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

合集下载

脑卒中康复治疗标准

脑卒中康复治疗标准

脑卒中康复治疗标准脑卒中康复治疗标准脑卒中(Stroke)是指由于脑血管突发性破裂或阻塞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很高。

脑卒中患者在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言语能力等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脑卒中康复治疗标准是指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指导原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脑卒中组织(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的相关研究和指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卒中康复治疗标准:1. 多学科团队合作:脑卒中康复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神经科医生、康复医师、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

这些专业人员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2. 早期干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的早期阶段就需要接受康复治疗。

早期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常见的早期干预措施包括早期活动训练、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技术训练等。

3. 运动功能康复: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肌肉僵硬等。

运动功能康复包括肌肉功能锻炼、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

4. 言语和吞咽康复: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言语和吞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

言语和吞咽康复包括言语治疗和吞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言语和吞咽功能。

5.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脑卒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自理训练、日常活动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

6. 心理支持:脑卒中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心理支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7. 家庭支持和社会融入:家庭支持和社会融入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关心,社会环境应提供良好的支持和适应条件。

卒中康复标准

卒中康复标准

卒中康复标准
卒中康复是指对患有脑卒中(即中风)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以恢复其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预防再次发生脑卒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卒中康复标准:
1.功能恢复标准:根据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情况,可以分为完全康复、部分康复和未康复三个等级。

完全康复表示患者能够恢复到病前的身体功能状态,部分康复表示患者能够恢复到一定程度的身体功能状态,未康复表示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较差。

2.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标准: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可以分为完全自理、部分自理和不能自理三个等级。

完全自理表示患者能够完全自理生活,部分自理表示患者能够部分自理生活,不能自理表示患者无法自理生活。

3.神经功能评估标准: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可以分为完全恢复、部分恢复和未恢复三个等级。

完全恢复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到病前的状态,部分恢复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的状态,未恢复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较差。

4.运动功能评估标准:根据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可以分为完全恢复、部分恢复和未恢复三个等级。

完全恢复表示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到病前的状态,部分恢复表示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的状态,未恢复表示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较差。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卒中康复标准仅供参考,实际的评估标准可能会因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同时,卒中康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幸存下来的患者往往面临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问题,其中上肢和手部的运动功能恢复尤为关键。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作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进而指导康复治疗、评价治疗疗效,并预测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国内外学者在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了评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探讨,还涵盖了评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在理论基础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康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

在方法学方面,研究者们则致力于开发更为准确、可靠的评定工具和技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功能状况。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性评定和客观性评定两大类。

主观性评定多采用量表形式,通过患者的自我感知和医生的观察来判断运动功能状况。

客观性评定则主要借助生物力学、神经电生理、功能磁共振等先进技术来客观测量患者的运动功能参数。

这些评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定方法。

尽管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制定更为统规范的评定标准,以提高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将先进的康复技术与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康复医学的深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将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

1. 脑卒中概述及其对上肢和手运动功能的影响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
脑卒中(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脑血管破裂或者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病变。

脑卒中后,患者的身体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因此,针对这些影响,脑卒中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一种通过各种理疗手段,协助患者恢复身体机能的治疗方法。

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肢体康复:肢体运动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因此肢体康复也是治疗的重点。

常见的肢体康复方法包括物理理疗、运动训练、针灸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 语言康复:脑卒中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出现语言障碍,如失语、言语不清等。

语言康复主要通过语言治疗和听觉训练等方法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3. 认知康复:脑卒中患者中也有一部分人会出现认知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认知康复的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训练、游戏训练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总的来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康复效果,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

- 1 -。

脑卒中康复规范

脑卒中康复规范

脑卒中康复规范(一)功能评价: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

评价项目如下:1、躯体功能评价肌力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价、感觉评价、肢体形态评价、协调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辅助器具使用评价,上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评价、手功能评价,下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平衡功能评价、行步态分析等。

