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训练
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锻炼ppt课件

• 先练习张口、闭口、转舌等动作,然后教病人发音,从单 字到词。步骤如下: ①让患者发“啊”声,或用咳嗽、吹火柴等诱导发音训练。 ②让患者听常用句的前半句,令其说出后半句。③能发音 的患者,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可对着镜子发音,由易到难, 由短到长,在视觉和触觉的帮助下观察口型,并随时矫正。 ④语言刺激疗法: 利用语言训练磁带,将日常生活常用的 词组、句子,制成适宜患者跟读的录音带,每次训练5 ~ 6min,间歇10 s。
(3)站立训练
• 为加强肌力, 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早日恢复, 防止废用性 萎缩, 患者能坐稳后即可开始站立训练。
• 站立时, 护士在患侧保护, 让患者身体靠在床边, 健手扶床 栏, 身体重心置于健侧, 站立时间可由几秒钟逐渐至几分钟。
• 在此基础上前后摆动患肢, 前摆时伸膝, 踝背屈; 后摆时屈 膝, 中跖屈。
伸肘关节, 用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动作。 • 反复屈伸膝关节和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 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
等。 • 在训练翻身时嘱病人屈肘, 用健手托住病肘, 将健腿插入病腿下, 在躯
干旋转的同时, 用健腿抬动病腿转向健侧。 • 在进行患侧康复训练的同时, 也进行健侧肢体主动运动, 这不仅有助于
双手交叉上举运动 巴氏握手
握拳姿势
翻身训练
搭桥训练
巴氏握手
床上运动
翻身训练
床上运动
方法:患者平卧,双下肢屈髋 屈膝,双脚平放在床上,将臀
搭桥运动
部抬起,并控制住,下肢保持
稳定,保持5-10min,勿憋气
目的:有利于步行功能的训练
康复第二阶段
坐姿训练 站立训练 步行训练 上下台阶训练
脑卒中的肢体功能锻炼 PPT

位,置于枕头上。 ❖ 健侧下肢:可自觉舒适的放置,轻度伸髋,
稍屈膝。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患侧卧位
患侧卧位
❖ 患侧肢体在下方。 ❖ 患侧上肢:肩与肩胛骨向前伸,前臂往后旋,
脑卒中的肢体功能锻炼 PPT
脑卒中的概念
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 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脑血管疾病的病 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 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 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 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 性脑卒中。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时机:从入院开始
❖因此患侧卧位是最佳体位。
❖
肌肉按摩
❖ 手法:通常可用拇指揉摩,捻摩或用拇指或 手掌进行揉按或用肘关节揉背,用手拿捏腿 部或肌肉丰厚处。
❖ 时间、次数:3—4次/日 15—30分钟/次
被动运动
肩关节屈曲运动 肩关节伸展运动 肩关节内外旋转运动
肘关节屈伸运动 腕关节屈伸及侧偏运动 掌指关节屈伸运动
前臂的旋前旋后运动
拇指运动
被动运动
髋、膝关节屈伸运动 髋关节内、外旋运动 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 髋关节外展、内收运动 踝关节的内、外翻运动 足趾的屈曲、伸展运动
主动运动
双手交叉上举训练
双手手指交叉, 患手拇指置于健 手拇指之上
主动运动
利用健侧下肢辅助抬腿训练
用健侧足从患 侧腘窝处插入 并沿患侧小腿 伸展,将患足 置于健足上方
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应及早进行功能锻炼 (一般脑梗塞在起病48h后,脑出血在10-14天后)
目的: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 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康复训练

患者取坐位,桌上置一训练用滚筒 患者双手叉握,有健侧带动患侧向前
方滚动滚筒,促进上肢的伸展运动
十二、木钉盘训练
目的: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手眼协调性,提高运动 和控制能力和运动水平
从粗木钉开始,逐渐过度到细木钉 患者取坐位,双手叉握,由健手协助患手抓起木
背屈踝训练
十、利用内翻矫正板站立
患者立位 将患脚侧向踩于楔型板上 依靠重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
和内翻倾向 此项练习适用于足内翻、足下
垂严重的患者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讲:神经内科是救人 命,康复科治人病
✓ 康复开始的时间应尽早,康复效果最好 的时机是发病后3个月内
✓ 不能强化屈肌的训练(如:健身球、起 身绳)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和行走 下肢瘫痪可造成行走困难 训练的目的是恢复其功能性活动
一、良肢位的摆放
髋关节下垫枕,使髋关节
保持内收 膝关节外侧垫枕使膝关节
保持内收 膝关节下垫枕,使膝关节
微屈曲 脚掌下垫支撑板使踝关节
背曲
二、诱发髋关节内收
此项训练适用与偏瘫早期 患者屈仰卧位,双髋、膝关节
于屈曲位时,增加健侧内收运 动的阻力,诱发髋关节内收
十、手的抓握与松开训练
