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下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速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 518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618年,隋朝灭亡,隋炀帝被部下杀死。
2. 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
3. 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它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5、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隋朝大运河分为三个点: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7.隋炀帝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8.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9.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0.对后世的影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11.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末农民起义。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907年唐朝灭亡2. 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3. 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当“贞观之治”。
4. 唐太宗统治措施:1)思想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2)政治上:1完善三省六部制;2制定法律,减省刑罚;3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4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赋税):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民族关系):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知识点汇总

历史复习提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正式确立。
5、科举制度确定的意义(积极影响)答: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6、隋朝的灭亡时间618年,灭亡的原因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②营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③隋炀帝三次东征辽东,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④隋炀帝好大喜功,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③政治方面。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⑤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补充:③④是贞观时期推行的一系列革新措施3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4、大臣魏征被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他回答唐太宗的话5、武则天时期看到骆宾王的文章很爱惜6、武则天时期的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定基础7、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备课(知识点+练习):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1)时间:960年。
(2)建立者:赵匡胤。
(3)过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
(4)都城:开封。
2.统一南北(1)条件: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2)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认识陈桥兵变,又称“黄袍加身”,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相关链接“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级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杯酒释兵权”作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妙招巧记可编写顺口溜,来记忆赵匡胤建立北宋和统一全国的过程。
960年,陈桥驿馆前,一场闹剧演,眨眼变皇颜。
主角赵匡胤,部下拥夺权。
回京建北宋,五代政权完。
4.加强中央集权(1)军事上: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经济上:①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复习课件 (共32张PPT)

4.帝日 :“人生驹过隙尔 ,不如多积金、 市田宅以遗子孙 ; 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这位皇 帝是( ) A.宋太祖 B.汉高祖 C.唐太宗 D.秦始皇
A
5.某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研究了许多与 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有关的对联。下列哪 一副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宋太祖 ) 召赵普问曰 : “天下自唐季以 来 , 数十年间 , 帝王凡易十姓 , 战斗不息 , 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 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强而己。今所以 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 “数十年间 , 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 历史现象?
B.②③④
D.①③④
C
7. “自秦以下 , 文莫盛于宋。”出现这 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A.重文轻武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统一文字
A
8. 宋代宰相大多出身科举 , 他们中多为学者 型官员 , 如范仲淹、司司马光、王安石、晏 殊等。这表明当时( )
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
B.科举制度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人オ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
960赵匡胤宋开封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掌握北宋的建立及其加强中央集 权的措施 , 认识其重文轻武政策实施的 原因及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
C
D.分割知州财政权,将各州大部分赋税运送 中央
12.( 山东临沂中考题 )( 某朝 ) “在祖宗之时 , 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 有分守。”这样做的结果是(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 建
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 立
,史称北宋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
统 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一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
军事 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
重文轻武的弊端
北宋年间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表格
见P32知识拓展
北宋的军费开支
重文轻武的政策
• 1.目的: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 2.政策:
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地位 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
• 3、影响:A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促进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 C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知州与通判经常为权力争执,当时有一些知州,对通 判避之唯恐不及。欧阳修讲了一则轶事:有一位叫作钱昆 的少卿,是余杭人,很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外任,想到 外州当个知州。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 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成为一时之笑谈。但 “有螃蟹无通判”的州,恐怕找不到了。宋代人口达到万 户以上的州,都得设通判一员至二员,个别人口万户以下 的小州才未设通判,但如果以较高职位出任知州的,虽不 满万户,也必须配备通判。宋朝权力运行的通例是,权力 越大,受到的制衡与监察就越严密。
谢 谢!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
重文轻武的政策
• 1.目的: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 2.政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581年,XXX(XXX)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XXX,统一南北。
隋能统一全国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④XXX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隋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统一后采取的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XXX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位置:全长2700多千米,是现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四个组成局部(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毗连五条河道(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8、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北方的掌握)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繁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沦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1、XXX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XXX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公元618年,XXX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沦亡的主要缘故原由:XXX的残暴统治。
2、手工业方面: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繁荣:长安城: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昨日的明天是今天。明天的昨日是今天。为什么要计较于过去呢(先别急着纠正我的错误,你确实可以在评判过去中学到许多)。但是我发现有的人过分地瞻前顾后了。为 何不想想“现在”呢?为何不及时行乐呢?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是时候该重新考虑一下了。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惧怕失败。这些句子都教育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如 果你失败了他不会坐下来说:“靠,我真失败,我放弃。”并且不是一个婴儿会如此做,他们都会反反复复,一次一次地尝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走其他途径,不 断尝试。惧怕失败仅仅是社会导致的一种品质,没有人生来害怕失败,记住这一点。宁愿做事而犯错,也不要为了不犯错而什么都不做。不一定要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动手。 开头也许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熟悉你的事业。世上往往没有完美的时机,所以当你觉得做某事还不是时候,先做起来再说吧。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 梦想主宰;善于谋划的人,切记空想达不到目标;拥有实干精神的人,切记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 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雷声叫不倒山岗,扇子驱不散大雾。鹿 的脖子再长,总高不过它的脑袋。人的脚指头再长,也长不过他的脚板。人的行动再快也快不过思想!以前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认 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是还没住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 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 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点

6、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朝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赵匡胤像※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
杯酒释兵权
1、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 经常调换军队领导,割断兵将的联系。
2、在中央:
● 才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 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在地方:
● 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的爪牙。
● 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 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轻武目的: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武将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地位使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重文轻武的表现:
●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统军的指挥权。
● 重视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人科举考试图
※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部编历史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朝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赵匡胤像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
杯酒释兵权
1、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领导,割断兵将的联系。
2、在中央:
才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在地方:
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的爪牙。
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轻武目的: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武将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地位使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重文轻武的表现: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统军的指挥权。
重视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人科举考试图
※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前预习题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改国号为宋,以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首先解除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
在中央,宋太祖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宋太祖派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的权力。
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5、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后自测题
1、下列有关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A.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
B.北宋是在北周的基础上建立的
C.北宋以开封为都城
D.北宋最终实现了对全国的再次统一
2、著名学者王立群曾经这样描述一位历史人物:“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
披旒
冕,定江山,杯酒之间削兵权。
”这位人物是()
A.刘邦B.李世民C.朱温D.赵匡胤
3、为了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B.实行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D.地方设置转运使
4、“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A.刘备B.元昊C.忽必烈D.赵匡胤
5、为防止唐朝末年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文武并重B.重文轻武C.尚武轻文D.守内虚外
6、转运使是我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
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
A.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B.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
C.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D.解决支付给辽、西夏岁币的财源
7、北宋初年,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宰相B.分化事权C.设置通判D.控制禁军
8、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阿骨打—党项族
④北宋—赵匡胤⑤金—阿保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
参考答案:
1B 2D 3C 4D 5B 6A 7B 8B。