2、精神心理评价:存在相关问题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人格评价、情绪评价。

3、语言、吞咽功能评价:首先进行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筛查,对存在或可凝存在失语症和构音障碍者需进一步进行失语症标准检查和构音障碍检查,必要时需进行吞咽障碍评价、肺活量检查。

(二)康复治疗规范1.物理治疗:(1)运动治疗:早期主要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翻身训练、呼吸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血管舒缩性训练等。

恢复期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牵伸训练、呼吸训练等,并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以及各种体位的变换及转移训练,同时进行站立床治疗及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

后期在继续加强前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运动控制能功、肌力、平衡功能等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减重步行、辅助步行、独立步行等。

(2)物理因子治疗:选用超短波疗法、气压治疗、电磁波疗法、直流电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

(3)水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水中运动治疗等。

2.作业治疗:(1)认知训练:对有认知障碍者根据认知评价结果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计算等训练,严重病人早期可进行多种感觉刺激以提高认知能力,有条件的音位可进行电脑辅助认知训练等。

(2)知觉障碍治疗:对存在知觉障碍者进行相应的失认症训练和失用症训练,训练内容根据知觉评价结果可选择视扫描、颜色辨认、图形辨认、图像辨认训练和空间结构、位置关系训练等,得供必要的辅助训练标认和器具,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进行训练。

康复训练的案例分析与解决

康复训练的案例分析与解决

康复训练的案例分析与解决康复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体育运动、物理活动、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在康复训练中,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可以更好地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本文将以一个脑卒中患者的案例为例,探讨康复训练中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1. 案例背景患者姓名:李先生年龄:56岁病情描述:李先生于半年前患上脑卒中,导致左侧肢体活动能力减退、言语不清等症状。

2. 案例分析2.1 肢体康复训练由于脑卒中造成的肢体活动减退,李先生需要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首先,康复师会评估李先生的肢体功能损伤情况,以确定训练的重点和难度。

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的体育运动、物理活动等方式,帮助李先生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例如,使用抗阻力器械进行肌肉锻炼,进行物理治疗以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等。

同时,应该注重李先生的安全,在康复训练中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避免再次受伤。

2.2 语言康复训练由于脑卒中导致的言语不清,李先生需要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康复师会根据李先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语言康复方案。

这包括提供发音练习、言语理解训练、语音表达训练等。

通过与康复师的互动,李先生能够逐渐恢复言语流畅性,提高与他人的交流能力。

2.3 心理康复训练脑卒中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情绪波动、沮丧等。

因此,康复训练中应该包括心理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对康复的信心。

康复师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应对情绪问题,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

3. 解决方案3.1 多学科合作针对康复训练中的各个方面,需要康复师、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等多个专业人员的合作。

通过多学科的合作,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心理支持。

只有多学科合作,才能实现康复训练的最佳效果。

3.2 家庭支持康复训练需要患者及其家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家人可以在康复过程中给予患者鼓励和激励,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病变,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缺氧、脑细胞坏死等症状。

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患者从急性期到康复期的治疗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重点介绍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康复治疗目的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生产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内容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电疗和热疗等。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和功能训练。

运动训练是指帮助患者恢复肢体活动和平衡功能,包括步态训练、上、下肢功能训练、平衡训练等。

功能训练是指帮助患者恢复吞咽等日常生活功能。

电疗和热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等,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语言治疗语言治疗是指帮助患者恢复或者提高语言和交际能力的治疗过程。

包括言语理解、表达、阅读、写作、交际等方面。

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尽快地恢复正常的言语能力,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心理调节,认知行为治疗等手段,帮助患者减轻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支持和温暖,并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康复,增强康复信心。

康复治疗原则早期康复治疗早期康复治疗是指在患者出现脑卒中后尽快开始治疗,以尽早恢复脑部功能。

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迅速恢复语言、视力、听力、感觉和运动功能,防止患者后遗症的加重和发展。

个性化康复治疗在康复治疗中,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史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等因素进行个性化制定的。

家庭康复治疗家庭康复治疗是指康复医师、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密切合作,组成一个康复团队,为患者提供家庭康复服务。