前提:患手指已能活动且出现分离运动后,才能练习 手的抓握及控制能力
过早训练此动作可加重手指的集团屈曲,应特别注意 抓握的器具应选择直径较大的杯子、球开始,再慢慢
过度到铅笔、火柴棍等 练习抓握的同时,注意练习抓握后的松开训练 治疗者从患手中拉出握住的刷子可刺激屈曲、伸展
十一、滚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练
目的:诱发、促进上肢的主动运动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成本-效果研究

t o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n = 3 0 ) a n d t r e a t me n t g r o u p( n = 3 0 ) . B o t h g r o u p s r e c e i v e d r o u t i n e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 t h e t r e a t me n t g r o u p wa s t r a i n e d wi t h MO—
【 关键 词l MOT O me d 智能运动训练 系统 ;脑卒 中;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成本一 效果分析
Co s t - Ef f e c t i v e n e s s An a l y s i s o f Up p e r Li mb Mo t o r F u n c io t n R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f o r S t r o k e Pa t i e n t s wi t h He mi p l e g i a T r e a t e d wi t h M o-
T Ome d G r a c i l e i n a d d i t i o n . T h e i r u p p e r l i mb mo t o r f u n c t i o n a n d AD L we r e a s s e s s e d w i t h F u g l — Me y e r a s s e s s me n t ( F MA) a n d B a r t h e l i n d e x
一
1 5 4 一
中国康复 理论与 实践 2 0 1 3 年2 月第 1 9 卷第 2 期C h i n J R e h a b i l T h e o r y P r a c t , F e b . 2 0 1 3 , V o 1 . 1 9 , N o . 2
手、上肢功能训练【康复理疗科】 ppt课件

注意事项:强调全身放松 、固定远端抑制
痉挛、叩击手法的轻重、坚持每日2-3次训练, 不可中断。
(三)增强手的实用性
1辅助手能力训练:
目的:通过作业活动提高双手配合能力, 养成使用患手的习惯;改善患者的心理 状态。 方法:绘画、雕刻 注意事项:注意安全,防止外伤、根据患 者兴趣和手的功能水平设计作业活动, 让患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增强兴趣 坚持创作的基础上得到训练。
上肢和手的主要功能
上肢对手的作用在于帮助手在空间到达其所需 要的位置,并提供稳定性。
手不仅是人类重要的劳动工具,也是不可或缺 的交流工具。它具有高度复杂的组织结构,精 确敏锐的感觉能力,灵活、多样的动作形式。 手可以抓、放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件,操作不 同的劳动或生活用具,通过手势来表达或强调 意愿,或通过握手、抚摸、拍打等动作传达爱, 喜欢、欣赏等情感
手的基本功能
抓握功能
力量 性抓 握
精确 性抓 握
球形
柱形
构形
三指
侧捏
指尖
抓握
抓握
抓握
抓握
抓握
对捏
非抓握功能
托举(如双手捧书) 夹持(如吸烟) 叩击(如弹钢琴) 指戳(如按电梯按钮) 手的感觉功能:包括触觉、深压觉、两
点辨别觉、综合感觉
作业治疗师的作用
信息交流者 :治疗师必须具有听的技巧 。 评估者:治疗师应能正确的评估出患者
手、上肢功能训练
手是在环境中与人及物体相互作用的主要工具 。中风后大约有85%患者伴有上肢和手功能缺 损,他们中的55%~75%在发病后3~6个月仍伴 有上肢和手功能障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有些人的恢复程度是很小的,特别是那些开始 就有严重肢体瘫痪的患者。一项早期报道表明 脑卒中后2周上肢软瘫的患者只有20%可重获一 些手的功能性使用。如果脑卒中后一月还没有 可测得的握力则表明功能恢复差,脑卒中后48 小时手部肌肉瘫痪的患者,如果对经皮质磁刺 激不产生动作诱发电位,这样的患者预后非常 差。 因 此 , 早期的,合理的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
经后路健侧颈 7神经移位重建脑卒中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术间管理及护理干预

早期肾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国际泌尿系统 杂 志,2019,39(6):
1158-1160. [8] 李翔.EuropeanUrology:一项关于微通 道 经 皮 肾 镜 碎 石 的 系 统 评
全 科 护 理 2021 年 7 月 第 19 卷 第 20 期
· 2815 ·
