , 脑卒 中发病 率也在逐年升高 。卒 中可导致人体 多
种功 能受损 , 如 运动 、 感觉和认 知等 ] 。其 中, 超过 5 0 %患 者
在脑卒 中后 长期遗 留不 助 其他辅助 器具进行 代偿 。上
中 { 回 庸 复 匡 学 磐 鑫 2 0 1 4  ̄, 第2 9 卷, 第3 期
・
综述 ・
虚拟现 实对 脑卒中后上肢 功能康复的研 究进展
陶英 霞 屈 云。
择倾 向或依 从性不 能满足脑机 接 口治疗 技术 的要求 等因素
影响, 目前 尚未应用于临床 。
1 . 3 虚 拟 现 实 技 术
助的人机交互技术 , 有 机地 结合 了传感控制技术和计算机 图 形技 术 , 用户 可以通过 多种 传感 器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场景 或虚 拟对 象进 行交 互操作 。有别于其他视觉成像技术共有
的“ 想象 ” 特点 , 沉 浸和交互 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两大特征。用
要 目标 。甚 至有学者认为 , 上肢功能恢复是预示康复治疗成
脑机接 口旨在 测量 大脑 活动并 通过计算 机输 出可读取
的信息 , 对 患者 的治疗 状况进行 实时反馈 。 目前 在国际上 该 技术也越来越普遍 地应 用于治疗性研究 , 常与机器人联合
利用 f MR I 成像 技术 研究 神经 可塑 性 与运动 功能恢 复 的关 联, 影像 学资料变化提 示受损 的大脑 皮质运动 区在 V R训练
人行道 ) , 虚拟现实技术 可以避免 这些 担忧 , 设定安全可靠 的 治疗环境” 。
2 虚 拟 现 实技 术 的作 用机 制
作, 可设 计多 种特定 形式 运动 的可编 程 、 多功 能控制 器 ” 。
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早期康复

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早期康复
黄春洲;李迎光;蔺治凯
【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2(024)006
【摘要】为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随机将8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41例),对照组(41例),康复组综合应用以促进技术为主的早期康复治疗.采用Brunnstrom分级法进行上肢运动功能的评价.经治疗后,Ⅳ级以上运动水平康复组由治疗前的2%上升到了34%,对照组由治疗前的2%上升到1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总页数】2页(P432-433)
【作者】黄春洲;李迎光;蔺治凯
【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部,银川,750004;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理疗科,银川,750004;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部,银川,7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J], 朱诗文
2.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价值分析 [J], 陈国梁;刘结梅;梁伟财
3.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与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J], 郭延芳
4.椎体后路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治疗个案分析 [J], 刘芳;王玉龙;周静;张豆豆;薛凯文;龙建军
5.中药湿热敷结合循经推拿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肩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J], 赖立英;兰火连;苏付兰;王艳;李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幸存下来的患者往往面临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问题,其中上肢和手部的运动功能恢复尤为关键。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作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进而指导康复治疗、评价治疗疗效,并预测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国内外学者在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了评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探讨,还涵盖了评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在理论基础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康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
在方法学方面,研究者们则致力于开发更为准确、可靠的评定工具和技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功能状况。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性评定和客观性评定两大类。
主观性评定多采用量表形式,通过患者的自我感知和医生的观察来判断运动功能状况。
客观性评定则主要借助生物力学、神经电生理、功能磁共振等先进技术来客观测量患者的运动功能参数。
这些评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定方法。
尽管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制定更为统规范的评定标准,以提高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将先进的康复技术与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康复医学的深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将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
1. 脑卒中概述及其对上肢和手运动功能的影响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德国卒中康复模式在中国老年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德国卒中康复模式在中国老年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张弛;桑贤明;李艾莲;王娜娜;周文萍;李学敏;Paul W.Schonle【期刊名称】《老年医学与保健》【年(卷),期】2024(30)1【摘要】目的验证德国康复模式用于中国卒中康复人群的有效性。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非干预性单臂研究,纳入了2019年3月—2022年8月期间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接受德国康复模式治疗的卒中后患者。