这种方式可以使患者得到更全面的关注和照顾,更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结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及体会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及体会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及体会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能给患者带来重大的残疾障碍,给家庭成员也带来极大的沉重负担。

脑卒中患者的恢复通常经历三个阶段:急救期、缓解期和康复期。

恢复期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改善残疾症状,使患者能够尽可能恢复生活质量。

临床治疗中,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也尤为重要,目前康复训练已经在治疗脑卒中患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期康复训练以积极有效的形式提供有针对性的保健练习,有助于恢复残疾的发生,恢复和维持残疾者的功能。

1.肌肉骨骼功能训练肌肉功能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和全身功能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主要是改善患者不对称性体张力,多肢协调力、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改善病变肢体的肌肉收缩功能,增强神经肌肉功能。

全身功能训练主要是改善患者的双肢协调性,以便增加正常步态的范围、有助于全身重心的调整。

2.脑神经及感觉功能训练脑神经功能恢复训练针对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损伤,以完善脑功能为目的,通过训练改变患者的思维,增强其控制自身肌体的能力,以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表现,提高患者的肢体协调性。

脑卒中患者进行定期的感觉功能训练,也能够提高患者脑部神经机能,以及增强肢体功能恢复能力,有助于改善患者体态不良及躯体功能紊乱所带来的活动不稳定性。

3.活动功能训练活动功能训练旨在帮助患者在实际生活中恢复功能以及改善自身调节能力,帮助患者提高活动能力、建立功能性的认知行为和实际运用功能,减少行动不方便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从康复训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即使在脑卒中后期,仍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来恢复某些功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就需要患者以及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便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为了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营养干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情绪压力,通过心理干预护理和社会支持,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总之,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旨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改善残疾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需要营养干预、心理干预以及社会支持,更有效地实现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被动运动
偏瘫康复-痉挛期的康复护理
4.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 坐位耐力训练:半坐位(30度)开始,坚持30分钟 后无明显体位性低血压,逐渐加大角度(45度、60 度、90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如果能在90度 坐位坚持30分钟,则可行床旁坐起训练 卧位到床旁坐起训练:先移至床旁,健腿臵于患腿 下,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外,患膝自然屈曲,然后 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 侧用手推床,将自己推至坐位,同时摆动健腿下床
偏瘫康复-软瘫期的康复护理
3.软瘫期良肢位摆放
良肢位又称抗痉挛体位,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性运 动模式的有效措施,同时还能预防压疮
患侧卧位 健侧卧位 仰卧位
患侧卧位(最重要卧位)
1.床铺必须尽量平整 2.头位要固定 3.躯干略为后仰,背后和头部 放一枕头固定 4.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 5. 7.健侧上肢放在身偏瘫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在床铺边放一 小台子,手完全放上,肘关节尽量伸直手掌 向上 6.偏瘫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髋关节伸直 上或枕头上 8.健侧下肢保持踏步姿势,放枕头上; 膝关节和踝关节略为屈曲
防治并发症
1.关节挛缩
定时变换体位 保持良肢位 被动或关节活动 机械矫正训练 抑制痉挛治疗 2.废用性骨质疏松 负重站立 力量、耐久和协调性训练等
防治并发症
3.肩手综合征 防止腕关节掌屈 向心性缠绕压迫手指 冰水浸泡法 冷水-温水交替浸泡法 主动和被动运动 4.废用性肌无力或肌肉萎缩 坚持每天锻炼 神经肌肉电刺激 (失用综合征与误用综合征)
先辅助双桥、再协助单桥,然后指导和训练动态桥, 以训练患肢内收外展能力
偏瘫康复-软瘫期的康复护理
Bobath握手:刺激躯干活动、改善对称性运动 和负重、保护偏瘫手和肩、避免 手的僵硬收缩 桥式运动:训练腰背肌、臀肌、股四头肌,训练 患腿负重,抬高和放下臀部,为病人下 床行走做准备,防止不良步态
脑卒中的康复现状
SU的特点: 1、针对住院的卒中患者(住院管理); 2、SU不是一种疗法,而是一种病房管理系统; 3、是一种多元医疗模式,即多学科密切合作; 4、是一种整合医疗或组织化医疗(患者接受药 物治疗、康复治疗、健康教育等); 5、SU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
脑卒中的康复现状
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中有4/5发生在低收入或中等