健侧锁骨上 入 路 分 离 并 切 断 健 侧 颈7 神 经 远 端,再 置 于俯 卧 位 经 椎 体 后 将 健 侧 颈7 神 经 远 端 与 患 侧 颈7 神 经 近 端 吻 合 ,修 复 脑 卒 中 后 上 肢 运 动 障 碍 。 1.3 结 果 本 组 病 人 手 术 顺 利,手 术 时 长 4~6h,平 均5.2h。术后 10~15d出院,平均住院日 12.3d。5 例病人术后健侧 上 肢 肌 力 及 肌 张 力 正 常,患 侧 上 肢 肌 张力明显下降。5例病人术 后 均 存 有 健 侧 桡 侧 3 个 手 指的不同程度麻 木 和 疼 痛,给 予 适 度 的 镇 痛 药 物 治 疗 后 ,疼 痛 症 状 均 明 显 缓 解 ,患 肢 在 2 个 月 时 疼 痛 及 麻 木 感 基 本 消 失 ,无 其 他 严 重 并 发 症 发 生 。 2 手术配合 2.1 手术前准备 2.1.1 术前讨论 本 手 术 方 式 为 全 省 率 先 开 展,与 之 有关的护理经验 不 足,在 术 前 1d 手 术 配 合 护 士 积 极 参 与 术 前 讨 论 ,与 手 术 医 生 沟 通 ,了 解 手 术 方 式 及 具 体 步骤、手 术 体 位 摆 放 要 求、手 术 所 需 仪 器 设 备、特 殊 用 物及手术配合的难点等。 2.1.2 环 境 准 备 由 于 术 中 所 用 设 备、物 品 较 多,手 术安排在面积 大 于 40 m2[6]百 级 层 流 手 术 间,在 病 人 入室前30min调节室温在23~24 ℃,相对湿度50%~ 60%,手术间内的 中 心 供 氧 及 吸 引 装 置 等 处 于 完 好 备 用状态。 2.1.3 特殊物品准 备 10 mL 注 射 器,1 mL 注 射 器, 0 号 慕 丝 线 ,2-0 慕 丝 线 ,3-0 慕 丝 线 ,7-0 普 利 灵 ,2% 利 多卡因注射液,血 管 吊 带,显 微 器 械,灭 菌 软 尺,铣 钻, 显 微 镜 ,神 经 电 生 理 刺 激 仪 。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配合 2.2.1.1 心 理 护 理 病 人 入 室 后,巡 回 护 士 应 耐 心 安 抚病人,运用亲切 的 话 语 和 适 当 的 肢 体 语 言 予 以 关 心 和支 持,使 其 放 松 紧 张 的 情 绪。本 组 5 例 病 人 都 有 期 望 心 理 ,对 手 术 的 有 效 性 充 满 期 待 ,同 时 又 担 心 手 术 预 后 ,害 怕 发 生 术 后 并 发 症 ,担 心 手 术 不 成 功 。 巡 回 护 士 应针对个体差异 予 以 针 对 性 心 理 支 持,增 强 病 人 的 安 全感和对手术 治 疗 的 信 心。此 外,可 在 术 前 访 视 时 对 病 人 进 行 知 识 宣 教 ,向 病 人 介 绍 手 术 室 的 环 境 、手 术 过 程 、目 的 及 作 用 等 ,降 低 其 焦 虑 、恐 惧 等 心 理 ,使 其 达 到 良 好 的 心 理 状 态 ,更 好 地 配 合 手 术 ,进 而 提 高 手 术 成 功率。 2.2.1.2 体 温 保 护 Baukloh 等 报 [7] 告 显 示,目 前 临 床术中低体温发生率高 达 50% ~70%,术 中 病 人 一 旦 发生低体温会引 起 周 围 血 管 收 缩、氧 气 供 给 不 足 导 致 伤 口 愈 合 不 良 或 切 口 感 染 ,影 响 术 后 康 复 、延 长 住 院 时 间,增加病人负担 ,因 [8-10] 此 及 时 对 病 人 进 行 体 温 保 护 至关重要。巡回护士于术 前 30 min 调 节 室 温 23~24 ℃,在病人入室后给予 38 ℃ 恒 温 箱 内 的 棉 被 覆 盖,全 程可 能 减 少 不 必要的暴露。常 规 使 用 人 工 鼻,以 调 节 吸 入 气 体 的 温 湿度。术中输注的液体、使用的冲洗液等均为37 ℃恒
脑卒中的肢体功能锻炼和答题

脑卒中的肢体功能锻炼脑卒中的概念: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又叫脑血管意外。
是指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功能锻炼时机:从入院开始,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应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一般脑梗塞在起病48h后,脑出血在10-14天后)目的: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急性期:良肢位和体位转换良肢位:分为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良肢位定义:良肢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
1、早期脑卒中患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渡过的,因此采取正确的体位非常重要。
2、良肢位摆放是对中风患者早期最基础的治疗,对抑制痉挛模式(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体位转换:一般建议2小时变换一次患者的体位,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可适当改变间隔时间,以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交替。
健侧卧位为主。
以防患侧受压过久,加重血液循环障碍。
变换体位后应及时将患侧肢体置于功能位。
稳定期:肌肉按摩、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站立与迈步训练、细微动作锻炼肌肉按摩手法:通常可用拇指揉摩,捻摩或用拇指或手掌进行揉按或用肘关节揉背,用手拿捏腿部或肌肉丰厚处。
时间、次数:3—4次/日 15—30分钟/次被动运动:一种完全依靠外力帮助来完成的运动。
外力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由他人或本人健康肢体的协助。