使用三级康复评估体系评估患者的各项功能,并根据早期Barthel指数(early barthel index,EBI)对患者进行分级,以对患者进行分类康复评估并制定康复方案。
利用多种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疾病恢复情况、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吞咽功能等进行评估。
对纳入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卒中疾病情况、入院时的功能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连续性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包括平均值、中位值、标准差、最大最小值等,分类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包括计数、百分比等。
患者的功能评估数据是纵向数据,包含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每月或每周以及出院时的评估数据。
对患者入院后每次的功能评估较基线(入院时)的功能评估变化进行了分析,包括每次功能评估的绝对值及标准差、自基线变化均值及标准差、以及出院时自基线变化的统计学检验(t-test)和95%置信区间。
同时对患者每次评估数据的完整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81例患者纳入分析,年龄60~90岁,平均(70.7±7.1)岁。
(1)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治疗后患者的EBI由治疗前的平均15.5上升至平均42.3,升高了172.3%(P<0.0001);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功能独立性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分分别较治疗前上升了49.7%(P<0.0001)、33.0%(P<0.0001);(2)疾病恢复情况:改良Ranking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分在治疗后改善了21.1%(P<0.0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则改善了32.1%(P<0.0001);(3)运动功能: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在治疗后提升了99.4%(P<0.0001),上肢和下肢Fugl-Meyer评分分别提升了44.7%(P<0.0001)和32.9%(P<0.0001);(4)言语功能:Token测验和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The 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评分在治疗后分别提升了14.2%(P=0.0163)、32.4%(P=0.0997);(5)吞咽功能:反复唾液吞咽测试(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RSST)由治疗前的平均0.8次/30 s提升至2.1次/30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阳光康复中心 桑贤明
概述
脑卒中(CVA)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 组急性脑血管疾病。 定义: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 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24小 时或死亡。
ICF
身体结构 活动受限
参与受限
康复评定
(一)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 (二)运动功能评定 (三)平衡功能评定 (四) ADL评定 (五)生活质量评定 (六)其他:认知、言语、心理等
康复目标
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肿胀
康复措施
体位治疗、被动运动、主动运动。
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
三角巾或各种肩托 将患肩和前臂托起
肿胀的预防
(二)恢复期(3周-6月)
康复目标
(1)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 的主动运动。
(2)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
运动的出现。 (3)改善期:应更多地给患者体验正常肌张力、姿势和 运动的机会,增加给患者正常的运动感觉输入。
肩痛的处理
肩痛原因? 韧带、滑囊:挛缩、炎症 肌肉:无力、痉挛、挛缩 关节:脱位、粘连 骨骼:异位骨化 神经:中枢性疼痛 对因处理是关键
动疗法,它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视 为一种再学习(对患者而言)或再训练(对治疗师而 言)的过程。
运动训练(PT+OT)
上肢及手功能训练
①肩关节的活动 ②肘关节活动 ③腕关节活动 ④掌指、指间关节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握拳、释拳等 ⑤标 ①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 补偿患肢功能 ③患侧功能恢复较差时健侧代偿 ④改造环境适应患者ADL的需要
上肢功能评定
上田敏上肢.doc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doc
Brunnstrom分期关系
(1)软瘫期 (2)痉挛期 (3)改善期
BrunnstromⅠ期 Brunnstrom Ⅱ~Ⅲ期 Brunnstrom Ⅳ期以上
(一)急性期(1-3周) 康复措施早期介入, 预防并发症和继 发性损害
促通技术的概念
中枢性促通技术是利用脑局部中枢损伤
后残余的神经肌肉功能进行用力活动时所引
发的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等泛化性粗大运动
的作用来促通正常运动出现的方法。该方法 以Brunnstrom为代表。
运动再学习理论
中风病人的运动再学习方案 (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 )
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Carr和Shepherd提出的一种运
①应用感觉输入以促进或抑制运动功能 ( 如:刷擦促进) ②利用反射促进或抑制随意运动 (如:慢牵张反射抑制) ③利用人类正常的发育顺序 刺激随意运动的正常发育
促通技术的概念
促通技术(facilitation techniques)*
是指利用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个 神经元,调节它们的兴奋性,以获得正常的运动 输出。
神经发育和神经生理学疗法
神经发育疗法
(neuro-developmental therapy,NDT)
神经生理学疗法
(neuro-physiological therapy,NPT) 近年来日益广泛应用 由Rood、Bobath、Brunnstrom等人提出
神经发育和神经生理学疗法
主要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