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存活者中3/4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我国是卒中的第一大国:每年新发200万,死亡165万 在我国每12秒有1人发生卒中,21秒有1人死于卒中
脑卒中的常见症状体征与并发症
1.常见症状体征 偏瘫、失语、吞咽困难、感觉缺如、 尿便障碍等 2.主要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脑疝)、感染、压疮、 上消化道出血、营养失调、深静脉血栓 形成、废用综合征、抑郁/焦虑等
健侧卧位
1.床铺必须尽量平整 2.头位要固定,和躯干呈直线 3.躯干略为前倾 4.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 5.偏瘫侧上肢放枕头上,
和躯干呈100度角 6.偏瘫侧下肢膝关节、 髋关节略为弯曲;腿脚放枕头上 7.健侧上肢病人怎么舒适怎么睡 8.健侧下肢膝关节、髋关节伸直
仰卧位
1. 床铺必须尽量平整
2.头位要固定于枕头上 3.双侧肩关节固定于枕头上
脑卒中的康复现状
3.我国卒中治疗的发展趋势——建立卒中单元 卒中单元(stroke unit, SU):是指改善住 院病人的医疗管理模式,专为卒中病人提供药 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 康康复,提高疗效的组织系统。 SU核心工作人员:临床医生、专业护士、PT、 OT、ST、心理社会工作者等。
偏瘫康复-后遗症期康复护理
1.后遗症期概念:病程6个月以上,1年左右 经过治疗或未经积极康复 常表现为:肢体痉挛、关节挛缩畸形、 运动姿势异常等 2.康复护理目的:指导患者继续训练或利用残 余功能,或训练使用健侧代偿功能,指导亲 属改善周围环境,争取最大程度生活自理
正确的坐姿
椅上坐姿
轮椅坐姿(右偏瘫)
4.偏瘫侧上肢固定于枕头上
和躯干呈90度角伸直; 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 5.偏瘫侧臀部固定于枕头上; 偏瘫侧上肢也放同一枕头上
偏瘫康复-软瘫期的康复护理
4.软瘫期的被动活动: 病情稳定,病后3-4天进行患肢所有 关节全范围被动活动,2-3次/日,防
止关节挛缩。
活动顺序: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 渐进,直至主动运动恢复
偏瘫康复-软瘫期的康复护理
5.软瘫期按摩: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防 止或减轻浮肿,同时是一种运动感觉刺激, 有利于运动功能恢复 注意手法轻柔、缓慢、有节律,一般予以 轻擦摩与揉捏,避免强刺激 6.主动活动:利用躯干肌的活动及各种方 法,促使肩胛带和骨盆带的功能恢复
偏瘫康复-软瘫期的康复护理 软瘫期的主动活动 Bobath握手: 翻身训练:健侧、患侧 桥式运动:双桥、单桥、动态桥
偏瘫康复-运动训练注意事项
应考虑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能、疾病性质及程度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持续时间、运动频度和进展速度 瘫痪病人肌力训练应从助力活动开始,鼓励主动活动,逐步训练抗阻力 活动 当肌力小于2级时,一般选择助力活动,当肌力达到3级时,训练患肢独 立完成全范围关节活动,肌力达到4级时应给予渐进抗阻训练 训练前应告知病人并帮助做好相应准备,如合适的衣着、管路的固定等 训练过程中应分步解释动作顺序与配合要求,并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 注意重要体征、皮温、颜色以及有无局部疼痛不适;如有疼痛表明某些 结构受到累及,应改变治疗方案或调整手法强度,禁忌用力牵拉。 训练过程应注意保护或辅助,并逐渐减少保护和辅助量。
偏瘫康复
重视患侧刺激-防止患侧忽略 床头柜放在患侧 电视机放在患侧 从患侧接近病人,谈话时握住患侧手 患侧戴手表或发亮手镯以引起病人注意 患侧脚系醒目鞋带 所有护理工作均在患侧进行(避免患侧 输液)
偏瘫康复-痉挛期的康复护理
1.痉挛期:2-3周后,肢体开始出现痉挛并 逐渐加重,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 2.康复护理目的:通过抗痉挛姿势与体位以 达到预防痉挛模式和控制 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 动的出现 3.抗痉挛训练: Bobath握手、桥式运动 被动活动肩关节与肩胛带 下肢控制能力训练 (如髋、膝屈曲,踝背屈,动态桥等)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内容与意义
维持患者躯体功能和生理能力; 预防、减少残疾或并发症; 帮助患者获得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 鼓励与增进患者生活自立; 使患者最快适应卒中后生活 ——肢体功能康复、言语康复、吞咽功能康复
精神心理、日常生活活动及感觉认知康复等
偏瘫康复-软瘫期的康复护理
偏瘫康复-恢复期康复护理
1.恢复期概念:起病3-6个月 2.平衡训练 坐位平衡训练:左右平衡、前后平衡训练 静态、动态、他动动态平衡 坐位到站起平衡训练 站立平衡训练 3.步行训练 4.上下楼梯训练
偏瘫康复-恢复期的康复护理
5.上肢控制能力训练:臂、肘、腕、手训练 6.改善手功能训练 作业性手功能训练:编织、绘画等 手的精细动作训练:打字、搭积木等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穿脱衣裤鞋袜、个人卫 生、床椅转移等
Bobath握手
手指伸展与手部背屈运动
桥式运动(选择性伸髋)
偏瘫康复-早期康复体位摆放原则
急性期特殊体位 定时翻身,保持肢体功能位(多个大小不同的软枕 支持) 患侧卧位最重要 仰卧位为过渡性体位,时间不宜过长 避免半坐卧位 避免被褥过重或过紧,脱离不舒适体位 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尽早坐起来 坐位时保持躯干直立,背部以及肘部垫软枕 坐位时间不宜过长,防止下滑为半卧位
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性
消除或减轻患者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预防废用综合征、肢体痉挛等并发症; 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减少复发; 促进患者精神、心理和社会再适应能力,使患者 能恢复自主活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 缩短平均住院日,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脑卒中的康复现状
1.国外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体系
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
概Diagram 念
各种血管源性脑部病 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 的局灶性或弥漫性神 经功能缺损
脑血管病(CVD) 脑卒中
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流行现状