进行时,被动运动的肢体肌肉应放松,利用外力固定关节的近端和活动关节的远端,根据病情需要尽量作关节各方向的全幅度运动,但要避免动作粗暴。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能起到放松痉挛肌肉,牵引挛缩的肌腱、关节囊和韧带,恢复和保持关节活动幅度的作用。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专家论坛·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项育枝1陈逸浩2毕照东2刘兰兰1王鹤玮2(1. 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重症康复科上海 200436;2.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40)摘要脑卒中属高致残率疾病,患者遗留的上肢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其质量。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 TOT)是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的前沿治疗技术,它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将任务融入特定情境中,梯度式调整训练难度,通过反馈和重复激发患者的内部动机,从而产生内驱力,加速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在脑卒中早期,TOT可用于上肢功能轻中度损伤患者,预防废用性上肢功能衰退;在脑卒中恢复期,TOT基于任务导向的作业活动训练可促进患者脑功能重组,加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后遗症期,TOT可强化患者上肢相关的作业活动和作业技能表现,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度,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梯度式TOT与三级康复模式相匹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残疾。
本文围绕TOT在脑卒中恢复不同阶段的康复应用,对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要介绍。
关键词任务导向性训练脑卒中上肢功能中图分类号:R493; R7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4)03-0003-06引用本文 项育枝, 陈逸浩, 毕照东, 等.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上海医药, 2024, 45(3): 3-8; 15.Progress of application of task-oriented training in upper limb function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XIANG Yuzhi1, CHEN Yihao2, BI Zhaodong2, LIU Lanlan1, WANG Hewei2(1.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Rehabilitation, Shanghai Third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Shanghai 200436, China;2.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ABSTRACT Stroke is a disease with high disability rate, and the residual upper limb dysfunc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patient’s ability and quality of daily life. Task-oriented training (TOT) is a cutting-edge treatment technology for upper limb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in stroke. It is based on motor control and motor learning, integrating tasks into specific environments, adjusting training difficulty in a stepped manner, stimulating the patient’s self-efficacy through feedback and repeti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patient’s limb functional recover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stroke, TOT can be used for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upper limb function impairments to prevent disuse-related functional decline;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 of stroke, based on task-oriented activity training, TOT can promote the reorganization of brain function in patients and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upper limb function; during the sequelae of stroke, TOT can enhance the daily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upper limbs of patients, improve their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and help them return to their families and society. The