高发病率
高致残率
高死亡率
高复发率
脑卒中:日趋严重的流行病
死亡率占所有疾病的10%
全世界每年有570万人的宝贵生命终结于卒中
1. 软瘫期概念:起病1-3周内(脑出血2-3周、梗死 1周左右),患者意识清楚或轻度 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但患肢 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均低
2.康复护理目的: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 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3.康复护理的介入时机:从入院开始
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应于发病后尽早开始肢体康复训练 (一般脑梗塞在起病48h后,脑出血在10-14天后)
防治并发症
5.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活动肢体 抬高下肢位臵 用弹性绷带促进静脉回流或按摩协助静脉回流 遵医嘱用抗凝剂 6.精神、情绪及认知的改变 鼓励患者与医务人员、其他患者及家庭成员多接触 完整社会心理及参与社会活动 娱乐性治疗
磁疗
物理治疗
慢性小脑电刺激
抬高患肢
丁字鞋
足下垂及下肢静脉血栓防治
卒中病房(临床治疗、早期康复、防止继发合并症) ↓ 康复科(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 家庭、社区康复(80%)或 CVD专科康复中心(20%) 康复效果:第1年末60%生活自理,20%需一定帮助, 15%需较多帮助,5%需全部帮助
脑卒中的康复现状
2.我国脑血管病康复现状 对脑卒中康复重要性认识不足 脑卒中康复整体水平低
建立SU的意义: 1. 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降低病死率、 减轻患者生活依赖程度) 2.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3.有利于继续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