stepped TOT training is matched with a three-level rehabilitation mode, which can minimize the disability in patient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2102665);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扬帆计划”项目(21Y1404600、21YF1404600);上海市静安区卫生科研课题面上项目(2021MS17);上海市静安区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21PY04)作者简介:项育枝,主管治疗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半暗带的拯救 生理及神经解剖重组 远隔机能障碍恢复 脑血管再生引起脑血流再灌注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半暗带的拯救机制 数小时或数天恢复神经功能(脑血流下降, 但未达到相应阈值) 通过梗死边缘结构及功能更可塑性,使得在 数周内逐渐恢复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生理及神经解剖重组 病灶周围及相联系的远距离组织发生生理及 解剖变化 内部稳定机制:高活性的突触被抑制,低活 性的突触被激活 神经生长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基因表达上调 后期抑制性因子表达上调
CIMT治疗的三要素
患者上肢的“shaping”训练 对健侧上肢进行限制 通过一系列措施使训练的效果应用到日常 生活中
“shaping”训练
如进餐、修饰、家务活、丢球、玩骨牌、下棋、 打牌、写字、擦地板等
遵循的原则:
• 选择适合个别患者运动缺陷的任务;
• 由少到多,简单到复杂,重复多次;
联合反应与共同运动的区别
联合反应发生在不同肢体,而共同运动发生 在一侧肢体 联合反应是不随意的,而共同运动是半随意 的
目前沿用的神经发育技术有
Bobath疗法
Brunnstrom疗法
PNF疗法
Rood疗法 以前三种应用较多
神经发育技术(NDT)
一级A类证据表明神经发育技术并不优于其 它治疗技术 一级B类证据表明运动再学习技术在短期内 运动功能恢复较Bobath治疗疗效好,但长期 疗效无差异
Binamutrack训练:使用机器人训 练腕关节屈曲及伸展、前臂旋前 及旋后,训练方式有被动、主动 辅助及抗阻
整个上肢功能训练
包含抓握、及物和释放等动作的多个关节的 协调动作 例如:双上肢同时分别将两条毛巾从桌上拿 到搁板上 只用于轻度上肢瘫痪患者
双上肢同时训练小结
双上肢参与功能活动分类
III类:双上肢从事同一活动,但活动 方向相反,该类活动也较少。 举例:步行双上肢摆动,爬梯子
双侧上肢同时训练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脑损伤后损伤侧半球对损伤对侧半球 的抑制减弱,而损伤对侧半球对损伤 侧的抑制增强 双上肢同时训练可以使半球间抑制正 常化 同侧皮质脊髓通路的激活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两种恢复机制在发病后即出现 发病10周后的恢复主要是运动代偿机制 现在的问题是发病12周内使用代偿机制是否 抑制真正的神经修复?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赫布理论(Hebbian theory)描述了突触可 塑性的基本原理,即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 神经元的持续重复的刺激可以导致突触传递 效能的增加 突触的可塑性是指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 较为持久的改变的特性或现象
强迫性运动治疗
强迫性运动治疗(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 是指采用物理手段限制使用健侧上肢, 强迫患者使用患侧上肢完成功能活动, 从而使“习惯性弃用”得到逆转
传统 CIMT治疗方法
每天限制使用健侧上肢14小时,只用患侧 上肢进行功能活动,共治疗14天 同时对患侧肢体进行康复训练,每日进行 6小时“shaping”训练,在2周内进行为 期10天的训练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代偿机制是患者获得技能所必须的 发病前几个月进行系统连续的运动学测定可 以判断神经恢复过程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发病5周时FMA测定的肌肉僵硬较FMA评分 本身更能预测发病6个月时的功能恢复 损伤同侧半球激活较对侧半球激活的患者功 能恢复要好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上肢运动功能控制正常化表现为 峰速度提高 平滑运动 手到目标物体轨迹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将手放到目标物错误下降 肩关节及躯干的代偿下降 肩肘腕关节共同运动减少
被动或被动主动活动
从肢体近端到远端 上肢先活动肩胛骨,向外、向上、向前旋转 上肢外展时要呈外旋位
正确
错误
如何保护肩关节
正 确 正 确 错 误
°
错 误
如何保护患侧肩关节
错误
正确
如何保护患侧肩关节
错误
正确
软组织牵伸
肢体活动受限的患者应该每天按规定时间把 肢体的易缩短肌肉摆在伸长位臵:肱骨内旋、 内收肌;屈肘肌;前臂旋前肌;腕指屈肌; 拇指内收肌
软组织牵伸种类
短暂牵伸:在训练之前进行短暂的被动牵伸 可以降低肌肉张力,每次保持20秒,然后放 松,重复4-5次 持续牵伸:持续维持至少20—30分钟
肱骨内旋、内收肌、屈肘肌牵伸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任务导向训练:练习特异运动任务,并接受 某种形式的反馈 侧重于功能,而非损伤 任务导向训练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变化,这 些变化是单纯重复训练无法实现的
能满足上述标准的患者只占慢性CVA患者的 20-25%. 最新研究发现,入选患者的标准可以放宽到 腕伸直10度、拇指外展10度、2个手指伸直 10度,或只要一侧上肢具有能用抹布擦桌子 并松开
CIMT的疗效
以往多项研究均证实了CIMT的疗效 是目前康复治疗手段中唯一经过大规模双 盲对照研究证实有效的方法
• 帮助患者完成其开始不能完成运动的全过程;
• 每项任务完成提供明确的言语反馈和口头奖励, 对任务进行示范和提示
CIMT应用到ADL中的措施
与患者及陪护签订协议书 家庭日记 每天进行运动活动量表(Motor Activity Log,MAL) 评估 每天家庭练习
固定前臂和手的夹板
运动障碍原因:肌肉无力
运动单位减少 运动单位激活率下降 肌纤维类型发生变化:快速、易疲劳、力量 强的肌纤维萎缩;慢速、不易疲劳、力量弱 的肌纤维肥大
运动障碍原因:挛缩及痉挛
挛缩:缩短姿势及制动,肌肉、韧带、血管、 神经等软组织缩短 痉挛:速度依赖的牵张反射亢进
运动障碍原因:运动控制障碍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脑卒中后前几周的恢复主要是自然恢复,而 不是康复训练的效果 发病3个月之内的康复疗效与自然恢复相混 杂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在发病数小时至数天,大脑阻止可逆性半暗 带脑组织损伤,通过上调一些蛋白质来促进 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带的神经可塑性 远隔机能障碍恢复也是皮层功能重组的机制 之一
单块肌肉的反复训练
双上肢运动训练,瘫痪侧上肢进行主动神经 肌肉电刺激
用于轻度瘫痪患者:腕/手指从屈曲位开始有 10°伸展 表面电极放在指总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上 腕/指伸展达到一定肌电阈值时,启动神经肌肉 电刺激,辅助腕/指伸展,阈值可调节 健侧上肢同时做同样动作
单快肌肉的反复训练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5R Relevant Randomly ordered Repetitive Reconstruction Reinforce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Relevant:相关的 对患者有意义 在现实环境中训练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Randomly ordered :随机次序的任务练习
双上肢参与功能活动分类
I类:最常见,双上肢同时参与活动, 每侧上肢功能不同,但在时相、空间 及力量上相互配合 举例:一侧上肢固定物体,一侧上肢 操作物理,如拧开果酱瓶盖、切菜等
双上肢参与功能活动分类
II类:双上肢在时相、空间及力量上 无明显不同,该类活动较少 举例:双上肢共同举起重物,共同开 双把手抽屉
双上肢同时训练 (bilateral arm training)
每天日常生活活动大多需要双上肢参与 一侧上肢瘫痪脑卒中患者严重影响患者从 事需要双上肢参与的功能活动
双上肢同时训练 (bilateral arm training)
一侧上肢活动与双上肢活动有不同的 神经控制机制 只有通过双上肢同时训练才能获得双 上肢共同参与的功能活动
异常主动肌与拮抗肌共同收缩 肌肉收缩时相异常 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
司令部 大脑
前敌指挥部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异常原始的运动 反射释放、运动模式异常 下运动神经元 失 去 控 制
肌张力增加 肌群间协调紊乱
异常反射活动
正常运动调节 功能下降 平衡反应 直立反应
共同运动 联合反应 紧张性反射 痉挛型模式
任务的需求和次序应该是不同的 有利于任务的实际应用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Repetitive:重复性 任务练习越多,功能恢复越好 大部分患者训练量是不足的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Reconstruction:重建 将一项任务分解成几个部分 评估患者在整个任务及各个部分中的表现 判定患者丧失的成分及原因 制定计划训练丧失的成分 重建整个任务动作
双上肢同时训练的作业分类
双上肢助动训练 固定手后的反复及物训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单块肌肉的反复训练 整个上肢功能训练
双上肢助动训练
非患侧上肢握住患侧上肢相同方向进 行训练 临床最常用,但无循证医学证据
固定手后的反复及物训练
听觉提示有节律双上肢训练(bilateral arm training with rhythmic auditory cueing, BATRAC): 根据听到节律双上肢同时或交替 推拉两个把手
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训练
运动功能康复重要性
80%脑卒中患者可导致肢体瘫痪 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 PT及OT治疗主要针对偏瘫及相应功能障碍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神经功能恢复,重新出现效应器官的功能性 活动 功能代偿,出现新的运动模式 以上两种方式均可完成功能活动,但是活动 模式有很大不同 文献中患者功能恢复是上述哪种机制尚不清 楚
联合反应的实质
左右两侧肢体和上下肢之间形成了比较固定 的、配合精确的一起活动的模式 在相应的起支配作用的脊髓神经元之间存在 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构成了一个个功能性 “局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